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死人吹正祭文芦笙

  • 侗族地区为什么要在老人过逝时家门口挂上糯米穗
    答:在侗族歌谣里描述的那个世界,地名叫做“高顺俄安“,当地的情景是“那里的人也吹芦笙,也踩歌堂”,“那里的人不种禾谷也得吃,不种棉花也得穿”。这里,俨然像死者转到了良好的归属之地。因此,黎平侗族在丧葬的诸事安排上,都是按照现实生活来进行的。如1、人死后即烧“落气钱”,尸体入棺后给死者手中捏纸钱,棺...
  • 有没有关于苗族的特有食品、服装、民居、和节日的民风民俗资料啊?要...
    答:从黔东苗族《跋山涉水》的迁徙歌中可以看出,这支苗人的迁徙是没有械斗的和平转移,他们从“就在海边边”的地方,由东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联盟的住地,经过一段时间,为了“寻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迁移到五溪地区,再沿巫水进入南岭走廊,经越城岭北麓到今广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达到今黔东南地区。这支苗...

  • 网友评论:

    汝烁17741205333: 老人过世吹芦笙表示什么意思 -
    13692臧官 : 没有什么特殊意思的 红白喜事 老人去世,古语就是说白喜事的意思 也是一种祭奠的意义在里面

    汝烁17741205333: 贵州都匀苗簇死人吹什么乐器 -
    13692臧官 : 当地的土锁呐.

    汝烁17741205333: 苗族人的舞蹈有什么 -
    13692臧官 : 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2000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此外,从云南省...

    汝烁17741205333: 泸州的匀俗 -
    13692臧官 : 泸州的民族风情 泸州有39个少数民族成分,有15,193户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约1.5‰,占全省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的约11%.其中,苗族5,600多人,彝族8,000多人,回族1,800多人,300人以上的有满族,200人以...

    汝烁17741205333: 芦笙节的简介 -
    13692臧官 :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等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初次年农历1初月至2月末期间举行,相持期及其长久,其由于部落和地域分布原因,次则呈区域性连续性举行.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

    汝烁17741205333: 矮寨大寨人能上挢吗?
    13692臧官 :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

    汝烁17741205333: 苗族芦笙是不是非物质文化 -
    13692臧官 : 那是肯定的,这其中还包括很多苗族独有的舞蹈,祭祀习俗,婚嫁习俗,刺绣,蜡染,专有饰品,各种专有乐器等有民族特色,历史渊源的东西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汝烁17741205333: 苗族的名风名俗是怎样的???
    13692臧官 : 一、苗族人的传统节日---四月八) 苗族四月八“四月八节”是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一带苗族人的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每逢这天,附近的苗族都要聚集到喷水池举行各...

    汝烁17741205333: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
    13692臧官 :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汝烁17741205333: 关于云南蛊族的风俗 -
    13692臧官 : 我不知道现在的人提起苗寨是否还会觉得神秘.至少我还是觉得.不仅仅是神秘,我还害怕.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苗族人.苗族,其实是一个统称,里面的分支分多很多,大概分的有生苗,熟苗,生苗,是指未被汉化的,一直生长在苗寨里,几...

    热搜:贵州苗族芦笙视频大全 \\ 苗族十三年鼓藏节吹芦笙 \\ 苗族老人过世吹的芦笙 \\ 贵州苗族葬礼全部过程 \\ 苗族芦笙迎宾曲曲谱 \\ 吹芦笙歌曲儿歌 \\ 贵州苗族十大芦笙 \\ 贵州苗族芦笙洗衣歌 \\ 苗族芦笙的传统文化 \\ 高坡苗族吹芦笙 \\ 吹芦笙视频 \\ 最擅长吹芦笙的是苗族 \\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王 \\ 吹芦笙的同义词语 \\ 芦笙踩堂是哪个民族 \\ 苗族少数民族芦笙舞 \\ 苗族老人过世为啥吹芦笙 \\ 苗族去世的风俗 \\ 家乡的风俗吹芦笙 \\ 苗族丧葬禁忌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