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部位的识别图

  • 初一上册地理:五种地形部位的判断
    答:山顶:山顶是山地的最高部分,其形态复杂多样,可能是尖顶、圆顶、平顶,或者是梁峁状、锯齿状、峰林状的山脊。山顶的形态主要受外力剥蚀、岩性和构造等因素的控制。等高线:等高线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用于表示地形的高度。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代表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等高线有多种类型...
  • 如何在地图上识别鞍部?
    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也比较容易识别。因为该部位在整个地形体系中似马鞍。鞍部是两山峰之间的比较平缓的部位。它与山坳的区别没有明显差异。一般看其相对高度。鞍部的相对高度较高,两侧陡峭,不容易发育成河谷地貌。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 什么是山顶、山谷、鞍部、陡崖?
    答:山谷,指两山间低凹而狭窄处,其间多有涧溪流过。谷: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谷连线;山脊之间低洼部分;山谷线也叫集水线。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或指两山之间:山谷。鞍部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的指称。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也比较容易识别。因为该部位在整个地形体系中似马鞍,故名鞍部。是山脊上两...
  • 地形部位有哪几种?
    答:陡崖:指近于垂直的山坡,称为陡崖。高度不相等,等高线重叠在一起。山谷: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积水线。鞍部: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的指称。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也比较容易识别。因为该部位在整个地形体系中似马鞍,故名鞍部。
  • 等高线地形图怎么看
    答:等高线地形图简介: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如山峰、山地、丘顶等);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如盆地、洼地等)。等高线是曲线状时,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数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相交一处时,该处的地形部位为陡崖...
  • 地理地形部位名称
    答:山坡是连接山峰和山谷的地形部位,通常较陡峭,有时会出现悬崖峭壁等特殊地形。七、山谷线 山谷线是连接多个山谷的地形部位,通常是水流冲刷或侵蚀作用的结果。八、山麓 山麓是山坡与平原交接的地带,通常较平坦,是山地进入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分地理地形的意义:一、地形识别和分析 了解和区分不同的地理...
  • 鞍部在地理中指什么?
    答:在地理中,鞍部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的指称。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该部位正好位于两座相连山脉中间部位,却地势较为平缓,形似马的鞍部位置,故为鞍部。山的鞍部必须把它放到山系当中才会有其真实意义。通过实地考察法识别。一般只需要在实地处看其大体形态,注意看两座山峰相连的部位处,即可...
  • 什么是陡崖,山顶,山脊,鞍部?还有什么地形部位名称?都代表什么意思?_百度...
    答:鞍部:两山中间比较平缓的地方.(其实想想骆驼就知道了,凸起的两个点就是山顶,凹下的就是鞍部)陡崖:也称断崖.近于垂直的山坡.(悬崖绝壁)在地形图上看就是N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也就是一条线上有很多短短打横的线的那里)山谷:两山之间狭窄低凹的地方 山脊:等高线 由高处向低处凸出的是山脊.在地形...
  • 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谷和山脊?
    答:等高线 形图 等高线由海拔低处(数值 )向海拔高处(数值 )凸 部位 山谷;相反 等高线由海拔高处(数值 )向海拔低处(数值 )凸 部位 山脊
  • 地理七年级上如何判断是什么地形
    答:3、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如盆地、洼地等)。4、等高线是曲 线状时,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5、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6、数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相交一处时,该处的地形部位为陡崖,并在图上绘有陡 崖图例。7、由一对表示山谷与一对表示山脊的等高线组成的地形部位...

