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好风俗? 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u4e2d\u56fd\u6709\u54ea\u4e9b\u53e4\u8001\u7684\u98ce\u4fd7\u3002

1\u3001\u6625\u8282
\u4e00\u5e74\u4e4b\u59cb\uff0c\u4e07\u8c61\u66f4\u65b0\uff0c\u4e3b\u8981\u6d3b\u52a8\u662f\u5728\u9664\u5915\u591c\u5403\u5e74\u591c\u996d\u3001\u796d\u7940\u548c\u5b88\u5c81\u7b49\uff0c\u53e6\u5916\u6b63\u6708\u521d\u4e00\u3001\u4e8c\u3001\u4e09\u65e5\u662f\u5927\u5e74\u4e09\u5929\uff0c\u4e5f\u8981\u796d\u7940\u4f9b\u5949\u3002\u8fd9\u4e09\u5929\uff0c\u4e00\u822c\u9664\u4e86\u505a\u996d\uff0c\u4e0d\u505a\u4efb\u4f55\u5de5\u4f5c\uff0c\u5fcc\u8bb3\u8bf4\u4e0d\u5409\u5229\u7684\u8bdd\uff0c\u8981\u62dc\u8bbf\u81f3\u4eb2\u548c\u5c0a\u8d35\u7684\u4eb2\u621a\u3002\u6625\u8282\u4ece\u521d\u4e00\u5230\u5341\u4e94\uff0c\u5404\u5730\u8fd8\u4e3e\u884c\u5404\u79cd\u5e99\u4f1a\u3001\u793e\u706b\u3001\u4e61\u620f\u7b49\u6d3b\u52a8\uff0c\u662f\u4f20\u7edf\u8282\u65e5\u4e2d\u6700\u4e3a\u70ed\u95f9\u548c\u5962\u4f88\u7684\u8282\u65e5\u3002

2\u3001\u814a\u516b\u8282
\u4eba\u4eec\u4e60\u60ef\u4e0a\u628a\u519c\u5386\u7684\u5341\u4e8c\u6708\u79f0\u4e3a\u814a\u6708\uff0c\u628a\u814a\u6708\u7684\u521d\u516b\u79f0\u4e3a\u814a\u65e5\u6216\u814a\u516b\uff0c\u5e76\u5c06\u5176\u5f53\u4f5c\u4e00\u4e2a\u4f20\u7edf\u8282\u65e5\u5373\u814a\u516b\u8282\u6765\u5bf9\u5f85\u3002\u8bb8\u591a\u4e0e\u814a\u6708\u6216\u814a\u516b\u6709\u5173\u7684\u4e60\u4fd7\u4e5f\u5f80\u5f80\u90fd\u88ab\u51a0\u4ee5\u201c\u814a\u201d\u5b57\u3002\u8fd9\u5929\u76f8\u4f20\u662f\u91ca\u8fe6\u725f\u5c3c\u7684\u6210\u4f5b\u65e5\uff0c\u8bb8\u591a\u5730\u65b9\u90fd\u5403\u814a\u516b\u7ca5\uff0c\u814a\u516b\u5176\u5b9e\u4e5f\u662f\u6625\u8282\u51c6\u5907\u5de5\u4f5c\u7684\u5f00\u59cb\u3002

3\u3001\u4e2d\u79cb\u8282
\u53c8\u79f0\u6708\u5915\u3001\u79cb\u8282\u3001\u4ef2\u79cb\u8282\u3001\u516b\u6708\u8282\u3001\u516b\u6708\u4f1a\u3001\u8ffd\u6708\u8282\u3001\u73a9\u6708\u8282\u3001\u62dc\u6708\u8282\u3001\u5973\u513f\u8282\u6216\u56e2\u5706\u8282\uff0c\u8fd9\u4e00\u5929\u5168\u5bb6\u56e2\u5706\u8d4f\u6708\u3001\u5403\u6708\u997c\uff0c\u539f\u6765\u8fd8\u6709\u201c\u70e7\u6597\u9999\u201d\u3001\u201c\u8d70\u6708\u4eae\u201d\u3001\u201c\u653e\u5929\u706f\u201d\u3001\u201c\u6811\u4e2d\u79cb\u201d\u3001\u201c\u70b9\u5854\u706f\u201d\u3001\u201c\u821e\u706b\u9f99\u201d\u3001\u201c\u66f3\u77f3\u201d\u3001\u201c\u5356\u5154\u513f\u7237\u201d\u7b49\u8282\u5e86\u6d3b\u52a8\u3002\u6b64\u8282\u88ab\u6d77\u5916\u6e38\u5b50\u66f4\u4e3a\u91cd\u89c6\uff0c\u4e0d\u5c11\u5c11\u6570\u6c11\u65cf\u4e5f\u8fc7\u6b64\u8282\u3002

