四大发明的历史? 中国的四大发明的历史是什么?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一般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造纸术: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喜欢读书,每次外出游学身后都跟着五辆装满竹简的大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
  人们都知道蔡伦造纸,实际上,在东汉蔡伦大规模造纸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20世纪在中国各地出土的许多西汉时期的古纸片,可以证明这一点。这并非否定蔡伦造纸之功,而是说蔡伦的造纸术并非是突然之间的发明,它有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西汉时期出土的植物纤维纸,是蔡伦造纸的前身。蔡伦扩大了造纸原料的范围,破布、鱼网、树皮、麻头等都可以造纸,其中树皮造纸更是他的发明。他的造纸工艺更为精细,造纸术到他这里,摆脱了纺织品附庸的地位——此前都是利用纺织之后抛弃的副产品来造纸的,蔡伦将造纸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工艺。

  指南针:
  “中国最早的指南针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感应说’。”关增建介绍,11世纪中叶时中国大科学家沈括还对指南针感到匪夷所思,他的《梦溪笔谈》介绍了指南针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发现和指南针的架设方法,但对指南针为什么会指南却没有一点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随后,文人学者们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结合当时人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提出各种指南针理论。例如,最晚成书于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逻辑:
  “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样,磁针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南宋人的指南针原理,仍认为“指南针之所指,即阳气之所在”,只是围绕磁偏角现象,立论依据更多转向地理方位的坐标系统——中国古人认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这样地表面必然有个中心,过该中心的那条子午线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南宋人曾三异等认为,一旦测量地点不在这条南北线上,指南针所指向自然“少偏”。到明代,有人假托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针由大地方位系统决定,而偏角则由天体方位划分系统所决定。关增建认为,这种说法“体现了传统指南针理论在阴阳感应学说和磁偏角的存在这一矛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窘迫”。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的指南针理论、地球学说以及相关科技知识。受其影响,中国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指南针理论问题,在此过程中,阴阳五行的作用不断淡化,力学角度的分析不断增加,但吉尔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学理论连西方学界都没统一,更谈不上入主东土。传教士中,1658年抵华的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的指南针理论最系统,但他认为决定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的地理南北两极本身,理论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学的范围,而不像吉尔伯特认识到地球本身存在一个磁体。南怀仁理论在中国影响深远,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仍有学者用它解释指南针问题。而此时,清末来华的传教士已开始着手把西方近代磁学知识介绍给中国了。
  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认识,在探寻铁矿时常会遇到磁铁矿,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这些发现很早就被记载下来了。《管子》的数篇中最早记载了这些发现:“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铜。”其他古籍如《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就被人发现,《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那时的人称“磁”为“慈”他们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宫中有一座门是用磁石做成,如果有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门吸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
  当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时,有时候互相吸引,有时候相互排斥。人们都知道磁体有两个极,一个称N极,一个称S极。同性极相互排斥,异性极相互吸引。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对这个现象还是能够察觉到的。
