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赏析

  • 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翻译
    答:《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赏析 诗的首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
  • 万籁此俱寂还是万籁此都寂?
    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诗词赏析 这首诗...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所营造的意境是什么?
    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沉默静寂了,只有钟磬音,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出自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该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时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 万籁此俱寂还是万籁此都寂,哪个是正确的?
    答:一、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一作:竹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寂一作:俱寂;但余一作:惟闻)二、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
  •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 "这句诗一方面说明外部景物的寂静除了钟磬的幽鸣没有一点声音,一方面是指诗人的内心达到了平静安宁的状态,一心系于精神世界的脱尘之境。总体抒发了作者自然与精神和谐相溶的思想境界。
  •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以动衬静的两句诗是?
    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
  • 但余钟磬音的上一句
    答:一、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二、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
  •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前后句并不矛盾。“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该诗是一首题壁诗,描述了作者大清早走进古老寺院的所见所闻:...
  • 谁知道《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眼是什么。
    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颔联的诗眼自然是“悦”、“空”两字。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
  • 禅房花木深全诗意思
    答: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 网友评论:

    平诚19126922524: 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手法) -
    1216傅聂 : 反衬的手法.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虽是如此,但当我们领会前面几句诗,便可知诗人在山光潭影之中,早已俗尘洗净,心空性悦,完全遁入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里,自然而然会产生“万籁此都寂”的幻觉.况且钟磬之音反衬出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永恒.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者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哉!总之,此诗,浑然一体,无堆砌辞藻之嫌,娓娓叙来,令人掩卷遐思.

    平诚19126922524: 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手法) -
    1216傅聂 :[答案] 反衬的手法.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虽是如此,但当我们领会前面几句诗,便可知诗人在山光潭影之中,早已俗尘洗净,心空性悦,完全遁入于自然与禅宗那...

    平诚19126922524: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216傅聂 : "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 "这句诗一方面说明外部景物的寂静除了钟磬的幽鸣没有一点声音,一方面是指诗人的内心达到了平静安宁的状态,一心系于精神世界的脱尘之境.总体抒发了作者自然与精神和谐相溶的思想境界.

    平诚19126922524: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表达了什么 -
    1216傅聂 :[答案]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平诚19126922524: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
    1216傅聂 : 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起先有丝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节,万籁俱寂,只在那钟磬上一击,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缕的金玉声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平诚19126922524: 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1216傅聂 :[答案] 衬托,当此之时,万籁俱寂,天地一片安宁,唯古刹钟鸣,悠远清扬.

    平诚19126922524: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1216傅聂 :[答案] 这两句用悠扬的钟声体现环境的寂静,表现古寺中肃穆空灵的气氛,以及作者对这种超脱尘世的生活的向往 .

    平诚19126922524: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情感 -
    1216傅聂 : 这两句用悠扬的钟声体现环境的寂静,表现古寺中肃穆空灵的气氛,以及作者对这种超脱尘世的生活的向往 .

    平诚19126922524: 天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什么意思 -
    1216傅聂 : 苍穹之下如此安静,连钟磬的余音都听得到. 分析:这是用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烘托环境安静,天籁此都寂,感觉苍穹之下一切寂寂无声,钟磬是指乐器,寂静到连乐器发的余音都听得到,更加重渲染了环境的安静.这里可以结合诗人背景和时代背景,看看诗人借此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平诚19126922524: 赏析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5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小题1:... -
    1216傅聂 :[答案]小题1:“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或 “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致幽静,更表达出...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

    热搜:万籁此俱寂还是此都寂 \\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万籁此俱寂为啥要改 \\ 为什么改成万籁此都寂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但余钟磬音的上一句 \\ 夜尽深 万籁俱寂 \\ 卜算子咏梅 宋 陆游 \\ 万籁此都静是dou还是du \\ 万籁此都寂的下一句是什么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表现手法 \\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为什么改了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 \\ 万籁此都寂 都的读音 \\ 题破山寺后禅院后山三四句的赏析 \\ 磬和罄的区别 \\ 万籁此俱寂全诗 \\ 谁见幽人独往来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赏析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