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二首背景

  • 登岳阳楼的主题是什么
    答:登岳阳楼的主题: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难酬的感慨。《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
  • 介绍一下杜甫的《登岳阳楼》创作背景,还有赏析
    答:【赏析二】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
  •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的创作背景
    答:到了元符元年(1098年),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在被流放的六年中,他处逆境而不屈,安然度之。元符三年(1100年),被放还。他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出四川。崇宁元年(1102年),他赴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从湖北沿江东下,途经岳阳,冒雨登岳阳楼,饱览湖光山色,写下这两首诗以...
  • 登岳阳楼陈与义
    答:《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作品名称:《登岳阳楼二首》;作品...
  •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古诗翻译赏析
    答: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登岳阳楼其一创作背景:无 登岳阳楼其一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
  • 《登岳阳楼二首》中哪一首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灭亡的感慨?
    答:南宋才子陈与义的两首《登岳阳楼》南宋诗人陈与义的杰作,《登岳阳楼二首》,如同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将诗人的感慨与壮志深深镌刻在历史的篇章中。这两首诗如同双生花,共同绽放于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之下,诉说着家国之思与游子之情。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诗人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踏出对故国的深深怀念...
  • 登岳阳楼的资料
    答: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①,今上岳阳楼②。 吴楚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亲朋无一字⑤,老病有孤舟⑥。 戎马关山北⑦,凭轩涕泗流⑧。[1]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 登岳阳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登岳阳楼》写于杜甫晚年,此时的他居无定所,饱受流离之苦,在这首诗中,也通过景物“洞庭”到“岳阳楼”的变迁,表现出了作者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一生蹉跎的悲凉之感。 2、感怀时事的忧虑 《登岳阳楼》的尾联借对“戎马”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关怀,对生民的忧虑与担忧,表现了诗人虽老病孤身,却...
  •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答:赏析: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 杜甫(豆腐)写<登岳阳楼>与<登高>时的背景
    答:登岳阳楼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登高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 网友评论:

    却初13790792784: 登岳阳楼二首(陈与义创作的组诗) - 百科
    5759那阎 :[答案]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 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

    却初13790792784: 古诗 杜甫 登岳阳楼时代背景 -
    5759那阎 :[答案]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吴楚②东南坼,乾坤日月浮③. 亲朋无一字,老病④有孤舟.戎马⑤关山北,凭轩⑦涕泗流. 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洞庭湖. 2.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却初13790792784: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背景 -
    5759那阎 :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余三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及鹳雀楼,最后一个说法众多也有人说是蓬莱阁、越王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却初13790792784: 杜甫的诗 《又呈吴郎》《石壕吏》《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 -
    5759那阎 : 又呈吴郎: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登岳阳楼:诗人几经漂泊来到湖南,登上岳阳楼,当时诗人疾病缠身,生活凄凉,亲朋好友都无音讯.是在辞世两年前写下了诗. 石壕吏: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且诗人正在漂泊.

    却初13790792784: 谁知道《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
    5759那阎 :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

    却初13790792784: 杜甫(豆腐)写<登岳阳楼>与<登高>时的背景 -
    5759那阎 : 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登高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却初13790792784: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内容,感情,手法 -
    5759那阎 :[答案]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简析】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

    却初13790792784: 登岳阳楼的历史背景是——高峰入云,清澈见底的修饰手法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修饰手法是松,竹,梅,比喻的高尚品质 登岳阳楼是陈与义写的 -
    5759那阎 :[答案]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

    却初13790792784: 宋朝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意境 -
    5759那阎 : 《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热搜:杜甫的登岳阳楼的背景 \\ 登岳阳楼陈与义背景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背景 \\ 岳阳楼记拼音版朗诵 \\ 登岳阳楼的时代背景 \\ 与夏12登岳阳楼背景 \\ 登岳阳楼历史背景 \\ 登岳阳楼背景故事 \\ 岳阳楼记最好的行书 \\ 岳阳楼记古诗朗读视频 \\ 岳阳楼记拼音版注音 \\ 登岳阳楼拼音版注音版 \\ 登岳阳楼写作背景简短 \\ 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 登岳阳楼 杜甫 原文节奏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风格 \\ 岳阳楼记的社会背景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 杜甫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 \\ 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