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朱自清生平的简介 关于朱自清的简介50到100字

\u6731\u81ea\u6e05\u751f\u5e73\u7b80\u4ecb\u53ca\u5176\u4f5c\u54c1\u3002

\u6731\u81ea\u6e05\u539f\u7c4d\u6d59\u6c5f\u7ecd\u5174\uff0c\u51fa\u751f\u4e8e\u6c5f\u82cf\u7701\u4e1c\u6d77\u53bf\uff08\u4eca\u8fde\u4e91\u6e2f\u5e02\u4e1c\u6d77\u53bf\u5e73\u660e\u9547\uff09\uff0c\u540e\u968f\u7956\u7236\u3001\u7236\u4eb2\u5b9a\u5c45\u626c\u5dde\uff0c\u81ea\u79f0\u201c\u6211\u662f\u626c\u5dde\u4eba\u201d\u3002
1916\u5e74\u4e2d\u5b66\u6bd5\u4e1a\u5e76\u6210\u529f\u8003\u5165\u5317\u4eac\u5927\u5b66\u9884\u79d1\u30021919\u5e74\u5f00\u59cb\u53d1\u8868\u8bd7\u6b4c\u3002
1928\u5e74\u7b2c\u4e00\u672c\u6563\u6587\u96c6\u300a\u80cc\u5f71\u300b\u51fa\u7248\u30021932\u5e747\u6708\uff0c\u4efb\u6e05\u534e\u5927\u5b66\u4e2d\u56fd\u6587\u5b66\u7cfb\u4e3b\u4efb\u30021934\u5e74\uff0c\u51fa\u7248\u300a\u6b27\u6e38\u6742\u8bb0\u300b\u548c\u300a\u4f26\u6566\u6742\u8bb0\u300b\u3002
1935\u5e74\uff0c\u51fa\u7248\u6563\u6587\u96c6\u300a\u4f60\u6211\u300b\u30021948\u5e748\u670812\u65e5\u56e0\u80c3\u7a7f\u5b54\u75c5\u901d\u4e8e\u5317\u5e73\uff0c\u5e74\u4ec550\u5c81\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6731\u81ea\u6e05\u7684\u521b\u4f5c\u7279\u70b9\uff1a
\u6731\u81ea\u6e05\u6563\u6587\u7684\u4e3b\u9898\u4e3b\u8981\u8868\u73b0\u5728\u4e94\u4e2a\u65b9\u9762
\u9996\u5148\uff0c\u8a00\u5fd7\u8868\u610f\u6563\u6587\u3002\u8a00\u5fd7\u8868\u610f\u7c7b\u6563\u6587\u5728\u6731\u81ea\u6e05\u6563\u6587\u521b\u4f5c\u4e2d\u5360\u6709\u6bd4\u8f83\u91cd\u8981\u7684\u5730\u4f4d\uff0c\u8fd9\u7c7b\u6563\u6587\u53cd\u6620\u4e86\u4ed6\u7684\u4eba\u751f\u54f2\u5b66\u548c\u4ef7\u503c\u9009\u62e9\u3002
\u5176\u6b21\uff0c\u89c8\u80dc\u8bb0\u6e38\u6563\u6587\u3002\u300a\u8e2a\u8ff9\u300b\u3001\u300a\u6b27\u6e38\u6742\u8bb0\u300b\u548c\u300a\u4f26\u6566\u6742\u8bb0\u300b\u7b49\u6563\u6587\u96c6\u4e2d\u6709\u8bb8\u591a\u4e3a\u4eba\u6240\u79f0\u9053\u7684\u89c8\u80dc\u8bb0\u6e38\u7684\u6563\u6587\u540d\u7bc7\u3002
\u5176\u4e09\uff0c\u4e66\u6000\u6292\u60c5\u6563\u6587\u3002
\u5176\u56db\uff0c\u611f\u609f\u89c9\u4e16\u6563\u6587\u3002\u6731\u81ea\u6e05\u8fd8\u662f\u4e00\u4e2a\u4e0d\u65ad\u601d\u7d22\u7740\u73b0\u5b9e\u4eba\u751f\u7684\u73b0\u4ee3\u4f5c\u5bb6\u548c\u6559\u80b2\u5bb6\uff0c\u4ed6\u6bcf\u6bcf\u5c06\u81ea\u6211\u7684\u4eba\u751f\u611f\u609f\u548c\u4f53\u9a8c\u4e0e\u8bfb\u8005\u5171\u5206\u4eab\u3002
\u5176\u4e94\uff0c\u6307\u6458\u65f6\u5f0a\u6563\u6587\u3002\u6731\u81ea\u6e05\u5728\u6027\u683c\u4e0a\u662f\u4e00\u4e2a\u8f83\u4e3a\u5e73\u548c\u7684\u4eba\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u6731\u81ea\u6e05

\u6731\u81ea\u6e05\uff081898\u5e7411\u670822\u65e5\u20141948\u5e748\u670812\u65e5\uff09\uff0c\u539f\u540d\u81ea\u534e\uff0c\u53f7\u79cb\u5b9e\uff0c\u540e\u6539\u540d\u81ea\u6e05\uff0c\u5b57\u4f69\u5f26\u3002\u539f\u7c4d\u6d59\u6c5f\u7ecd\u5174\uff0c\u51fa\u751f\u4e8e\u6c5f\u82cf\u7701\u4e1c\u6d77\u53bf\u3002\u4e2d\u56fd\u8fd1\u4ee3\u6563\u6587\u5bb6\u3001\u8bd7\u4eba\u3001\u5b66\u8005\u3001\u6c11\u4e3b\u6218\u58eb\u3002
