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烛之武高超劝说艺术

  • 概括烛之武劝退秦师的理由,并分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答:一、理由:首先以退为进,让秦伯知道现在的形势;然后晓之以理,,让秦伯知道郑国灭亡,对秦国没有好处,反而让晋国得利,因此威胁到秦国;再诱之以利,让秦国了解郑国不亡对秦国的好处。最后展望未来,说出了与郑国结盟对秦国好处。二、劝说艺术: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先讲明秦晋围...
  •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退秦师》说辞的艺术
    答:这就为烛之武的巧言离间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郑人化敌为友,争取秦国准备了先决条件。而秦、晋驻军分列两处,缺乏周密部署和统一指挥,这既为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和秦、郑的暗中接触提供了便利,因而也就使郑国的计划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烛之武的说辞,紧紧抓住一个关键“对方最关心的是自己利益”。 西汉著名史学家、...
  • 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答:  第二,烛之武很会察言观色,在让秦穆公跟进自己的思路后,烛之武明确指出晋国的不守信用,如在晋文公过黄河之后就让部下修建防御设施和不把焦,瑕两座城给秦君一样,(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以此拉近秦穆公与他的距离。从而进行下一阶段的劝说。  最后,加大火力,在秦...
  • 战国时期谋臣进谏艺术
    答:烛之武、触龙虽然处于不同朝代,劝说的对象也不同,但他们都能言善辩,语言艺术有惊人的相似:说辞精妙、委婉,语言策略周密。在劝说过程中,都能紧紧抓住对方心理特点,以利诱之,以理服之,以情动之,理利相济。最后,使对方“缴械投诚”:秦穆公高高兴兴地与郑国签订盟约,从郑国撤军回国;赵太后痛...
  • "烛之武退秦师"劝说艺术 高中论文
    答:其实烛之武劝说的焦点在于论证角度的转变。“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他站在秦伯的立场上,分析指出秦国劳师千里的不利因素,又从亡郑晋势则厚而秦势则薄等方面,刺中秦穆公劳师袭远、利人害己的下怀,为解除郑国之围收到了神奇的劝说效果。在生活中,为了...
  •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讲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答:10、 【设计提要】 本设计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研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一个层面是根据文言文教学,落实文言字词知识。11、 【设计实施】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12、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13、那么,请问:...
  • 樊哙烛之武孟子的劝说对比?
    答:樊哙烛之武孟子的劝说对比是指樊哙和武孟子对刘邦的不同劝说。樊哙劝说刘邦要求封王,而武孟子则建议他听从项羽的意见,不要去封王,而是先去攻打西楚霸王。樊哙的劝说逻辑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情感上的感染和劝说技巧来影响刘邦。他告诉刘邦自己的心愿,表达自己对刘邦的忠诚之情,并向刘邦保证自己会为他...
  • 烛之武在劝说秦王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事实与事理
    答:这一点真正把秦王给说醒了。从《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可以看到烛之武的劝说技巧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虽然说春秋战国的历史已经过去久远,但是我觉得古人的智慧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就像烛之武的论说,使得秦王以为烛之武是真正为自己的利益而来。这种示假引真的谈判技巧在今天是非常实用的。
  •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
    答:他便以国家为重,这足以说明他是以为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烛之武“夜缒而出”,体现了他知难而进、义无反顾的勇士形象;烛之武到了秦营,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从小却重要的利益方面劝说秦王,公开挑拨秦晋关系,继而功成,体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 烛之武能说动秦退兵的谈判技巧高超在哪,200字的赏析啊,帮帮忙_百度知 ...
    答:1 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这句中他避实就虚,坦言知亡,为劝说秦王做了基础.2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对晋有利,以此使秦王助晋亡郑的心思开始动摇了.3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来引诱秦王,进一步离间秦晋联盟,使秦王进一步动摇.4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

  • 网友评论:

    俞淑15849702567: 烛之武退秦师 鉴赏烛之武 的说话艺术(说服技巧) -
    20499雷杜 : 词类活用 一、 字 1、 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

