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讹传讹的民间故事

  • 民间传说鬼故事 村里的老古树
    答:【导读】:民间总是流传着很多鬼故事,也许有些是以讹传讹瞎编的,但是不排除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灵异现象,信不信看自己怎么想。下面我带来一个民间传说鬼故事,村里的老古树。民间总是流传着很多鬼故事,也许有些是以讹传讹瞎编的,但是不排除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灵异现象,信不信看自己怎么想。下面我...
  •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350字左右)
    答: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 【关于其丈夫的名字的提示】 由于故事流传较远和民间的以讹传讹,孟姜女的丈夫的名字有些出入,一称范杞梁、万喜良、范喜良、万杞梁、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 此文中统一为...
  •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是真的吗?
    答: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
  • 民间传说人的魂魄可以被叫回,叫魂真的存在吗?
    答: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神话故事,民间也有很多的神话,民间的神话大多是人以讹传讹,一传百,百传千。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就不一样了,所以故事都不一样的,民间的传说有叫魂这一说,叫魂的别称可以叫喊魂等。旧时代的中国人们还是比较信民俗民风。民俗民风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风行...
  • 为什么理发店在正月不开门?
    答: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即说清军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里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为“思旧”。时间久了,“思旧”便谐音成了“死舅”,最终以讹传讹,成了“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民间禁忌。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贫穷的理发匠...
  •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出自哪里。
    答:民间传说白素贞被收于法海钵下镇于雷峰塔,只是在传播于民间期间以讹传讹的影响。传说师从黎山老母。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女主人公。也称白娘子、白蛇娘娘。扩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
  • 古代民间传说故事
    答: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由于故事流传较远和民间的以讹传讹,孟姜女的丈夫的名字有些出入,一称范杞梁、万喜良、范喜良、万杞梁、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此文中统一为范杞梁。杞梁:一作杞殖(公元前?
  •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四: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
    答:” 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长城下民夫数以万计,到哪里去找呢?她逢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便...
  • 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寓言故事?
    答:他转而想,荣华富贵皆过眼烟云,何不再向蟒蛇割一块心肝,以备日后自用,永保长生。次日梅生进入北山丛林寻得大蟒。大蟒此时已识破梅生乃贪心不足之辈,念其曾救过自己的命,只得忍痛让其再割一刀。梅生钻进蛇腹,意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难忍,浑身抽搐,用力把口一闭,梅生终于葬身蛇腹。

  • 网友评论:

    厉虏13254297454: 故事以讹传讹 -
    42299晋韩 :[答案] 《笑林》里有这么个故事:从前有一天,楚国有一个善打飞禽的猎户挑着山鸡进城去卖.一个过路人看山鸡的羽毛十分漂亮,误以为是凤凰,出高价二千金买了下来,过路人心想,凤凰是世界上的珍禽,自古以来表示祥瑞,把它献给楚王,楚王一定很...

    厉虏13254297454: 有没有形容“以讹传讹”的小故事?比如第一个人说“我要买猪肉”,同样的话经三两个人传下去就成了“我想吃人”了有没有和这个例子相似的,大家都很... -
    42299晋韩 :[答案] 寓言故事【宋人掘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宋国...

    厉虏13254297454: 谁知道“以讹传讹”的典故? -
    42299晋韩 : 典故: 【出处】宋·俞琰《席上腐谈》:“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采石,以讹传讹.” 【示例】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古迹来以惑愚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错误相传 【近义词】三人成虎、谬种流传、道听途说 【反义词】衣钵相传、一脉相承[1] 【歇后语】流言蜚语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开去,越传越错,人们的理解因此深受影响.

    厉虏13254297454: 成语以讹传讹的意思和解释,用以讹传讹造句及其故事典故 -
    42299晋韩 :[答案] 故事典故:宋·俞琰《席上腐谈》:“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采石,以讹传讹.”

    厉虏13254297454: 成语“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的典故? -
    42299晋韩 :[答案] 解 释 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示例宋...

    厉虏13254297454: 找一篇关于颠弄是非,添油加醋,以讹传讹的一个故事,要经典的! -
    42299晋韩 : 曾参杀人昔者曾子处(居住)费(鲁国境内的地名),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读音zhu四声,织布的梭子)逾(同'逾')墙而走.翻译:从前曾子住在费,费有个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儿子不会杀人的.”若无其事地(继续)织布.过了不久,又有人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还是若无其事地织布.不久,一个人又告诉她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害怕了,丢下梭子跃墙逃跑.此外“三人成虎”也是.

    厉虏13254297454: 成语故事:以讹传讹和瓮中捉鳖主要人物是谁 -
    42299晋韩 : 以讹传讹的由来:宋国的丁家庭院里没有井,于是只能出门打水,经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院子里打好井之后,这家人就告诉外人说:“我打井(就如同)得到了一个人(一般).” 听到了这话的人互相转告说:“丁家人打井,挖出来了一个人.”国人都在讨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说了.国君派人去问丁家的人.丁家的人回答说:“我的意思是说我得到了像一个人那么多的劳力,不是说我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啊.”所以主要人物是丁家人. 瓮中捉鳖的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叫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所以主要人物是李逵.

    厉虏13254297454: 和"以讹传讹"这个成语有关的历史事件大神们帮帮忙 -
    42299晋韩 :[答案] 宋国的丁家庭院里没有井,于是只能出门打水,所以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院子里打好井之后,这家人就告诉外人说:“我打井之后(就如同)得到了一个人(一般).” 听到了这话的人互相转告说:“丁家人打井,挖出来...

    厉虏13254297454: 成语故事以讹传讹 -
    42299晋韩 : 以讹传讹 [yǐ é chuán é] 生词本基本释义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贬义出 处清·曹雪芹《红楼梦》:“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例 句现在有一种风气不好,就是喜欢听小道消息,并且不加思索的传播这些消息,以致~,无事生非.近反义词近义词耳食之言反义词衣钵相传

    厉虏13254297454: 以讹传讹的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
    42299晋韩 : 宋国的丁家庭院里没有井,于是只能出门打水,经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院子里打好井之后,这家人就告诉外人说:“我打井(就如同)得到了一个人(一般).” 听到了这话的人互相转告说:“丁家人打井,挖出来了一个人.”国人都在讨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说了.国君派人去问丁家的人.丁家的人回答说:“我的意思是说我得到了像一个人那么多的劳力,不是说我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啊.”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注意实地调查,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对道听途说的传言,必须进行考察分析,不然就会是非不分,以讹传讹,把事情搞错,甚至上当受骗.(或:眼见为实,不要以讹传讹;或:讲话要讲清楚.)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 以讹传讹的讹意思是什么
  • 以讹传讹的近义词
  • 以讹传讹的故事及道理
  • 以讹传讹的读音
  • 以讹传讹的拼音
  • 以讹传讹的成语
  • 以讹传讹的典故
  • 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
  • 以讹传讹的上一句
  • 以讹传讹的俗语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