\u6731\u81ea\u6e05\u6bd5\u4e1a\u4e8e\u5317\u4eac\u5927\u5b66\uff0c\u540e\u53c2\u52a0\u65b0\u6587\u5b66\u8fd0\u52a8\uff0c\u6210\u4e3a\u6587\u5b66\u7814\u7a76\u4f1a\u7684\u65e9\u671f\u4f1a\u5458\uff0c\u53c2\u4e0e\u53d1\u8d77\u65b0\u6587\u5b66\u53f2\u4e0a\u7b2c\u4e00\u4e2a\u8bd7\u6b4c\u56e2\u4f53\u201c\u4e2d\u56fd\u65b0\u8bd7\u793e\u201d\u548c\u521b\u529e\u7b2c\u4e00\u4e2a\u8bd7\u6b4c\u6742\u5fd7\u300a\u8bd7\u300b\u6708\u520a\u3002\u4ee3\u8868\u4f5c\u54c1\uff1a\u300a\u6625\u300b\u300a\u7eff\u300b\u300a\u80cc\u5f71\u300b\u300a\u8377\u5858\u6708\u8272\u300b\u300a\u5306\u5306\u300b\u7b49\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u6731\u81ea\u6e051898\u5e7411\u670822\u65e5\uff0c\u51fa\u751f\u4e8e\u6c5f\u82cf\u7701\u4e1c\u6d77\u53bf\uff08\u4eca\u8fde\u4e91\u6e2f\u5e02\u4e1c\u6d77\u53bf\u5e73\u660e\u9547\uff09\u3002\u516d\u5c81\u968f\u5bb6\u4eba\u8fc1\u5c45\u626c\u5dde\u3002\u5728\u90a3\u91cc\u5ea6\u8fc7\u4e86\u7ae5\u5e74\u548c\u5c11\u5e74\u65f6\u4ee3\u3002
1916\u5e74\u4e2d\u5b66\u6bd5\u4e1a\u5e76\u6210\u529f\u8003\u5165\u5317\u4eac\u5927\u5b66\u9884\u79d1\uff0c1917\u5e74\u5347\u5165\u672c\u79d1\u54f2\u5b66\u7cfb\u3002\u5728\u5317\u5927\u671f\u95f4\uff0c\u6731\u81ea\u6e05\u79ef\u6781\u53c2\u52a0\u4e94\u56db\u7231\u56fd\u8fd0\u52a8\uff0c\u55e3\u540e\u53c8\u53c2\u52a0\u5317\u5927\u5b66\u751f\u4e3a\u4f20\u64ad\u65b0\u601d\u60f3\u800c\u7ec4\u7ec7\u7684\u5e73\u6c11\u6559\u80b2\u8bb2\u6f14\u56e2\u3002
1928\u5e74\u7b2c\u4e00\u672c\u6563\u6587\u96c6\u300a\u80cc\u5f71\u300b\u51fa\u7248\uff0c\u96c6\u4e2d\u6240\u4f5c\uff0c\u5747\u4e3a\u4e2a\u4eba\u771f\u5207\u7684\u89c1\u95fb\u548c\u72ec\u5230\u7684\u611f\u53d7\uff0c\u5e76\u4ee5\u5e73\u6de1\u6734\u7d20\u800c\u53c8\u6e05\u65b0\u79c0\u4e3d\u7684\u4f18\u7f8e\u6587\u7b14\u72ec\u6811\u4e00\u5e1c\u3002
\u6297\u65e5\u6218\u4e89\u7206\u53d1\u540e\uff0c\u6731\u81ea\u6e05\u968f\u6e05\u534e\u5927\u5b66\u5357\u4e0b\u957f\u6c99\uff0c1938\u5e743\u6708\u5230\u6606\u660e\uff0c\u4efb\u5317\u4eac\u5927\u5b66\u3001\u6e05\u534e\u5927\u5b66\u3001\u5357\u5f00\u5927\u5b66\u5408\u5e76\u7684\u897f\u5357\u8054\u5408\u5927\u5b66\u4e2d\u56fd\u6587\u5b66\u7cfb\u4e3b\u4efb\uff0c\u5e76\u5f53\u9009\u4e3a\u4e2d\u534e\u5168\u56fd\u6587\u827a\u754c\u6297\u654c\u534f\u4f1a\u7406\u4e8b\u3002
1948\u5e748\u670812\u65e5\uff0c\u6731\u81ea\u6e05\u56e0\u60a3\u4e25\u91cd\u7684\u80c3\u75c5\uff08\u4e25\u91cd\u7684\u80c3\u6e83\u75a1\u5bfc\u81f4\u7684\u80c3\u7a7f\u5b54\uff09\u901d\u4e16\uff0c\u4eab\u5e7450\u5c81\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ff1a\u6731\u81ea\u6e05-\u767e\u5ea6\u767e\u79d1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其他人别复制我的啊

我第1个来的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外一种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这里说的是解放前的情况。至于解放后,选《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则因其文笔的优美,一直被选作教材,为大中学生所吟诵。
为什么朱自清的散文如此为人所推崇?主要因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品格。真,就是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善,是指作品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进步的,作者是非爱憎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致。美,当然包括很多方面,而特别为一般散文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它的语言秀美而富有韵味,既如溪水般清澈流畅,又如橄榄般甘美耐嚼。 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是怎样追求真、善、美的呢?从内容看,朱自清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大的事情有根有据,就是一个细节,也力求真实准确。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散文中出现丝毫不真实的地方。有这样一件事:他的《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个读者写信告诉他,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觉得自己那晚确是听到了蝉声,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问了好几个人,并写信向某昆虫学家请教。结果大家都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只是偶尔才叫。朱自清因此怀疑自己是记错了,准备在散文集《背影》再版时,删掉蝉叫这个句子。可是后来,他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而一般人对月夜蝉叫的认识不准确。他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观察事物之不易。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自清在对待写作内容的真实性方面,态度是多么认真严肃。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挚更是有口皆碑。他的《背影》、《给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他在《论逼真和如画》、《论标语口号》、《钟明<呕心苦唇录>序》等文章里,强调“真”“就是自然”,强调“修辞立其诚”,强调“宣传与写作都不能缺少……至诚的态度”。正是这种“至诚的态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倾注在字里行间。而这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编辑本段作品集
