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谢亭送别赏析

  •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
    答:小题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小题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试题分析:小题1:注意题干中的“表现手法”,结合全诗分析“红叶青山水急流”一句可知,此句叶、山与急流的水动静结合,写出...
  • 许浑借酒寄语的诗句及其鉴赏?
    答: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
  •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树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是什么...
    答:全诗应是——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出自——唐代许浑的《谢亭送别》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
  • 诗歌赏析谢亭送别 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
    答:小题1: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 小题1: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1分,合理解释1分) 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7分)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
    答:(1分)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别绪。(1分)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主要内容的理解,抓住诗眼可把握整首诗的主题。因是送别诗,自然盼朋友慢慢走,而一个急字却让诗人忧伤,水能否慢一些流,朋友能否慢一些走。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人别出一格的采...
  • 许浑的谢亭送别第二句的急字的妙处
    答:1:“急”字表面是刻画水流的迅疾,其实暗写了舟行的迅疾。(2分)表达了作者对远去的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
  • 惊艳诗句
    答:惊艳诗句有如下:1.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诗句赏析:待到酒醒之时,人已走远,这一句,让许浑不逊于盛唐诗人。2.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天》诗句赏析:只恐相逢是梦,那种相见的喜悦、复杂和不敢相信,...
  • 10首触心送别诗,让我们好好告别
    答:【赏析】友人要到边疆赴任了,在清晨的细雨中,王维送别好友,他举起酒杯,劝友人再饮下这杯酒,说: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友人共次了。也许,和友人临别依依,两人一时沉默了起来,王维的贴心的一句劝酒,更添了些许惆怅。六、《谢亭送别》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
  • 送友人故诗赏析文章
    答:赏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
  • 送别诗常用手法
    答: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

  • 网友评论:

    邹标15160766412: 诗歌赏析谢亭送别 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 -
    18404微真 : 小题1: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 小题1: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1分,合理解释1分)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邹标15160766412: 诗歌鉴赏.(4分)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 -
    18404微真 : 【小题1(”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小题1:(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要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大意是: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天色已晚,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独自走下了那西楼!诗的第二句为景物描写,写法上可以看出动静结合,渲染了离别的氛围.最后两句写“日暮”时“满天风雨”的凄凉景象,,可以想到是因“人已远”而产生的忧伤之情.意思对即可,但一定要根据诗的类别及大意来回答.

    邹标15160766412: 谢亭送别 许浑 请简要分析诗中三四句所写的场景特点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18404微真 :[答案] 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

    邹标15160766412: 阅读许浑的《谢亭送别》,回答问题.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流急.日暮酒醒人己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别歌.谢亭、西楼:送别之地简... -
    18404微真 :[答案]诗的一、二两句是反衬,以红叶、青山村离愁,以乐景写哀,倍增哀愁.三、四两句是正衬,凄黯迷茫的色彩中表现了诗人的凄清情怀. 衬托有正衬(陪衬)和反衬两种.对于诗歌而言,一般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回答:乐景衬哀情是反衬(如一二...

    邹标15160766412: 谢亭送别 许浑 在写景和抒情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 -
    18404微真 :[答案] 原诗: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简析: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

    邹标15160766412: 谢亭送别 许浑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18404微真 :[答案] 《谢亭送别》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译文: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地东流. 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

    邹标15160766412: 求《谢亭送别》的全诗、解释和赏析 -
    18404微真 :[答案] 谢亭送别 作者:【徐浑】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

    邹标15160766412: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①劳歌:送别歌.小题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红叶青山水... -
    18404微真 :[答案]小题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小题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邹标15160766412: 谢亭送别的主旨 -
    18404微真 :[答案] 主旨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作品概况【作品名称】:谢亭送别【创作年代】:唐代【作者姓名】:许浑【作品体裁】:七言绝句作品原文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作品译文唱罢...

    邹标15160766412: 谢亭送别 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
    18404微真 :[答案] 反衬 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

    热搜:谢亭送别翻译及赏析 \\ 《谢亭送别》 \\ 古诗《长亭送别》赏析 \\ 王维山中送别赏析 \\ 王实甫长亭送别赏析 \\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 《赠别》许浑赏析 \\ 谢亭送别最后一句赏析 \\ 王维《送别》诗词意境赏析 \\ 谢亭送别全文原文 \\ 《长亭送别》端正好赏析 \\ 许浑雁古诗文赏析 \\ 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赏析 \\ 谢亭送别许浑阅读答案 \\ 送别李白古诗赏析 \\ 古诗《谢亭送别》 \\ 王实甫《长亭送别》 \\ 谢亭送别拼音版古诗 \\ 谢亭送别许浑拼音版 \\ 雁许浑翻译及赏析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