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案

  • 《不求甚解》教案
    答: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说说其中原因。第一段“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理由”——语气委婉、态度暧昧 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语气肯定、态度鲜明 (先婉转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触,...
  • 不求甚解的教案
    答:题目:《不求甚解》,邓拓(基础版)第一册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教学难点:就读书是否完全读懂这一问题先行思考,然后围绕“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答: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教案
    答: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
  • 咬文嚼字 教案
    答: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
  • 高三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
    答: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
  • 《六一居士传》教案
    答:(教师介绍: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
  • 高二语文上《李商隐诗》优质教案
    答:参考:当代学者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里谈到的':“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他解此诗为:第一联,意为“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第二联,意为“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第三联,意为“可是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最后一联,意为“现在回想,旧情难忘,...
  • 高中语文必修3《李商隐诗》教学设计
    答: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
  • 大班成语故事的教案?
    答:近义词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 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典故】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

  • 网友评论:

    从转13632146335: 初三短文两篇教案中不求甚解应该怎么理解 -
    32005艾溥 : 【释 义】甚:过分;如"欺人太甚".解:了解,理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只领会文章的精髓.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出 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

    从转13632146335: 请问哪位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案 -
    32005艾溥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

    从转13632146335: 《不求甚解》的分段并概括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层意 -
    32005艾溥 :[答案]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

    从转13632146335: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
    32005艾溥 : 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 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把枣整个咽下去.比喻在学习上不加分析、选择,笼统地加以接受.出 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用 法 偏正式...

    从转13632146335: 《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 -
    32005艾溥 :[答案] [编辑本段]【课文】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陶渊明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

    从转13632146335: 作者是怎样阐释 不求甚解 四字的含义的 -
    32005艾溥 : 答:作者首先引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文字阐释了“不求甚解”的本意是主张读书贵在会意.接着进一步阐释了“不求甚解”所包含的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方法,不固执,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是“课文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是什么关系?概括作者的读书观?” 答:作者先从反面以列宁批评普列汉若夫曲解马克思著作为例,再从正面以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为为例,通过正反例论证,说明正确的读书之道是虚心领会,讲求活读读透;不要拘泥字句,死守教条.作者读书观大致可以概括为:主张好读书和会读书.好读书就要认真地读和反复地读;会读书就要重会意,求贯通,读透彻.

    从转13632146335: 初三上册《谈读书》,《不求甚解》的中心思想 -
    32005艾溥 : 本文是一篇“随笔”,作者以典型的事例、精辟的语句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知识的作用,激发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的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

    从转13632146335: 关于不求甚解. -
    32005艾溥 : 第一、就是知道对待什么样的书,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 有些书,许多甜食类的书,读来“不求甚解”即可. 许多主食类的书,读来“观其大略”即可. 但是读美食类的书,以及蔬果类的书,则需要用上“熟读精思”. “不求甚解”、“观其...

    从转13632146335: 《不求甚解》的分析.. -
    32005艾溥 : “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从转13632146335: 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
    32005艾溥 :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有人认为,除了不要“咬文嚼字”符合陶渊明本意外,其余不是陶渊明的意思.陶渊明爱好读书,而且执着个人见解.《杂诗》说:“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移居》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说明读得相当深入,对疑义还要作一番辨析. 其实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旨在芟除枝叶,达到提要钩玄、取其精髓的目的.这是道家不拘形式,专注精髓的一种方法论.所以明代思想家李贽《四书评序》赞扬说:“千古善读书者,陶渊明一人而已.”(见蒋成《语文教学的儒道之辩──从“不求甚解”说起》)这种看法可供参考.

    热搜:教师专用ppt免费课件 \\ 九年级下短文两篇教案 \\ 不求甚解一等奖课件 \\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 不求甚解ppt优秀教案 \\ 《不求甚解》结构图 \\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 \\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 \\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 不求甚解的课堂笔记 \\ 不求甚解课文ppt \\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等奖 \\ 《不求甚解》原文 \\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 九年级不求甚解课文 \\ 九年级不求甚解原文 \\ 不求甚解的课件 \\ 不求甚解表格式教案 \\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文 \\ 《不求甚解》读后感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