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历史沿革

  • 徽州指的是现在哪个城市/?
    答:徽州指的是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市,安徽省省辖地级市,古称新安、歙州、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被称为“三省通衢” ,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上饶市婺源县交界,东南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杭州市淳安县、临安区为邻,东北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泾县接壤,西北与池州市青阳...
  • 为什么徽州被改名为黄山市?
    答:徽州被改名为黄山市是为了山上山下统一领导,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黄山风景资源,以黄山为中心,以皖南为重点,发展皖南旅游事业,带动皖南经济发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徽州专区仍属皖南区。1952年2月,太平、石棣、宁国三县划属徽州专区。8月,撤销皖南、皖北区,设安徽省,徽州...
  • 徽州砖雕的历史沿革
    答:徽州砖雕是徽州文化中的一部分,体现了古徽州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才华,是研究徽州文化、经济、建筑史珍贵的资料,史古徽州地域文化的一朵奇葩,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随着歙县古建公司的成立,砖雕作为一种实用装饰艺术重新恢复了生机。...
  • 安徽的历史沿革
    答:安徽建省始于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由江南省分治而建,安徽省名由明清时期的安庆、徽州两个府的首字合成。简称“皖”,以古皖国为名。 在原始社会末期,安徽境内的淮北、江淮地区为淮夷方国及南下部落所建方国的领地,江南地区则为吴越文化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方国、封国为...
  • 安徽历史简介1000字?
    答: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bai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安徽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扬越、百濮)和诸侯国。西周出现了吴国、六国、舒国3个诸侯国。东周出现了越国、...
  • 徽州歙县的基本资料
    答:东经118°13′~118°57′,北纬29°53′~30°42′之间;-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降雨充沛;- 经济特点:农业、林业、旅游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如徽州建筑、徽州文化、黟县古城、...
  • 安徽历史
    答: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安徽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扬越、百濮)和诸侯国。西周出现了吴国、六国、舒国3个诸侯国。东周出现了越国、...
  • 徽州砖雕历史沿革
    答:徽州砖雕,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了古徽州人民的智慧与艺术造诣,是研究徽州历史、经济及建筑艺术的重要资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瑰宝。20世纪80年代,随着歙县古建公司的成立,这项传统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中国砖雕历史悠久,源自东周的瓦当和汉代的画像砖。汉代画像砖是大型空心砖,通过印模在湿泥坯上...
  • 黄山市有哪三区四县
    答:黄山市下辖3个区、4个县,总面积9807平方千米。历史沿革:黄山市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从歙县、祁门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黄山市一带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那里的先民们已创造原始土著文化。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地域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直至秦王嬴政...
  • 宣城古城文化巡礼,探寻历史遗迹与人文风情
    答:通过对宣城古城的巡礼,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宣城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感受到古城的魅力和魄力。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宣城古城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古城建筑和古城风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宣城古城的魅力所在。1、历史沿革 宣城古城历史上曾是徽州府治所,距今已有千年...

  • 网友评论:

    晁刷13911654010: 古代徽州的历史
    49517杭鸿 :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

    晁刷13911654010: 泛徽地区和老徽州地区包括现在哪些地方?古称什么?原属哪里?徽州历史悠久,其中古徽州是指今歙县(今安徽黄山市)、黟县(今安徽黄山市)、祁门... -
    49517杭鸿 :[答案] 徽州目前存在三种含义. 第一是指的是1987年建立地级黄山市以后划歙县地新成立的县级市辖区徽州区,但此名称仅仅停留在行政层面,在民间多以徽州区政府驻地岩寺镇称之(即使在徽州区当地居民心中和口中亦是如此). 第二是作为明清时期徽州...

    晁刷13911654010: 徽州古城的历史是什么? -
    49517杭鸿 : 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 徽州建筑自从晋太康元年 (280后年)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以后,历有变动.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

    晁刷13911654010: 徽州古城的相关历史以及特点 -
    49517杭鸿 :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晁刷13911654010: 徽州古城的相关历史以及特点
    49517杭鸿 :徽州属《禹贡》“扬州”之地.春秋时属吴国,句践灭吴后属越国.战国后期属于楚国.秦汉时置歙县、黝县,属会稽郡.南朝时设置新安郡,隋朝改歙州,治所在歙县.宋宣和三年(1121年),在平定方腊之乱后,将歙州改名为“徽州”,属于江南东路.元升为“徽州路”.明清为“徽州府”,治所仍在歙县,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康熙六年(1667年)将江南省分为安徽省和江苏省,徽州府属安徽.

    晁刷13911654010: 徽州府成立于哪一年? -
    49517杭鸿 : 徽州,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约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7万

    晁刷13911654010: 古徽州建制于何朝代 -
    49517杭鸿 :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今黄山市下属的徽州区长期来一直为歙县地治,于1988年1月划歙县7个乡镇成立.歙县徽城镇古为徽州府城.

    晁刷13911654010: 徽州的资料 -
    49517杭鸿 : 【徽州园林】区域园林名称.作为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徽州园林,有文献可稽者,从北宋开始.宋政和年间绩溪许润构乐山书院,建有天月亭、南楼等小筑,常登览其上.婆源朱氏园有池,有亭,朱韦斋写有"方塘荫瓦影,净...

    晁刷13911654010: "徽州文化"是在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吗 -
    49517杭鸿 : “徽州文化”的徽州大概就是现今的黄山市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晁刷13911654010: 古徽州所辖范围和它的历史意义? -
    49517杭鸿 :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古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歙县,前四个县在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

    热搜:徽州古城和宏村二选一 \\ 徽州古城的介绍和历史 \\ 徽州历史名人 \\ 徽州改名黄山是谁之过 \\ 安徽徽州现在叫什么 \\ 徽州由来和历史 \\ 徽商十大代表人物 \\ 徽州建筑历史发展沿革 \\ 徽州著名历史人物 \\ 徽州历史人物和徽州故事 \\ 徽州籍名人一览表 \\ 历史上的徽州 \\ 古徽州历史文化 \\ 徽州名人录400字 \\ 徽州故事名人录 \\ 徽州文化名人 \\ 徽州古城的历史背景 \\ 徽州古城简介和历史 \\ 是谁把徽州改名为黄山的 \\ 徽州名人录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