4\u3001\u5143\u5bb5\u8282
\u519c\u5386\u6b63\u6708\u5341\u4e94\u4e3a\u5143\u5bb5\u8282\uff0c\u53c8\u79f0\u5143\u5915\u8282\u3001\u4e0a\u5143\u8282\u3001\u706f\u8282\u3002\u8282\u65e5\u91cc\u6709\u5403\u5143\u5bb5\u3001\u89c2\u82b1\u706f\u3001\u800d\u793e\u706b\u3001\u731c\u706f\u8c1c\u7b49\u4e60\u4fd7\u3002\u9664\u5403\u5143\u5bb5\u5916\uff0c\u5404\u5730\u8fd8\u6709\u8bb8\u591a\u4e0d\u540c\u7684\u996e\u98df\u4e60\u4fd7\u3002\u9655\u897f\u4eba\u5403\u201c\u5143\u5bb5\u8336\u201d\uff0c\u5373\u5728\u9762\u6c64\u91cc\u653e\u8fdb\u5404\u79cd\u852c\u83dc\u548c\u6c34\u679c\u505a\u6210\uff1b\u6cb3\u5357\u6d1b\u9633\u3001\u7075\u5b9d\u4e00\u5e26\u5403\u67a3\u7cd5\uff1b\u4e91\u5357\u6606\u660e\u4eba\u591a\u5403\u8c46\u9762\u56e2\u3002

5\u3001\u7aef\u5348\u8282
\u4e5f\u53eb\u7aef\u9633\u8282\uff0c\u76f8\u4f20\u662f\u4e3a\u7eaa\u5ff5\u5c48\u539f\u800c\u6765\u3002\u4e3b\u8981\u6709\u5403\u7cbd\u5b50\u3001\u8d5b\u9f99\u821f\u7684\u6d3b\u52a8\uff0c\u6709\u7684\u5730\u65b9\u5982\u9752\u6d77\u8fd8\u6709\u7cfb\u7d22\uff08\u7528\u4e94\u8272\u4e1d\u7ebf\u62e7\u6210\u7684\u7ec6\u7ef3\uff0c\u7f1a\u5728\u624b\u811a\u8155\u4e0a\uff09\u3001\u63d2\u6768\u67f3\u3001\u6234\u9999\u5305\u7b49\u4e60\u4fd7\uff0c\u4ee5\u7528\u6765\u9a71\u866b\u548c\u7948\u6c42\u5409\u7965\u5e73\u5b89\u3002

