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鞠躬礼仪标准姿势

  • 中国古代“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这是什么拜礼?
    答:中国古代“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这是作揖 "揖礼"。揖礼的优点 一是卫生。握手可传播某些细菌病毒。握手时双方中如有一方的手沾泥带水,也会给另一方带来不舒 服。而中国的作揖,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即便到传染病医院去慰问一大群病人,回家后地无须急匆匆先去卫生间洗手。二是省时,...
  • 对古典礼仪中的标准鞠躬礼,你有多少了解?
    答:总的来说,古典礼仪中的标准鞠躬礼不仅仅是一种身体动作,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通过鞠躬,人们可以传达出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的谦逊以及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鞠躬礼的具体形式和规则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强调了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古代女子的礼仪是怎样的?
    答:古代女子礼节 一、立容: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二、坐容: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
  • 古代礼仪的八种手势是什么?
    答:1. 拱手礼:又称作揖,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2. 揖礼:拱手礼的正式称呼,据说中国古代的礼仪大多数都源自西周初年周公开创的周礼。3. 一拜礼:古代行礼时,身体立正,...
  • 中国古代"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这是什么拜礼
    答:1. "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这一姿势被称作长揖,是中国古代一种礼仪行为。2. 长揖,又称作揖,起源于周代以前,拥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其基本姿势是双手抱拳前举。3. 姜太公辅佐武王革命成功后,长揖开始在全社会广泛流传。根据《周礼》的记载,长揖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
  • 古代礼节
    答:五、右拳代表攻击,被左掌包盖,表示礼貌、善意、尊重,如同凶器不暴露一样。拜年正确动作是:两手抱拳高抬,身体略弯,两脚并放,以示敬意。古代有以左为尊的说法,作揖时,左手在上,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晃三下就可以了。这是我国古代传下来的行礼形式,称为“作揖”。拜年的正确手势...
  • 古代历代女子礼仪(如电视剧锦绣未央双手叠加)
    答:2. 微微鞠躬,头部低下。七、拱手礼 拱手礼是一种简单的礼节,步骤如下:1. 双手轻轻搭于左腰处。2. 身体保持直立,不上身动作。八、万福礼 万福礼是一种具有特色的礼节,步骤如下:1. 双手轻轻搭于左胸侧。2. 右脚后撤,身体呈斜倚姿态。3. 庄重地屈膝并低头。补充:现代的万福礼常见姿势...
  • 中国古代的礼仪的八种手势各是指哪些?
    答:4、两拜礼:行礼者双臂前伸,双手合十,身体前倾约45度,动作比一拜礼更加恭敬,通常用于向长辈表达更深的敬意。5、叩首礼:这是最为敬重的礼节,行礼者通常双膝跪地,头部触地,手放在身体两侧或合十于胸前。此礼用于极其庄重的场合,如敬拜天地、祖先,或是在特定情况下向极为尊敬的长辈或先贤表示...
  • 宫廷礼仪舞蹈中的屈膝礼和鞠躬舞的方式是怎么要求的?
    答:16世纪的屈膝礼和鞠躬舞稍微简单,它要求屈膝礼和鞠躬的庄重与严谨。男士鞠躬时要注视行礼的对象,右臂屈肘扶帽檐,然后稍举起帽子,左脚尖在后面点地,接着落地成与右脚距离一尺左右的位置,身体重心移到左脚,右腿在离右脚距离位置上绷脚伸直,脚尖着地,身体向前俯下,右手持帽到胸前。之后,身体直起...
  • 鞠躬是左手在前还是右手,鞠躬的正确姿势是怎样的
    答:6. 鞠躬时,双腿应并拢,身体弯曲成30度或90度,保持这个姿势约3秒钟,以示足够的尊重。7. 鞠躬结束后,不应立即起身离开,而应待身体腰部挺直后,再注视对方的眼睛,这样才算是完成了整个鞠躬过程。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礼仪,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握手和鞠躬。鞠躬是对长辈和师长表达最...

  • 网友评论:

    唐钞15529271770: 中国古代"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这是什么拜礼 -
    30726海哲 : 揖、拜:旧时的拱手、磕头礼.对长者或尊者只弯腰行拱手礼,不跪拜磕头.旧时指相见时态度不恭,为人高傲.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长揖不拜.”《汉书·高帝记》:“……沛公方踞床,使二女子洗足,生长揖不拜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倔于长者.'沛公辍足挥洗,起谢之.” 长揖:古代汉族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即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甲午,太宰上公(袁可立)治行,陟山西道御史,而给事林尼公迮而有以压之.兵鼓起于甲中,为公曩之,长揖已也.”