《雪朝》(诗集)1922年 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年 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年 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年 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年,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年,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年,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年,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年,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年,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年,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年,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年,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年,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江苏教育(未出齐) --
朱自清散文集:
1 《匆匆》
2 《歌声》
3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4 《温州的踪迹》
5 《背影》
6 《航船的文明》
7 《荷塘月色》
8 《我爱的女人》
9 《<梅花>后记》
10《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11《怀魏握青君》
12《阿河》
13《儿女》
14《哀韦杰三君》
15《旅行杂记》
16《飘零》
17《说梦》
18《白采》
19《一封信》
20《序》
21《春》
22《绿》
23《天问》
编辑本段佩弦逸事
pei xuan yi shi
朱自清的名、字的由来
据说,朱自清出生后,由于其父朱鸿钧,十分喜欢苏东坡,就从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给儿子取名「自华」。而朱自清外号「实秋」,除了因为算命先生说他「五行缺火」,以「秋」字取「火」外,还包含了「春华秋实」的寓意。「朱自清」一名则是他自己在上大学前改的,取其「清」者「清账」、「清偿」、「清楚」之意,他要以「清」字自励。而这个名字,又的确反映了朱自清一生凛然不屈的气节。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自清这个名是1917年改的。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两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四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满这漫长的六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科,并且被录取。此时他为了激励自己,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自清”二字就改名为自清,表明自己甘于清贫。这就是朱自清名的由来。他的字为佩弦,也是有典故的。《韩非子•观行》:“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弦,绷紧,性刚劲。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显的勉励意义
函请接济家父

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朱自清先生转往大后方,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教书的李健吾,请他就近接济自己住在扬州的老父亲,李健吾自然不会让老师失望。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来,这二人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先生应聘来到清华大学担任了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李健吾这时刚好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上第一堂课,朱自清先生点名,点到李健吾时,问道:“李健吾,这个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报纸上写文章的那个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瞒老师,是我。”确实是在师大附中读书时,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组织了爝火社,从事新文学活动了。“那我早认识你啦!”朱先生高兴地说。下课后,朱自清先生劝李健吾:“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当时中文系只念古书,所以朱自清先生这么说。李健吾听了朱自清先生的话,第二年就转到外文系去了。师生虽不在一个系,但李健吾写了作品,都先送给朱先生看,始终把朱自清先生当作导师。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帮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动,使他们真挚的师生情笃定终生。
不领美国救济粮
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终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这让我们看出了他热爱民族的伟大精神!
