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

\u5b5f\u5b50\u7b80\u4ecb

\u300a\u5b5f\u5b50\u300b\u4e00\u4e66\u5171\u4e03\u7bc7\uff0c\u662f\u6218\u56fd\u65f6\u671f\u5b5f\u5b50\u7684\u8a00\u8bba\u6c47\u7f16\uff0c\u8bb0\u5f55\u4e86\u5b5f\u5b50\u4e0e\u5176\u4ed6\u5404\u5bb6\u601d\u60f3\u7684\u4e89\u8fa9\uff0c\u5bf9\u5f1f\u5b50\u7684\u8a00\u4f20\u8eab\u6559\uff0c\u6e38\u8bf4\u8bf8\u4faf\u7b49\u5185\u5bb9\uff0c\u7531\u5b5f\u5b50\u53ca\u5176\u5f1f\u5b50\uff08\u4e07\u7ae0\u7b49\uff09\u5171\u540c\u7f16\u64b0\u800c\u6210\u3002
\u300a\u5b5f\u5b50\u300b\u8bb0\u5f55\u4e86\u5b5f\u5b50\u7684\u6cbb\u56fd\u601d\u60f3\u3001\u653f\u6cbb\u7b56\u7565\uff08\u4ec1\u653f\u3001\u738b\u9738\u4e4b\u8fa8\u3001\u6c11\u672c\u3001\u683c\u541b\u5fc3\u4e4b\u975e\uff0c\u6c11\u4e3a\u8d35\u793e\u7a37\u6b21\u4e4b\u541b\u4e3a\u8f7b\uff09\u548c\u653f\u6cbb\u884c\u52a8\uff0c\u6210\u4e66\u5927\u7ea6\u5728\u6218\u56fd\u4e2d\u671f\uff0c\u5c5e\u5112\u5bb6\u7ecf\u5178\u8457\u4f5c\u3002\u5176\u5b66\u8bf4\u51fa\u53d1\u70b9\u4e3a\u6027\u5584\u8bba\uff0c\u4e3b\u5f20\u5fb7\u6cbb\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
\u300a\u5b5f\u5b50\u300b\u6709\u4e03\u7bc7\u5341\u56db\u5377\u4f20\u4e16\uff1a\u300a\u6881\u60e0\u738b\u300b\u4e0a\u3001\u4e0b\uff1b\u300a\u516c\u5b59\u4e11\u300b\u4e0a\u3001\u4e0b\uff1b\u300a\u6ed5\u6587\u516c\u300b\u4e0a\u3001\u4e0b\uff1b\u300a\u79bb\u5a04\u300b\u4e0a\u3001\u4e0b\uff1b\u300a\u4e07\u7ae0\u300b\u4e0a\u3001\u4e0b\uff1b\u300a\u544a\u5b50\u300b\u4e0a\u3001\u4e0b\uff1b\u300a\u5c3d\u5fc3\u300b\u4e0a\u3001\u4e0b\u3002
\u4f46\u8003\u8bf8\u300a\u5b5f\u5b50\u300b\uff0c\u5b5f\u8f72\u6240\u89c1\u65f6\u541b\u5982\u6881\u60e0\u738b\u3001\u6881\u8944\u738b\u3001\u9f50\u5ba3\u738b\u3001\u90b9\u7a46\u516c\u3001\u6ed5\u6587\u516c\u3001\u9c81\u5e73\u516c\u7b49\u7686\u79f0\u8c25\u53f7\uff0c\u6050\u975e\u5b5f\u5b50\u81ea\u4f5c\u65f6\u6240\u4e3a\u4e5f\uff1b\u53c8\u8bb0\u5b5f\u5b50\u5f1f\u5b50\u4e50\u6b63\u5b50\u3001\u516c\u90fd\u5b50\u3001\u5c4b\u5362\u5b50\u7686\u4ee5\u201c\u5b50\u201d\u79f0\uff0c\u4e5f\u65ad\u975e\u5b5f\u5b50\u4e4b\u6240\u4e3a\uff0c\u5176\u7f16\u5b9a\u8005\u6781\u53ef\u80fd\u662f\u5b5f\u5b50\u7684\u5f1f\u5b50\u3002\u6210\u4e66\u5927\u7ea6\u5728\u6218\u56fd\u4e2d\u671f\u3002
\u300a\u5b5f\u5b50\u300b\u4e00\u4e66\u4e0d\u4ec5\u662f\u5112\u5bb6\u7684\u91cd\u8981\u5b66\u672f\u8457\u4f5c\uff0c\u4e5f\u662f\u6211\u56fd\u53e4\u4ee3\u6781\u5bcc\u7279\u8272\u7684\u6563\u6587\u4e13\u96c6\u3002\u5176\u6587\u6c14\u52bf\u5145\u6c9b\uff0c\u611f\u60c5\u6d0b\u6ea2\uff0c\u903b\u8f91\u4e25\u5bc6\uff1b\u65e2\u6ed4\u6ed4\u96c4\u8fa9\uff0c\u53c8\u4ece\u5bb9\u4e0d\u8feb\u3002\u7528\u5f62\u8c61\u5316\u7684\u4e8b\u7269\u4e0e\u8bed\u8a00\uff0c\u8bf4\u660e\u4e86\u590d\u6742\u7684\u9053\u7406\u3002\u5bf9\u540e\u4e16\u6563\u6587\u5bb6\u97e9\u6108\uff0c\u67f3\u5b97\u5143\uff0c\u82cf\u8f7c\u7b49\u5f71\u54cd\u5f88\u5927\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u5b5f\u5b50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 年至前289
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
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大
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
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
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
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 年至前320 年)年间。当
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他在齐
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在
公元前329 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
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
称尧舜。”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
道一而已矣。”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
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梁惠王下》
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
