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和科举的区别

  • 八股取士与科举制的区别(比较隋唐科举制和明清科举制的不同?)
    答:一、八股取士与科举制的区别 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度的一种特定形式。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不断改进和演变。而八股取士则是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一种形式,它要求考试内容严格限定在四书五经内,文体格式也有严格规定,考生不得自由发挥。这种形式的科举考试,虽然有利于统一选拔标准,但也...
  • 八股取士与科举制的区别
    答:八股取士也属于科举制度,不过是科举的变相模式。科举从隋朝开始,不断改进。唐朝只靠诗赋,选的人才不过是文学领域上的佼佼者 宋朝科举改革,废除诗赋,改考经义、策论。选拨治国明理的读书人,所以宋朝的文人多在政坛呼风唤雨。明朝再度改革,这就产生了八股,八股是一种套路文章,而且考试的范围只限制...
  • 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答:(1)考试内容不同:隋唐科举重考经书背诵理解和诗赋、时务策的写作,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的见解要求较高;明清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死板的“八股文”,所述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2)影响不同:隋唐科举基本能选出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各级政权,有利于社会发展...
  • '八股取土'与前朝科举有何不同?
    答:八股文取士使得科举考试更为规范化,它便于阅卷操作,能够使得取士的标准更为统一。但八股取士一方面使得科举考试的应试文标准化,另一方面也被后世所诟病,认为是科举制度最后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八股文取士形成之后,许多应试者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八股文”,这种现象在明代就已经常常被世人所讽刺...
  • 八股取士与科举制的区别
    答: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
  • 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答:⑴主要不同:①具体目的不同: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而明朝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思想。②考试范围不同:唐朝是经义、时务和读经史,而明朝的出题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没有时务和历史。③考试文体不同:唐朝主要是诗赋、帖经墨义等,而明朝则是八股文。④结果不同:唐朝的科举制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 明朝的“八股取士”,相较于之前的科举制度,有何不同?
    答:人们通常只知道八股文是明朝的东西,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实际上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唐朝科举考试以"帖经"取士,所谓"帖经",是拿所诵之经书,掩其两端,中间只开一行,裁纸为帖。唐朝先采用口试方式,令应试举子回答经义,后来改用笔述回答经义,...
  • 八股文,焚书坑儒,科举制的相同和不同
    答:不同:八股文是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时期,摆脱不了一直延续的框架而显得僵硬 焚书坑儒:秦始皇时期的大事情,烧掉经书,坑埋儒生,对中国文化的损毁有难以估量的损失 同时,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选拔国家栋梁的一种途径。无可厚非 对你有帮助...
  • ...的八股取士制度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答: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
  • 科举制与八股文最本质的区别
    答: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

  • 网友评论:

    储沫17571061442: 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
    32410况桦 :[答案] (1)考试内容不同:隋唐科举重考经书背诵理解和诗赋、时务策的写作,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的见解要求较高;明清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死板的“八股文”,所述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2)影响不...

    储沫17571061442: “八股取士”与“科举制”的不同,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怎么答,不要多,要全点的,明天期末考历史, -
    32410况桦 :[答案] 八股取士 明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

    储沫17571061442: 八股取士与科举制的区别 -
    32410况桦 : 简要说明 八股取士也属于科举制度,不过是科举的变相模式 科举从隋朝开始,不断改进 唐朝只靠诗赋,选的人才不过是文学领域上的佼佼者 宋朝科举改革,废除诗赋,改考经义,策论.选拨治国明理的读书人.所以宋朝的文人多在政坛呼风唤雨 明朝再度改革,这就产生了八股,八股是一种套路文章,而且考试的范围只限制在四书五经和朱熹的点评.这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搞的古代的文人不知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完全被捆绑在四书中,变的迂腐不堪

    储沫17571061442: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与隋朝的科举制有什么区别 -
    32410况桦 : 1、科举制度是隋朝创立的,称之为“分科取士”2、隋、唐、宋朝科举选拔人才是非常广泛,各方面的人才、各种知识门类都有考核,设置很多“专业”——进士(中文)、明经(哲学)、明法(法律)、明字(书法)、明算(数学)、九经(训诂)、六经(训诂简易版)、神童(13岁以下)……3、科举,这一原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考试选拔制度,发展到了明清,就走向歧途了.众多专业被取消,几乎只剩下“进士”一科,而且考试形式越来越受限制,采用极端限制个人思想的八股取士的方式.

    储沫17571061442: 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
    32410况桦 : (1)考试内容不同:隋唐科举重考经书背诵理解和诗赋、时务策的写作,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的见解要求较高;明清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死板的“八股文”,所述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2)影响不同:隋唐科举基本能选出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各级政权,有利于社会发展,使人才不断更新;;明清科举“八股取士”使读书人脱离现实,缺乏实际能力.(3)作用不同:隋唐科举当时使社会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明清科举“八股取士”虽然加强了君权但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储沫17571061442: 唐朝的科举制与明朝的"八股取士"有何不同?
    32410况桦 : ⑴主要不同:①具体目的不同: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而明朝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思想.②考试范围不同:唐朝是经义、时务和读经史,而明朝的出题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没有时务和历史.③考试文体不同:唐朝主要是诗赋、帖经墨义等,而明朝则是八股文.④结果不同:唐朝的科举制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明朝的科举制则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培养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⑵主要原因:①唐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②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君主专制,所以明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士人的思想控制,科举制成为加强君权的一种手段.

    储沫17571061442: 唐朝的科举考试和明清的八股取士有什么区别 -
    32410况桦 : 唐朝主要考诗赋,明清考四书五经

    储沫17571061442: 请问“八股文”到底是什么东西?它和经典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望各位?
    32410况桦 :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

    储沫17571061442: 中式教育与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区别 -
    32410况桦 : 在下认为 除了比八股多些科学知识之外 没有其他不同的了 其影响基本一样 只不过多了些有用的东西

    储沫17571061442: 有关我国科举制与八股取士的问题
    32410况桦 :科举制有利于国家选拔有用人才 而八股取士是科举制的一种 八股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成为皇帝操纵的工具

    热搜:平淡的科举生活 \\ 谁科举考了八次 \\ 科举之锦绣人生 \\ 《庶长子的科举人生》 \\ 阁老奋斗记科举 \\ 最厉害的一届科举 \\ 小道士的科举生活 \\ 科举状元名人 \\ 科举之被督促的科举生活 \\ 日本为什么不学科举制 \\ 《科举兴家》by人生若初 \\ 八股文的确立于何时 \\ 什么叫八股科举制 \\ 八股科举 \\ 废八股改科举 \\ 明朝科举八股取士 \\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 \\ 明朝科举八股文 \\ 八股文宋朝科举 \\ 察举和科举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