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兼备的冷兵器

  • 古代最致命的冷兵器是哪种?为什么呢?
    答: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有十八般武艺〔兵器〕之说。所谓的十八般武艺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如果真正统计起来绝不止十八般兵器。十八般兵器,具体地说应该是个人使用的单兵器,而守城用的滚木和礌石、攻城用的云梯和投石机也应该算作是兵器吧。撇开这些复杂的攻防器械暂且不谈,单说十八般兵器吧。这所谓的...
  • 为什么当年是修长城而不是在同样的地方挖很多壕沟呢?
    答:,它是人、墙、物的军事结合体.长城沿线地段,在军事地理位置上形成缓冲地带.长城比壕沟作用大的多。,从它的雏形烽台出壕沟现之时,就具备了望、传递信息、召集部队,反攻作战的作用.以至于发展到后来成为攻防兼备的军事实体.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就用点燃烽火的办法来召集诸侯,只可惜,幽王...
  • 剑--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答:通常武侠看多了就这么说:剑的最高境界乃无剑,于我,便是无言.众玄静寂,你是不是我唯一的和弦!你可能不知道金庸,但你不可能不知道“无招胜有招”,如果你知道金庸,并且喜欢金庸,那么你一定知道“无剑胜有剑”这句极具气魄的话。这两句话都将求无,其基本思想大体上相同,都算得上是武学...
  • 中国古代的兵器史有着怎样的改变?
    答:从东汉到唐宋,钢铁兵器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坚韧锋利的各种钢铁兵器层出不穷。步兵使用刀、盾作战,具有攻防兼备的作用。骑兵使用双刃马矟,可直透敌兵的铠甲。射远兵器弩,继西汉出现带刻度的望山后,又在东汉出现了腰开弩。三国时期的诸葛亮(181-234)创制了连弩,使蜀军的射远兵器得到了很大改善。
  • 在什么时代的武器发展主要是
    答:历史上,武器装备经历了由冷兵器、热兵器到机械化武器的漫长发展历程,现在正逐步向信息化武器装备阶段发展。 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都处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当时只能依靠石料及木料加工、金属冶炼、火炸药配制等作坊式的工业制造战争所需要的武器。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冶金、机械、工程、弹道学及化学的...
  • 古代战争中,各个兵器有什么优缺点。
    答:4.盾刀手,攻防兼备,攻城战中的主力,野战对骑兵中一般与枪阵结合弥补弓箭防护不足,或者在阵里补漏,捅杀落马骑兵。但是单独对上骑兵就是死。5.弓箭手是我朝古代主力兵种,一般会占到60%以上,具体的说是弓箭手和弩手。但是两者的杀伤效率极低!百人箭阵一次能中20支箭就不错了,这20支箭能弄死10个人也很牛X了...
  • 武术的历史
    答: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 发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
  • 战国时候打战的武器是用青铜制造的还是用铁?
    答:就全军装备的兵器来说,种类齐全,用途多样,有格斗兵器、卫体兵器、射远兵器和防护装具,具有攻防兼备、轻重结合、长短互补的特点。如果全军出征,各种兵器配合使用,便可发挥综合杀敌的作用。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刊印的《武经总要》,全面记载了北宋初年制造和使用的钢铁兵器,有长杆刀枪各七种,短柄刀剑三种...
  • 为什么中国人使用单手持剑而日本人却是双手持刀呢?
    答:因为日本刀是按照战争角度(一对多)设计的,双手拿刀可使力量发挥到顶点。而你所说的剑是按照决斗角度(一对一)设计的,单手拿剑可使增加灵活性。另外中国用于战争的大剑,也是用双手来握。
  • 什么是武术
    答:武术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习武可以强身健体,亦可以防御敌人进攻。习武之人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武术,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

  • 网友评论:

    晋秦19162914738: 戴在脚上的兵器是什么 -
    18415滕储 : 装在脚(鞋)上的冷兵器有很多,比如:蝎尾剑、排针、鞋蹬(虎头蹬)等等.这类兵器器的范畴,比如“排针”就是典型.一般是通过巧妙的机关进行施放,来打击对手.还有一些,比如虎头蹬,则是攻防兼备,攻击时可利用金属的硬度来增加杀伤力.防御时则同样能起到保护脚部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像电影《功夫皇帝方世玉》里,那位清廷的九门提督在和方世玉过招时,就在脚上装了虎头蹬,攻击力暴涨!~~

    晋秦19162914738: 中国大部分古代流传下来的冷兵器感觉都不太实用,想知道中国真正用来战争的近战冷兵器. -
    18415滕储 : 1,不要把江湖和军队混淆,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从武器到武艺都完全不一样的,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是如此.就像你提到的日本刀(太刀),这玩意儿虽然常见,但并不是战场上的首选武器,其刀法也更适用于民间(江湖)械斗,而不是...

    晋秦19162914738: 甩棍和袖鞭还有双节棍哪个适合街斗? -
    18415滕储 : 甩棍使用最简单,练起来上手很快,携带方便,但要买好棍,那种甩不出来,打一半自己缩进去了,拼两下就弯了的地摊棍肯定不行.但有一条,不能丢棍,因为使用简单,对方拿了也可致命,丢棍如丢命.伤害等级致残,致命.双节棍需要长...

