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声波听多久会致命

  • 次声波对人体会产生哪些作用?
    答:美军近年来还在研制其它一些新型声音武器,如程序引爆声弹、高强度声波发生器等。事实上,任何非致命性武器,无论其构造和原理是否精妙,都会对士兵产生较大的心理影响,其实质在于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控制敌方士兵。如上述次声武器一样,人耳是听不到次声的,但是却能接收,因此,如果创造一种声音,让...
  • 次声波能要人命,那么咱们身边这么多次声波,为啥咱们还活好好的?_百度...
    答:严重时可在短时间内致命。次声波虽然可能会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但是临床上合理应用次声波可以帮助疾病进行诊断,并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次声波对于镇痛有一定作用,还可以应用于临床麻醉。所以说,如果是在专业医生操作下使用次声波,可以帮助诊断或治疗疾病,并有效控制对人体的危害,无需过于担心。
  • 次声与超声的奥秘是什么?
    答:致人于死地的声音 人类的语音频率一般在300~5000赫兹之间。声频超过2万赫兹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叫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们都听不到。低于7赫兹的高强度次声波对人体有致命危害。人体肌肉、内脏器官都有其固有的振动频率,当这种较低的固有频率与次声波的频率相同时,就会发生共振,产生较大...
  • 次声为什么能致人死亡?
    答:次声波就是通过与人体器官发生共振,引起人的恐怖感,产生混乱,甚至导致心跳停止?频率在7赫兹至8赫兹间的次声波非常危险,因为7赫兹正好是大脑阿尔法节律的频率?如果将次声波的发射频率和强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能成为非致命性武器,作用到人体,不仅能使人心烦意乱?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还能使其神志不清?
  • 非致命声炮非致命声炮-次声武器
    答:次声武器是一种高科技武器,其工作原理是发射低于20赫兹的次声波,这些声波可以与人体的特定器官共振,导致器官位移、变形甚至破裂,从而引发伤害乃至死亡。这种武器以其独特的特性引起了各国军方的关注,特别是其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且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设施,被视为非致命武器的...
  • 次声波杀人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什么的特点?次声波特点有?
    答:最近研究结果表明,次声波对飞机的影响还有一种“生物效应”。该理论认为,当次声波的频率接近人体频率时,就有可能产生“共振”,飞机驾驶员无法承受这种强烈的效应,就有致命的危险。也就是说,此次空难的凶手很可能就是这种次声波。那么,次声波为何会造成人员不流血却出现严重伤亡的现象呢?科学研究表明...
  • 为什么次声有那么大的危害(回答的好追加悬赏分!)
    答:楼房和飞机也是同样的原理.次声波是频率为0.0001~20Hz的声波,这个频段通常是人耳听不到的。由于人体各部位都存在细微而有节奏的脉动,这种脉动频率一般为2~16Hz,如内脏为4~6Hz,头部为8~12Hz等。人体的这些固有频率正好在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内,一旦大功率的次声波作用于人体,就会引起人体强烈的...
  • 多少分贝的次声波能使人死亡
    答:次声波的生物效应,目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没有数据!人体实验是国际法绝对不容许的!!!次声波具备一定的能量攻击人的身体大脑就可以让人不舒服,难受,但是要根据各人的不同身体素质和耐受力而定,也许对某些人只是感觉不舒服的声波,而某些人却使致命的,而某些人对轻微的声波束攻击就感觉难受,可有...
  • 次声波是什么?有什么益处及害处?
    答:最近研究结果表明,次声波对飞机的影响还有一种“生物效应”。该理论认为,当次声波的频率接近人体频率时,就有可能产生“共振”,飞机驾驶员无法承受这种强烈的效应,就有致命的危险。也就是说,此次空难的凶手很可能就是这种次声波。那么,次声波为何会造成人员不流血却出现严重伤亡的现象呢?科学研究表明...
  • 次声波污染次声波危害
    答:次声波能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轻者可能感受到强烈的不安,如恐惧和焦虑,严重时可能导致突然的晕厥,甚至自我控制能力完全丧失。更为可怕的是,当次声波使五脏六腑发生共振,血管承受巨大压力,一旦破裂,后果往往是致命的。因此,次声波污染不仅影响听觉,更潜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 网友评论:

    越丁13662919349: 听了一会次声波会死吗 -
    39706国凝 : 次声波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而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甚至相同,容易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很强的...

    越丁13662919349: 频率在多少赫兹的次声可致人死亡? -
    39706国凝 : 频率小于20Hz(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容易和人...