\u4e2d\u56fd\u4eba\u7684\u98ce\u4fd7\u4e60\u60ef\u6709\u8d34\u6625\u8054\u3001\u6302\u5e74\u753b\u3001\u800d\u9f99\u706f\u3001\u821e\u72ee\u5b50\u3001\u796d\u7956\u3001\u8d4f\u82b1\u706f\u3001\u5305\u997a\u5b50\u3001\u95f9\u5e74\u9f13\u3001\u8fce\u5395\u795e\u3001\u5403\u7cbd\u5b50\u3001\u8d5b\u9f99\u821f\u3001\u8d4f\u6708\u3001\u796d\u6708\u3001\u89c2\u6f6e\u3001\u5403\u6708\u997c\u3001\u8d4f\u83ca\u8d4b\u8bd7\u3001\u559d\u83ca\u82b1\u9152\u3001\u63d2\u8331\u8438\u7b49\u3002\u5177\u4f53\u4ecb\u7ecd\u4ee5\u4e0b\u51e0\u4e2a\u98ce\u4fd7\u4e60\u60ef\uff1a
1\u3001\u8d34\u6625\u8054
\u6bcf\u9022\u6625\u8282\uff0c\u65e0\u8bba\u57ce\u5e02\u8fd8\u662f\u519c\u6751\uff0c\u5bb6\u5bb6\u6237\u6237\u90fd\u8981\u6311\u6f02\u4eae\u7684\u7ea2\u6625\u8054\u8d34\u4e8e\u95e8\u4e0a\uff0c\u8f9e\u65e7\u8fce\u65b0\uff0c\u589e\u52a0\u559c\u5e86\u7684\u8282\u65e5\u6c14\u6c1b\u3002\u6625\u8054\u7684\u53e6\u4e00\u6765\u6e90\u662f\u6625\u8d34\uff0c\u53e4\u4eba\u5728\u7acb\u6625\u65e5\u591a\u8d34\u201c\u5b9c\u6625\u201d\u4e8c\u5b57\uff0c\u540e\u6e10\u6e10\u53d1\u5c55\u4e3a\u6625\u8054\uff0c\u8868\u8fbe\u4e86\u4e2d\u56fd\u52b3\u52a8\u4eba\u6c11\u4e00\u79cd\u8f9f\u90aa\u9664\u707e\u3001\u8fce\u7965\u7eb3\u798f\u7684\u7f8e\u597d\u613f\u671b\u3002\u636e\u8bf4\u8fd9\u4e00\u4e60\u4fd7\u8d77\u4e8e\u5b8b\u4ee3\uff0c\u5728\u660e\u4ee3\u5f00\u59cb\u76db\u884c\u3002
2\u3001\u6302\u5e74\u753b
\u6302\u5e74\u753b\u662f\u4e2d\u56fd\u6625\u8282\u7279\u6709\u7684\u98ce\u4fd7\u3002\u6d41\u884c\u4e8e\u5168\u56fd\u5404\u5730\u3002\u65b0\u5e74\u91cc\uff0c\u5c06\u5e74\u753b\u6302\u5728\u95e8\u4e0a\u6216\u6302\u5728\u58c1\u4e0a\u3002\u7531\u53e4\u4ee3\u8d34\u95e8\u795e\u6f14\u53d8\u9762\u6765\uff0c\u539f\u4e3a\u9a71\u90aa\uff0c\u540e\u53d8\u6210\u70d8\u6258\u65b0\u5e74\u70ed\u95f9\u6c14\u6c1b\u548c\u8868\u8fbe\u4eba\u4eec\u6b22\u4e50\u7684\u60c5\u7eea\u3002
3\u3001\u8d5b\u9f99\u821f
\u8d5b\u9f99\u821f\u662f\u4e2d\u56fd\u7aef\u5348\u8282\u7684\u4e60\u4fd7\u4e4b\u4e00\uff0c\u4e5f\u662f\u7aef\u5348\u8282\u6700\u91cd\u8981\u7684\u8282\u65e5\u6c11\u4fd7\u6d3b\u52a8\u4e4b\u4e00\uff0c\u5728\u4e2d\u56fd\u5357\u65b9\u5730\u533a\u666e\u904d\u5b58\u5728\uff0c\u5728\u5317\u65b9\u9760\u8fd1\u6cb3\u6e56\u7684\u57ce\u5e02\u4e5f\u6709\u8d5b\u9f99\u821f\u4e60\u4fd7\uff0c\u800c\u5927\u90e8\u5206\u662f\u5212\u65f1\u9f99\u821f\u821e\u9f99\u8239\u7684\u5f62\u5f0f\u3002

