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个人资料 孔子的个人资料及作品

\u5b54\u5b50\u4e2a\u4eba\u8d44\u6599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在宋国,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它国,它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孔子墓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编辑本段孔子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孔子思想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又一成果。
  四书
  附:
  “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春秋末期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保守的奴隶主贵族是无法应付现实生活的变化,从奴隶主贵族本身来说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却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要他们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复杂的问题。孔子适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通过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对这句话虽有种种不同解释,但它包含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仅限于奴隶主贵族,应该是无疑问的。孔子自己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说:“只要给我十条干肉作学费,我从没有不教诲的。”(《论语·述而》)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为了所有的阶级,更不是为了什么培养为全民服务的人才,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才干的人。虽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动,却是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所谓“学术下庶人”,正是从孔子开始的。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
  不仅如此,孔子通过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从中总结了不少合于人们认识规律的经验,但孔子的这方面的思想,还不是认识论本身的问题,主要还是对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首先,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虽然他也讲到“生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但是我们从他的具体教育活动上看,他并不十分重视这点。他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才是他自己的主张,显然这和“生知”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孔子从来就没有认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没有说过哪一个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认为尧舜也会有错误。关于他自己,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非常好学,他自己给自己的评论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赞美好学的学生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习,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说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了,在实际上并没有重视它。
  孔子年表
  1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孔子世家》说。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郑铸刑鼎。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孔母颜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弟于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入;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弟子澹台灭明生。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弟子陈亢生。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弟公西赤生。赤字华,鲁国人。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弟子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弟子颛孙师生。师字子张,陈国人。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 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左鬼右隹)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猎获麟。孔了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没有得到支持。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祭祀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在宋国,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它国,它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孔子墓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使儒家经典之一。

我们期中考试复习范围里刚好有这个哦!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使儒家经典之一。一生有3000学生 著名的有72人孔子.

孔子 字仲尼 春秋时期 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有教无类 注重因材施教 一生有3000学生 著名的有72人 主张以德教人 以礼治国 其名句收录在《论语》 最大思想体现 仁

  • 瀛斿瓙鐨勮祫鏂绠浠
    绛旓細瀛斿瓙锛堝叕鍏冨墠551骞9鏈28鏃モ曞叕鍏冨墠479骞4鏈11鏃ワ級锛瀛愬锛屽瓟姘忥紝鍚嶄笜锛屽瓧浠插凹锛屾槬绉嬫湯鏈熼瞾鍥介櫖閭戯紙浠婂北涓滄洸闃滐級浜猴紝绁栫睄瀹嬪浗鏍楅倯锛堜粖娌冲崡澶忛倯锛夛紝涓浗鍙や唬鎬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锛屽剴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銆備粬寮鍒涗簡绉佷汉璁插鐨勯姘旓紝鍊″浠併佷箟銆佺ぜ銆佹櫤銆佷俊銆瀛斿瓙鏇惧甫棰嗛儴鍒嗗紵瀛愬懆娓稿垪鍥藉墠鍚庤揪鍗佷笁骞锛屾櫄骞翠慨璁㈠叚缁忓嵆...
  • 瀛斿瓙鐨勪釜浜鸿祫鏂鍙婁綔鍝
    绛旓細鎹湁鍏宠杞斤紝瀛斿瓙鍑虹敓浜庨瞾鍥介櫖閭戞槍骞充埂锛堜粖灞变笢鐪佹洸闃滃競涓滃崡鐨勫崡杈涢晣椴佹簮鏉戯級锛涘瓟瀛愰濅笘鏃讹紝浜勾73宀侊紝钁簬鏇查槣鍩庡寳娉楁按涔嬩笂锛屽嵆浠婃棩瀛旀灄鎵鍦ㄥ湴銆傚瓟瀛愮殑瑷琛屾濇兂涓昏杞戒簬璇綍浣撴暎鏂囬泦銆婅璇嬪強鍏堢Е鍜岀Е姹変繚瀛樹笅鐨勩婂彶璁奥峰瓟瀛愪笘瀹躲嬨備腑鏂囧悕锛 瀛斾笜 澶栨枃鍚嶏細 Confucius 鍒悕锛 瀛斿瓙锛屼徊灏 鍥界睄锛 涓浗 ...