宁饿死拒受美援面粉
四十年代的中国,百业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连高等法院的教授也难以维生。贫病交加的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家老少只是以稀粥糊口,食不饱腹。当局为缓和教授们的不满,给他们发了「面粉配给证」,凭证可购买美元援助的平价面粉。
美国的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驻沪总领事卡德宝大放厥词,攻击中国人民不识好歹,恩将仇报。据此,张奚若、吴等著名学者,于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七日起草了《百十师长严正声明》,反击美国政府的诬蔑与侮辱。声明最后说:「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六月十八日,吴先生拿了声明书来了朱自清家中征求签名。朱自清正胃病严重复发卧床不起,吴先生对朱自清说:「朱先生家老少九口,日子过得特别艰难,若在声明上签字,经济损失都比别的教授都大。但我还是来了,是为尊重你的意见,总之是不要勉强。」
「我的秉性,吴先生是知道的。春秋时气节之士黔敖坚持不吃嗟来之食活活饿死,傲骨可嘉,足可为人师表。故我宁可饿死,也不要带有侮辱性施舍的美援面粉。」朱自清说罢,支撑着坐起来,毫不迟疑地拿起笔,在声明上工工整整写了「朱自清」三个字。
当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记里写了下面一段话:
在拒绝美援和美国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这意味着每月的生活费要减少六百万法币。下午认真思索了一阵,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
六月二十一日,朱自清嘱夫人陈竹隐退还了「面粉配给证」。次日他瞥见书架上存有几张当月的面粉票,马上对妻子说:「快去退了,还有小半袋面粉一并带走,干净彻底。」
延至八月十二日,朱自清因药石罔效不治逝世,弥留之际曾张合嘴巴似有话说。夫人陈竹隐俯下身去,他吃力地、断断续续地说:「有一件事务必牢记,我是在拒绝美援的文件上签了字的,今后无论如何困难,都不能再要配给的美援面粉。」
【其他】
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对学生热情鼓励,但并不轻易称许,往往为一个问题会与学生争得不可开交。他曾风趣地对学生说:“你们不易说服我,我也不易说服你们,甚至我连我的太太也说不服,虽然民主的精神在于说服。”
朱自清对教学十分认真,他对学生作业格式有具体规定:作业本第一页要空下来,把一学期作文题目依次写下,并注明起讫页数,以便查阅。
朱自清治学上认真严肃,从不滥竽充数。1934年应郑振铎邀请,一个晚上赶写了一篇《论逼真与如画》,其材料依据《佩文韵府》,因来不及检查原书,就在文章后面写明是“抄《佩文韵府》”。
朱自清写作时,喜以笔尖沾纸,速度不快,往往要细心斟酌后才写下,所以写下后无需多加删减,即成佳作。在清华大学时,他每天只能写500字;而李长之有一天曾写过15000字的论文,还外加两篇杂文。
朱自清、浦江清等相约在每周三下午2至5时,在清华园中文系会议室,把《历代诗话》和《历代诗话续编》分人剪贴,另设总论及杂类,均按罗马字母排列,半年后完成剪贴《诗话大系稿本》。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提及蝉,有人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他请教昆虫学家后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推论。例如有些蝉子夜
晚不叫,推论到所有的蝉夜晚不叫。”
1921年除夕,叶圣陶与朱自清促膝长谈,点起两支白蜡烛。朱自清即写了只有三行的《除夕》:“除夜的两支摇摇的白蜡烛光里,我眼睁睁瞅着,1921年轻轻地踅过去了”。
1923年8月俞平伯写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年10月朱自清也以同名写了一篇。原来是两人同去的,各写所见,倒为后人留下散文游记两篇,可以一比异同。
朱自清晚年在书案的玻璃板下压有纸条,上书:“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逝世,许德珩写挽联:“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存留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编辑本段【名家论佩弦】
ming jia lun pei xian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叶圣陶: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她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吴 晗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5页)我对这件事特别感到亲切、悲愤。事隔十几年了,现在读到这几句话,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所谓“救济粮”是这么一回事:1948年6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