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
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
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
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
上,死其长矣。”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
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
的事情。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
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
伦”的教化。“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
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
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有为神农之言者”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来。许行主张君民并耕
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主张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
等的,价格相同。陈相兄弟很赞成许行的主张,“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
的思想在反对剥削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
分工,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孟子抓住许行的这一弱点,大讲“物之
不齐”的道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级压迫的
“合理性”。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 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
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
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公元前353 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公元前341 年,马陵之战,魏
太子申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 年,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
子卯。公元前330 年,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 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
秦。公元前323 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魏国八邑之地。
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
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
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他说,这
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
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
的重视。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
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象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
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 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
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
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
实行“仁政”。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
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
旧术,不知世务”。
燕王哙因让国给燕相子之,引起燕国内乱。公元前314 年,齐宣王乘机
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获全胜。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
者,何以待之?”孟子说:“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
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宣王不听,“燕人畔”。王曰:“吾甚慙
于孟子。”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言很多,并未见用。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
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
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孟子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便准备回乡。齐宣
王派人告诉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
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④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牌,博得尊贤重士的
名声。
《公孙丑下》记,孟子离开齐国,在齐的边境昼地停留了三宿。有人问
他,为什么这样迟缓呢?他说:“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
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又有人说,“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样子。”孟子说:“五百年必有
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
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他以历史循环理论的观点认为将要有“王者”兴
起,来统一天下。他寄希望于齐宣王,企望在齐国有所作为,但愿望落空了,
只得离开齐国。
齐楚曾经有合纵之约。秦使张仪以土地之利诱骗楚怀王与齐绝交。楚齐
已经断交,楚也发觉见欺。公元前312 年,楚大发兵与秦战,两次大败于秦。
当秦楚正要交战的时刻,孟子从齐国到宋国去,在石丘遇到宋牼。《告子下》
记,宋牼听到秦楚要打仗,准备去说秦、楚罢兵。孟子问宋牼,用什么宗旨
