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近体诗流程图

  •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思维导图
    答: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思维导图如下: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在结构、语言和风格上有一些区别。结构:古体诗采用古代的诗歌结构,主要包括五言、七言、乐府等形式。这些形式有着固定的音律和韵律规则,如五言诗每句五个字,七言诗每句七个字。近体诗则更加自由,没有严格的字...
  • 一张图搞清“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和“歌行体”关系
    答:古体诗的细分又极具深度。唐初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其中又分为唐朝以前的古诗(与唐代格律诗有所区别),楚辞、乐府(包括歌行体)和歌行体。古体诗不拘泥于严格的字句格式,韵律自由,而歌行体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创新。近体诗的严谨格律 与古体诗相反,近体诗如绝句、律诗和排律,对字数、平仄...
  • 常见的古诗词分类
    答: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古体诗有《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南北朝民歌》等。近体诗一般是...
  • 什么是古体诗和近体诗?
    答: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
  • 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
    答:一、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二、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
  • 近代诗与古体诗的区别是什么?
    答: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古体诗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但绝不是古风,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
  • 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
    答:1、古体诗(或“古风”):该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
  • 中国诗歌的发展流程
    答: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如果让用图表示就有难度了。应该是从 诗经-楚辞-古体诗、乐府-近体诗-词-曲-新诗 展开 我不是新新人 | 发布于2008-11-29 举报| 评论 0 0 ...
  • 划分古体诗和近体诗是谁?
    答:1、分类依据: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2、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
  • 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答:1、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这两类的区别,是体裁上的区别。2、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3、(当然,这样讲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4、)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5、它的特点是...

  • 网友评论:

    勾博15866879206: 什么是五体诗?有什么特点?还有其发展流程?
    17604班卢 : 是古体五言诗 发展 起源于汉魏六朝 衰落于唐末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

    勾博15866879206: 怎么区分古体诗近体诗 -
    17604班卢 : 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

    勾博15866879206: 怎么判断古体诗和近体诗 -
    17604班卢 :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

    勾博15866879206: 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 -
    17604班卢 : 一、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

    勾博15866879206: 近体诗与古体诗 -
    17604班卢 :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

    勾博15866879206: 近体诗古体诗结构啊啊!!+ - + -
    17604班卢 :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近体诗 具体请看百度百科

    勾博15866879206: 近体诗的发展历程
    17604班卢 : 近体诗的发展历程:近体诗发轫于南朝,成型于盛唐;南朝年间“永明体”是近体诗的先声,汉魏兴起五言律诗,盛唐开始流行七言绝句,晚唐杜甫使七言律诗成为近体诗的“终极形态”.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

    勾博15866879206: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发展是什么? -
    17604班卢 : 古体诗(或“古风”):该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

    勾博15866879206: 古体诗、近体诗与新诗怎样划分? -
    17604班卢 : 1、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在唐朝时候发展成熟的格律诗,有五言绝律和七言律绝共四种诗体.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主要是为了和唐朝之前的诗歌区分开来,不是近体诗的诗则就是古体诗.2、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属于古典诗词.语言优美,音韵流畅,讲究意境.3、新诗是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用白话语言进行创作的新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勾博15866879206: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
    17604班卢 : 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局;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参考资料1:百科_古体诗 参考资料2:百科_近体诗

    热搜:古体诗的时间划分 \\ 古体诗分为哪三种 \\ 古体诗近体诗分界线 \\ 近体诗大全100首 \\ 古诗的五种体裁 \\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 怎么区别古体诗近体诗 \\ 古体诗和近体诗例子 \\ 怎么判断是古体诗近体诗 \\ 古体诗都有哪些 \\ 什么是古体诗和近体诗 \\ 古体诗绝句律诗 \\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界线 \\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 古体诗近体诗思维导图 \\ 乐府诗和古体诗的关系 \\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例子 \\ 古体诗与近体诗 \\ 古体诗有哪些体裁 \\ 近体诗包括什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