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难。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于此,也应该交代一笔,1946年从昆明回到清华园以后,他的态度有了显著的改变,不再沉默了。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对共产党的看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他一看见我,也就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我记忆所及,大概十次中有八九次他是签名的。也有不签的时候,原因是文字的火气大了一些。这次,我也曾找了另外一些教授,都是平时比较熟的,或是住在附近的,大多数签了名,但也碰过钉子。有个教授只有三个孩子,但他的答复很乾脆:“不!我还要活!”朱自清的胃病是饿出来的,家里人口多,要他养活。在昆明的后期,有人算过帐,我们这类人的薪水折合战前的银元仅约十几元钱。 朱自清对政治是关心的,但不大发表意见,可说是温文尔雅,没有火气。抗战时期,消息被国民党封锁了,对于国民党对日本帝国主义消极抗战,对共产党却积极摩擦,掀起几次反共高潮的真实情况,大后方的人们是不清楚的。他认为只要抵抗,生活过得苦一些也应该,少发牢骚。昆明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闻一多,他感到极大愤慨。复员回到北平以后,又看到美帝国主义帮助国民党发动内战,大打特打,他的态度变了,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除了很少几次的例外,他参加到我们的行列里来了。有几件事值得提出,一件是他对编纂《闻一多全集》的努力,我在全集的跋文中曾指出:
佩弦先生是一多十几年来的老友和同事,为了这部书,他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搜集遗文,编缀校正。拟定了目录……一句话,没有佩 弦先生的努力,这集子是不可能编辑的。
在当时,编印一多全集这一举动,就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抗议和谴责。相反,和有些人相比,这些人曾经是一多的同班或者旧时同学,有二三十年的交谊,但在一多死后,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件事,也没有写一篇纪念的文字。另一件是他对青年学生的爱护。举一个例子,有一回他系里的两个学生打架,一个是民主青年同盟的,一个是国民党三青团的。打架的原因当然是政治性的,两人都到老师面前告状。自清先生怕民青这位同学吃亏,背地里劝他让一点。我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便写一封信提出意见,请他要考虑政治上谁对谁不对,大概措辞的口气尖锐了一些。第二天他就到我家里来了,非常认真严肃地说明他的用意,春秋责备贤者,他说了进步的学生几句,目的是为了保护他,免遭三青团的报复,同时,他也同意我的意见是正确的。事后我把这情况告诉了民青的同学,这个同学也很感动。他对国民党特务统治的反对,虽然没有大声疾呼,却也可以从我亲身接触的一件事看出来。这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挽救濒于死亡的命运,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特务控制。为了抗议,我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明初的学校》,说的是明初,骂的是国民党反动派,送给学校刊物《清华学报》发表。学报的编辑有些是国民党员,他们当然不肯发表,认为这不算学术性文章。我和自清先生谈起,他也是学报的编辑委员,写信给主编,极力主张发表,终于发表了这篇文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由于他被胃病长期折磨,身体过度衰弱,但他也明白天快亮了,乌云就要过去了,好日子要来到了。他感到欣慰,在自己的书桌上玻璃板下,写了两句诗:“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是从唐人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套来翻案的。这两句诗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
7月23日,在清华大学工字厅举行“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的座谈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的政治活动。我亲自到他家请他,和他一起漫步从北院走到工字厅。他走一会儿,停一会儿,断断续续地对我说:“你们是对的,道路走对了。不过,像我这样的人,还不大习惯,要教育我们,得慢慢地来。这样就跟上你们了。”开会时他也发了言,主要一段话也还是这个意思,他说:“知识分子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帮凶帮闲,向上爬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这种人。一条是向下的。知识分子是可上可下的,所以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阶级。要许多知识分子都丢开既得利益,是不容易的事。现在我们过群众生
活还过不来。这也不是理性上不愿意接受,理性是知道应该接受的,是习惯上变不过来。”
自清先生在理性上知道要丢开既得利益,要过群众生活,他又进了一步了,这是大踏步前进的一步。他拒绝购买美援面粉,在签了名以后,这天的日记记了这件事:6月18日,此事每月须损失600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决心。
不止如此,在逝世前一天,他还告诉他夫人:“有一件事得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但是,他具有正义感,随着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奴役、压迫的加强,和向中国人民的武装挑衅、屠杀、镇压,他毕竟忍受不住了。他说话了,行动了,通过文化生活、朗诵诗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态度。
另一方面,他坚决不走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当时有人要他参加国民党办的中间路线刊物《新路》,他坚决地拒绝了。但是他却带病参加了我们的座谈会。