  到了西汉,有一个名叫栾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这个性质做了两个棋子般的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个棋子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他把这个新奇的玩意献给汉武帝,并当场演示。汉武帝惊奇不已,龙心大悦,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栾大利用磁石的性质,制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骗了汉武帝。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每块磁铁两头都有不同的磁极,一头叫S极,另一头叫N极。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块天然的大磁体,在南北两头也有不同的磁极,靠近地球北极的是S极,靠近地球南极的是N极,也正是因为地磁极和地理两级不完全重合,才出现了地磁偏角现象。我们知道,同性磁极相斥,异性磁极相吸引,所以,不管在地球表面的什么地方,拿一根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它的N极总是指向北方,S极总是指向南方。
  二千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候,中国已经用铁来制造农具了。劳动人民在寻找铁矿的时候,就发现了磁铁,并且知道它能够吸铁。

  火药:
  火药是中国汉族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火药的发明是副产品。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
  唐初的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有: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入混合物,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用马兜铃代替了孙思邈方子中的皂角,这两种物质代替碳起燃烧作用的。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这说明炼丹家有意要使药物引起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虽然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但是因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
  《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
  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告戒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
  《明熹宗实录》:“天启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辛巳,援辽总兵毛文龙以登抚(袁可立)所遣管运参将黄胤恩、推官孟养志等发到粮饷并布疋、军器、火药等物,复蒙颁给敕印、旗牌,授以援辽总兵便宜行事,具谢恩。”
  《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青、桐油等,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以后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枪炮的老祖宗。

  印刷术:
  雕版印刷:据载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但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并非现代印刷术的前身,而据李约瑟所论北宋制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有许多劣势的地方。
  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学家在韩国发现了一本微型《陀罗尼佛经》,该经内含唐朝女皇武则天(约690年-705年)颁行的则天文字。学者断定该经不早于704年,后来被珍藏在一座建于751年统一新罗时代的舍利塔里。不过,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书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间刊行的《金刚经》。该经长5.18米(17英尺),卷轴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农历4月15日(即868年)。学者李约瑟和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的记述表示金刚经的书法雕刻远较较早印行的单页版陀罗尼经更为先进,更为精巧。另外,两个最古老的印刷农历日期为877年和882年,它们是在当时佛教圣地敦煌被发现。
  活字印刷: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详细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细。在他写于1088年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将此发明归于不知名的工匠毕升(990年-1051年)。随著烧结陶土字符的使用,沈括描述毕升制作字形、捡字排列、印刷、并在印刷后拆解留待后来使用。毕升曾尝试木制活字,但木制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祯(活跃于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趋完善。王祯亦将文字按照音韵组合置于有小隔间的转轮排字盘以方便捡字。至于铜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华燧(1439年至1513年)于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趋完美。
  
  木活字:
