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长什么样图片

  • 地动仪内部构造是什么?
    答: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樽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头,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
  • 张衡的地动仪现今是否存在?
    答:原件已经失传,现在的是后人复制的。张衡的地动仪只是在事发后报告地震,并不能预告地震。侯风地动仪 据史书(五行志)记载,公元九二年以后,几乎连年发生地震,地震地区大至数十郡,吊玫地裂地陷,江河泛滥,房屋倒塌。张衡鉴于地震的频繁,创造了候风地动仪,以测定地震的方位。右图为张衡于132年制造的候风地动...
  • 世界上第一台测地震的仪器是谁发明的?
    答:世界上第一台测地震的仪器是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的。一、地动仪是中国古代时期来自东汉的科学家创造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是由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制造,张衡在东汉时期被称为汉赋四大家之一,也是东汉时期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发明家,担任过很多的职务,公元139年逝世,当时张衡所在的东汉时期经常发...
  • 地动仪是大发明还是大阴谋?我们该如何看待未定的历史?
    答:三、质疑:地动仪的阴谋论我们现在看到的地动仪图片是20世纪59年代考古学家王振铎先生依据《后汉书》记载和地震学原理制作的复原模型,但是由于不能正常运作而广受质疑。这也是本次历史教科书删除图片的重要原因。21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家着手对地动仪进行复原,并制作出有震感反馈的地动仪模型,不过依然无法复刻...
  • 明明地动仪很精巧,为何会从中国的历史中消失呢?
    答:但是我们现在所有的地动仪模型,只是我们当前这个时代对于张衡的理解。至于东汉时期,张衡所制的地动仪究竟什么样?没有更加详细的记载,我们也无从得知,只能根据简略的记载,推理而出。地动仪是张衡对地震探测方面的一种大胆的尝试,目前为止,地震探测仪在我们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总体来说,张衡对后代科学...
  • 谁发明的地动仪?他是哪个朝代(年代)的?
    答: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当时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七百多年。但由于历史久远张衡地动仪已经失传,没有留下实物与图样只留下一些简略的文字记载。
  • 还记得课本读过的地动仪吗?为何被移出教科书了?
    答:有学者们一直争议关于地动仪是否真的被创造出来过,所以当初课本里这个候风地动仪的图片,并非是实物图,或者说与实物图有很大出入,毕竟这也可能只是后人根据史料推测画出的效果图罢了,虽然史书有记载张衡发明了地动议,但是至今没有相关文物可证明历史记录是否为实。再后来有专家学者做了相关研究,最先的...
  • 复原的地动仪
    答:关于地动仪的结构,目前流行的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这一种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冯锐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见于袁宏的《后汉纪》),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
  • 古代的张衡发明了什么呢?看看图片.
    答:地动仪是世界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于公元132年制成。张衡把它放置在洛阳的灵台,同浑象、浑仪、圭表、刻漏等天文仪器一起,供观测天文之用。《后汉书·张衡传》中记载着候风地动仪制造的情况及其形状、构造和功能等情况。候风地动仪用青铜铸成,圆径8尺,通高约11尺5寸,顶上有个凸起的可以启闭的...
  • 地动仪结构是什么,内部结构有人知道么,制造原理
    答:2 张衡地动仪的制造原理是利用物体的惯性作用来测知地壳本身震动的,结构:http://www.chnmus.net/exhibition/Ancient%20Astronomy/aa001-006.htm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仪器内部竖着一根铜往,周围有8个杠杆连接外面。外面有8条龙,分别朝着8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各含着一粒小铜球。哪个方向发生地震,...

  • 网友评论:

    严依13320854492: 请问地动仪是什么样的,它怎么测定地震 -
    16849鞠终 : 地动仪用精铜制成,圆经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表面作金黄色,上部铸有八条金龙,分别伏在东、西、南、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龙倒伏,龙首向下,龙嘴各衔一颗小铜球,与地上仰蹲张嘴的蟾蜍相对.地动仪空腔中央...

    严依13320854492: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长什么样? -
    16849鞠终 :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严依13320854492: 地震来临时地动仪是什么样子……视频大全 -
    16849鞠终 :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严依13320854492: 想问一下,地动仪的内部结构(最好有图)
    16849鞠终 : 由于地动仪早已失传,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地动仪模型都是后人根据史籍复原的.关于地动仪的结构,目前流行的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1951年),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这一种模型最...

    严依13320854492: 地动仪是什么样子的?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仪器内部竖着一根铜往,周围有8个杠杆连接外面.外面有8条龙,分别朝着8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各含着一粒... -
    16849鞠终 :[答案] 和足球还有篮球差不多..都是球体

    严依13320854492: 地动仪的制作过程 -
    16849鞠终 : 地动仪用铜制成,内部竖着一根铜柱,周围有八组杠杆连接外面.外面铸有八条龙,分别朝着八个方向.龙的口中各衔一枚小桐球.哪个方向发生地震,铜柱就倒向哪个方向.触动杠杆,使那个方向的龙口张开,吐出铜球,落入下面的铜铸蛤蟆口中,并发出响声.这样就能知道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

    严依13320854492: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甚么模样的有甚么用途、 -
    16849鞠终 :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制作的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由青铜铸成,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内部中央立着一根铜质都柱;仪体外部周围铸着八条龙,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信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衔有一粒小铜珠.地上对准龙嘴处,蹲着八个铜蟾蜍,昂着头,张着嘴.当某处发生地震,都柱便倒向那一方,触动牙机,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张嘴吐出铜珠,落到铜蟾蜍嘴里,发出“当啷”声响,人们就知道哪个方向发生地震.

    严依13320854492: 地震仪是什么原理?
    16849鞠终 : 地震仪是用来测量地震的方位的仪器.我国汉朝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 这架仪器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樽,四周有八个龙头,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

    严依13320854492: 什么是地动仪 -
    16849鞠终 : 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严依13320854492: 地动仪的构造是什么样的?能否做一个? -
    16849鞠终 :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仪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其实地动仪的原理并不难,但是要做一个确实有一定难度.有兴趣可以去试试.

    热搜:地动仪的区别图片 \\ 地动仪的视频资料 \\ 地动仪图片高清图片 \\ 地动仪图片怎么画 \\ 地动仪手抄报图片 \\ 地动仪是怎么做出来的 \\ 地动仪的样子和用途 \\ 地动仪和浑天仪的图片 \\ 地动仪为什么被踢出教科书 \\ 地动仪怎么画简单又好看 \\ 地动仪的样子图片 \\ 现代地动仪图片 \\ 地动仪的图片有吗 \\ 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区别图片 \\ 地动仪被哪个专家拆了 \\ 地动仪图片大全 \\ 地动仪的图片 \\ 地动仪为什么被删除 \\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图片 \\ 地动仪视频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