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士与科举制度的关系

  • 就是隋唐宋元实行的科举制和明清的八股取士有啥区别吗?
    答:唐宋元明清,取士的方法都是科举制,到了明朝,发明了八股文,要求在科举考试中,作答的时候要用八股文的格式书写,取用四书五经的经典言论,构成自己的答案。这俩其实是一种东西,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
  • “八股取士”始于哪个朝代?
    答:“八股取士”始于明朝。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
  • 科举制改变的概况:(明朝的八股取士)作用、如何评价及前后的不同
    答:5. 科举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威武不屈到贪污受贿,这些品质都能在科举制度中找到根源。6.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成熟并完善,为历代统治阶层培养了大量官僚和士大夫,是封建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7. 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清朝统治的动荡,科举制度最终与封建制度一同走向了灭亡。
  • 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答:这说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失去了初创时的积极意义,走到了穷途末路。八股取士对文体有严格的限制,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控制,极大的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有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科举则是一种合理公正的选拨官吏的方法,促进了官吏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平民也有可能...
  • 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的原因和影响
    答:3. 影响 明清之际,大思想家顾炎武曾对八股取士提出批评,认为废除八股文可以培养出真正的人才。然而,明清亡国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废除八股科举,反而更加严格地运用这一制度,有效地巩固了政权。4. 八股文的性质 八股文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虽然受到后世诟病,但在当时却基本适应了封建社会的人才需求...
  • 什么是八股取士?
    答:八股取士是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八股...
  • 科举制改变的概况:(明朝的八股取士)作用、如何评价及前后的不同
    答:八股取士 明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 为贡士...
  • 简述明代创行八股取士的意义和影响。
    答:作为一套制度,从最初指导思想看,不是为了禁锢士人思想,陷士人于愚昧无知。但是在客观上,八股取士使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束缚了士子思想,使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在教育史上产生了较恶劣的影响。①八股对仗格式,一方面整段整段地对仗,难度较大,限制了士人自由表达思想;另一方面,为了照顾排比对仗...
  • 八股取士的危害及影响
    答:八股取士,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八股取士对中国的危害 1.限制了人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人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 在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取士是否代表科举制的废除?如果不是,那为什么...
    答:废除科举是袁世凯上书提议,才于1905年宣布废除的,跟戊戌变法没有直接关系,废八股之后还是有科举。也还是八股(八股是一种作文形式,当时所谓废八股就是不要求按规格写了),也就是说废除了形式,内容没变化,换汤不换药,并不能说科举没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

  • 网友评论:

    山荣17124089277: 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
    24749边诸 :[答案] (1)考试内容不同:隋唐科举重考经书背诵理解和诗赋、时务策的写作,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的见解要求较高;明清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死板的“八股文”,所述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2)影响不...

    山荣17124089277: “八股取士”与“科举制”的不同,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怎么答,不要多,要全点的,明天期末考历史, -
    24749边诸 :[答案] 八股取士 明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

    山荣17124089277: 八股取士是关于科举制的成语吗 -
    24749边诸 : 八股取士是关于科举制的词语.八股取士 明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山荣17124089277: 科举制有什么积极作用?和八股取士有什么关系? -
    24749边诸 :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影响:严重禁锢知识分子思想,使读书人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山荣17124089277: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进"有什么关系? -
    24749边诸 :[答案] 科举制度选的是进士 刚才的有点问题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山荣17124089277: 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
    24749边诸 : (1)考试内容不同:隋唐科举重考经书背诵理解和诗赋、时务策的写作,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的见解要求较高;明清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死板的“八股文”,所述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2)影响不同:隋唐科举基本能选出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各级政权,有利于社会发展,使人才不断更新;;明清科举“八股取士”使读书人脱离现实,缺乏实际能力.(3)作用不同:隋唐科举当时使社会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明清科举“八股取士”虽然加强了君权但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山荣17124089277: 文字狱属于科举制吗? -
    24749边诸 : 不属于.科举制是官方制度,用考试来选拔官员.八股取士是科举制,但不是文字狱.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用来压制反清思想的.很多时候被盲目扩大.两者都是文化专职的表现.

    山荣17124089277: 八股取士与科举制的区别 -
    24749边诸 : 简要说明 八股取士也属于科举制度,不过是科举的变相模式 科举从隋朝开始,不断改进 唐朝只靠诗赋,选的人才不过是文学领域上的佼佼者 宋朝科举改革,废除诗赋,改考经义,策论.选拨治国明理的读书人.所以宋朝的文人多在政坛呼风唤雨 明朝再度改革,这就产生了八股,八股是一种套路文章,而且考试的范围只限制在四书五经和朱熹的点评.这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搞的古代的文人不知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完全被捆绑在四书中,变的迂腐不堪

    山荣17124089277: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与隋朝的科举制有什么区别 -
    24749边诸 : 1、科举制度是隋朝创立的,称之为“分科取士”2、隋、唐、宋朝科举选拔人才是非常广泛,各方面的人才、各种知识门类都有考核,设置很多“专业”——进士(中文)、明经(哲学)、明法(法律)、明字(书法)、明算(数学)、九经(训诂)、六经(训诂简易版)、神童(13岁以下)……3、科举,这一原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考试选拔制度,发展到了明清,就走向歧途了.众多专业被取消,几乎只剩下“进士”一科,而且考试形式越来越受限制,采用极端限制个人思想的八股取士的方式.

    山荣17124089277: 明朝科举制度有发生什么变化?求简答...... -
    24749边诸 : 明朝开始科举只考八股文,限定了答题模式,僵化了人的思想.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热搜: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 唐朝对科举制的完善 \\ 科举考试之前如何选拔人才 \\ 清朝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 女子科举是什么朝代 \\ 明代八股取士的弊端 \\ 科举教育的目的 \\ 中国古代取士制度 \\ 科举制前的选拔制度有什么 \\ 晚清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 唐朝完善科举制的史实 \\ 清朝八股科举制度 \\ 科举制度持续了多少年 \\ 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 唐朝科举制的内容影响 \\ 科举制之前各类选拔制度 \\ 北宋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 唐太宗如何完善科举制 \\ 明清的科举制度八股文 \\ 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