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1499页)毛泽东同志赞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骨气,说“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这是我们未死者,特别是一多先生和自清先生生前战友的责任。这种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颂歌,还有待于未来。这一篇文字,只能算是重读《别了,司 徒雷登》一文所引起的一些回忆罢了。
朱自清书影:http://tieba.baidu.com/f?kz=345824837
朱自清照片:http://tieba.baidu.com/f?kz=345827208
朱自清纪念馆:http://www.eelove.cn/modules/m/?id=zhuziqing
朱自清的<<匆匆>> 唤起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反思: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巧巧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选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朱自清的《匆匆》、《春》、《背影》等文章均列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选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朱自清的《匆匆》、《春》、《背影》等文章均列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
编辑本段著作
1922年,《雪朝》(诗集)
1924年,商务《踪迹》(诗与散文)
1928年,亚东图书馆《背影》(散文集)
1934年,开明《欧游杂记》(散文集)
1936年,开明《你我》(散文集)
1943年,商务《伦敦杂记》(散文集)
1945年,开明《国文教学》(论文集)
1946年,开明《经典常谈》(论文集)
1947年,文光《诗言志辨》(诗论)
1947年,开明《新诗杂话》(诗论)
1948年,作家书屋《标准与尺度》(杂文集)
1948年,文光《语文拾零》(论文集)
1948年,名山书屋《论雅俗共赏》(杂文集)
1953年,观察社《朱自清文集》(1—4卷)
1981年,开明《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
1983年,古籍《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
1986年,三联《朱自清散文选集》
1988年,百花《朱自清全集》(1-3卷)
作品集
《雪朝》(诗集)1922年 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年 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年 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年 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年,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年,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年,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年,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年,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年,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年,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年,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年,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年,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江苏教育(未出齐) --
朱自清散文集:
1 《匆匆》
2 《歌声》
3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4 《温州的踪迹》
5 《背影》
6 《航船的文明》
7 《荷塘月色》
8 《我爱的女人》
9 《<梅花>后记》
10《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11《怀魏握青君》
12《阿河》
13《儿女》
14《哀韦杰三君》
15《旅行杂记》
16《飘零》
17《说梦》
18《白采》
19《一封信》
20《序》
21《春》
22《绿》
23《天问》

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 鏈辫嚜娓呯畝浠
    绛旓細鏈辫嚜娓锛1898骞11鏈22鏃モ1948骞8鏈12鏃ワ級锛屽師鍚嶈嚜鍗庯紝鍙风瀹烇紝鍚庢敼鍚嶈嚜娓咃紝瀛椾僵寮︺備腑鍥借繎浠f暎鏂囧銆佽瘲浜恒佸鑰呫佹皯涓绘垬澹傚師绫嶆禉姹熺粛鍏达紝鍑虹敓浜庢睙鑻忕渷涓滄捣鍘匡紙浠婅繛浜戞腐甯備笢娴峰幙骞虫槑闀囷級锛屽悗闅忕鐖躲佺埗浜插畾灞呮壃宸烇紝鑷О鈥滄垜鏄壃宸炰汉鈥濄1916骞翠腑瀛︽瘯涓氬苟鎴愬姛鑰冨叆鍖椾含澶у棰勭銆1919骞村紑濮嬪彂琛ㄨ瘲姝屻
  • 鏈辫嚜娓呯敓骞崇畝浠鍙婂叾浣滃搧銆
    绛旓細鏈辫嚜娓鍘熺睄娴欐睙缁嶅叴锛屽嚭鐢熶簬姹熻嫃鐪佷笢娴峰幙锛堜粖杩炰簯娓競涓滄捣鍘垮钩鏄庨晣锛夛紝鍚庨殢绁栫埗銆佺埗浜插畾灞呮壃宸烇紝鑷О鈥滄垜鏄壃宸炰汉鈥濄1916骞翠腑瀛︽瘯涓氬苟鎴愬姛鑰冨叆鍖椾含澶у棰勭銆1919骞村紑濮嬪彂琛ㄨ瘲姝屻1928骞寸涓鏈暎鏂囬泦銆婅儗褰便嬪嚭鐗堛1932骞7鏈堬紝浠绘竻鍗庡ぇ瀛︿腑鍥芥枃瀛︾郴涓讳换銆1934骞达紝鍑虹増銆婃娓告潅璁般嬪拰銆婁鸡鏁︽潅璁般嬨1935骞...