    唐钞15529271770: 古代地位相同的官员互相行礼.这种礼节有名字吗? -
    30726海哲 : 鞠躬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十分标准的鞠躬,男的双手贴紧裤缝身体直立头慢慢向下成九十度,两眼要看鞋尖一秒种,同时腰成三十八度到四十五度,然后和头同时抬起,全过程约三到四秒.女子则必须双手于前交叉、左手叠在右手上,...

    唐钞15529271770: 正确的跪姿 -
    30726海哲 : 在古代礼节中,拜和揖是不同的.凡“拜”必先跪坐.《说文》:“跪,拜也.”段玉裁注:“所以拜也.”就是说,跪是用以行拜礼的,因为古人席地而坐,直起身来作“长跪”姿态,才能行拜礼.“揖”是拱手礼,在古代它是不必跪的....

    唐钞15529271770: 求 标准的鞠躬姿势 -
    30726海哲 : 身体立正,目光平视,面带微笑,面向受礼者,鞠躬时应在距离对方两米处进行,男士鞠躬双手在体侧自然下垂或相握于体后,女士则将双手在体前轻轻搭放在一起右手搭在左手上鞠躬时以腰部为轴,腰.背颈.头成一条直线身体前倾15°-90°,角度越大表示越恭敬!视线自然下垂,前倾到位后停留一秒钟再恢复原状,同时致以问候或者告别语!

    唐钞15529271770: 中国的古代的跪拜礼仪有哪些 -
    30726海哲 : 跪拜礼有所谓“九拜”之称:一曰“稽首”,即拜头至地;二曰“顿首”,即拜头叩地;三曰“空首”,即拜头至手;四曰“振动”,即两手相击而拜;五曰“吉拜”,即拜而后以额抵地;六曰“凶拜”,即以额抵地后而拜;七曰“奇拜”,即...

    唐钞15529271770: 鞠躬应注意哪些礼仪? -
    30726海哲 : 鞠躬即弯身行礼,源于中国的商代,是一种古老而文明的对他人表示尊敬的郑重礼节.它既适用于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又适用于普通的社交和商务活动场合. 鞠躬礼的分类 一种是三鞠躬. 敬礼之前,应脱帽或摘下围巾,身体肃立,目...

    唐钞15529271770: 如何做到180度的鞠躬 -
    30726海哲 : 行鞠躬礼时,须脱帽、呈立正姿势,脸带笑容,目视受礼者.男士双手自然下垂,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下垂搭放在腹前.然后上身前倾弯腰,下弯的幅度可根据施礼对象和场合决定鞠躬的度数.一般60度,而90度大鞠躬常用于特...

    唐钞15529271770: 葬礼上对死者鞠躬可以十指合并吗 -
    30726海哲 : 对死者鞠躬不可以双手合十. 鞠躬的礼仪是:脱帽,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两腿并拢,上半身和头部呈一直线,目视受礼者.男士双手自然下垂,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下垂搭放在腹前. 在行完鞠躬礼后,向逝者祷念时再双手合...

    唐钞15529271770: 古代女子礼仪,我需要图文并茂的那种. -
    30726海哲 : 各种礼仪有图,大多数礼仪男女通用,特别是正式场合.http://baike.baidu.com/view/1907492.htm肃拜http://baike.baidu.com/view/958846.htm肃拜女子专用,还有万福礼,万福是比较随便的礼仪,一般是家人亲戚之间行.万福汉家礼仪和满族的是有区别的,可能别的礼仪也有不同但是我们都不知道.http://baike.baidu.com/view/384848.htm还有这个帖子不过图片都挂啦http://tieba.baidu.com/f?kz=105358282还有童子礼这本书,行走做都有说明.

    唐钞15529271770: 古代皇族的贵族跪拜礼节是怎样的
    30726海哲 :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这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

    热搜:女士鞠躬标准礼仪图片 \\ 古代行礼手势男女 \\ 女士上台鞠躬标准姿势 \\ 男士标准拱手礼图片 \\ 古人的21种交情图片道家 \\ 古代对长辈行礼的姿势 \\ 100个礼仪图片 \\ 古代礼仪姿势女子作揖 \\ 男生绅士鞠躬动作 \\ 古代行礼的几种方式 \\ 十揖礼姿势 \\ 古代拱手礼的正确手势 \\ 古代女子走姿礼仪动作 \\ 男女作揖的标准手势 \\ 鞠躬一次礼貌吗 \\ 古代女子礼仪动作 \\ 古代女子行礼的姿势 \\ 古人鞠躬礼图片大全 \\ 拱手礼的男女正确手势 \\ 古代礼仪姿势的图片大全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