4\u3001\u8d4f\u6708
\u4e2d\u79cb\u8282\u662f\u6211\u56fd\u6700\u53e4\u8001\u6700\u8457\u540d\u7684\u8282\u65e5\uff0c\u8d4f\u6708\u662f\u8282\u65e5\u7684\u91cd\u8981\u4e60\u4fd7\u3002\u8bb8\u591a\u8bd7\u4eba\u7684\u540d\u7bc7\u4e2d\u90fd\u6709\u548f\u6708\u7684\u8bd7\u53e5\uff0c\u5b8b\u4ee3\u3001\u660e\u4ee3\u3001\u6e05\u4ee3\u5bab\u5ef7\u548c\u6c11\u95f4\u8d4f\u6708\u6d3b\u52a8\u66f4\u5177\u89c4\u6a21\u3002\u8fd8\u6307\u516b\u6708\u5341\u4e94\u4e2d\u79cb\u8282\u89c2\u770b\u6ee1\u6708\uff0c\u6c11\u95f4\u4e2d\u79cb\u8d4f\u6708\u6d3b\u52a8\u7ea6\u59cb\u4e8e\u9b4f\u664b\u65f6\u671f\uff0c\u76db\u4e8e\u5510\u5b8b\u3002
5\u3001\u63d2\u8331\u8438
\u63d2\u8331\u8438\u662f\u65e7\u65f6\u6c11\u95f4\u8282\u65e5\u98ce\u4fd7\uff0c\u6d41\u884c\u4e8e\u9ec4\u6cb3\u4e2d\u4e0b\u6e38\u3001\u6dee\u6cb3\u3001\u957f\u6c5f\u6d41\u57df\u7b49\u5730\u3002\u6bcf\u5e74\u519c\u5386\u4e5d\u6708\u521d\u4e5d\u91cd\u9633\u8282\u65f6\uff0c\u6c11\u95f4\u91c7\u8331\u8438\u63d2\u6234\u5934\u4e0a\uff0c\u4ea6\u6709\u7528\u8331\u8438\u5236\u6210\u56ca\u4f69\u5e26\u7684\uff0c\u4fd7\u4fe1\u80fd\u9a71\u90aa\u6cbb\u75c5\u3002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6.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9.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中国春节习俗

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返回

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返回

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返回

年 画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返回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返回

守 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返回

爆 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 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返回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

春节本是中华大地万家欢乐的良辰,然而一些陈规陋习却平添几分忧患,冲淡了喜庆的气氛。

沉甸甸的人情债

每到春节,农村不少人家喜事盈门,婚寿嫁娶,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到处是喜庆的唢呐和锣鼓,于是 人情债也接踵而至。欢天喜地的春节对经济拮据的农户和居民来说,愁容多于笑颜。苏北灌溉渠畔村民李海,屈指一算,今年春节有8笔人情债,老丈人的八十大寿,二舅爹的六十华诞,小姨子出嫁,大侄子结婚,还有4家邻居也都要办喜事,都得应酬。8处人情要花一千元,而李海全家年收入不足五千元。沉甸甸的人情债压得李海气喘吁吁,乡亲们都在喜笑颜开地忙年,李海却怎么也笑不起来。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表明,农村春节期间的人情债占农户年收入的19%,是个沉重的十字架。对此,贫困地区的农户固然如牛负重,就是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一般人家也感到十分吃紧,人情债令人咋舌,一笔人情出手百把二百元已显得寒碜。

变味的压岁钱

《辞海》注释:压岁钱,旧俗,阴历除夕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者给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如今,压岁钱已产生嬗变。一是以压岁钱送礼。科员沈某想巴结局长大人,平常送礼有点俗气,也怕抖出去难听,春节前特意到局长家拜个早年,临走时丢下了一个红纸包,说是给局长的大千金压岁钱。局长心领神会,未作多少推托,叫女儿说声谢谢,就笑纳了。二是以压岁钱行贿。职员H吃里扒外,在一次公司跟外商招标谈判中喝酒泄露了公司底牌,公司经理大为光火,欲将其除名。适逢年关,H 趁经理不在家,将两千元压岁钱塞给局长正在本市读大学的儿子,春节后H仍神气活现地在公司里抛头露脸。一些跑官要官的官员也大多是在春节用送压岁钱的方式对上司进行感情投资。三是以压岁钱结帐。亲友之间在生意场上相互帮忙,赚了大钱,不好意思分帐,待到春节时给对方小孩一笔丰厚的压岁钱,心有灵犀一点通,相互心照不宣,在哈哈声中结清帐目,谁也不欠谁的,各自心安理得。

马拉松式的拜年

一到春节,走马灯似的拜年令人应接不暇。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首当其冲,本想利用春节休息几天,松弛一下神经,想不到春节比平常还要累。正月初一早晨刚吃过饺子或圆茶,门一开,早有拜年者静候门外,登门拜年的川流不息,全家人忙着递烟敬茶发糖果,一天接待下来,腰酸腿痛,身子象散了骨头架似的。有些机灵的领导干部想出躲年的妙策,机关一放假,就偕家人到乡下外婆奶奶家过年,倒很清闲。然而一旦暴露身份,地方的父母官又纷至沓来,不速之客避之不及。拜年是相互问候的一种形式,本无可厚非,倘若太多太滥,弄得身心交瘁,就走向其反面。

