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最损害的器官顺序

  • 慢性缺氧对身体的影响是什么?
    答:所有的慢性疾病,无一不与身体的缺氧有关。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都与缺血、缺氧有关。有的是缺血为主引起的结果,有的则是缺氧为主引起的原因。如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堵塞或痉挛,使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氧,导致心肌细胞老化,受损,甚至死亡而引发心脏病。又如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
  • 急性缺氧时最易缺血的
    答:肾。肾脏是一个高氧需求的器官,在血液中滤过废物和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为了完成这些功能,肾脏需要大量的氧气来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肾脏是全身血流量的约20%,这也使其成为血流量较高的器官之一。
  • 缺氧缺氧时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答:在缺氧条件下,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变化显著。轻度和慢性缺氧主要引发器官的代偿性反应,表现为呼吸系统中呼吸加深加快和胸廓运动增加,以增加肺部通气,促进氧的摄取和运输。在高原环境下,初时由于低氧血症,肺通气量增加不明显,但通过肾代偿逐渐调整,长期适应可能降低呼吸需求。然而,急性严重缺氧可能导致呼吸...
  • 长期在缺氧的情况下会怎么样?
    答:所以,脑组织对缺氧(缺血)的耐受能力最低。脑的慢性轻度缺氧即可引发困倦、注意力分散、记忆力降低等症状,随之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昏睡或昏迷,以至死亡。如果脑的供血供氧完全中断,在8~15秒就会丧失知觉,6~10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心脏也是耗氧量大、代谢率高和氧储备少的器官,所以对于...
  • 死亡时,人是哪一个器官最先开始死亡?
    答:人在临死时器官的变化我们大脑里有一个人体的指挥室,叫做神经中枢,它是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支配与控制人的全部行为。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人在临死之前,在接收到人体各器官即将停工的...
  • A1 题型 心脏骤停后,下列哪个器官对缺氧最敏感 A、大脑 B、心脏 C...
    答:【答案】:A 考察心脏骤停病人的病理生理变化。心脏骤停后各重要脏器对缺氧的耐受性不同,由于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循环停止4~6分钟,大脑将发生不可逆损害,因此抢救时应争分夺秒。
  • 休克会引发哪些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答:(2)肾:滤过尿量减少,肾皮质肾小管发生缺血坏死,引起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或无尿。 (3)心:除心源性休克外,其他类型的休克一般早期无心功能异常。但休克加重后,冠脉血流量明显减少,继而引起心肌损害,心肌局灶性坏死。 (4)脑:休克进展后最终会导致脑灌注压和脑血流量下降,导致脑缺氧。
  • 心脏是全身耗氧量最高的器官么?如果不是,那什么器官耗氧最多?
    答:心脏不是全身耗氧量最高的器官,肺部器官耗氧最多:1、人体器官中心脏、胰脏、肾脏、胃脏、脾脏、肺部、肠道、膀胱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会耗氧;2、人体血液通过全身的毛细血管汇集到静脉血管进入心脏,心脏通过其精巧的构造,将静脉血通过肺动脉将从毛细血管中输送来的带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送到肺部毛细血管...
  • 缺氧死亡,各器官会呈现什么变化?
    答:这个问题要回答就长咯,给你大概的讲一下吧,整个脏器都会呈现一个瘀血肿胀的状态,各脏器的浆膜及粘膜下细点状出血,以心肺的浆膜下出血明显。不明白的再问我吧。

  • 网友评论:

    权些19832609769: 缺氧对人体的危害是什么啊? -
    25329庄庙 : 长时间大脑缺氧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脑死亡.一般性的“ 体内缺氧”,即使不会直接发生生命危险,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伤. 氧气如同食物和水,是人体代谢活动的关键物质,是生命运动的 第一需要,营养物质必须通过氧化作用,...

    权些19832609769: CO中毒最先受损的器官是? -
    25329庄庙 : 一氧化碳中毒最先受损的器官是大脑,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碳氧血红蛋白增高,从而抑制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此时大脑会出现明显的缺氧状态,出现神经系统

    热搜:昏迷的人断气前的10个征兆 \\ 脑缺氧最快的恢复办法脑子 \\ 医院怎么判断婴儿缺氧 \\ 脑缺氧昏迷70天终于醒了 \\ 怎样判断老人即将断气 \\ 人咽气前为啥流眼泪 \\ 缺氧缺血脑病早期症状 \\ 人怎么判断自己缺氧了 \\ 人断气前2个小时的表现 \\ 人在断气前30分钟呼吸症状 \\ 正常人缺氧怎么缓解 \\ 缺氧窒息死亡痛苦吗 \\ 断气前1天的10个征兆 \\ 怎么知道自己缺氧不缺氧 \\ 老人咽气前会等人吗 \\ 出生时缺氧长大后症状 \\ 下列哪个系统对缺血耐受力 \\ 怎么判断自己缺不缺氧 \\ 组织对缺氧的耐受顺序 \\ 各器官对缺氧耐受顺序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