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古诗

  • 乞巧的注释和译文
    答:乞巧的注释和译文具体如下:1、《乞巧》原文: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2、《乞巧》古诗的译文: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3、注释:乞巧...
  • 乞巧的古诗
    答:乞巧的古诗如下:1、《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2、《读子厚乞巧文》(宋舒邦佐):不见牛郎不秉钧,一时虽拙有清芬。附棋待诏皆因巧,何用翻成乞巧文。3、《乞巧词》(明郭武):明河拖天玉绳远,新月掏云银甲浅。丁东细漏滴金荷,...
  • 乞巧古诗原文及翻译
    答:乞巧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翻译: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作品赏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
  • 乞巧唐林杰的古诗
    答: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描绘出了七夕夜晚的美丽和神秘。诗人用碧霄形容天空,用红丝形容月光下的丝线,用牵牛织女渡河桥形容七夕的传说,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技巧,也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乞巧》是一首富有感染力和画面感的古诗,它描绘了七夕夜晚的美丽和神秘,表达了...
  • 乞巧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答:《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一首七绝作品: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二萧”部的七绝,平仄严合,格律规整。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但是英年早夭,年仅十七。他生活在唐文宗、唐武宗时期,从简单如话、正言清新的诗风也...
  • 你知道"牵女织女渡河桥"这句诗的出处吗?乞巧节是怎么回事?
    答:出自唐代诗人林杰写的《乞巧》全诗如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节,在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就是乞巧节的由来。
  • 古诗乞巧解释
    答: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字智周,闽人。幼而秀异,六岁赋诗,援笔立成,唐扶见而赏之。又精琴棋草隶,举神童。年十七卒。诗二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 乞巧的古诗,大概意思
    答:该诗句的白话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乞巧古诗的内容如下:
  • 林杰乞巧的古诗和翻译注释
    答:林杰乞巧的古诗和翻译注释如下:1、《乞巧》原文: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2、《乞巧》翻译: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3、《乞巧》注释:...
  • 《乞巧》古诗鉴赏
    答:《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以下是我整理的《乞巧》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注释】⑴...

  • 网友评论:

    伏家13986496346: “七巧”诗词原文是? -
    67189都谭 : 七巧古诗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

    伏家13986496346: 古诗<<七巧>>的作者是哪个朝代 -
    67189都谭 :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来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自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百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度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伏家13986496346: 《七巧》一诗中写“牛郎织女过鹊桥相会”的诗句是什么? -
    67189都谭 : 《七巧》正确的名字是《乞巧》. 这首诗中写“牛郎织女过鹊桥相会”的诗句是: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乞巧 作者:林杰(唐) 原文: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释义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伏家13986496346: 七巧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
    67189都谭 : 七巧的诗情

    伏家13986496346: 七巧一诗中写牛郎织女过鹊桥相会的诗句是什么 -
    67189都谭 : 这首诗中写“牛郎织女过鹊桥相会”的诗句是: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七夕等同于中国的情人节.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女性欢天喜地竞技娱乐的日子,男子也凑个热闹在一旁欣赏,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希望这些对你有所帮助!

    伏家13986496346: 七巧里面是中最能体现节日盛况的两句诗是 -
    67189都谭 :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伏家13986496346: 古诗"乞巧"译文乞巧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首诗怎么翻译? -
    67189都谭 :[答案]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

    伏家13986496346: 林杰写的七巧是哪个朝代的诗 -
    67189都谭 :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诗人林杰写...

    伏家13986496346: 七巧中第一句诗的意思 -
    67189都谭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赏析 此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头...

    伏家13986496346: 乞巧古诗表达了什么 -
    67189都谭 : 词目:乞巧 拼音:qǐ qǐao 详细解释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林杰 《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秋乞巧穿针会玉仙,冬赏雪观梅到玳筵.” 欧阳山 《三家巷》三:“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 希望帮到你了

    热搜:《七夕》古诗大全 \\ 林杰《乞巧》古诗 \\ 《七夕》古诗 \\ 《乞巧》古诗 \\ 李白最吓人的一首古诗 \\ 《七律》古诗 \\ 七夕古诗《乞巧》 \\ 《题临安邸》古诗 \\ 《七步诗》原版 \\ 乞巧古诗全诗 \\ 七月七来乞巧节全诗 \\ 《送别》古诗 \\ 七巧的全诗 \\ 《乞巧》古诗 原文 \\ 古诗《示儿》 \\ 《一去二三里》古诗 \\ 七月七来乞巧的原文 \\ 古诗《乞巧》 \\ 《七步诗》曹植 \\ 乞巧古诗朗诵视频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