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蜀主孟昶

  • 孟昶:后蜀末代皇帝,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答:广政二十年(957年),后周世宗把俘虏的蜀军送还,孟昶也把俘虏的周将胡立送到京城并写信给后周世宗,后周世宗认为孟昶没有臣子的礼节,很恼怒,没有回信。广政二十一年(958年),后周攻打南唐,攻取淮南十四州,各国都害怕。荆南高保融以书招呼孟昶归周,孟昶因为以前曾经写信给后周世宗没有得到答...
  • 最早的春联是
    答:中国的对联,最早是春联,历来公认以五代后蜀主孟昶公元919年965年写在桃木上的春联为最早孟昶的春联是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近几年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在考古中发现了两副对联,以为是初唐时期作品,突破了以上。中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写的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
  • 赵匡胤为何急于处死后蜀末代皇帝孟昶?
    答:只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可以说是五代中难得的明君、仁君,所以在他投降宋朝之后并抵达开封之后仅仅七天,便不明不白地突然离世了,此人便是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孟昶是后蜀的第二任皇帝,他在位时间长达三十二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不久便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全国策略,在消灭了荆南和武平之后...
  • 【五代十国·后蜀】皇帝列表:高祖孟知祥、后主孟昶
    答:不久,李存勖被杀,李嗣源即位,孟知样遂生了据蜀称帝的心自此,孟知祥苦心经营六年,终于占有了四川全境,于是便在公元934年称帝,建立后蜀,但不久,他就因病死去后主孟昶在位时间:公元934年~公元965年曾用年号:明德、广政谥号:恭孝庙号:无安葬地:洛阳公元934年,孟知祥在临死前前,将孟昶立为太子,...
  • 孟尝君后蜀末代皇帝生不逢时的文化皇帝
    答:孟尝君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皇帝。孟昶生于公元919年,原名孟仁赞,名保元。他一生中做出了许多贡献。孟尝君即位之初,也是想励精图治,使国家富强,国家富强。但最终事与愿违,被北宋打败。后来孟尝君被封为秦王,但孟尝君因伤心过度,于47岁去世。孟畅出生在太原...
  • 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是什么?
    答: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后蜀孟昶最著名的诗
    答:后蜀孟昶最著名的诗是官箴。其箴为: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为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驰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得,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民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罔不仁慈。勉尔为戒,...
  • 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春联是什么
    答:——这是在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写下的一副题桃符的春联。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合春节气氛。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我国第一副春联。后蜀主孟昶(chǎng)好学能文,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在后蜀灭亡的前一年(公元964年),孟昶突发奇想...
  • 对联的起源.
    答: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 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 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 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
  • 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什么?
    答: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后蜀国国君孟昶创作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从中反映了五代时期川蜀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 网友评论:

    赫穆19734264520: 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是谁作的?他写的是什么? -
    13110陈旭 : 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孟昶(919~965年),五代时后蜀国君.公元934~965年在位.孟知祥第三子.处名任赞,字保元.即位后,又得后晋秦、阶...

    赫穆19734264520: 对联的内涵? -
    13110陈旭 :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

    赫穆19734264520: 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什么? -
    13110陈旭 :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夕,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964),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清代,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撰写楹联蔚然成风.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楹联的风俗.

    赫穆19734264520: 对联最早出自哪个朝代 -
    13110陈旭 : 对联最早出现于西周.对联由中国古典诗词演化而来.溯源可至《诗经》、《楚辞》中的对偶句,汉魏六朝诗文及骈体格式中对偶句更多,唐代格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必须整齐对仗,已具对联特色.而真正题写于门首楹柱独立存在的对联,据载首创于五代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到宋代,对联渐成世风.明、清两朝为兴盛时期,丰富多样,大量长联出现 .成都望江楼长联 212 字 , 江津临江城楼钟云舫长联达1612字.

    赫穆19734264520: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
    13110陈旭 :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对联的种...

    赫穆19734264520: 五代十国中后蜀的资料(详细) -
    13110陈旭 :都城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2主,共31年,965 年灭于北宋.同光三年(925)后唐灭前蜀,以孟知祥(874~934)为西川节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 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

    赫穆19734264520: 什么是对联? -
    13110陈旭 : 对联,也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内容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赫穆19734264520: 对对联的认识(总体来说) -
    13110陈旭 :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

    赫穆19734264520: 请问,我国什么时候开始有春联的? -
    13110陈旭 :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

    赫穆19734264520: 对联的起源地 -
    13110陈旭 :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字数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但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对联起源于古代“桃符” 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后来人们为了图省事儿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二、对联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热搜:后蜀孟昶的夫人冰肌玉骨 \\ 孟昶 后蜀末代皇帝 \\ 后蜀孟昶花蕊夫人 \\ 后蜀皇帝孟昶的对联 \\ 孟昶写的对联是什么 \\ 重生后蜀孟昶 \\ 后蜀皇帝孟昶死因 \\ 后蜀皇帝孟昶和孩儿军 \\ 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下最早一副对联 \\ 后蜀孟昶诗词 \\ 孟昶 晋代名臣 \\ 后蜀孟昶春联 \\ 孟昶的第一副对联 \\ 前蜀后主王衍 \\ 五代十国被谁统一了 \\ 孟涛后蜀 \\ 五代十国前蜀后蜀 \\ 孟昶最有名的诗词 \\ 后蜀孟昶为什么几天死了 \\ 孟昶的后人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