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章 和光同尘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解析:

这一章是对“道”这个宇宙万物本体的描述,老子认为道体是虚无的,佛家认为性体是空寂的!这说明道家和佛家在宇宙本体上的认知是一致的,正因为道体的虚无空寂,才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看不见,摸不着,甚至连语言都无法描述清楚,那么我们该怎么认识它呢?其实“道”无所不在,体现在我们自己身上呢,就像电影《达摩祖师传》里一段经典的对话,是达摩的侄儿和达摩的徒弟的一段对话:

什么是佛?见性是佛。性在何处?性在作用。若作用时何处出现?若现于世,当有其八。何谓其八?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若见,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足,在足奔行,遍见时却如微尘信息,知者知是佛,不知者唤作精魂。

在和光同尘这一章里,我不得不提到历史上两个伟大的圣人,老子李耳和释迦牟尼佛乔达摩.悉达多,自古便有佛道不分家的说法,我通过很长时间的学习,觉得佛道不分家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两位伟大的圣人在宇宙真相的认知上是一致的!

这时许多不了解的人会说,佛家是佛家,道家是道家,这怎么能是一家呢?简单做个解释,前面说有体必有用,有用必现相,我们的古大德做过一个比喻:把宇宙万物的本体比作黄金,一个黄金不管怎么样弄,它都会现出一个相来,本体是无限的,黄金就是无限的,现出来的相也是无限的,这就是以金喻器,器器皆金!我们普通人只见相不见性(本体),意思就是只看到器,看不到器的本体是黄金,而圣人能见到本体,器就是金,金就是器,可以说在圣人眼里没有佛家道家之分的,圣人眼里一律平等的,我们的知见执着在相上,可相却是千差万别的,这也是你不同意佛家道家是一家的原因!

若不是尹喜崇尚老子,这部道德经我们可能就拜读不上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尹喜诚恳请老子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道德经》,若不是这样,老子可能就会隐迹于山林,又或是隐于闹市之中,老子会将和光同尘发挥到极致,就像道一样,时刻在你身边,你也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因为道隐迹于无形,得道的圣人也是一样,无人请问,也是隐迹于无形,不露一点锋芒,即使是有人请问,圣人也是随众生心而答!圣人和凡夫的心区别在哪里呢?圣人的心与道体相应,道体都是平等一样的,是不生不灭的,圣人的心也是清净平等的,不生不灭的,凡夫的心永远在变化中,一念不停地变化着,是有生灭的!做个比喻更好理解:

圣人的心就像是平静无波纹的水面,能够看清楚宇宙万物的一切,凡夫的心就像是波纹不断的水面,因为有波纹,我们不管怎么看,都只是看的很片面,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我们再来说一下另一个圣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四十九年,有二十二年都在讲般若,而般若经里《金刚经》第一品讲到释迦牟尼佛平日里的起居生活,穿衣乞食,为什么要提到这一品呢?因为这一品把释迦牟尼佛和光同尘的功夫描述出来了!同样是吃饭穿衣,圣人吃饭穿衣样样是功德圆满,我们却不是!这是佛表演给我们看的,当年跟随佛的常随众有一千五百五十五人,跟随佛也有一二十年了吧!那么多人,那么长时间,也没人看出其中的问道,经历了那么长时间被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于是便有了《金刚经》,这说明佛陀和光同尘的功夫怎么样呢?大家可不能误会佛陀,觉得佛陀不想说,还是道德经那句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无人请问,圣人是不会说的,如果不是这样,圣人就不是和光同尘了!跟道体也就不相应了!《金刚经》第一品原文及译文如下: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弟子阿难说: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我亲自听到如来佛说的。在说此经的时候,佛是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与有德性的高僧及各弟子,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等共同生活。那时候已经是快到吃饭的时刻。大伙儿穿上了架裟,拿著盛饭的钵,由祇树给孤独园走进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处吃饭。佛吃过了饭,就将衣钵收拾干净,也洗净了脚,亲自在地上铺好座位坐下来。

佛陀当时是受人人尊敬的佛陀了,可佛陀每天还要去乞食,因为佛陀的心是清净平等的,所以佛陀就是吃饭穿衣也是功德圆满,成佛不著成佛的相,穿衣不著穿衣的相,吃饭不著吃饭的相!凡夫就不一样了,穿衣会著穿衣的相,吃饭会著吃饭的相,何以见得呢?衣服你会辨别这个好看,那个难看,食物你会执着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圣人的心不著,和凡夫的心著,也有一个比喻:

凡夫的心就像照相机,好看的,不好看的,好吃的,不好吃的,都会留下底片,那个相是著在底片上的,而圣人的心像一面镜子,照外面相的时候,镜子里有相,但不会著在里面,不照的时候,物去镜空!里面干干净净!扪心自问,你能做的到吗?

跟和光同尘相反的就是争,《大染坊》里,陈六子这样说:人人相处最怕的是什么?最怕是一个争字,就一个争字不知道毁了多少事儿啊!

《大染坊》是一部经典的电视剧,读过道德经后,你再看,会有更深的理解,整部剧虽然陈六子是主角,表面看陈六子是相当厉害了,但陈六子也说了,真正的高人不是他这样的,真正的高人是心甘情愿为他上窜下跳的,卢家驹就有那么一点意思!卢老爷子曾经送陈六子一幅字,是藏匿两个字,六嫂让他表起来,他不听,觉得像是做贼似的,大家觉得和光同尘与藏匿是不是一个意思呢?其实卢老爷子是提醒陈六子锋芒太露了,陈六子最后的结局不是太好!

扩展阅读:和光同尘,与时舒卷,一身披晴朗 ... 光而不耀 静水流深 ... 道德经第四章及译文 ... 人生最高境界四句话 ... 卑以自牧 含章可贞 ... 道德经第四章拼音版 ... 和光同尘是怎样的心境 ... 为什么道德经最可怕 ... 和光同尘形容什么人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