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

  • 浣溪沙写作背景是什么?
    答:写作背景:《浣溪沙》是苏轼43岁(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首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谁...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二)诗作注释
    答:此诗作于徐州,可能是指徐门地区,诗中提及的石潭与附近的泗水有着紧密的联系,水的清澈与浑浊如同泗水的涨落,呈现出动态的呼应。在诗中,"旋"字描绘了诗人苏轼在忙碌的行程中,抽空来到石潭,仿佛是临时的拜访,体现了他的急切心情。"使君"一词代指他自己,表达了作为地方官员的繁忙与责任。诗中...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作者介绍
    答: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中期的杰出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与弟弟苏辙(字子由)和父亲苏洵并称“三苏”。苏轼的词作以其奔放豪迈、慷慨激昂而著称,对后世的辛弃疾等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共同开创了“苏辛”豪放词派。公元1057年,苏轼与弟苏辙...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四)诗作赏析
    答:在北宋时期,苏轼作为徐州太守,于元丰元年春天遭遇严重旱灾时,积极求雨并带领百姓庆祝得雨。他在赴石潭谢雨的途中,创作了五首《浣溪沙》词,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词作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淳朴的乡村风情。上片通过“簌簌衣巾落枣花”和“村南村北响缫车”等细节,描绘了一幅初夏农村的风俗画,如...
  • 浣溪沙苏轼古诗文
    答: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
  • 《浣溪沙》苏轼原文
    答: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四)注释译文
    答:或有误字——在售卖鲜嫩的黄瓜。长途跋涉,酒意渐浓,心中渴望片刻休憩。烈日当空,口渴难耐,苏轼曾有"酒渴思茶漫扣门"之语,此刻,无人知晓,行者敲开一户人家的门扉,期待着能解渴的一碗热茶。这便是《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四)》中的场景,描绘出旅途中的艰辛与平凡人家的温情。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五苏轼原文赏析在线翻译解释
    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雨过之后,空气更加清爽新鲜,小草平莎更加柔软嫩绿、摇曳生姿,道路之上布满一层轻沙,却洁净无尘,马儿欢快地奔走其上。景物是词人眼中的景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环境的清新、舒适便是词人欢快、舒畅的情感反映,软、轻等字眼便既是莎草、沙路的特征描写...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三)诗作赏析
    答:徐门石潭谢雨道上的第三首词作,以夏日田园风光和乡村景象为背景,展现了农民在久旱逢雨后的喜悦,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宽广胸襟。上片描绘了生动的农事活动场景。首句提及的“倾寈麻”生长茂盛,叶片润泽有光,反映出雨后的丰收景象,暗示着初夏时节,春蚕结茧,茧丝丰收。村头弥漫着煮茧的香气,"谁家...
  • 浣溪沙苏轼其5是思乡诗吗
    答:《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一共五首,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

  • 网友评论:

    祝黛13446274603: 浣溪沙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 -
    13255荀宏 :[答案] 1.层层的荷叶被采光 因为著茧满村飘香 络丝娘隔着篱笆轻声漫语2.答案:双关 缫丝的妇女点拨: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相关,此为语义双关3.喜悦欢乐

    祝黛13446274603: 浣溪沙 苏轼 写作背景 -
    13255荀宏 :[答案]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

    祝黛13446274603: 苏轼写的浣溪沙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
    13255荀宏 :[答案]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簌簌衣...

    祝黛13446274603: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译文 -
    13255荀宏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苏轼其一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其四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祝黛13446274603: 七年级苏轼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枣花这首词的内容来看作者处什么环境 -
    13255荀宏 :[答案] 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

    祝黛13446274603: 浣溪沙 苏轼阅读全词,简要赏析“沈郎”的形象 -
    13255荀宏 :[答案] 浣溪沙 苏轼(其一)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缲车2.牛衣古柳卖黄瓜3.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4.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

    祝黛13446274603: 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作者什么的性格 -
    13255荀宏 :[答案]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簌簌衣...

    祝黛13446274603: 浣溪沙苏轼 -
    13255荀宏 : 一)《浣溪沙》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第一首(照日深...

    祝黛13446274603: 苏轼《浣溪沙》解释与赏析. -
    13255荀宏 : 浣溪沙 苏 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注释】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

    祝黛13446274603: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白描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
    13255荀宏 : 1、苏轼词长于咏物,擅用白描手法. 2、词中所表现的景物,都具有初夏季节特征;所撷取的生活片段,充满农村生活气息;处于画面中的农村人物,无论是少女,还是老人、农夫、或活泼,或木讷,或悠闲,略作点染便神态毕现. 这种白描手法与质朴本色的农村生活内容相适应,构成了词作朴实无华的风格. 3、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于抓住特定情况下的景.抒发此时此地的情.善于运用平常的景表现朴素而又丰富深厚的情.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热搜:浣溪沙十首古诗 \\ 浣溪沙译文宋苏轼 \\ 《浣溪沙》 苏轼 古诗 \\ 《浣溪沙》苏轼原文 \\ 浣溪沙宋苏轼完整版 \\ 苏轼的5首《浣溪沙》 \\ 《浣溪沙》注音版 \\ 徐州石潭谢雨的原文 \\ 浣溪沙五首其四 宋苏轼 \\ 苏轼《浣溪沙》朗诵 \\ 秦观《浣溪沙》 \\ 苏轼经典浣溪沙十首 \\ 苏轼浣溪沙徐州石潭 \\ 《浣溪沙》苏轼诵读 \\ 苏轼最美的30首诗浣溪沙 \\ 苏轼四首经典西江月 \\ 游靳水清泉寺苏轼 \\ 浣溪沙荷花苏轼原文 \\ 苏轼浣溪沙原文 \\ 浣溪沙苏轼全诗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