  • 鏈辫嚜娓涓昏缁忓巻
    绛旓細浜虹墿缁忓巻 鏈辫嚜娓锛1898骞村嚭鐢燂紝鍘熺睄娴欐睙缁嶅叴銆1916骞村湪鍖椾含澶у鍝插绯诲涔犮1922骞达紝浠栧悓淇炲钩浼佸彾鍦i櫠绛夊垱鍔炰簡銆婅瘲銆嬫湀鍒婏紝杩欐槸鈥滀簲鍥涒濅互鏉ユ渶鏃╃殑涓涓瘲鍒娿1923骞达紝鍙戣〃绗竴棣栭暱璇椼婃瘉鐏嬨1926骞10鏈堬紝鍑虹増浜嗙涓鏈暎鏂囬泦銆婅儗鏅嬨1931骞村埌鑻卞浗鐣欏锛屽苟婕父娆ф床鏁板浗銆1932骞村洖鍥戒富鎸佹竻鍗庡ぇ瀛︽枃瀛︾郴...
  • 鏈辫嚜娓呯殑绠浠
    绛旓細绠浠 鏈辫嚜娓(1898鈥1948)锛岀幇浠f暎鏂囧銆佽瘲浜恒佹枃瀛︾爺绌跺銆傚師鍚嶈嚜鍗庯紝鍙风瀹烇紝鍚庢敼鍚嶈嚜娓咃紝瀛椾僵寮︺傚師绫嶆禉姹熺粛鍏淬傜瑪鍚嶄綑鎹枫佹煆棣欍佺櫧姘淬佺煡鐧界瓑銆1898骞11鏈22鏃ョ敓浜庢睙鑻忎笢娴凤紱鍥犵鐖躲佺埗浜查暱鏈熷畾灞呮壃宸烇紝鏁呰嚜绉版壃宸炰汉銆傚辜骞村湪绉佸【璇讳功锛屾繁鍙椾腑鍥戒紶缁熸枃鍖栫殑褰卞搷銆1912骞磋繘涓瀛︿範銆1916骞磋冨叆鍖椾含澶у...
  • 鏈辫嚜娓呯殑鐢熷钩缁忓巻?
    绛旓細鏈辫嚜娓呯敓骞 1898骞11鏈22鏃ワ紝鏈辫嚜娓呯敓浜庢睙鑻忕渷涓滄捣鍘匡紝鍘熺睄涓烘禉姹熺粛鍏达紝鍥犲叾涓栦唬灞呬綇浜庢壃宸烇紝鑷О鎵窞浜猴紝鏈悕鑷崕锛屽悗鏀瑰悕鑷竻銆1916骞达紝鑰冨叆鍥界珛鍖椾含澶у棰勭锛岀繉骞达紝鍗囧ぇ瀛﹂儴鍝插绯伙紝绉瀬鍙傚姞浜斿洓杩愬姩锛屽鐖舵瘝涔嬪懡涓庢壃宸炲悕鍖绘濞佷笁鐨勫コ鍎挎閿鸿唉缁撳銆1917骞达紝瀹跺涵缁忔祹鍥伴】锛屼负鎯曞姳鑷繁涓嶉殢娴佷織鍚堟薄锛...
  • 鏈辫嚜娓呯殑璧勬枡
    绛旓細8鏈堜笂鏃,鏈辫嚜娓呭厛鐢鐥呮儏鎭跺寲,鍏ラ櫌娌荤枟鏃犳晥,涓嶅垢浜12鏃ラ濅笘,缁堝勾浠50宀併備复缁堝墠,鏈辫嚜娓呭厛鐢熶互寰急鐨勫0闊宠皢璋嗗彯鍢卞浜:鈥滄湁浠朵簨瑕佽浣:鎴戞槸鍦ㄦ嫆缁濈編鎻撮潰绮夌殑鏂囦欢涓婄杩囧悕鐨,鎴戜滑瀹朵互鍚庝笉涔板浗姘戝厷閰嶇粰鐨勭編鍥介潰绮!鈥 鍏充簬鏈辫嚜娓涓嶉缇庡浗鈥滄晳娴庣伯鈥 鍚存櫁 鈥滄湵鑷竻涓韬噸鐥,瀹佸彲楗挎,涓嶉缇庡浗鐨勨樻晳娴庣伯鈥欌(銆婃瘺娉戒笢...
  • 鏈夊叧鏈辫嚜娓呯殑浜嬭抗鍜鐢熷钩???
