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抗日事迹200字

  • 闻一多的事迹
    答: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帷幕。一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闻一多,其人生历程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抗日战争中后期,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笼罩在一片“可怕的冷静”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担负抗战时期中国惟一的对外交通通道的昆明,因这个特殊位置,却...
  • 闻一多事迹
    答:日本军队攻陷郑州长沙后,继续攻打贵阳,昆明形势十分危急,闻一多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十分不满,开始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演会,十分善于演讲的闻一多颇受学生拥戴,并且极大鼓励了昆明的抗日热潮,闻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民主运动,极受国民党忌恨,但因云南省主席龙云支持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也奈何不得闻一多等人。 1945...
  • 闻一多的生平简介和主要事迹
    答:生平事迹:1,青少年时期 (1)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2)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
  • 闻一多的事迹
    答:一、闻一多事迹:1、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2、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送去毛泽东的《...
  •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
    答:5. 投身革命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闻一多随校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现实,他放弃了文化救国的幻想,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及反独裁斗争。1943年,他开始接触中共的思想,并逐渐认识到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是救国的关键。1944年,闻一多加入民主同盟,担任要职,成为民主运动的斗士。
  • 关于闻一多的事迹
    答: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
  • 关于闻一多先生的革命事迹
    答: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7月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接受西洋美术教育。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在国内出版。1925年5月他回国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他毅然南迁,在清华大学...
  •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答: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
  •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答: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
  •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
    答:1、闻一多酷爱读书 闻一多酷爱读书,并且读起来就会“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娶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大家只有分头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而当时的闻一多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正看得入迷,...

  • 网友评论: 热搜:闻一多的事迹简约100字 \\ 闻一多的生平事迹300字 \\ 闻一多的事迹200字左右 \\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100字 \\ 闻一多的英雄事迹100字 \\ 闻一多的事迹500字 \\ 闻一多主要事迹简短200 \\ 闻一多的英雄事迹20字 \\ 闻一多爱国事迹简短20字 \\ 闻一多事迹300字左右 \\ 闻一多颁奖词200字左右 \\ 闻一多事迹简介100字 \\ 闻一多的事迹的事例 \\ 闻一多英雄事迹300字 \\ 闻一多爱国事迹100字 \\ 闻一多的事例200字 \\ 闻一多主要事迹10字 \\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200字 \\ 闻一多传简介200字 \\ 闻一多事迹100字概括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