  • 瀛斿瓙涓汉璧勬枡
    绛旓細瀛斿瓙(鍓551骞9鏈28鏃ワ綖鍓479骞4鏈11鏃)鍚嶄笜锛屽瓧浠插凹锛屾槬绉嬫湯鏈熼瞾鍥介櫖閭戜汉锛屾眽鏃銆傚瓟瀛愭槸鎴戝浗鍙や唬浼熷ぇ鐨勬暀鑲插銆佹斂娌诲鍜屾濇兂瀹锛屽剴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锛屼笘鐣屾枃鍖栧悕浜恒傛嵁銆婂彶璁--瀛斿瓙涓栧銆嬭杞斤紝瀛斿瓙鐨勭涓婃湰鏄畫鍥斤紙浠婃渤鍗楀晢涓樹竴甯︼級璐垫棌锛屼粬鐨勫叚涓栫瀛旂埗鍢夊湪瀹嬪浗鍐呬贡涓鏉姝伙紝鍏舵浘绁栫埗瀛旈槻鍙斾负浜嗛冮伩...
  • 瀛斿瓙鐨勮祫鏂 瀛斿瓙鐨勪釜浜鸿祫鏂
    绛旓細1銆佸瓟瀛愶紙鍏厓鍓551锝炲叕鍏冨墠479锛夊悕涓橈紝瀛椾徊灏硷紝鏄腑鍗庢枃鍖栨濇兂鐨勯泦澶ф垚鑰咃紝鍎掑瀛﹁鐨勫垱濮嬩汉銆傛垜鍥藉彜浠d紵澶х殑鎬濇兂瀹躲佹斂娌诲銆佹暀鑲插銆備粬鐨勫摬瀛︽濇兂鎻愬♀滀粊涔夆濓紝鈥滅ぜ涔愨濓紝鈥滃痉娌绘暀鍖栤濓紝浠ュ強鈥滃悰浠ユ皯涓轰綋鈥,鍎掑鎬濇兂娓楀叆涓浗浜虹殑鐢熸椿锛屾枃鍖栭鍩熶腑锛屽悓鏃朵篃褰卞搷浜嗕笘鐣屼笂鍏跺畠鍦板尯鐨勫ぇ閮ㄥ垎浜鸿繎涓ゅ崈骞淬
  • 瀛斿瓙鐨勮祫鏂
    绛旓細瀛斿瓙璧勬枡瀛斿瓙(鍓551-鍓479),鍚嶄笜,瀛椾徊灏,椴佸浗浜恒備腑鍥芥槬绉嬫湯鏈熶紵澶х殑鎬濇兂瀹跺拰鏁欒偛瀹,鍎掑瀛︽淳鐨勫垱濮嬩汉銆傘愬涓栥 瀛斿瓙鐨勮繙绁栨槸瀹嬪浗璐垫棌,娈风帇瀹ょ殑鍚庤銆傚懆姝︾帇鐏鍚,灏佹瀹楀寰瓙鍚簬瀹嬨傜敱寰瓙缁忓井浠茶銆佸畫鍏ń銆佷竵鍏敵,鍥涗紶鑷虫朝鍏叡銆傛朝鍏暱瀛愬紬鐖朵綍璁╁浗浜庡叾寮熼矉绁銆傚紬鐖朵綍涓哄嵖銆傚瓟瀛愬厛绁栭亗鐢辫鍊欏杞...
  • 瀛斿瓙涓汉璧勬枡
    绛旓細瀛斿瓙(鍓551--鍓479)鏄ョ鏈湡鎬濇兂瀹躲佹斂娌诲銆佹暀鑲插,鍎掑瀛︽淳鐨勫垱濮嬩汉銆傚洜鐖舵瘝鏇句负鐢熷瓙鑰岀シ浜庡凹涓樺北,鏁呭悕涓,瀛椾徊灏笺傞瞾鍥介櫖閭(浠婂北涓滄洸闃滀笢鍗)浜恒傛浘淇婅瘲銆嬨併婁功銆,瀹氥婄ぜ銆 銆併婁箰銆,搴忋婂懆鏄撱,浣溿婃槬绉嬨嬨瀛斿瓙鐨鎬濇兂鍙婂璇村鍚庝笘浜х敓浜嗘瀬鍏舵繁杩滅殑褰卞搷銆傝嫳鏂囪瘧鍚:Confucius.銆愬瓟瀛愮粡鍘嗐戝瓙鏇:鈥滃惥鍗...