伤脑筋的年席酒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聚一聚,年席酒成了聚会的最佳形式。但筹办年席酒,着实伤脑筋。首先是档次,相互攀比,一家比一家丰盛,越往后排就越被动。为了准备一桌象样的、跟主人身份相称的年席酒,要操办好多天。再就是请客难。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大,行无定踪,原先约好的客人很容易临时变卦。及至开席前,要等一位关键人物入席,望眼欲穿,还要耐心等上三两个小时。有时预约的客人多数不能践约,而时间又不能更改,只好按时开席,酒席桌上空荡荡的,十分扫兴。也有为邀请一些头面人物出席以壮声威,却碰到一块撞了车,相互争执,各不相让,以至闹翻了脸,弄得客人十分尴尬。

埋下隐患的家赌

春节期间的中国,千家万户有赌场,三代同堂筑方城,麻将声超过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声,家赌十分红火。夫妻对垒,公媳联手,三缺一时,没有桌面高的小孙子也能作替补队员。俗话说:赌钱桌上六亲不认。家赌贻害无穷,夫妻反目,妯娌干仗,小学生也染上赌瘾,实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凉。家赌跟公安机关疏于职守不无关系,春节期间放赌3天,这在有些地区已成惯例。

难以应付的财神爷

在乡下,春节期间跳财神的络绎不绝,十分热闹,但纠缠起来却让人头疼。有的穿戴整齐,挨门逐户送一份喜帖,上书恭喜发财等吉祥的话语,每份帖子两块钱,不得讨价还价。是送喜上门,还是打家劫舍?有的面施粉黛,肩扛麒麟,每家门前说两句吉利话,就伸手要钱,倘若不给,污言秽语,不堪入耳。为图吉庆,谁家还计较一两钱块钱。也有成群结队,敲锣打鼓,挨门讨钱,不给钱绝不停锣息鼓,敲得你震耳欲聋,只好给几个钱打发动身。如此乱纷纷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春节一个早上就要施舍几十元钱,有的人家干脆早早关门上锁,到亲戚家去串门。

令人心惊肉跳的爆竹声

爆竹声中一岁除,放鞭炮迎新年,是千百年的习俗。但爆竹声声,泪花滚滚,新年的爆竹并非都预示着吉祥如意,也有悲剧发生。据华东某市消防指挥中心统计,该市历年春节的火灾平均103起,因燃放鞭炮被炸伤的小孩多达千人。每年除夕之夜,全国数以万计的公安消防官兵枕戈待旦,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有位知名作家形容:除夕之夜,中华大地好比是个巨大的火药库在爆炸。有关部门测算,每年春节,中国要燃放250万吨鞭炮、烟火,耗资数亿元。春节期间,你走在路上,顽童冷不丁地扔过来一只鞭炮在你的脚边爆炸,叫你心惊肉跳。