去说秦、楚?宋牼说:“我将言其不利也。”孟子反对言“利”,主张讲“仁
义”。他说:“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
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君臣、父子、兄弟终(尽)去仁义,怀利以
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
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他说:“先王之志则大矣,先生
之号则不可。”
孟子再游宋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滕文公下》记,孟子的弟子万
章问:“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说,
汤、武行王政,他们的征伐,是从水火中拯救百姓,诛杀残暴的君主,得到
天下人的拥护,“而无敌于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
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孟子不久便离开宋国到了鲁国。这时候正是鲁平公(约于公元前322 年
至前302 年在位)将要使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
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乐正子把这件
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
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
游了。
与儒家争鸣者以墨家和杨朱学派的势力最大。孟子说:“杨朱、墨翟之
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又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
儒。”孟子痛斥杨、墨学派,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
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卫)
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他说,他这样严厉地驳斥
杨、墨的异端邪说,是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个圣人的事业,他要正人心,
就必须辟杨、墨。他的弟子公都子告诉他,别人都说他好辩论,他说:“岂
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象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
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
乘,从者数百人”。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
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张却
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
育之”是最快乐的事。孟子的弟子虽没有孔子那么多,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教育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应劭《风俗通·穷通》、班固《汉书·艺
文志》都说《孟子》十一篇。赵岐《孟子题辞》分辨了真伪说:孟子“著书
七篇”“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
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也。”今本《孟
子外书》,系明人伪作。
《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
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注释本甚多,主要有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
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及近人杨伯峻《孟子译注》等。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 邹城市)人,三岁时父亲逝世 ,孟子便与母亲 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 ,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 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 ,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 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 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 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 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 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晚年.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 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英文名称:Mencius)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坚信人性本善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瀛熷瓙绠浠
    绛旓細瀛熷瓙锛堝墠372骞达紞鍓289骞达級锛屽悕杞诧紝瀛楀瓙鑸嗭紙寰呰冿紝涓璇村瓧瀛愯溅鎴栧瓙灞咃級銆傛垬鍥芥椂鏈熼瞾鍥戒汉锛岄瞾鍥藉簡鐖跺悗瑁斻備腑鍥藉彜浠h憲鍚嶆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锛屾垬鍥芥椂鏈熷剴瀹朵唬琛ㄤ汉鐗┿傝憲鏈夈婂瓱瀛愩嬩竴涔︺傚瓱瀛愮户鎵垮苟鍙戞壃浜嗗瓟瀛愮殑鎬濇兂锛屾垚涓轰粎娆′簬瀛斿瓙鐨勪竴浠e剴瀹跺畻甯堬紝鏈夆滀簹鍦b濅箣绉帮紝涓庡瓟瀛愬悎绉颁负鈥滃瓟瀛熲濄備腑鏂囧悕锛 瀛熻讲 澶...
  • 銆瀛熷瓙(瀛熻讲)銆嬩汉鐗绠浠,浜虹墿鍥惧儚鐓,绫嶈疮,鐢熷崚骞翠唬
    绛旓細銆愪汉鐗╁悕瀛楋細瀛熷瓙锛堝瓱杞诧級銆戙愭嫾闊筹細MENGZI銆戙愬瓧鍙凤細鍚嶈讲锛屽瓧瀛愯垎銆戙愭墍灞炴湞浠o細鏄ョ鎴樺浗銆戙愮敓鍗掑勾浠o細绾﹀墠372鈥斿墠289銆戙愮睄璐細閭癸紙浠婂北涓滈偣鍘夸笢鍗楋級浜恒戙愪汉鐗绠浠锛氭垬鍥芥椂鎬濇兂瀹躲佹斂娌诲銆佹暀鑲插銆傞瞾鍏棌瀛熷瓩姘忓悗瑁斻傚皯涓х埗锛屾瘝涓夎縼鍏跺眳锛屼娇杩戝瀹範绀肩煡瀛︺傚彈涓氫簬瀛愭濅箣闂ㄤ汉銆傚皾鑷抽綈銆佸畫...
  • 瀛熷瓙鐨勭敓骞冲拰涓昏缁忓巻
    绛旓細瀛熷瓙(绾﹀墠371骞-鍓289骞)锛屽嚭鐢熶簬閭瑰煄甯傚寳鍑潙锛屾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锛屽剴瀹跺娲剧殑浠h〃浜虹墿锛屼笌瀛斿瓙骞剁О鈥滃瓟瀛熲濄傚瓱瀛愮户鎵夸簡瀛斿瓙鐨勬濇兂锛屾兂鎶娾滀粊鏀库濈殑鐞嗗康鎺ㄨ浜庡浗瀹剁粺娌讳箣涓紝閫犵浜庣櫨濮擄紝浠栧湪鎴樹贡鏃讹紝鍛ㄦ父鍚勫浗銆傚瓱瀛愬埌榻愬浗瀹d紶鑷繁鐨勫璇存椂锛屽苟娌℃湁琚粺娌昏呮帴鍙楋紝浜庢槸浠栫寮浜嗛綈鍥姐傚瓱瀛53宀佹椂鏉ュ埌浜...
