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的感想

十二条 摒弃多余,注重本质
《道德经》第十二章提醒我们:过多的色彩会让人眼花缭乱,过多的音乐让人耳朵失聪,过多的味道让人口感丧失,纵情狩猎让人心灵疯狂,稀有的物品让人行为不轨。因此,有智慧的人追求内在的充实而非外在的贪欲,从而摒弃多余,注重本质。
佛家讲“一切皆空,四大皆空”。我认为,这一观点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空、无”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包含了一切。五色、五音、五味都在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真实存在。苦与乐、善与恶,都是清晰可辨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们。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事物对人的影响与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近,越能左右我们的本性。因此,禅宗提倡“明心见性”,老子倡导“摒弃多余,注重本质”,都是希望我们与过度的享受保持距离,追求超脱。历史上,许多高人逸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一理念。
不说许由拒绝尧帝位、水边洗耳,也不说巢父拒绝牛饮水、树上筑巢,单是儒家弟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颜回箪食瓢饮,原宪蓬牖固道……东汉初年的严子陵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拒绝光武帝的邀请,垂钓富春江,终老林泉,成为后世传颂的高士楷模。
当然,我们不能拒绝物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但至少我们应明白,对不同的人,世界呈现不同的面貌。如果你是农民,你认为周围的田园风光美;如果你是读书人,你觉得书的海洋最美丽;如果你是工人,你觉得机器声是最美的……那么,“五色”、“五音”、“五味”就不会给你带来痛苦。世界丰富的美是与每个人心灵的丰富程度相对应的。物质的丰富不应带来烦恼和痛苦,痛苦只因为你没有以开放的心灵去接受,没有以“无”的心态去对待,过于迷恋、过于在乎,靠得越近,伤得越深,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豪猪效应”。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初参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后,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实际上,我们的人生也要经历这三重境界。
初入社会,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新鲜,用童真的眼光看待一切,万事万物在我们眼中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长大后,红尘中的诱惑让我们迷惑、彷徨、痛苦和挣扎,使我们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不再是单纯的水。随着人生经历的积累和对自我、世界的不断反省,我们逐渐回归本真,山仍然是山,水仍然是水。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又能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去留无意,漫看天外云卷云舒”呢?《金刚经》说:“凡所有相,尽皆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遗憾的是,我们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

扩展阅读:0度到600度眼镜度数表 ... java gt ... 球镜7.00是近视多少 ... 球镜一3.50近视几多度 ... 球镜一2.00近视几多度 ... 球镜一7.5近视几多度 ... 柱镜一1.25近视几多度 ... 球镜一4.25近视几多度 ... sql &gt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