  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中东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字,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指南针前身——司南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俗称吸铁石)。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历史沿革
  指南针的发明是汉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古代中国人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   指南针辗转传入欧洲后在航海大发现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学家清楚,最早解答“指南针为何能够指南”问题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那么,中国发明指南针后对指南针理论作过什么样的探讨?吉尔伯特的理论是否及时传到了中国?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又对我国指南针理论的发展有过哪些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关增建从2003年起开始着手研究这些基本上还是空白的问题。   “中国最早的指南针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感应说’。”关增建介绍,11世纪中叶时我国大科学家沈括还对指南针感到匪夷所思,他的《梦溪笔谈》介绍了指南针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发现和指南针的架设方法,但对指南针为什么会指南却没有一点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随后,文人学者们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结合当时人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提出各种指南针理论。例如,最晚成书于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逻辑:   “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样,磁针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关增建表示,从近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蒙氏理论”完全异想天开,但从事物的属性出发解释其行为,在东西方科学史上都是常用的做法。我国古代阴阳学说昌盛,用阴阳学说阐释指南针指南及“常微偏东”的原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特别是,该理论认为磁石不同端面有不同属性,它们决定磁针的指向,这种说法很容易启发人们发现磁石的两极,并进一步联想到磁极与磁针指向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找到可能的途径。   南宋人的指南针原理,仍认为“指南针之所指,即阳气之所在”,只是围绕磁偏角现象,立论依据更多转向地理方位的坐标系统——中国古人认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这样地表面必然有个中心,过该中心的那条子午线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南宋人曾三异等认为,一旦测量地点不在这条南北线上,指南针所指向自然“少偏”。到明代,有人假托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针由大地方位系统决定,而偏角则由天体方位划分系统所决定。关增建认为,这种说法“体现了传统指南针理论在阴阳感应学说和磁偏角的存在这一矛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窘迫”。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的指南针理论、地球学说以及相关科技知识。受其影响,中国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指南针理论问题,在此过程中,阴阳五行的作用不断淡化,力学角度的分析不断增加,但吉尔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学理论连西方学界都没统一,更谈不上入主东土。传教士中,1658年抵华的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的指南针理论最系统,但他认为决定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的地理南北两极本身,理论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学的范围,而不像吉尔伯特认识到地球本身存在一个磁体。南怀仁理论在中国影响深远,直到19世纪中叶,我国仍有学者用它解释指南针问题。而此时,清末来华的传教士已开始着手把西方近代磁学知识介绍给中国了。   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认识,在探寻铁矿时常会遇到磁铁矿,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这些发现很早就被记载下来了。《管子》的数篇中最早记载了这些发现:“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铜。”其他古籍如《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就被人发现,《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那时的人称“磁”为“慈”他们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宫中有一座门是用磁石做成,如果有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门吸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   汉朝以前人们把磁石写做“慈石”,是慈爱石头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铁,那么是否还可以吸引其他金属呢?