  • 瀛熷瓙绠浠
    绛旓細瀛熷瓙(鍓372鈥斿墠289)鍚嶈讲锛屾垬鍥戒腑鏈熼瞾鍥介偣浜恒傚彈涓氫簬瀛愭(瀛斿瓙涔嬪瓩锛屽悕)涔嬮棬浜猴紝鏇炬父鍘嗕簬瀹嬨佹粫銆侀瓘銆侀綈绛夊浗锛岄槓杩颁粬鐨勬斂娌讳富寮狅紝杩樻浘鍦ㄩ綈涓哄嵖銆傛櫄骞撮鑰岃憲涔︼紝浼犱笘鏈夈婂瓱瀛愩嬩竷绡囥備粬鏄垬鍥戒腑鏈熷剴瀹剁殑浠h〃銆傚瓱瀛愮殑鎬濇兂鏉ユ簮浜庡瓟瀛愩傚瓱瀛愭妸瀛斿瓙鐨勨滀粊鈥濆彂灞曚负鈥滀粊鏀库濈殑瀛﹁銆備粬璁や负瀹炶鈥滀粊鏀库...
  • 瀛熷瓙绠浠
    绛旓細瀛熷瓙锛圡encius锛夛紙鍓385骞达紵-鍓304骞达紵锛夊悕杞诧紝瀛楀瓙鑸嗭紝涓瀛楀瓙杞︼紝瀛愬眳锛岄瞾鍥介偣锛堜粖灞变笢閭瑰煄锛変汉銆備腑鍥藉彜浠h憲鍚嶆濇兂瀹讹紝鎴樺浗鏃舵湡鍎掑浠h〃浜虹墿銆傚瓱瀛愯憲鏈夈婂瓱瀛愩嬩竴涔︺傛湁銆婂瓱瀛愩嬩竷绡囦紶涓栵紝涓哄剴瀹剁粡鍏镐箣涓銆傚瓱瀛愬笀鎵垮瓙鎬濓紝缁ф壙銆佸彂鎸ヤ簡瀛斿瓙鐨勬濇兂锛屾垚涓轰粎娆′簬瀛斿瓙鐨勪竴浠e剴瀹跺畻甯堬紝鏈夆滀簹鍦b濅箣绉帮紝涓...
  • 瀛熷瓙绠浠
    绛旓細瀛熷瓙锛堝墠372骞粹斿墠289骞达級锛堢敓鏂煎懆鐑堢帇鍥涘勾锛屽崚鏂煎懆璧х帇浜屽崄鍏勾锛夛紝姹夋棌锛屽北涓滈偣鍩庝汉銆傚悕杞诧紝瀛楀瓙鑸嗐傚張瀛楀瓙杞︺佸瓙灞呫傜埗鍚嶆縺锛屾瘝浠夋皬銆備腑鍥藉彜浠d紵澶х殑鎬濇兂瀹躲傛垬鍥芥椂鏈熷剴瀹朵唬琛ㄤ汉鐗┿傚北涓滈偣鍩庝汉銆傝憲鏈夈婂瓱瀛愩嬩竴涔︺傚瓱瀛愬笀鎵垮瓙鎬(涓璇存槸甯堟壙鑷瓙鎬濈殑瀛︾敓)锛岀户鎵垮苟鍙戞壃浜嗗瓟瀛愮殑鎬濇兂锛屾垚涓轰粎娆′簬...