    俞淑15849702567: 烛之武能说动秦退兵的谈判技巧高超在哪,200字的赏析啊,帮帮忙 -
    20499雷杜 : 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情节更是跌宕,烛之武的外交才能让人赞叹. 1 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这句中他避实就虚,坦言知亡,为劝说秦王做了基础. 2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对晋有利,以此使秦王助晋亡郑的心思开始动摇了. 3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来引诱秦王,进一步离间秦晋联盟,使秦王进一步动摇. 4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唯君图之”来说明晋国曾经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赤裸裸的挑拨秦晋关系,最后终于使秦退兵,使郑化险为夷,实乃高明.从这些我们充分看出烛层之武成功的原因,他开篇用语委婉曲折,而后步步进逼,层层深入,最后直接挑拨,看出他高超的劝鉴才能.

    俞淑15849702567: 轻摇三寸舌, - ------------(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
    20499雷杜 : 轻摇三寸舌 巧退虎狼师——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俞淑15849702567: 概括烛之武劝退秦师的理由,并分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
    20499雷杜 : 理由 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劝说艺术1.为对方打算——不...

    俞淑15849702567: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请写一段评论烛之武说词艺术的话. -
    20499雷杜 : 烛之武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战术,循循善诱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首先从心理上消除了秦伯对自己的疑虑,让对方认为自己是完全从秦国的立场出发来看问题;紧接着深刻而全面地对当前形势进行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亡郑与保郑对于秦国与晋国的利害关系;再接着充分利用秦晋矛盾的软肋,以实例暴露了晋国的用心与野心.在层层深入的分析中,使秦伯对晋国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与戒备,从而最终促成秦伯退兵助郑的决心,及时而有效地解除了秦晋联合攻郑的危机.

    俞淑15849702567: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
    20499雷杜 : 其一:烛之武临危受命,去见秦伯.首先,他先表明自己的感受“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因而给其后的“游说成功”奠定了基础.游说开端方式恰当,聪明! 其二:烛之武提过当前的郑国感受后,先反驳了一

    俞淑15849702567: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
    20499雷杜 : 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

    俞淑15849702567: 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君的?他为什么最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 -
    20499雷杜 : 烛之武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说服秦君的,他最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的原因如下:1、灭郑秦只能得小头,而让晋得了大头,郑灭了只能让晋国益发强大.2、灭郑使秦少了一个跟班,是削弱了秦的力量.只能便宜晋国.3、秦晋联盟虽好,但蜜月期终究有限,一旦分手,晋会拿走所有的嫁妆,甚至还要捎点婆家的东西回娘家.4、如果秦退兵,保护郑国,郑国愿做事后做秦国忠实的跟班.

    俞淑15849702567: 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 -
    20499雷杜 : 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的处事有重大意义: 对于古人中,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以下人物便是正反两方面的典范,值得借鉴: 1、邹...

    俞淑15849702567: 我眼中的烛之武, -
    20499雷杜 :1晋国为了报复两度得罪于自己的郑国,秦国也出于争夺霸权,向外扩张的需要,联合起来攻打小小的郑国,且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受命危难,忠肝义胆,令人感佩. 2 智慧超群、勇赴困难,知己...

    热搜:汤阴艺术图片大全 \\ 烛之武说辞的论辩艺术 \\ 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 \\ 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 \\ 烛之武退秦师劝谏艺术 \\ 大但人文艺术欣赏的含义 \\ 烛之武退秦师逻辑漏洞 \\ 烛之武退秦师辩论艺术 \\ 《烛之武退秦师》劝说技巧 \\ 烛之武退秦师游说艺术 \\ 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话艺术 \\ 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 \\ 烛之武如何用五部劝退秦师 \\ 烛之武说话艺术特色 \\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 烛之武退秦师的说理技巧 \\ 烛之武退秦师说话技巧 \\ 艺高人胆大技术 \\ 分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 烛之武语言巧妙之处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