裹小脚、
请采纳。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 涓浗鏈変粈涔堜範淇?
    绛旓細鐜板湪锛屼竴浜涘湴鏂硅繕鎶婂啲鑷充綔涓轰竴涓妭鏃ユ潵杩囥鍖楁柟鍦板尯鏈夊啲鑷冲缇婏紝鍚冮ズ瀛愩佸悆棣勯エ鐨勪範淇楋紝鍗楁柟鍦板尯鍦ㄨ繖涓澶╁垯鏈夊悆鍐嚦绫冲洟銆佸啲鑷抽暱绾块潰鐨勪範鎯銆傚悇涓湴鍖哄湪鍐嚦杩欎竴澶╄繕鏈夌キ澶╃キ绁栫殑涔犱織
  • 涓浗鏈変粈涔堥淇,涔犱織鍚?
    绛旓細1銆佺珛鏄ョキ鍐 绔嬫槬鍦ㄥ厓鏈堜竴鏃ヨ嚦鍏冩湀鍗佷簲涔嬮棿锛岃繖鏄彜浠d紶缁熺殑绁啘鑺傛棩锛岃繖涓妭鏃ュ叾瀹炴墠鏄湡姝g殑杩庢槬锛岀珛鏄ョキ鍐滐紝瀵撴剰鏄庡勾椋庤皟闆ㄩ『銆佷簲璋蜂赴鐧汇傛皯闂磋繕鏈夌珛鏄ョ粰灏忓浣╂埓鈥滄槬楦♀濈殑涔犱織锛屽瘬鎰忎赴琛h冻椋熴佽寔澹垚闀裤佸悏绁ュ鎰忋2銆绔崍璧涢緳鑸 鍐滃巻浜旀湀浜旀棩鏄竴骞翠竴搴︾殑绔崍鐩涗細锛岄潪甯哥儹闂癸紝閫氬父姘戦棿閮戒細鑷彂缁勭粐...
  • 涓浗浜虹殑椋庝織涔犳儻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浗浜虹殑椋庝織涔犳儻鏈夎创鏄ヨ仈銆佹寕骞寸敾銆佽嶉緳鐏銆佽垶鐙瓙銆佺キ绁栥佽祻鑺辩伅銆佸寘楗哄瓙銆侀椆骞撮紦銆佽繋鍘曠銆佸悆绮藉瓙銆璧涢緳鑸銆佽祻鏈堛绁湀銆瑙傛疆銆佸悆鏈堥ゼ銆佽祻鑿婅祴璇椼佸枬鑿婅姳閰掋鎻掕尡钀绛夈傚叿浣撲粙缁嶄互涓嬪嚑涓淇椾範鎯細1銆佽创鏄ヨ仈 姣忛㈡槬鑺锛屾棤璁哄煄甯傝繕鏄啘鏉戯紝瀹跺鎴锋埛閮借鎸戞紓浜殑绾㈡槬鑱旇创浜庨棬涓婏紝杈炴棫杩庢柊锛屽鍔犲枩搴...
  • 涓浗鏈変粈涔堥淇涔犳儻?
    绛旓細涓浗鐨勬皯椋庢皯淇楁湁锛氶櫎澶曞悆鍥㈠渾楗紝绁锛岀啲澶滃畧宀锛鏄ヨ妭鎷滃勾銆佽蛋浜叉垰锛鍏冨鑺鍚冨厓瀹碉紱瀵掗鑺傜キ鎵佽笍闈掞紱娓呮槑鑺鎵绁銆佽笍闈掗儕娓哥瓑銆傚叿浣撲粙缁嶅涓嬶細1銆侀櫎澶 鍚冨洟鍦嗛キ锛岀キ绁锛岀啲澶滃畧宀併傞櫎澶曚汉浠線寰閫氬涓嶇湢锛屽彨鍋氣滃畧宀佲濄傞櫎澶曡繖涓澶╋紝瀹堕噷瀹跺閮借鎵撴壂寰楀共骞插噣鍑锛岃繕瑕佽创闂ㄧ銆璐存槬鑱銆佽创骞寸敾銆佽创绐...
  • 涓浗鐨椋庝織涔犳儻鏈夊摢浜?
    绛旓細鏀剧垎绔 涓浗姘戦棿鏈夆寮闂ㄧ垎绔鈥濅竴璇淬傚嵆鍦ㄦ柊鐨勪竴骞村埌鏉ヤ箣闄咃紝瀹跺鎴锋埛寮闂ㄧ殑绗竴浠朵簨灏辨槸鐕冩斁鐖嗙锛屼互鍝斿摂鍙彮鐨勭垎绔瑰0闄ゆ棫杩庢柊銆傜垎绔逛负涓浗鐗逛骇锛屼害绉扳滅垎浠椻濄佲滅偖浠椻濄佲滈灜鐐濄傜幇鍦ㄦ垜浠竴鑸殑浜洪兘璁や负鏀剧垎绔瑰彲浠ュ垱閫犱竴绉嶅枩搴嗘皵姘涳紝鏄妭鏃ョ殑涓绉嶅ū涔愭椿鍔紝瀹冨彲浠ョ粰浜轰滑甯︽潵娆㈡剦鍜屽悏鍒┿傞殢鐫鏃堕棿...
  • 涓浗鏈変粈涔姘戜織?