  • 瀛熷瓙鐨勭敓骞绠浠,,璇︾粏涓鐐瑰晩
    绛旓細瀛熷瓙锛屽悕杞诧紝瀛楀瓙鑸嗭紝鎴樺浗涓湡閭瑰浗浜猴紙鍏厓鍓372骞-鍏厓鍓289骞达級銆備紵澶х殑鎬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鍜屾斂娌诲锛屽剴瀹跺娲剧殑涓昏浠h〃浜虹墿銆傚瓟瀛愬紑鍒涚殑鍎掑鎬濇兂缁忓瓱瀛愯屽彂鎵厜澶э紝闀挎湡褰卞搷鐫鏁翠釜涓浗绀句細鐨勫彂灞曞拰涓崕姘戞棌绮剧鐨勫閫犮傚瓱瀛愪粠灏忓鍎掍範绀硷紝鍗佷簲宀佸叆瀛︼紝鈥滃彈涓氫簬瀛愭濓紙瀛斿瓙涔嬪瓩锛変箣闂ㄤ汉鈥濄傜害涓夊崄宀佸埌鍥涘崄...
  • 瀛熷瓙绠浠 瀛熷瓙涓汉绠浠
    绛旓細1銆瀛熷瓙锛堢害鍏厓鍓372骞粹斿叕鍏冨墠289骞达級锛屽悕杞诧紙k膿锛夛紝瀛楀瓙鑸嗭紝閭瑰浗锛堜粖灞变笢閭瑰煄涓滃崡锛変汉銆傛垬鍥芥椂鏈熷摬瀛﹀銆佹濇兂瀹躲佹斂娌诲銆佹暀鑲插锛屽剴瀹跺娲剧殑浠h〃浜虹墿涔嬩竴锛屼笌瀛斿瓙骞剁О鈥滃瓟瀛熲濄2銆佸瓱瀛愬鎵滀粊鏀库濓紝鏈鏃╂彁鍑衡滄皯璐靛悰杞烩濈殑鎬濇兂锛岃闊╂剤鍒椾负鍏堢Е鍎掑缁ф壙瀛斿瓙鈥滈亾缁熲濈殑浜虹墿锛屽厓鏈濊拷灏佷负鈥滀簹鍦...
  • 瀛熷瓙鐨勪釜浜绠浠
    绛旓細瀛熷瓙鏄腑鍥藉巻鍙蹭笂鐨勪竴浣嶉噸瑕佹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鍜屾斂娌诲锛岃灏婄О涓衡滀簹鍦b濓紝涓庡瓟瀛愬苟绉颁负鈥滃瓟瀛熲濄傚瓱瀛愮敓浜庡叕鍏冨墠372骞达紝鏄瞾鍥戒笁妗撲箣涓鐨勫瓱瀛欏鏃忕殑鎴愬憳銆備粬鑷辜涓х埗锛岀敱姣嶄翰鎶氬吇鎴愪汉銆備粬鑷辜鑱槑濂藉锛屽笀浠庡浣嶅ぇ甯堬紝瀛︿範绀兼硶銆佹枃鍖栧拰鍝插銆傚瓱瀛愪粬鏄剴瀹跺娲剧殑浠h〃浜虹墿涔嬩竴锛屽涓浗鐨勫摬瀛︺佹枃鍖栧拰鏀挎不...
  • 瀛熷瓙鏁呬簨鍜绠浠
    绛旓細浜屻瀛熷瓙鐨绠浠 瀛熷瓙(绾﹀墠371骞-鍓289骞)锛屽К濮撳瓱姘忥紝鍚嶈讲锛屽瓧鍙蜂笉璇︼紙瀛愯垎銆佸瓙灞呯瓑瀛楄〃鐨嗗嚭鑷吉涔︼紝鎴栧悗浜烘潨鎾帮級锛屾垬鍥芥椂鏈熼偣鍥斤紙浠婂北涓滈偣鍩庡競锛変汉銆傛垬鍥芥椂鏈熻憲鍚嶅摬瀛﹀銆佹濇兂瀹躲佹斂娌诲銆佹暀鑲插锛屽剴瀹跺娲剧殑浠h〃浜虹墿涔嬩竴锛屽湴浣嶄粎娆′簬瀛斿瓙锛屼笌瀛斿瓙骞剁О鈥滃瓟瀛熲濄傚鎵滀粊鏀库濓紝鏈鏃╂彁鍑衡滄皯璐靛悰杞烩...
  • 扩展阅读:《孟子》一书的简介 ... 孔子简介 ... 《孟子》一书的作者 ... 《孟子》书籍简介 ... 《孟子》作品简介 ... 孔子姓孔还是子 ... 孟子简介及人生经历 ... 孟子的真名叫什么 ... 孟子三章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