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义耳金属燃烧实验

  • 罗伯特·波义耳认为是何种原因导致金属在燃烧中发生增重现象?
    答:罗伯特·波义耳认为这部分焙烧后增加的重量是由于金属在焙烧过程中吸收了穿透容器的火粒子造成的。他认为火是由带有重量的“火粒子”组成的,这种火粒子的高速运动是产生热的根本原因。
  •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把密闭容器里的金属加热一段时间后,不等冷却就打开密闭...
    答:金属汞铜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消耗容器内的氧气生成了氧化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增加的质量即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利用氧气质量计算参加反应铜的质量;氧气的消耗使得密闭容器中气体减少,当打开容器盖时,空气进入补充消耗氧气的体积而使容器内物质总质量有所增加.所以罗蒙诺索夫说法更合理 ...
  • 波义耳将金属汞放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燃烧后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得出结论...
    答:设参加反映的Cu质量为x (条件)2Cu+O2===2CuO 128 32 x 1g 128/x=32/1g x=4g
  • 燃素学说的金属+火微粒=煅灰
    答:波义耳忽略了考察与金属密切接触的空气的变化情况,这一观察上的片面性,使他未能正确提示火和燃烧现象的奥秘。1674年,英国医生梅猷曾发表了他对燃烧现象的见解,他的见解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他利用小动物进行实验,他将燃烧的蜡烛和一只小老鼠放在水面上,然后分别在两者上部罩一烧瓶。他发现瓶中的空气...
  • 化学中的几个科学家:波义耳,拉瓦锡,罗蒙诺索夫,朗道尔特所研究的东西...
    答: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彻底地推翻了燃素说,使化学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罗蒙诺索夫 他反对当时盛行的热素说,最早提出热只是物质微粒运动的结果。罗蒙诺索夫积极探索燃烧奥秘。用实验证明金属在密闭容器内加热,质量不会增加,而放在空气里加热,质量就会增加。这为后来拉瓦锡推翻燃素说,建立氧化学说,打下良好的...
  • 氧气的发现历程是怎么样的?
    答:谁发现了氧气?谁第一个发现了氧气?发现氧气是一个事件还是一个过程?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像化学教材中叙述的那么简单明了。“氧气的发现史”的学说“火微粒”说:1663年,英国著名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对几种金属进行锻烧实验。他认为金属煅烧增重是火微粒透过容器壁与金属结合而使金属增重了。波义耳认为:火...
  • 燃素学说的“火微粒”说
    答:依据此点,植物、燃料在燃烧时,它们的极大部分都变成火素散失在空气中去了,只留下了同原物体本身的重量相比微不足道的灰烬。1603年,波义耳在做一些金属的煅烧实验。他将铜、铁、铅、锡等金属放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煅烧,再仔细定量地研究它们在煅烧后增重的情况。最后,波义耳认为,在金属被煅烧时,...
  • 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答:因为金属燃烧后产生了固体的氧化物,这个氧化物的质量等于之前的金属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的和,所以反应后质量增加了。。我记得好像是Hg在O2中燃烧,生成HgO,最后他打开密闭容器中测量的,氧气逸出,HgO肯定大于原来Hg的质量啦~
  • 波义和罗蒙诺索夫对质量守恒的结论为何不同
    答:波义是不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波义耳?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因为金属燃烧后产生了固体的氧化物,这个氧化物的质量等于之前的金属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的和,所以反应后质量增加了。我记得好像是Hg在O2中燃烧,生成HgO,最后他打开密闭容器中测量的,氧气逸出,HgO肯定大于原来Hg的质量啦。...
  • 波义耳认为金属的燃烧过程是一个()
    答:波义耳认为金属的燃烧过程是一个()A.分解过程 B.化合过程 C.氧化过程 D.还原过程 正确答案:B

  • 网友评论:

    郜肢18025946642: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被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就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某金属时,得... -
    40160卞金 :[答案] (1)①生成的金属灰是该金属的金属氧化物,所以金属灰的质量比原金属的质量增加了 ②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2)不正确.该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反应后天平不平衡.

    郜肢18025946642: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煅烧后的立刻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质量增加了.假设波义耳... -
    40160卞金 :[答案] 由题意分析可知,增加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设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为x 2Cu+O2 △ . 2CuO 128 32 x 1g 128 x= 32 1g解得x=4g 答: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为4g.容器打开后,有一部分空气进入容器中,所以质量增加了.

    郜肢18025946642: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把容器内的氧气消耗了),煅烧后立刻打开容器盖,试图称量“金属灰”时,听... -
    40160卞金 :[答案] 由题意分析可知,增加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设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为x 2Cu+O2 △ . 2CuO 128 32 x 1.6g 128 x= 32 1.6g x=6.4g 答案: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为4g.容器打开后,有一部分空气进入容器中,所以质量增加了.

    郜肢18025946642: 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金属灰的... -
    40160卞金 :[答案] (1)金属燃烧是金属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金属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生成的金属灰是金属氧化物,所以金属灰的质量比原来金属的质量增加了. (2)不打开容器盖,分别...

    郜肢18025946642: 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被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 -
    40160卞金 :[答案] (1)金属燃烧是金属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金属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生成的金属灰是金属氧化物,所以金属灰的质量比原来金属的质量增加了. (2)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郜肢18025946642: 1673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煅烧后他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发现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波义耳的实验结果是否违反质量... -
    40160卞金 :[答案] 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这一反应的反应物为金属和氧气,生成物为金属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参加反应的金属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所以金属的质量增加了. 故答案为:不违反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金...

    郜肢18025946642: 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玻意耳(R.Boyle)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 -
    40160卞金 :[答案] 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玻意耳(R.Boyle)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的固体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玻意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原因:因为他未考虑到:煅烧金属...

    郜肢18025946642: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煅烧后立刻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质量增加了.(1)假设波义... -
    40160卞金 :[答案] 2Cu+O2==== 2CuO 反应后容器内固体物质的质量增加了1g,增加的质量即生成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设Cu的质量为x 则CuO的质量为 (X+1)g

    郜肢18025946642: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曾经做了这样 - 个实验: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汞(汞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红色固体氧化汞),结果发现反应... -
    40160卞金 :[答案] 因为参加反应的汞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汞的质量,因此反应后生成的氧化汞的质量比汞的质量大了. 这个实验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郜肢18025946642: 早在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的质量增加了.(1)波义耳的实验结果是否违反质量守恒定律?简析原因... -
    40160卞金 :[答案] (1)因为参加反应的金属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因此反应后生成的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大了.这个实验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

    热搜:波义耳向实验室走去 \\ 波义耳空气成分实验 \\ 波义耳真空实验 \\ 波义耳氧化汞实验 \\ 波义耳质量守恒定律 \\ 波义耳测定空气成分 \\ 波义耳做了什么实验 \\ 波义耳与拉瓦锡的氧气实验 \\ 波义耳自流壶实验 \\ 波义耳这个人的简介 \\ 波义耳定律实验报告 \\ 波义耳向实验室走去缩句子 \\ 波义耳找到的真理是什么 \\ 波义耳气体定律 \\ 波义耳与拉瓦锡的汞实验 \\ 波义耳定律实验视频 \\ 波义耳定律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 波义耳拉瓦锡实验哪里不同 \\ 波义耳实验和拉瓦锡实验 \\ 波义耳定律实验过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