我们的先民做了许多尝试,发现磁石不仅不能吸引金、银、铜等金属,也不能吸引砖瓦之类的物品。西汉的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磁石只能吸引铁(现在我们知道磁石还可以吸引镍),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当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时,有时候互相吸引,有时候相互排斥。现在人们都知道磁体有两个极,一个称N极,一个称S极。同性极相互排斥,异性极相互吸引。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对这个现象还是能够察觉到的。   到了西汉,有一个名叫栾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这个性质做了两个棋子般的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个棋子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他把这个新奇的玩意献给汉武帝,并当场演示。汉武帝惊奇不已,龙心大悦,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栾大利用磁石的性质,制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骗了汉武帝。   地球也是一个大磁体,它的两个极分别在接近地理南极和地理北极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体,可以自由转动时,就会因磁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指示南北。这个道理古人不够明白,但这类现象他们很清楚。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指南针是磁铁做成的。磁铁能吸铁,通常称为“吸铁石”,古代称为“慈石”因为它一碰到铁就吸住,好一个慈祥的母亲吸引自己的孩子一样。后来,人们才称它为“磁石”。   每块磁铁两头都有不同的磁极,一头叫S极,另一头叫N极。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块天然的大磁体,在南北两头也有不同的磁极,靠近地球北极的是S极,靠近地球南极的是N极,也正是因为地磁极和地理两级不完全重合,才出现了地磁偏角现象。我们知道,同性磁极相斥,异性磁极相吸引,所以,不管在地球表面的什么地方,拿一根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它的N极总是指向北方,S极总是指向南方。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的特性做成的,那么,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早发现磁铁和它的特性的呢?   二千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候,我国已经用铁来制造农具了。劳动人民在寻找铁矿的时候,就发现了磁铁,并且知道它能够吸铁。   我国古书《管子》上有这样的记载:“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铜金”就是一种铁矿。《管子》这部书产生在公元前三世纪,这说明我国最迟在公元前三世纪就知道磁石能够吸铁了。   秦朝时候,还有这样有趣的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陕西咸阳造了一个很大的阿房宫,阿房宫中有一个磁石门,完全用磁铁造成。如果有谁带着铁器想去行刺,只要经过那里,磁石门就会把这个人吸住。   另外,根据古书记载,汉武帝时候,胶东有个栾大,献给汉武帝一种斗棋。这种棋子一放到棋盘上,就会互相碰击,自动斗起来。汉武帝看了非常惊奇。原来来大的棋子是用磁石做的,所以有磁性,能互相吸引碰击,只是汉武帝不懂这个道理罢了。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他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 发明地点: 洛阳。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
  。是东汉时期,传言是蔡伦发明,其实蔡伦只是改造了纸。但是考古专家已找到更早的纸。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
  编辑本段改进者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对纸的概念有个统一认识。什么样的物品叫“纸”。在古代,埃及有纸草纸,欧洲有羊皮纸,我国历史上有丝絮纸和作书写用的缣帛纸和蔡侯纸,其中只有植物纤维制造的蔡侯纸对世界造纸业的发展及人类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其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根据史书记载和后人研究,蔡伦造纸术的基本点,归纳起来就是用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切断,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步骤制成的纤维薄片。没有经过造纸基本步骤处理的纤维薄片,不具备纸的基本性能,就不能称之为我国古代传统概念上的纸。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埃及的纸莎草纸,而欧洲中世纪则普遍使用羊皮纸,这两种纸因为原料单一,改进余地有限,被使用复数种类材料的中国纸所取代。

火药的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炼丹家制药时,逐渐发现硫黄(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烧和爆炸能力。

指南针的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实用的指南针。