  • 网友评论:

    匡亚17227444761: 通过等高线地形特征,可以识别( )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
    20883蓬钢 : (1)山顶:也可称山峰,山岭.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则中部为山岭 (2)山脊: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3)山谷: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4)盆地: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低四周高,则中部为盆地 (5)鞍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 (6)陡崖: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相交的地方 (7)陡坡与缓坡: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中,要根据比例尺确定. 7种、

    匡亚17227444761: 初一上册地理:五种地形部位的判断 -
    20883蓬钢 : 山顶: 等高线闭合,内高外低 山脊:等高线弯曲,向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弯曲,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马鞍形部位 陡崖: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匡亚17227444761: 下列四幅图分别表示地形的不同部位 -
    20883蓬钢 : 答案选B 分析:根据等高线向高突出就是山谷,向低处突出就是山脊.等高线闭合且数值增大就是山顶,两边高两边低就是鞍部.所以选B.

    匡亚17227444761: 地理七年级上如何判断是什么地形 -
    20883蓬钢 : 判断地形注意以下几点: 1、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一状 况. 2、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如山峰、丘顶等); 3、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如盆地、洼地等). 4、等高线是曲 线状时,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 5、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 6、数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相交一处时,该处的地形部位为陡崖,并在图上绘有陡 崖图例. 7、由一对表示山谷与一对表示山脊的等高线组成的地形部位为鞍部. 8、等高线密集处,表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表示缓坡.

    匡亚17227444761: 地形的鞍部和槽部怎么区分 -
    20883蓬钢 : 以下均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鞍部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的指称.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也比较容易识别.因为该部位在整个地形体系中似马鞍,故名鞍部.该部位正好位于两座相连山脉中间部位,却地势较为平缓,形似马的鞍部位置,故人们通常把这样的地形部位称之为鞍部.从这里看出,单独说山的鞍部,没有任何意义.必须把它放到山系当中才会有其真实意义. 槽部是地形上的山谷地貌.山谷(valley),指两山间低凹而狭窄处,其间多有涧溪流过.山谷就要看等高线了,等高度向凸出的方向递增.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积水线.

    匡亚17227444761: 读图,分别指出山地的部位名称(1)①②___中哪个山顶高,(2)(山地不同部位)③___④___⑤___⑥___(3)AB两处___登山容易,理由___. -
    20883蓬钢 :[答案] 读图分析可知: (1)图中等高距为50米,可判定,山顶①的海拔位于200-250米之间,山顶②的海拔位于250-300米之间,因此山顶②高, (2)依据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图中③为山谷,④为山脊,⑤为鞍部,⑥为陡崖. (3)在等高线...

    匡亚17227444761: 等高线地形图 -
    20883蓬钢 : 多找些简单的图看看,先弄懂常见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如山峰、山地、丘顶等);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

    匡亚1722744476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各字母处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2)甲山峰在乙山峰的______方向. -
    20883蓬钢 :[答案] 读图可知, (1)A是鞍部,B是山脊,C是山谷,D是陡崖; (2)甲峰在乙峰的西南方向. 故答案为: (1)鞍部;山脊;山谷;陡崖; (2)西南.

    匡亚17227444761: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怎么区分山峰、山脊、鞍部、徒崖?
    20883蓬钢 : 面对地图看, 上北下是南, 左西右为东, 地图方位已辩明 地图符号颜色识别: 绿为林地蓝为水, 地貌、公路棕色绘 其它符号都用黑. 等高线显示地貌特点: 等高闭合是规律, 弯曲形状象现地; 线多山高线少低, 坡陡线密坡缓稀. 等高线显...

    匡亚17227444761: 地形图的判断 -
    20883蓬钢 :[答案] 1.判断地形主要从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入手,其中还设计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 2.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3.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在这...

    热搜:方向定位图 \\ 一键识图找图 \\ 九八网地形图 \\ 地形特征图 \\ 地形部位名称及图片 \\ 通过图片识别地理位置 \\ 各种地形地貌图 \\ 五种地形部位图画图 \\ 地形部位口诀 \\ 地形部位的判读 \\ 地形的基本部位 \\ 地形部位图怎么画 \\ 地形部位有哪些图解 \\ 地形地貌测绘图 \\ 一键查图 \\ 地形部位图 \\ 地理地形部位名称图 \\ 如何看懂等高线地形图 \\ 地形部位判断图解 \\ 五种地形部位图片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