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5斗米折腰的故事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坚守信仰的文人雅士)
    答:陶渊明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但也要有爱心和善良。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他不愿意为官,不愿意为名利所困扰,他只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写自己喜欢的文字。他的一生中,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爱心与善良 陶渊明的故事还...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大全
    答: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 成语 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典故 大全,希望你喜欢。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答: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
  •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是陶渊明还是朱自清?
    答:成语来自陶渊明,他不想因为粮食向他人阿谀奉承于是辞官回家,就有了《归去来兮辞》,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也体现了他的这种气节。所以两者都不为五斗米折腰。
  • 为何说“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的故事?
    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好的印证就是在陶渊明身上。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句是怎么说的
    答: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为五斗米折腰<BR> <BR>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P><P>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P><P>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
  • 陶渊明清贫如洗,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30字概括
    答:当年,陶渊明任县令,俸禄很低,每月只有极少的钱粮收入,而且陶潜为官清廉,没有灰色收入,所以生活清苦,其收入折合粮食只有5斗米 一日,上面派人下来,当地的一些小吏劝陶潜要穿戴整齐,恭恭敬敬的去迎接,但是陶潜为人刚直,不愿意向上面的人低声下气,就说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典语句,进而辞官下野....
  • 陶渊明凭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呢?
    答:陶渊明的家族显赫一时,他不需要为一个职称点头哈腰。陶渊明家有良田数顷,不需要为工资生计发愁。陶渊明是士族出身,不屑于对一个寒门子弟低头。陶渊明有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不愿意为别人的眼光迎合。这才是陶渊明历来为古人推崇备至的原因。陶渊明凭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人家是官四代,不挣钱也能过好日子...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呢?
    答:”随即辞官回家。不得不说,像陶渊明这种性格的人是不适合官场的,所以他辞官回家之后做了隐士,写了不少田园诗歌,也因此千古流芳。而关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诵,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轶事。也许有些人对陶渊明的诗歌不太熟悉,但是却听说过“五斗米”的...

  • 网友评论:

    崔亭17092346908: 陶渊明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
    22638终咏 : 大哥,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你怎么搞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崔亭17092346908: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简介 -
    22638终咏 : 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崔亭17092346908: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00~200字 要求:语言精练、内容全面小妹在此谢过了 -
    22638终咏 :[答案]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

    崔亭17092346908: 谁能告诉我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急!!!!!!!!! -
    22638终咏 :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

    崔亭17092346908: 陶渊明的品质和相关故事 -
    22638终咏 :[答案] 品质——淡泊明志,清廉正直,自尊自爱 相关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

    崔亭17092346908: 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有关人物是谁` -
    22638终咏 :[答案]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

    崔亭17092346908: 陶渊明是因什么事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
    22638终咏 :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

    崔亭17092346908: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
    22638终咏 : 晋代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 家庭,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子.陶渊明自幼博 览群书,有远大的抱负,很想为国家效力.但他生 活的那个时代政局动荡,社...

    崔亭17092346908: 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何出处?
    22638终咏 :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思是不为蝇 头小利屈身事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 气.这个谚语最初是陶渊明说的.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有一天,浔 阳郡的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是一个 粗俗贪娈的人,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 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 迎之.”意思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 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 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五斗米的薪俸, 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 完,封好官印,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 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过起了隐居的 生活.

    崔亭17092346908: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什么故事 -
    22638终咏 : 陶渊明从仕期间因上司要求其奉承来本地考察的大臣,不甘心为此折了脊梁骨,于是说出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话.然后,归隐田园.陶渊明终生不得志,妻子子女生活非常落魄,个人认为,一个人的节操,可以有,但宁可让爱人和子女忍受贫贱而归隐田园过苦日子.这样,不值.

    热搜: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 \\ 陶渊明不折腰简介50字 \\ 陶渊明是怎样拒绝做官的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事例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归园田居其二 \\ 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概括 \\ 谢灵运和陶渊明谁更早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简述 \\ 陶渊明必背十首诗 \\ 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小故事 \\ 五斗米折腰故事100字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陶渊明五斗米不折腰的故事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概括 \\ 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简述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不折腰概括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作文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