造纸术的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自从造纸术发明之后,纸张便以新的姿态进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以后又传布到世界各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我国的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可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我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但是除开西夏文字的几本推测为活字印刷的佛经外,中原地区无发现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四大发明的真实历史作者:FHD 纸: 早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最古老的纸,称之为纸莎草纸(Papyrus),也称纸草纸,英文中纸(paper)这个单词就是来源于拉丁文Papyrus(纸莎草纸),可见这种纸在西方古代应用的广泛和悠久。 纸草纸不仅是古埃及重要的书写材料,而且也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成为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亚述人,阿拉伯人所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用古埃及文、古希腊文、古罗马文和阿拉伯文等书写的纸草纸文献,数以十万张计之多,纸草纸文献上记载了大量的古代法律、宗教铭文、天文地理、文学,数学知识等珍贵历史资料,其中历史最早的是从古法老墓葬出土的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无字纸,载有文字的纸草纸文献距今也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种用纸草纸写成的书籍,虽历经数千年,仍然清晰如新,纸质极好,而且纸草纸也不像有人说的那样,容易断裂,现在埃及都还有根据古代技术进行制造的纸草纸,造出的纸任意折叠完全没有问题。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这种纸草纸古籍,如林德手卷(Rhind papyrus,又称为莱因德纸草书,是公元前1650年左右的埃及数学著作),就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纸草纸的制造工艺: 台旁一个水桶中插着一把1米来长的绿色纸草茎,很像芦苇杆,但顶上长着稀疏的线状短叶。这些都是野生的,割下后要浸在水中,使用时间不能超过两天。青年取出一根纸草,割下三四十厘米长一段,用小刀将外面绿色的硬皮削去,露出浅色的内茎,又将它切成一片片薄片。但那时的薄片很脆,用手一折就断,而一个小水槽中浸泡着的薄片颜色已变为浅黄,拿在手里可以任意弯曲。他告诉我们,由于新鲜的纸草茎中含有糖分,必须浸泡6天,才能消除糖分,成为造纸原料。接着他表演第二道工序,从水槽中捞出浸透了的薄片,先用木棰敲平整,再用一根像擀面杖一样的圆棍挤尽水分,然后将这些薄片纵横交错的叠成一片。最后一道工序是将它放在一台铁板压中压紧,放置满6天后就成为纸草纸成品。他将叠在一起的薄片放入压机后,将铁板转紧,两分钟后取出薄片,但见相互间已经粘在一起。可以想象,6天后还是什么情形。果然,接过他取来的一片成品,用两手抖动就哗哗作响,可以随意折叠,透过光照,可以看到纵横的纤维,厚薄虽不太均匀,薄处成半透明,但已浑然一体。不过,古埃及人制作时还没有这些机械,特别是最后一道工序,当时是将薄片平摊在两层亚麻布中间,然后用石头或其他重物压紧,需要的时间更久。 印刷术: 印刷术,是跟印章性质原理一样的东西,世界上很多国家民族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最早的活字印刷雏形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前的印度哈拉巴文明时期,在哈拉巴文明遗迹中考古发掘出了几千个刻字印章;在公元前2000年前的希腊米诺斯文明遗迹中同样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象形文字印章。 在埃及发掘出来的印在纸草纸,羊皮纸上的雕版印刷品,时间上至公元900年。 1455年,古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凸版机械印刷机,沿用了300年之久。这种印刷工艺技术是用铅、锑、锡三种金属按比例配比熔合而成,机器印刷,也称之为凸版印刷技术。 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版机械印刷机,这种垂直螺旋式手摇印刷机,是一个完整的机械体系。而不仅仅只是活字一个细节,使用活字只是这种印刷机技术中的一个环节。 古登堡的铅活字版机械印刷机完全是独立发明的,这一点是国际公认的。 古登堡的生平有详细的记载,关于他发明印刷机的过程也有详细的记载,“古登堡熟知制造硬币的钢模、印制扑克牌木刻版和铸造钟铃的字模方式来制成印刷版子,并且很快就察觉到每个字母必须要分开,且能移动,为能耐压则决不可用柔软的木材,而是坚硬的金属。” 古登堡发明了一种手铸工具,将铜模放置其中,只要倾入溶化的合金,字母与符号即可产生,这种合金包含铅、锑、锡与少许比例的铋金属,他又发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木制印刷机。

  • 鍥涘ぇ鍙戞槑鐨鏉ュ巻
    绛旓細瀹嬩唬鐨勬椂鍊欏埗閫犳寚鍗楅拡鐨勬妧鏈ぇ鏈夎繘姝ワ紝闂存帴鐨勪篃浣夸腑鍥界殑鑸捣浜嬩笟鍙戝睍鍏寸洓锛屼笌涓浗寰鏉ョ殑闃挎媺浼汉涓庢尝鏂汉鍥犳瀛︿細浣跨敤鎸囧崡閽堬紝骞跺皢瀹冧紶鍒版娲层2銆佺伀鑽 鐏嵂鏄柟澹湪鐐间腹鐨勮繃绋嬩腑鎵鍙戞槑鐨銆傜伀榫欑偖濂借薄涓涓伀绠瓛锛屽湪鐏緳鐐殑澶村熬鍚勬湁涓ゅ彧灏忕伀绠紝灏忕伀绠鐐圭噧鍚庝細浣跨伀绠瓛涓婂崌锛岀劧鍚庣偣鐕冪伀绠瓛閲岄潰鐨勫叾浠栫伀绠...
  • 鍙や唬鐨鍥涘ぇ鍙戞槑鏄粈涔?
    绛旓細鐏嵂锛屾寚鍗楅拡锛岄犵焊鏈紝娲诲瓧鍗板埛鏈
  • 鍙や唬鍥涘ぇ鍙戞槑
    绛旓細4銆佸嵃鍒锋湳 鍗板埛鏈槸涓浗鍙や唬鐨勪竴椤逛紵澶у彂鏄庯紝涔熸槸涓栫晫鍗板埛鍙蹭笂鐨勪竴涓噷绋嬬銆傛渶鏃╃殑闆曠増鍗板埛鏈嚭鐜板湪闅嬪攼鏃舵湡锛屼絾鐩村埌鍖楀畫鏃舵湡锛屾椿瀛楀嵃鍒锋湳鐨勫嚭鐜版墠鐪熸瀹炵幇浜嗗嵃鍒风殑闈╁懡鎬ч璺冦傝繖椤瑰彂鏄庢瀬澶у湴鎺ㄥ姩浜嗕腑鍥藉拰涓栫晫鐨勬枃鍖栧彂灞曞拰鐭ヨ瘑浼犳挱銆鍥涘ぇ鍙戞槑鐨勫巻鍙鎰忎箟 鍥涘ぇ鍙戞槑鏄腑鍥藉彜浠e厛姘戜负涓栫晫鐣欎笅鐨勪竴涓插厜鑰鐨勮冻杩...
  • 涓浗鍙や唬鍥涘ぇ鍙戞槑鍒嗗埆鏄摢鍥涗釜鍙戞槑?
