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课程初中数学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课堂 教学设计 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在新课改中,中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设计无疑应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找准教学起点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有时超出教师的想象,确定引领学生到合适的地方去(目标)的依据是新课标和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怎样将新课标和教材要求转化为实际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确定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与我们期望的目标水平之间存在多大差距,凭经验形式拿出几条目标或照搬照抄新课标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为此,教师在备课中应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样?(2)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3)哪些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深钻新课标、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同时注意改进备课方法,完善教学设计,要做到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增强“教后反思”,向“教后案”拓展。
  
  三、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新课标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精心设计问题。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四性:一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思考性。问题虽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展思维。四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2)讲究实效。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二是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数学知识要用?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三是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四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学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而教师必须把开发学生潜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任务,必须意识到学习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教学:(1)充分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发现过程。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一般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但由于教材限于严谨、精练和篇幅等原因,往往将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略去。实际上数学结论的发现与提出,是经历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与创造打下基础。(2)揭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上的定理、性质和例题的证明求解。往往忽略了思路探索过程。如果教师只是按书本上的叙述传授给学生。学生学到的不过是一种机械的模仿。在面临新情境下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可能就会束手无策。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给学生较多的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进而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策略。
  
  五、注重过程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表明,评价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对“双基”的评价要注重理解和应用。在作业练习的设计、测试卷的编拟或实践活动的组织中,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都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例如,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评价,应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几何事实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发展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的获得;对于统计与概率学习的评价。重点放在考察学生能否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应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统计观念。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数学化的过程,增强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评价必须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评价应伴随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以口头评价、及时评价、随机评价为主,使评价过程成为一个情感知识化和知识情感化的过程。
  
   (责任编辑:张华伟)

扩展阅读:高一免费数学课程视频 ... 初中课程表1-3 ... 小学课程同步app免费 ... 2024年新课程标准文件 ... 2024年新课程标准考试题目 ... 新课程教学官网 ... 高中课程课时安排表 ... 新课程 新教材 新高考 ... 新课标一卷2024年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