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浊瘀滞内阻型的表现症状

  • 湿气会引起什么病症
    答: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阴滞气的疾动,妨碍脾的运化。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风热、虽然出汗但不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等症状。
  • 心脉痹阻证四个证型的鉴别
    答:瘀血内阻型:多因阳气不足,或气机阻滞,血运迟缓,血滞成瘀,瘀阻心脏脉络所引起的心胸剌痛,固定不移,口唇紫暗等证候。 痰湿困遏型:胸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湿内停,湿聚成痰,或因嗜食肥甘,导致痰湿停聚,阻遏胸阳,心脉不通而出现心胸闷痛,痰多乏力,头身困重的症状。 寒邪凝滞型:寒邪内侵,困遏胸阳或胸阳不足...
  • 湿热什么症状
    答:湿为阴邪,故无身热或身热不扬;湿性凝滞,湿浊内阻,气机不畅,所以见头重肢困,胸闷脘痞等症;而湿浊困阻也会反过来困阻脾胃,则脾胃运化失常,故有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等,也是热轻湿重的征象。 治法:淡渗利湿,芳香化...
  • 为什么夏天到了,这么口渴?喝很多水也没用?
    答:本证的主要症状为:脘腹胀满,泛恶,便溏,舌苔腻。其他症有: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倦怠嗜睡,肢体沉重,脉缓。由于湿浊困阻脾胃,阻滞气机,则见脘腹胀满。湿邪影响到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可出现泛恶,便溏,不思饮食。湿阻于中,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全身,可致倦怠嗜睡。这与全身阳气虚衰所致的倦怠萎...
  • 谁能解释一下"痰气郁结"和"痰湿内阻
    答:及某些疾病因素,使脾失健运,湿浊结聚成痰,或日久气滞血瘀,痰浊、瘀血、痹阻经络。症状: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并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或濡缓。饮食调理可选择绿茶、胖大海、海带、紫菜、苋菜、萝卜、山楂、乌梅、洋葱等。
  • 白蔻仁——化湿要药之一
    答:每年夏至前后,“梅雨季节”来临,人们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感伤“地气之湿邪”,最终导致“脾土湿润”,湿浊之邪内阻,表现为脘腹胀满,食纳不佳,肢困乏力,舌苔厚腻等,根据病情辨证运用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等方剂,疗效理想。若临床症状轻微,单用白蔻仁泡水服用亦可。2 用治呕吐当注意辨证 白蔻仁...
  • 阴黄·脾虚湿困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简介
    答: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6][5]。阴黄是指湿浊留滞,正气不足,以病程长,皮肤巩膜黄色晦暗如烟熏为主要表现的黄疸病[1]。由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或肝...
  • 口干就是上火?不一定!湿气过重也会口干!中医教你辨证治口干
    答:甚至出现口唇干裂、咽喉灼痛、口不知味、吃饭不香的症状。据统计,有30% 50%的中老年人都会出现此类症状。而很多人出现口干症状时,大多都会认为是上火所致,于是食用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生地、麦冬等等。 殊不知,口干并非只是上火,也有可能是因为阳气不足,湿浊内阻所致。
  • 体内湿气重容易犯困怎么办呢
    答: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病症状多表现为黏滞而不爽,如排泄物和分泌...
  • 什么叫做风邪什么叫做湿邪
    答:致病因素及症状:病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阴滞气的疾动,妨碍脾的运化。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风热、虽然出汗但不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

  • 网友评论:

    田贾13550658647: 在心里已定的目标没有达到,老是反复去想,感觉很累 - 心理科 - 复禾健...
    54440裴贞 : 湿热内阻证 的症状表现是:腹痛泄泻,里急后重,泻 下不爽,大便黏腻、秽臭,肛门灼热、下坠, 小便赤黄;舌质淡红,苔黄腻、欠润,脉滑数. 中医治疗处方•.白头翁汤合葛根芩连汤 加减.白头翁、葛根各15克,黄柏、黄连、秦 皮、香附、乌药、木香、焦槟榔各10克.寒 热杂错者,加左金丸、益元散各10克,同布 包煎;脾虚湿盛者,加白芷10克,薏苡仁15〜 30克;腹胀腹痛者,加藿香、紫苏梗各10克.

  • 湿浊瘀阻证
  • 湿浊瘀阻的症状有哪些
  • 湿浊瘀阻的意思
  • 湿浊瘀血阻滞
  • 湿浊气滞
  • 湿浊血瘀的临床表现
  • 湿浊血瘀病因病机
  • 湿热浊瘀郁滞
  • 湿浊血瘀证
  • 湿浊内蕴证方子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