    绛旓細鍞愪唬鐨勬椂鍊欙紝鐏嵂宸茬粡琚敤浜庢垬浜夛紝瀹嬫湞鐨勬椂鍊欙紝宸茬粡鏈夐搧缃愬瀷鐨勬潃浼ゆф鍣ㄣ備腑鍥界殑鐏嵂鏄粡鐢辫挋鍙や汉瑗垮緛浼犲埌闃挎媺浼啀浼犲埌娆ф床鐨勩4銆佸嵃鍒锋湳锛氭牴鎹鍘嗗彶瀛瀹堕倱骞块摥鑰冭瘉锛岄洉鐗堝嵃鍒锋湳鍙戞槑浜庡攼鏈濓紝鍏冧唬锛岃憲鍚嶉亾瀹跺鑰呫佸啘瀛﹀涓庢満姊板瀹剁帇绁彂鏄庝簡鏈ㄦ椿瀛楋紝骞跺垱閫犲嚭姣旇緝绠鎹风殑閫備簬姹夊瓧澶嶆潅鐗圭偣鐨勮浆鐩樻帓瀛楁柟娉曘
  • 涓浗鍙や唬鍥涘ぇ鍙戞槑鏄皝鍙戞槑鐨?鍝釜鏈濅唬?
    绛旓細3銆佺伀鑽槸涓浗鍙や唬鐐间腹瀹鍙戞槑浜庨殝鍞愭椂鏈燂紝鐏嵂鐨勭爺绌跺紑濮嬩簬鍙や唬閬撳鐐间腹鏈紝鍙や汉涓烘眰闀跨敓涓嶈佽岀偧鍒朵腹鑽紝鐐间腹鏈殑鐩殑鍜屽姩鏈洪兘鏄秴鍓嶇殑锛屼絾瀹冪殑瀹為獙鏂规硶杩樻槸鏈夊彲鍙栦箣澶勶紝鏈鍚庡鑷翠簡鐏嵂鐨勫彂鏄庛4銆佸嵃鍒锋湳锛氭牴鎹鍘嗗彶瀛瀹堕倱骞块摥鑰冭瘉锛岄洉鐗堝嵃鍒锋湳鍙戞槑浜庡攼鏈濓紝鍏冧唬锛岃憲鍚嶉亾瀹跺鑰呫佸啘瀛﹀涓庢満姊板瀹剁帇绁彂鏄庝簡...
  • 涓浗鐨鍥涘ぇ鍙戞槑鐨勫巻鍙鏄粈涔?
    绛旓細[1][2][3]涓枃鍚 鍥涘ぇ鍙戞槑 澶栨枃鍚 Four Great Inventions 鍐呭 閫犵焊鏈佹寚鍗楅拡銆佺伀鑽佸嵃鍒锋湳 鍙戞槑鏃堕棿 涓滄眽 褰卞搷 闂存帴鍔犲墽鍏ㄧ悆鍖 鍘嗗彶璧锋簮 灏界涓崕鏂囨槑鏈夊緢澶氶噸瑕佺殑鎴愬氨閮戒互鈥滃洓澶р濃滀簲澶р濈瓑鍛藉悕锛屽鍥涘ぇ缇庝汉銆佸洓澶у彜鍏稿皬璇淬佸洓涔︿簲缁忥紝鍥涘ぇ鍙戞槑鐨姒傚康鍗存潵婧愪簬瑗挎柟瀛﹁咃紝骞跺湪涔嬪悗琚腑鍥戒汉鎺ュ彈銆傛剰...
  • 涓浗鍙や唬4澶鍙戞槑鏄粈涔?
    绛旓細1.閫犵焊鏈 瑗挎眽鍒濆勾鎴戝浗鍙戞槑浜嗛犵焊鏈1986骞达紝鐢樿們澶╂按鏀鹃┈婊╁嚭鍦熺殑姹夋櫙甯濇椂鐨勭焊锛屾槸杩勪粖鎵鐭ユ渶鏃╃殑绾搞傚叕鍏105骞达紝涓滄眽钄′鸡鏀硅繘浜嗛犵焊鏈紝绉扳滆敗渚焊鈥濄傞犵焊鏈槸涔﹀啓鏉愭枡鐨勪竴娆′紵澶ч潻鍛姐2.鍗板埛鏈 闅嬪攼鏃跺嚭鐜颁簡闆曠増鍗板埛銆868骞村嵃鍒剁殑銆婇噾鍒氱粡銆嬫槸涓栫晫涓婄幇瀛樻渶鏃╃殑闆曠増鍗板埛鍝併11涓栫邯鍒濓紝鍖楀畫骞虫皯...
