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的安史之乱指什么? “安史之乱”中的安是指什么?史是指什么?

\u5b89\u53f2\u4e4b\u4e71\u662f\u6307\u4ec0\u4e48\uff1f

\u6307\u5b89\u7984\u5c71\u548c\u53f2\u601d\u660e\u8d77\u5175\u53cd\u5510\u7684\u4e00\u6b21\u53db\u4e71\u3002\u81ea755\u5e74\u81f3762\u5e74\u7ed3\u675f\uff0c\u524d\u540e\u8fbe8\u5e74\u4e4b\u4e45\u3002\u662f\u6211\u56fd\u5386\u53f2\u4e0a\u4e00\u6b21\u91cd\u8981\u4e8b\u4ef6\uff0c\u662f\u5510\u671d\u7531\u76db\u800c\u8870\u7684\u8f6c\u6298\u70b9\u3002

\u5b89\u53f2\u4e4b\u4e71\u201d\u4e2d\u7684\u5b89\u662f\u6307\u7684\u662f\u5b89\u7984\u5c71\uff0c\u53f2\u662f\u6307\u7684\u662f\u53f2\u601d\u660e\u3002\u5b89\u53f2\u4e4b\u4e71\u662f\u4e2d\u56fd\u5510\u4ee3\u7384\u5b97\u672b\u5e74\u81f3\u4ee3\u5b97\u521d\u5e74(755\u5e7412\u670816\u65e5\u81f3763\u5e742\u670817\u65e5)\u7531\u5510\u671d\u5c06\u9886\u5b89\u7984\u5c71\u4e0e\u53f2\u601d\u660e\u80cc\u53db\u5510\u671d\u540e\u53d1\u52a8\u7684\u6218\u4e89\uff0c\u662f\u540c\u5510\u671d\u4e89\u593a\u7edf\u6cbb\u6743\u7684\u5185\u6218\uff0c\u4e3a\u5510\u7531\u76db\u800c\u8870\u7684\u8f6c\u6298\u70b9\u3002
\u8fd9\u573a\u5185\u6218\u4f7f\u5f97\u5510\u671d\u4eba\u53e3\u5927\u91cf\u4e27\u5931\uff0c\u56fd\u529b\u9510\u51cf\u3002\u56e0\u4e3a\u53d1\u8d77\u53cd\u5510\u53db\u4e71\u7684\u6307\u6325\u5b98\u4ee5\u5b89\u7984\u5c71\u4e0e\u53f2\u601d\u660e\u4e8c\u4eba\u4e3a\u4e3b\uff0c\u56e0\u6b64\u4e8b\u4ef6\u88ab\u51a0\u4ee5\u5b89\u53f2\u4e4b\u540d\u3002 \u53c8\u7531\u4e8e\u5176\u7206\u53d1\u4e8e\u5510\u7384\u5b97\u5929\u5b9d\u5e74\u95f4\uff0c\u4e5f\u79f0\u5929\u5b9d\u4e4b\u4e71\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