    晋秦19162914738: 中国人有三把刀 -
    18415滕储 : 首先,大刀是指关羽用的那种或类似的长把刀具.现在的大刀一般把长1米2到1米5,刀头长50到70厘米.刀把一般为木制,使用时,以砍、劈、剁为主,兼有格挡.格挡时用刀背而不用刀刃.刀头一般厚约2到3厘米.并没有20斤那么重. 而单刀,以形状分有鬼头刀、柳叶刀等,一般一柳叶刀为多.单手使用,攻防兼备.且使用方便,较容易学会.但在武术界,公认的最强短兵器则是剑(不包括那些奇异兵器).所谓“剑为百兵之主”.因为剑有3刃(尖和两刃)而刀只有2刃(尖和一刃).

    晋秦19162914738: 丁字棍VS双节棍哪个厉害,能重点分析下么? -
    18415滕储 : 丁字棍攻防兼备,而双节棍基本没有格挡的能力.所以用丁字棍容易结合各种擒拿技法,而双节棍基本只能游斗. 但杀伤力的确双节棍强很多.而且双节棍容易携带(印象中丁拐是禁的),且长度更长.但双节棍技术要求较高,平时击打训练要做充分.单挑时双节棍会好用些,但群殴丁字棍会实用很多也是个人观点了

    晋秦19162914738: 戚继光用的兵器是什么?
    18415滕储 :狼筅,戚家军的独创兵器,是一种在竹子上安装枪头,伪装性极强的武器.它的本质就是一种长矛,但还留有竹子刚砍下后留下的枝叶等等,适合在隐蔽地带埋伏时使用,枪杆极长,通常与盾牌配合使用,从远处杀伤倭寇.戚氏军刀,一种融...

    晋秦19162914738: 杨式太极刀的杨式太极刀概述 -
    18415滕储 : 杨式太极刀和太极剑一样,是由太极拳发展而来的,具有太极拳练习的一般特点和要求.但是,太极刀和太极剑也有区别,如“剑重轻灵,刀求稳重“,“刀如猛虎,剑似飞凤”,“刀走黑,剑走青”(即刚猛与轻灵之别)等说法.太极刀较为威...

    晋秦19162914738: 什么叫做单兵攻防武器啊?
    18415滕储 : 单兵攻防武器 就是在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中,士兵将面临核、化、声、光、电磁等多方面的威胁.为此,一种能够完成昼夜观察、跟踪、瞄准、射击、技护等任务的多功能单兵攻防武器系统将随着战场环境的不断恶化而产生.它集单兵武器、综合防护、数字视听系统等多功能于一身. 朋友,你好!单兵攻防武器说俗了点就是单兵个人防护装备!各个方面的防护装备!而且是数字化的装备,同时能够攻击目标!是集功防为一体的武器数字化单兵装备!

    晋秦19162914738: 古代冷兵器里的孪生兄弟,鞭和锏你能区分吗 -
    18415滕储 : 通常意义上说的鞭和锏区别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外形上鞭比锏稍长稍重,顶端有个小头用以加重,锏不仅稍短稍轻且一般为四棱.二是鞭是单鞭(因为较长,双持施展不开),而锏是必须成对使用的.在古籍记载中,锏本是鞭的一种,但后来因用途上逐渐分化(鞭更适合作为长兵在马上作战,威力较强;锏更适合步战,攻守兼备,也可在马战时当做暗器使用.很多善用鞭的武人也同样擅长使用锏,会手执单鞭,腰佩双锏),约在唐时期锏自立门户成为单独的一类兵器

    晋秦19162914738: 双节棍和砍刀哪个厉害 -
    18415滕储 : 排除使用者的技巧和臂力情况以及不是一击毙命的情况下.双节棍肯定没法和砍刀比的,刀是比较直接的致命武器.从古到今,你有见到战场上拿棍搏命的么?这点可以借鉴冷兵器的排名.不过,造成的疼痛感,棍要快于刀.(有可能你被砍了一刀,你自己还没感觉到,出了血才知道.而棍的话,直接击打在你身上,表面组织及神经会迅速让你感觉到疼痛感.) 总知,论伤害棍是无法和刀相提并论的.

    热搜:攻守兼备官方正版下载 \\ 世界上最实用的冷兵器 \\ 攻防兼备游戏下载 \\ 攻防兼备打一肖 \\ 十大诡异冷兵器 \\ 十大最漂亮的长枪冷兵器 \\ 十大禁用刀具 \\ 攻防兼备打一动物 \\ 攻防一体的武器 \\ 攻防兼备最完美的冷兵器 \\ 十大顶级冷兵器 \\ 古代十大诡异兵器 \\ 令人惊艳的冷兵器 \\ 攻防兼备指什么动物 \\ 世界上十大最残忍的冷兵器 \\ 十大禁折暗器 \\ 史上最震撼的冷兵器 \\ 世界十大禁用暗器 \\ 攻防兼备打动物 \\ 十八种兵器图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