  • 瀛斿瓙涓汉璧勬枡
    绛旓細1銆佸嚭鐢 瀛斿瓙涓洪瞾鍥戒汉锛岃繙绁栨槸娈峰晢鐜嬪锛屾鐜嬪厠娈峰悗锛屼粬鐨勭鍏堝垎灏佸埌瀹嬪浗銆瀛斿瓙鐨勭埗浜插彅姊佺亥灞呬簬椴佹槍骞充埂閭归倯锛屼负閭归倯澶уか銆傚彅姊佺亥涓庡師閰嶆柦姘忚繛鍑轰節涓コ鍎匡紝浠栨湜瀛愬績鍒囷紝浜庢槸缁ǘ涓濡撅紝寰椾竴瀛愬悕瀛熺毊锛屽嵈鑴氭湁娈嬬柧銆傚彅姊佺亥鍦ㄤ竷鍗佷簩宀佹椂涓夊害濞跺锛屽ǘ浜嗗崄鍏瞾鐨勯寰佸湪锛岀敱浜庡濮讳笉鍚堢ぜ鍒讹紝琚彶涔︾О...
  • 瀛斿瓙銆佽钁涗寒銆侀儜鎴愬姛鍜屽瓩涓北鐨勪簨杩
    绛旓細鎵浣,瀛斿瓙淇)銆 璇歌憶浜甗1](181.4.14锝234.8.28),瀛楀瓟鏄,鍙峰崸榫,鐞呴偑闃抽兘(浠婂北涓滀复娌傚競娌傚崡鍘)浜,姹夋棌,涓夊浗鏃舵湡鏉板嚭鐨勬斂娌诲銆佹垬鐣ュ啗浜嬪銆傝渶姹変笧鐩搞傝哎鏇板繝姝︿警銆 涓汉璧勬枡 浣撴:韬暱鍏昂(绾1.83绫),瀹硅矊鐢氫紵,鏃朵汉寮傜剦(鍑鸿嚜闄堝銆婁笂璇歌憶浜泦琛ㄣ,瑙併婁笁鍥藉織路璇歌憶浜紶銆嬪悗闄勫唴瀹) 瀹樿亴:涓炵浉 棰嗗徃闅...
  • 瀛斿瓙鏁呬埂鏄湪灞变笢鍝釜鍦版柟?
    绛旓細灞变笢鏇查槣銆傚彜涓洪瞾鍥藉浗閮斤紝瀛斿瓙鏁呴噷锛岃瑾変负鈥滀笢鏂瑰湥鍩庘濓紝鈥滀笢鏂硅惰矾鎾掑喎鈥濄傚湴澶勫北涓滅渷瑗垮崡閮紝鍖楄窛鐪佷細娴庡崡135鍏噷銆備笢杩炴硹姘达紝瑗挎姷鍏栧窞锛屽崡涓撮偣鍩庯紝鍖楁湜娉板北銆傛洸闃滆繕鍧愯惤鐫涓栫晫鍎掑鐮旂┒涓庝氦娴佷腑蹇冨瓟瀛愮爺绌堕櫌銆1982骞达紝鏇查槣琚瘎涓洪鎵瑰浗瀹跺巻鍙叉枃鍖栧悕鍩庯紝1991骞达紝琚浗瀹舵梾娓稿眬璇勪负涓浗鏃呮父鑳滃湴40浣筹紱1994骞...
  • 璋佺煡閬瀛斿瓙,鑰佸瓙,鑽瀛,搴勫瓙,澧ㄥ瓙,瀛欏瓙,闊╅潪瀛愬垎鍒槸浠涔堝?閬撳?鍎掑...
    绛旓細鍏朵粬鍥炵瓟 鍎掑,瀛斿瓙銆佸瓱瀛愩佽崁瀛愩傞亾瀹,鑰佸瓙銆佸簞瀛愩傚ⅷ瀹,澧ㄥ瓙銆傛硶瀹,闊╅潪瀛 鐑績缃戝弸| 鍙戝竷浜2013-09-01 涓炬姤| 璇勮 2 2 涓烘偍鎺ㄨ崘: 闊╅潪瀛愮畝浠 闊╅潪瀛愭槸鑽瀛愮殑瀛︾敓 鑽瀛愬拰闊╅潪瀛 鑽瀛愮殑鎬濇兂涓诲紶 鑽瀛愬姖瀛 銆婇煩闈炲瓙銆 鑽瀛愭槸浠涔堝娲剧殑 闊╅潪瀛愬悕瑷 澧ㄥ瓙鎬濇兂 澧ㄥ瓙涓汉璧勬枡 ...
  • 扩展阅读:孔子真名叫李耳 ... 孔子资料大全 ... 孔子资料卡10字 ... 孔子姓孔还是子 ... 孔子为什么要杀老子 ... 为什么孔子祖籍是河南 ... 大陆现在孔子嫡系后人 ... 孔子父亲72岁生孔子 ... 孔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