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诤谏精神的核心是

  • 魏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谏臣?
    答:魏征以直言敢谏而名留青史。人们在赞扬魏征为一直臣时不应忘记,是李世民的宽容,凸显了魏征的敢言。所以有魏征更须有太宗,才能成就一段佳话。然而历史上魏征常有而太宗不常有。不少人傻气十足,一心要做个敢言的魏征,却没有想到自己的顶头上司不是李世民,诤谏的结果,轻者去官,重者丢命。这样...
  • 唐朝的魏徵的生平
    答:这四点中,最根本的是第一点,即以民为本,这是魏徵民本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唐太宗在位期间,记取农民起义灭隋的历史教训,在魏徵的竭诚进谏和得力辅佐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采取了许多新的行政治国措施,诸如重视用人和纳谏、薄赋敛轻租税...
  • 为什么说魏征辅助太宗匡正得失?
    答:魏征的诤谏,抓住问题的要害,以史为鉴有理有据,语言虽尖锐激切,但他刚直诚恳的态度,据理力争,不留情面有理有据,使唐太宗虽始听而大发雷霆,最终也被魏征所折服。 谏诤的结果,有时候唐太宗愉快地接受了魏征的意见,但有时因为意见提得尖锐激烈,冒犯了皇帝的尊严,也可能招致可悲的后果。有一次唐太宗回到宫里,恶恨...
  • 魏征说的十思在现在有何借鉴意义
    答:魏征作为盛唐谏议大夫,敢于直言诤谏,先后陈事二百余次,其中《谏太宗十思疏》对贵为人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做人,治国,安民之道都阐明自己的观点,分析到位,道理深刻,对策独到,即使时至今日对政府高官执政也有现实意义。原文言简意赅,随录其后: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
  • 历史楷模有哪些
    答:魏征直言诤谏 魏征是唐朝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人,从小失去父亲,家里很穷。但是他很有抱负,刻苦读书,学到不少本事。年轻的时候当过道士。隋朝末年参加了瓦岗起义军,后来随同李密一起投奔唐朝,做辅佐太子的官。那时候,他曾经几次劝年建成除掉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恨透...
  • 唐太宗后来是怎么对待魏征的?
    答:魏征对诤谏这项工作似乎上了瘾,将多年诤谏内容都作了记录,曾将这种记录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明摆着是希望褚遂良给他记上一笔,好留名青史。唐太宗听说这事以后,也相当生气。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书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就砸了魏征的墓碑。在砸了...
  • 大唐郑国公魏征有没有当过李世民的首辅?
    答:没有,魏征主要是因为其诤谏而出名的,唐时最大的文官是中书令和尚书令,尚书省是唐代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唐朝官吏制度)魏征 (580 - 643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
  • 【历史】魏征劝过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吗?
    答: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从此魏征出谋划策,诤谏直言,兢兢业业,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几次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 历史上最贤德、最以国家社稷为重的皇后是谁?
    答:《贞观政要》却从记载唐太宗的言语中展示了长孙皇后为“贞观”时期政治清明、诤谏之风和崇德尚俭风尚盛行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功绩。《旧唐书.长孙皇后传》从她的生平写起,记载了她对唐初政治和社会影响深远的几件事。史载有长孙皇后对于魏征劝阻太宗不要敕长乐公主倍于长公主的嫁妆,赞叹地说:“尝闻...
  • 工作中如何才能既不违背自己的心意又不伤害对方的自尊?
    答:因为只有明君,才可能接受臣子的诤谏。同时,李世民明白魏征是为自己的江山着想,君王的过失,臣子及时指出来,有利于治理国家。作为一个领导者,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最好要讲清楚拒绝的理由。指出真诚的并且符合逻辑的拒绝理由最好,有助于维持原有的关系。如果你觉得拒绝的理由不充分,也可以直接拒绝,不...

  • 网友评论:

    毛促17056422612: 魏征直言敢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42556闻昭 : 不能老是依赖电脑

    毛促17056422612: 大唐名相魏征的敢言之处是什么? -
    42556闻昭 : 瓦岗军师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魏征,大唐名相,以直谏扬名天下.隋末,投瓦岗,兵败归唐,佐太子,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唐太宗时,进为宰相,成为大唐王朝决策主要人物之一.魏征,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树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魏征曾向太宗面谏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谏诤多至“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魏征一人.难怪魏征一死,太宗大发感概“魏征殁,朕亡一镜”!

    毛促17056422612: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了什么观点 -
    42556闻昭 :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毛促17056422612: 魏征为什么敢直言上谏 -
    42556闻昭 : 1魏征是一个有忠心的人 2魏征是一个聪明的人因为他知道李世民不会杀他,因为杀了他,李世民就要背一个昏君不爱忠臣的罪名.换了你,你会杀吗?所以魏征在合适的时候发出合适的问题,虽然这问题让李世民头疼,但却无生命危险.魏征明人也 .

    毛促17056422612: 为什么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 -
    42556闻昭 :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是因为魏征是一个诤臣,从来都是直谏无惧,据理力争.唐太宗很怕他,因为很多时候在他面前没面子,唐太宗很烦他,因为只要他提的意见和建议唐太宗不采纳,他就反复提,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可是,唐太宗也绝对离不开他,因为唐太宗知道,这个人虽然耿直,但他所说的几乎全都是对的,这样一个大臣,可以让他成为真正的明君.同在朝堂之上,面对魏征,唐太宗通过他的谏言,知道了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得与失,指的是天下百姓的乐业安居和大唐盛世的长久繁荣这就是上面三句中第二句的大意,也就是楼主所提问题的答案.

    毛促17056422612: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进谏成功原因 -
    42556闻昭 :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毛促17056422612: 魏征有什么优秀品质 急!!! -
    42556闻昭 :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

    毛促17056422612: 唐太宗和魏征的宽宏大量故事 -
    42556闻昭 :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

    毛促17056422612: 魏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谏臣? -
    42556闻昭 : 自己敢于进谏,不怕死,且唐太宗又是明君,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何况他那时伯乐千里马齐具

    毛促17056422612: 魏征因直言敢谏而深得唐太宗信任.() -
    42556闻昭 : 魏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唐高祖最青睐 最信任的人一方面因为魏征的忠诚,舍己为国,一方面因为唐高祖听从进谏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 唐太宗实为钦佩,感动,魏征去世不但唐太宗失去了一位忠臣 还是唐太宗的天下少了一位明宗……所以唐太宗感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热搜:魏征进谏的精神 \\ 魏征劝谏三句话 \\ 魏征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 魏征劝告唐太宗名言 \\ 魏征的精神品质 \\ 魏征最著名的名言 \\ 魏征十思的核心内容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魏征 \\ 魏征诤谏精神的核心是 单选题 \\ 魏征的名言居安思危 \\ 魏征诤谏精神的核心是节用爱民吗 \\ 唐代的监察立法不包括 \\ 魏征诤谏精神的核心是百姓为天 \\ 魏征什么神仙下凡 \\ 魏征进谏的道理 \\ 魏征著名典故 \\ 魏征进谏的名言 \\ 唐太宗怎么评价魏征 \\ 魏征进谏的主要内容 \\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