\u957f\u8fbe\u516b\u5e74\u65f6\u95f4\u7684\u5b89\u53f2\u4e4b\u4e71\u4f7f\u5f97\u5510\u671d\u5143\u6c14\u5927\u4f24\uff0c\u4ece\u6b64\u7531\u76db\u8f6c\u8870\u3002\u6b64\u540e\uff0c\u4e2d\u592e\u7684\u6743\u529b\u5927\u5927\u524a\u5f31\uff0c\u8282\u5ea6\u4f7f\u7684\u6743\u52bf\u8d8a\u6765\u8d8a\u5927\u3002\u6b64\u65f6\u5747\u7530\u5236\u5df2\u7ecf\u9010\u6b65\u74e6\u89e3\uff0c\u571f\u5730\u517c\u5e76\u73b0\u8c61\u65e5\u8d8b\u4e25\u91cd\uff0c\u79df\u5eb8\u8c03\u5236\u4e5f\u65e0\u6cd5\u5b9e\u884c\u3002\u5b89\u53f2\u4e4b\u4e71\u6218\u540e\u4eba\u4e01\u9510\u51cf\uff0c\u571f\u5730\u5927\u91cf\u8352\u829c\uff0c\u85e9\u9547\u5272\u636e\u7684\u73b0\u8c61\u5f62\u6210\u3002
\u5510\u4ee3\u5b97\u65f6\uff0c\u5218\u664f\u6539\u9769\u76d0\u6cd5\uff0c\u6539\u5584\u4e86\u56fd\u5bb6\u7684\u8d22\u653f\uff0c\u5510\u5fb7\u5b97\u4efb\u7528\u6768\u708e\u4e3a\u76f8\uff0c\u4e8e\u5efa\u4e2d\u5143\u5e74\uff08780\u5e74\uff09\u5f00\u59cb\u5b9e\u884c\u4e24\u7a0e\u6cd5\uff0c\u4e00\u5e74\u5206\u590f\u3001\u79cb\u4e24\u5b63\u4f9d\u571f\u5730\u5f81\u7a0e\u3002
\u5510\u5fb7\u5b97\u8fd8\u529b\u56fe\u5e73\u85e9\uff0c\u4f46\u662f\u5f15\u8d77\u6731\u6ed4\u3001\u674e\u5e0c\u70c8\u3001\u6731\u6cda\u53db\u4e71\uff0c\u53d1\u751f\u4e86\u6301\u7eed5\u5e74\u7684\u5949\u5929\u4e4b\u96be\u6218\u4e89\u3002\u6700\u540e\u867d\u53db\u5c06\u8d25\u6b7b\uff0c\u4f46\u662f\u5510\u671d\u5374\u4e0e\u5176\u4f59\u85e9\u9547\u59a5\u534f\uff0c\u6761\u4ef6\u662f\u53d6\u6d88\u738b\u53f7\uff0c\u671d\u5ef7\u627f\u8ba4\u4ed6\u4eec\u5728\u5f53\u5730\u7684\u7edf\u6cbb\u6743\uff0c\u4ece\u6b64\u5272\u636e\u5c40\u9762\u8fdb\u4e00\u6b65\u6df1\u5316\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u5510\u671d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 介绍背景。
  2. 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 《石壕吏》简案 第1页 共2页 ◆
  三、整体感知:
  1. 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而因为这样,杜甫担忧,这儿是指杜甫担忧民众被迫当兵.

1安史之乱
唐明皇时期,安禄山、史思明两个节度史分别叛乱,攻陷长安,唐明皇逃到四川,传位给太子李亨,后叛乱平息。

2“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为什么请求跟石壕吏走?
因为老翁不是“逾墙走”了吗(怕被抓壮丁逃跑了)?所以家里只有老妇的嗷嗷待哺的小孙子和儿媳妇了,儿媳妇还要喂奶,所以只有老妇人跟抓壮丁的官吏走了。老太婆也没办法,想让官吏放过儿媳妇和所以愿意跟官吏走去军队洗衣做饭啥的。

3、老翁逃跑了,你说心情能咋样啊,呵呵。估计没看见吧。回来看到老太婆被抓走了,只能是恨+愧了。

4、作者的心情,你看课文就该知道了。肯定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恶吏的痛恨,对朝政的忧虑,对百姓的同情。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