    绛旓細鏈辫嚜娓呬竴鐢熷嫟濂嬶紝鍏辨湁璇楁瓕銆佹暎鏂囥佽瘎璁恒佸鏈爺绌惰憲浣26绉嶏紝绾︿簩鐧惧涓囪█銆傞仐钁楃紪鍏ャ婃湵鑷竻闆嗐嬨併婃湵鑷竻璇楁枃閫夐泦銆嬬瓑銆傛湵鑷竻鐥呴濆悗锛屽畨钁湪棣欏北闄勮繎鐨勪竾瀹夊叕澧擄紝澧撶涓婇晫鍒荤潃鈥滄竻鍗庡ぇ瀛︽暀鎺鏈辫嚜娓呭厛鐢涔嬪鈥濄1990骞达紝鍏跺か浜洪檲绔归殣鍘讳笘锛屼笌鍏堢敓鍚堣懍鍦ㄤ竴璧枫傝憲浣滀功鐩細銆婇洩鏈濄(璇楅泦)1922锛屽晢鍔 銆婅釜杩广...
  • 璋佺煡閬鏈夊叧鏈辫嚜娓呯殑鏈夊叧璧勬枡
    绛旓細"1990骞达紝鍏跺か浜洪檲绔归殣鍘讳笘锛屼笌鍏堢敓鍚堣懍鍦ㄤ竴璧枫鏈辫嚜娓璧颁笂鏂囧閬撹矾锛屾渶鍒濅互璇楀嚭鍚嶏紝鍙戣〃杩囬暱璇椼婃瘉鐏嬪拰涓浜涚煭璇楋紝鏀跺叆銆婇洩鏈濄嬪拰銆婅釜杩广嬨備粠20涓栫邯20骞翠唬涓湡璧凤紝鑷村姏浜庢暎鏂囧垱浣滐紝钁楁湁鏁f枃闆嗐婅儗褰便嬨併婃娓告潅璁般嬨併婁綘鎴戙嬨併婁鸡鏁︽潅璁般嬪拰鏉傛枃闆嗐婃爣鍑嗕笌灏哄害銆嬨併婅闆呬織鍏辫祻銆嬬瓑銆備粬鐨勬暎鏂...
  • 鏈辫嚜娓呯殑璧勬枡绠浠
    绛旓細鏈辫嚜娓咃紙1898骞11鏈22鏃ワ紞1948骞8鏈12鏃ワ級锛屽師鍚嶈嚜鍗嶽3]锛屽瓧浣╁鸡锛屽彿绉嬪疄銆傚師绫嶆禉姹熺粛鍏达紝鐢熶簬姹熻嫃涓滄捣锛岄暱澶т簬姹熻嫃鎵窞锛屾晠绉扳滄垜鏄壃宸炰汉鈥濄備粬姣曚笟浜庡浗绔嬪寳浜ぇ瀛︼紝鏇句换鍥界珛娓呭崕澶у涓浗鏂囧绯绘暀鎺堛佺郴涓讳换銆傛湵鑷竻鏄繎浠d腑鍥借憲鍚嶈瘲浜恒佹暎鏂囧銆佸鑰咃紝鍏惰憲浣滃悎缂栦负銆婃湵鑷竻鍏ㄩ泦銆嬨鏈辫嚜娓呯殑鏁f枃涓嶄粎...
  • 鏈辫嚜娓呯畝浠鍙鐢熷钩浜嬭抗
    绛旓細浠栫殑鑰佸笀鑳¢鍏堢敓,浣滀负鏂版枃鍖栫殑鍊″鑰,涔熸帹宕囧鐢熻嚜鐢辨辈鍙栫煡璇嗙殑钀ュ吇銆傚湪杩欐牱鐨勬皼鍥翠笅,鏈辫嚜娓鍚戝線鏂版枃鍖栫殑鍐呭績寰楀埌鏈澶ч檺搴︾殑鑷敱銆傚彧鏄,姝ゆ椂鐨勬湵鑷竻杩樹笉鐭ラ亾,鑰佸笀鑳¢傚皢鏄粬姝ゅ悗浜虹敓鐨勮吹浜恒傚氨杩欐牱,鏈辫嚜娓呭湪鍖楀ぇ鏈悕婀栫晹,鍜屽悓瀛︿竴璧蜂氦娴佹柊鎬濇兂銆傚綋鏃,姝e尖滀簲鍥涜繍鍔ㄢ濈垎鍙,鏈辫嚜娓呬篃绉瀬鍙備笌鍏朵腑,瀵规皯涓绘濇兂鏈変簡娣卞埢...
  • 扩展阅读:朱自清的《春》全文 ... 朱自清的生平简介简单 ... 朱自清《春》 ... 朱自清的家庭简介 ... 《背影》朱自清 ... 朱自清人生经历简介 ... 朱自清一生有几个妻子 ... 朱自清生平简介 概括 ... 朱自清的真正死因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