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原文

  •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全文及解析
    答: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
  • 《故都的秋》怎么概括
    答:现代·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
  • 作者是如何描写故都的秋的
    答:作品原文 故都的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有一句:“我的不远千里,从……”中,为什么不写...
    答:原文是:“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我的不远千里”是一种行为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是对这种行为的描述 全句都是在突出强调“不远千里”,这样描述是为了强调这种行为是被故都的秋所吸引...
  • 《故都的秋》第13段运用了哪些说明修辞手法?
    答:《故都的秋》第13段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手法对比了北方和南方的秋天,从不同角度来突出北方秋天悲凉的特点,相关原文如下: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
  • 试谈《故都的秋》的写景细节化的特点 故都的秋原文赏析
    答:读过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人,总忘不了首尾那四段(首尾各两段)率真而活泼的文字。“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
  • 描写秋天的文章有哪些?
    答:2、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
  • 《故都的秋》中"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答:《故都的秋》全文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
  • 求郁达夫《故乡之秋》的原文和所表达的情感
    答:总的来说,《故都的秋》通篇无一“愁”字,话到唇边不言愁,但处处潜着“愁”的落寞。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将北平的秋展现得似乎真实但又充满梦幻色彩,似乎很近但又很远。表达了作者对平静、清幽、充满鸟语花香的生活的向往。读者从这里,感受了真正的郁达夫,真正的北...
  • 《故都的秋》中有哪些意象?
    答:《天净沙 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 网友评论:

    艾瑞19596789954: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全文及解析
    37897裴巩 :作品原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

    艾瑞19596789954: 故都的秋 秋在哪里? 原文3 - 11段里找 -
    37897裴巩 :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 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 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 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槐树,牵牛花,秋草,秋蝉,果树 求采纳

    艾瑞19596789954: 故都的秋赏析 -
    37897裴巩 :[答案] 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被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所吸引,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没错,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相比,真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

    艾瑞19596789954: 请求郁达夫的《天凉好个秋》,《故乡的秋》全文~~~ -
    37897裴巩 : 《天凉好个秋》 作者:郁达夫 全先生的朋友说:中国是没有救药的了,但中国是有救药得很.季陶先生说:念佛拜忏,可以救国.介石先生说:长期抵抗,可以救国.行边会议的诸先生说:九国公约,国际联盟,可以救国.汉卿先生说:不抵...

    艾瑞19596789954: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有一句:“我的不远千里,从……”中,为什么不写成“我不远千里,从……”? -
    37897裴巩 : 原文是:“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我的不远千里”是一种行为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是对这种行为的描述全句都是在突出强调“不远千里”,这样描述是为了强调这种行为是被故都的秋所吸引,突出的主语词是“不远千里”如果改成“我不远千里...”那就是正常描述,主语词变成了“我”,就削弱了“不远千里”的意思

    艾瑞19596789954: 《故都的秋》选自 -
    37897裴巩 : 选自郁达夫散文集 闲书

    艾瑞19596789954: 纵观《故都的秋》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 ---- -
    37897裴巩 : [答案]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之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意对即可)

    艾瑞19596789954: 故都的秋:第一段的“不远千里”在文中的意思是? -
    37897裴巩 : 不远千里:是不以千里为远的意思,形容不怕路途遥远来到此地.

    艾瑞19596789954: 求故都的秋、囚绿记,原文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
    37897裴巩 :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艾瑞19596789954: 《古都的秋》主要描述了什么?简单述说 -
    37897裴巩 :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热搜:《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 《故都的秋》课文 \\ 《匆匆》朱自清全文 \\ 《荷塘月色》原文 \\ 故都的秋原文全文 \\ 故都的秋原文赏析 \\ 老舍《北京的秋天》 \\ 余秋雨《秋》课文 \\ 《秋夜》原文 \\ 《故都的秋》段落解析 \\ 故都的秋原文电子版 \\ 故都的秋原文完整版 \\ 课文原文全文 \\ 《我与春风皆过客》 \\ 郁达夫《故乡的秋》 \\ 荷塘月色原文 \\ 故都的秋郁达夫原文 \\ 《孤独的秋》原文 \\ 老舍《北平的秋》 \\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