    绛旓細1銆佸垝榫欒垷 鍒掗緳鑸燂紝鏄鍗堣妭涓椤归噸瑕佷範淇楁椿鍔紝鍘嗗彶鎮犱箙锛屾槸澶氫汉闆嗕綋鎵掓〃绔炶禌锛屽湪鎴戝浗鍗楁柟娌挎捣涓甯﹀崄鍒嗘祦琛岋紝浼犲嚭鍥藉鍚庢繁鍙楀悇鍥戒汉姘戠殑鍠滅埍骞跺舰鎴愪簡鍥介檯姣旇禌銆2銆佽嶉緳鐏 鑰嶉緳鐏張绉拌垶榫欍侀緳鐏垶锛屾槸涓浗鐙叿鐗硅壊鐨勪紶缁熸皯淇楀ū涔愭椿鍔ㄣ備粠鏄ヨ妭鍒板厓瀹电伅鑺傦紝涓浗鍩庝埂骞垮ぇ鍦板尯閮芥湁鑰嶉緳鐏殑涔犱織銆傜粡杩囧崈鐧惧勾鐨...
  • 涓浗涔犱織鏈夊摢浜鍛?
    绛旓細鍐滃巻涔濇湀涔濇棩锛屾槸涓浗鐨勪竴涓彜鑰佺殑浼犵粺浣宠妭鈥斺旈噸闃宠妭銆備腑鍥藉彜浜轰互涔濅负闃虫暟锛屼節鏈堝垵涔濓紝涓ら槼鐩搁噸锛屾晠鍙滈噸闃斥濄傞噸闃宠妭锛屽張鏈夆滆佷汉鑺傗濅箣绉般閲嶉槼鐧婚珮锛屾槸鑺傛棩涓昏涔犱織銆傞噸闃宠妭杩樻湁鎻掕尡钀锛岄ギ鑿婅姳閰掞紝鍚冮噸闃崇硶绛夐淇椼傝尡钀革紝涔熷彨瓒婃锛屾槸涓绉嶄腑鑽鐗╋紝姘斿懗杈涚儓锛屼腑鍥藉彜浜鸿涓烘姌浠ユ彃澶达紝鍙互闃叉鎭舵祳...
  • 涓浗椋庝織閮鏈夊摢浜?
    绛旓細2銆佹斁绾搁涪鏄崡鏂硅繃閲嶉槼鑺傜殑涓昏涔犱織涔嬩竴銆傛皯闂磋繃閲嶉槼鑺傛槸浠ユ斁绾搁涪锛堥绛濓級涓轰富瑕佺壒寰佺殑銆傚厜缁婃儬宸炲簻蹇椼嬩害鏈夎杩般傚湪姘戦棿浼犵粺锛岄噸闃宠妭闄や簡鐧婚珮锛屾斁绾搁涪涔熸槸涓涓壒鑹层3銆佹彃鏌筹紝娓呮槑鑺锛屼腑鍥芥皯闂存湁鎻掓煶涔犱織銆傛竻鏄庢彃鏌充範淇楋紝鍏舵潵婧愭櫘閬嶅瓨鍦ㄤ笁绉嶈娉曘傛湁涓撳璁や负锛屾彃鏌崇殑椋庝織锛屾槸涓轰簡绾康鈥滄暀姘戠绌戔濈殑...
  • 涓浗鐨姘戜織椋庢儏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浗浼犵粺鑺傛棩涔犱織 1.鏄ヨ妭锛氭槬鑺傛槸鎴戝浗鏈鐩涘ぇ銆佹渶鐑椆鐨勪竴涓彜鑰佷紶缁熻妭鏃ャ備織绉扳滆繃骞粹濄傛寜鐓ф垜鍥藉啘鍘嗭紝姝f湀鍒濅竴鏄滃瞾涔嬪厓锛屾湀涔嬪厓锛屾椂涔嬪厓鈥濓紝鏄竴骞寸殑寮濮嬨備紶缁熺殑搴嗙娲诲姩鍒欎粠闄ゅ涓鐩存寔缁埌姝f湀鍗佷簲鍏冨鑺銆傛瘡鍒伴櫎澶曪紝瀹跺鎴锋埛闃栧娆㈣仛锛屼竴璧峰悆骞村楗紝绉扳滃洟骞粹濄傜劧鍚庝竴璧峰畧宀侊紝鍙欐棫璇濇柊锛...
  • 扩展阅读:民间风俗禁忌1000例 ... 中国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风俗 ... 中秋节风俗有哪些陕西 ... 中国10大民俗节庆 ... 中国特有的民风民俗 ... 中国各地的民俗风情 ... 十二个传统节日和风俗 ... 中国有哪些有趣的民俗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