  • 涓浗鍥涘ぇ鍙戞槑鐨璇︾粏浠嬬粛
    绛旓細3銆佺伀鑽 鏄湪閫傚綋鐨勫鐣岃兘閲忎綔鐢ㄤ笅锛岃嚜韬兘杩涜杩呴熻屾湁瑙勫緥鐨勭噧鐑э紝鍚屾椂鐢熸垚澶ч噺楂樻俯鐕冩皵鐨勭墿璐ㄣ4銆佹椿瀛楀嵃鍒锋湳 鍖楀畫搴嗗巻闂翠腑鍥界殑姣曞崌鍙戞槑鐨娉ユ椿瀛楋紝鏍囧織鐫娲诲瓧鍗板埛鏈殑璇炵敓銆備粬鏄笘鐣屼笂绗竴涓彂鏄庝汉锛屾瘮寰峰浗浜虹害缈板唴鏂峰彜鑵惧牎鐨勯搮娲诲瓧鍗板埛鏈棭绾400骞淬傜伀鑽鐨勫巻鍙鍜屾紨鍙 涓浗鍦ㄥ攼鏈濇椂鏈熷氨宸插彂鏄庝簡...
  • 鎴戝浗鐨鍥涘ぇ鍙戞槑鏄粈涔,鏈鏃╁嚭鐜板湪浠涔堟湞浠
    绛旓細绠浠嬶細鍥涘ぇ鍙戞槑锛屾槸鎸囦腑鍥藉彜浠e涓栫晫鍏锋湁寰堝ぇ褰卞搷鐨勫洓绉嶅彂鏄庯紝鎸囬犵焊鏈佹寚鍗楅拡銆佺伀鑽強鍗板埛鏈傛椂鏈燂細閫犵焊鏈斺旀眽浠h敗浼﹀彂鐨勶紱鍗板埛鏈斺斿畫浠f瘯鍗囧彂鏄庣殑锛涙寚鍗楅拡鈥斺旂浉浼犱负涓婂彜榛勫笣鎵鍙戞槑锛涚伀鑽斺旂浉浼犳槸鍖楀畫鐨勪竴涓偧涓圭殑浜烘墍鍙戞槑 琛ュ厖-鍥涘ぇ鍙戞槑鐨勫巻鍙鎰忎箟锛氣憼 閫犵焊鏈殑鍙戞槑锛氫负浜虹被鎻愪緵浜嗙粡娴庯箲渚垮埄...
  • 鍥涘ぇ鍙戞槑鏃堕棿鏄粈涔?
    绛旓細闅嬪攼鏃跺嚭鐜颁簡闆曠増鍗板埛锛868骞村嵃鍒剁殑銆婇噾鍒氱粡銆嬫槸涓栫晫涓婄幇瀛樻渶鏃╃殑闆曠増鍗板埛鍝侊紝11涓栫邯鍒濓紝鍖楀畫骞虫皯姣曞崌鍙戞槑娲诲瓧鍗板埛鏈紝姣旀娲插彂鏄庢棭鍥涗釜澶氫笘绾備笢浼犳湞椴溿佹棩鏈紝瑗夸紶鍩冨強銆佹娲诧紝鍗板埛鏈殑鍙戞槑锛屽浜虹被鏂囧寲鐨勪紶鎾拰淇濆瓨锛屾槸涓涓噸澶ц础鐚鍘嗗彶鎰忎箟 鍥涘ぇ鍙戞槑鏄腑鍥藉彜浠e厛姘戜负涓栫晫鐣欎笅鐨勪竴涓插厜鑰鐨勮冻杩癸紝鏄...
  • 扩展阅读:人类最吓人的发明 ... 新时代四大发明 ... 四大发明简单又漂亮 ... 我国现代四大发明 ... 中国最吓人的民间发明 ... 中国真正的四大发明 ... 我国的四大发明历史 ...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 中国四大发明简笔画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