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的名人事例

  • 介绍一位你熟悉的名人,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具体事例等,突出人物的特点...
    答:。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2]毛泽东主席评价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3]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 例举两个现代爱国名人和一个古代爱国名人的资料?
    答: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并为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钱老太伟大了,字数只能多一点了,不行你精简下,希望能帮你,向伟人致敬....
  • 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20字
    答: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2、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
  • 名人的中学故事
    答:这些精神上的打击,并没有使他屈服,反而培养了他的反抗性格,受到同学的敬慕,俨然成了学生中的小领袖。 1910年,他19岁时到成都,入四川省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读书。第二年初,成都发生了国会请愿风潮,要求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建立国会。他被推举为班级的代表,参加全市学生的罢课斗争,因而又一次被学校斥退。 辛亥革命...
  • 中国名人成长典故
    答:中国历史悠久,具有5000灿烂文化。中国古代造就了数不胜数的名人,名人故事各有精彩,故事中的精神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下是关于中国名人的成长故事,欢迎阅读。关于中国名人的成长故事1 黄龙士,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人。据《兼山堂弈谱》和《弈雅堂文集》记载,他生于清顺治八年(公元...
  • 中国名人的成长故事
    答:1、西汉名相陈平,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
  • 关于五四精神的名言有哪些
    答:关于五四精神的名言如下:1.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 —— 赫尔岑 2.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 —— 宋庆龄 3.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
  • 古今中外有骨气的名人故事
    答: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4、蔡元培: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 ...
  • 五四运动名人名言
    答:感悟:这是陈寅恪在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后两周年写的纪念碑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的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读书、求知最好的座右铭,也应该是教育培养人才应当遵循的原则。这句话虽然不是说在五四时期,但却与五四精神是一体的。梁启超 一、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

  • 网友评论:

    马龙17546904272: 五四青年运动、 -
    62177毛吉 :性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

    马龙17546904272: 名人爱国故事 -
    62177毛吉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

    马龙17546904272: 现代爱国名人事迹有哪些? -
    62177毛吉 : 鲁迅弃文学医,詹天佑修铁路,华罗庚爱国.1、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