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孟子怎样的人才观?
    答: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
  • 孟子他认为人生什么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强调的是:人要生存,就必须有忧患意识,才能有所成就有所发展,否则将会一事无成。孟子的“仁政”“舍生取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孟子说的关于逆境成才的名言有哪些啊
    答:●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大器,必须经得起苦难,受得起磨难.你对此有何看...
    答:这是真理,无数名人在成名前都是历经磨难,方才成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
  • 孟子为我们揭露成才的秘诀
    答:然而,有时候就是事与愿违。付出与回报,往往不成比例。付出还不一定得到回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安逸了,反而不一定是什么好事。自古英雄多磨难...
  • 孟子实现大丈夫理想人格的途径
    答:当一个人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人做得更好。总之凡事要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孟子的思想主张:一、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著名论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
  •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 得道 得到的结果怎样?
    答:2012-12-1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到 1 2013-11-18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够得民心?怎样评价孟子的这些看法. 2 2015-08-11 说说孟子认为怎样才能成为至善之人 1 2012-03-15 《孟子》两章中,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得到人和? 3 2013-04-24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阅读答案 36 2009-04-12 《天时...
  • 孟子对于人的后天学习持什么态度
    答:是由于环境的影响。所以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实现统治的目的,而不是通过严刑政法强行压制。在《滕文公上》第四章中,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衣暖食、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既然人生来本性是善的,就应该通过教育来使他更加完美,而不能任由它向恶的一端发展。
  • 孟子成才
    答:孟母听了很伤心,觉得孟子不求上进。她想了一想,拿起剪刀把正在织着的绸子一刀剪断,然后就坐在一旁垂泪。孟子惊呆了,过了好一会儿才胆怯地问:“母亲,您怎么啦?”这时孟母语重心长地说:“人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绸子也是一根一根丝织成的。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才能增长知识...
  •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大器,必须经得起苦难,受得起磨难。你对此有何...
    答:从中可以看出,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人在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

  • 网友评论:

    慎园17159348414: 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
    57063敖宽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慎园1715934841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
    57063敖宽 :[答案]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

    慎园1715934841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
    57063敖宽 :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

    慎园1715934841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成才需要诸多因素,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孟子认为造就人才所需的条件 -
    57063敖宽 :[答案]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慎园17159348414: 孟子有关人才成才的著名论断 -
    57063敖宽 : 《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慎园17159348414: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哪两个方面条件 -
    57063敖宽 : 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1)主观因素是:知错能改,有困惑能思虑出解决办法,并付诸实施.(《孟子•告子下》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客观因素是:通过各种困难的逆境来磨练自身的品格意志,增长自身的才能.(《孟子•告子下》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慎园17159348414: 结合孟子关于如何做人的主张,谈谈怎样才能把自己造就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
    57063敖宽 : 一、借鉴古人、造就自我: 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仁人志士,他们心忧天下,抱负远大,且具有雄才大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同时他们德才兼备,流芳百世,成为后人心中的楷模.曹刿、诸葛亮都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名臣谋士...

    慎园17159348414: 说说孟子认为怎样才能成为至善之人 -
    57063敖宽 :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①,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②;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不义”的事情既不要去做,也不要去想,把自己本身所具备的善心,推广开来,使自己不爱的人也能得到恩惠,这样才能成为至善之人.

    慎园1715934841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课文中证明人成才的因素有哪些?孟子认为人成才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2.对本文本文的感悟50子左右急需~~~~~有追加 -
    57063敖宽 :[答案] 1 善于总结经验 走出逆境 居安思危 个人因素 2 孟子所举的人物:舜、傅悦、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做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 每个人一生...

    慎园17159348414: 一个人成才需要诸多因素,请根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概括孟子 认为造就人才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
    57063敖宽 : 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客观:行为、思想、生活 三方面磨炼 主观:内心对于自己的磨练

    热搜:孟子认为怎样得民心 \\ 孟子最精辟的十句话 \\ 孟子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 \\ 孟子最著名的十句话 \\ 孟子关于成才由己的言论 \\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 \\ 忧患如何使人成才 \\ 孟子认为的四端是哪些 \\ 孟子认为人才是怎么造就的 \\ 孟子最霸气的十句话 \\ 孟子中关于成才的句子 \\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民心 \\ 孟子最明智的十句话 \\ 孟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 孟子一书共多少篇 \\ 孟子最经典的励志句子 \\ 孟子十大经典名言 \\ 孟子共多少篇 \\ 孟子的三个核心思想 \\ 孟子的思想主张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