    越丁13662919349: 声波可以让人死亡吗?? -
    39706国凝 : 可以致人死亡! 次声波会干扰人的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危害人体健康.一定强度的次声波,能使人头晕、恶心、呕吐、丧失平衡感甚至精神沮丧.有人认为,晕车、晕船就是车、船在运行时伴生的次声波引起的.住在十几层高的楼房里的人,遇到大风天气,往往感到头晕、恶心,这也是因为大风使高楼摇晃产生次声波的缘故.更强的次声波还能使人耳聋、昏迷、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越丁13662919349: 次声波是否后导致人体死亡 -
    39706国凝 : 而且最重要的,次声波武器目前还没有看到有什么实战意义,所以各国也都不是十分重视这种武器的研发.这种武器所谓次声波武器,一般是指运用共振效应. 另外有种说法说次声波能损伤或者部分损伤人类的大脑导致精神失常. 而这些都使得次声波武器的受体具有单一性.换句话说某一频率的次声波只能伤害某一很小范围的人.但这就需要发射功率很大. 比如用某人心脏跳动的频率的某一整数倍,可以诱发心脏病的产生,达到损伤人类的脏器或者大脑.要想将其武器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不能作为战争中大面积使用的武器 总体而言,次声波杀人还没有看到实际使用效果

    越丁13662919349: 次声 次声波指≤20Hz的声波,Hz指每秒振动次数,次声波能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甚至能杀人 -
    39706国凝 : 1、伤害有一个度的问题和量的问题;比如毒药,不够量不会死人;不够量,伤害不会马上显现; 2、 次声波指≤20Hz的声波,是小于或等于20Hz(不是20Hz);不可能振20次,说明小于20Hz,说明属次声波; 3、次声波的“伤害”、“杀人”...

    越丁13662919349: 次声波杀死生命吗?怎样? -
    39706国凝 : 当然能,而且伤害力相当大.因为次声波的频率一旦和人的心脏频率达到一致,就会引起心脏的共振,能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心脏强烈振动,最后振坏了就挂了.并且这个时间非常之短.

    越丁13662919349: 很强的次声波为何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
    39706国凝 : 次声波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通常在10赫兹以下,一旦某种次声波的频率与人体固有频率相吻合,且强度比较大,有可能引起体内某些器官的强烈振动, 使人头晕、耳鸣、恶心、失眠,甚至神经错乱、失去知觉,严重的可以致人于死命 次声波还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建筑物、掩蔽所、坦克、船只等障碍物.7 000 Hz的声波用一张纸即可阻挡,而7 Hz的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地震或核爆炸所产生的次声波可将岸上的房屋摧毁.次声如果和周围物体发生共振,能放出相当大的能量,如4 Hz~8 Hz的次声能在人的腹腔里产生共振,可使心脏出现强烈共振和肺壁受损.

    越丁13662919349: 如何防止次声的产生以及次声的危害 -
    39706国凝 : 次声波 频率小于20Hz(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而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

    越丁13662919349: 次声波能杀人,而产生次声波很容易.为什么很少听见有人因为次声波死亡? -
    39706国凝 : 不要把一些事物妖魔化,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量的概念,到底多大的次声波能杀人?并非只要是次声波就有伤害. 声波、次声波是同类物质,都是有物体的振动并通过媒体(空气)传播形成了“波”,振动次数快一点为声波乃至超声波,振动慢...

    越丁13662919349: 次声波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次声波? -
    39706国凝 : 次声波 假如说对人体有害的话一般来说 存在地震里面地震里面很多人是这样挂了 危害是因为 次声波频率跟人体肌肉频率基本一致导致了人体肌肉共振很恐怖的就是小说里面的 爆体而死

    热搜:次声波发生器出售 \\ 小型次声波枪 \\ 隔墙辐射人最好的仪器 \\ 脑控为啥要激怒受害者 \\ 次声波仪器隔墙击人 \\ 次声波干扰屏蔽器 \\ 管式次声波发生器 \\ 次声波攻击后身体症状 \\ 长期超声波对人的危害 \\ 人听了次声波会怎样 \\ 楼下用次声波害人案 \\ 次声波最怕什么 \\ 大功率次声波发射器 \\ 怎样用次声波对付楼上 \\ 长期接触超声波的危害 \\ 次声波干扰邻居睡眠 \\ 最简单次声波制作 \\ 反击楼上的次声波音箱 \\ 中国次声波杀人案 \\ 怀疑自己遭受了次声波攻击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