简称"安史之乱"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 鍒濅簩 璇枃 鏈夊叧銆鏉滅敨璇椾笁棣銆嬬殑闅剧偣 璇疯缁嗚В绛,璋㈣阿! (20 11:23...
    绛旓細2.銆婄煶澹曞悘銆嬩腑鈥滃悘鍛间竴浣曟!濡囧暭涓浣曡嫤鈥濅腑鐨勨滀竴浣曗濇槸浠涔堟剰鎬?杩炵敤涓や釜鈥滀竴浣曗濇湁浠涔堜綔鐢?3.銆婄煶澹曞悘銆嬭繖棣栬瘲鎻忓啓浜嗏瀹夊彶涔嬩贡鈥濈粰浜烘皯甯︽潵浜嗗法澶х殑浼ょ棝,琛ㄨ揪浜嗕綔鑰呮庢牱鐨勬濇兂鎰熸儏?4.鈥滃ぉ鏄庣櫥鍓嶉,鐙笌鑰佺縼鍒濅竴鍙ヤ腑,娌℃湁鍏蜂綋鍐欒佺縼鐨勫績鐞嗐傝浣犱粩缁嗘彛鎽,鎶婅佺縼姝ゆ椂鐨勫績鐞嗘椿鍔ㄥ啓鍑烘潵銆(50瀛楀乏鍙)5...
  • 鍏勾绾т笂鍐岃鏂囪鍐呭彜璇楃煡璇嗙偣褰掔撼
    绛旓細(涓)璧忔瀽銆婄煶澹曞悘銆 1.鏂囦腑琛ㄧ幇鎴樹簤鎯ㄧ儓鐨勫彞瀛愭槸 2.鏂囩珷鐨勫啓浣滆儗鏅槸鈥,杩欐槸鎸 涓や汉鍙戝姩鐨勫彌涔便 3.銆婄煶澹曞悘銆嬬殑濮婂绡囨槸銆 4.鈥滆佸Κ鈥濊鎶撹蛋浜嗗悧?浣曚互涓鸿瘉?绛: 鑰佺瓟:濡囪鎶撹蛋浜,鈥滃ぉ鏄庣櫥鍓嶉,鐙笌鑰佺縼鍒濈殑璇楀彞鍙互涓鸿瘉銆 5.鏈変汉璇村攼鍐涢晣鍘嬧瀹夊彶涔嬩贡鈥濇槸姝d箟鐨,鑰佺縼閫冭蛋鏄笉鐖卞浗鐨勮〃鐜般備綘鏄庝箞...
  • 璇诲悗鎰:鏉滅敨璇椾笁棣(鏈涙湀.鏄ユ湜.鐭冲鍚) 鎬!!! 澶毦浜,璇烽珮浜烘寚鐐!!_鐧惧害...
    绛旓細銆婃槬鏈涖嬭鍚庢劅 涓棣栧ソ璇楋紝蹇呴』鍖呭惈鏈夋繁鍒荤殑鎰熸儏锛岃瘲璇疯秺娣憋紝鍒欒瘲鍛宠秺娴撱傛垜鍥藉彜浠d紵澶х殑鐜板疄涓讳箟璇椾汉鏉滅敨鐨銆婃槬鏈涖嬪氨鏄竴棣栧厖婊″咖鍥芥濆鎰熸儏鐨勫ソ璇椼傝繖棣栬瘲鍐欎簬鍏厓757骞3鏈堬紝褰撴椂姝e瀹夊彶涔嬩贡锛岃瘲浜哄湪鏅壊鏄庡獨鐨勬毊鏄ヤ笁鏈堬紝鐩澒鐧惧琚彌鍐涘睜鏉銆佹姠鍔殑绉嶇娈嬬姸锛屾劅鎱ㄤ竾鍗冦傚北娌充緷鏃э紝鐗╀簨浜洪潪锛岀珶绠...
  • 楂樹腑璇枃蹇呬慨3銆鏉滅敨璇銆嬫暀瀛﹁璁
    绛旓細杩涓夐璇楀啓浜庝笉鍚岀殑鍘嗗彶鏃舵湡锛氥婃湜宀炽嬪啓浜庢墍璋撳紑鍏冪洓涓栵紝鍏舵椂璇椾汉鎵嶄簩鍗佸洓浜斿瞾锛岃瘲涓儹鎯呭湴璧炵編浜嗘嘲灞遍珮澶ч泟浼熺殑姘斿娍鍜岀濂囩涓界殑鏅壊锛屼篃閫忛湶浜嗚瘲浜烘棭骞寸殑杩滃ぇ鎶辫礋锛屽巻鏉ヨ瑾変负姝屽拸娉板北鐨勫悕绡;銆婃槬鏈涖嬪拰銆婄煶澹曞悘銆嬪啓浜瀹夊彶涔嬩贡鍓嶆湡锛岃〃杈句簡璇椾汉蹇у浗浼ゆ椂鍜屽姘戠敓鐤捐嫤鐨勫叧娉ㄤ笌鍚屾儏銆傚涔犳椂瑕佺敤蹇冩妸鎻¤瘲浣...
  • 鏉滅敨璇椾笁棣鏂囪█鏂囩煡璇
    绛旓細鍙嶆槧浜嗗攼浠b瀹夊彶涔嬩贡鈥濆紩璧风殑鎴樹簤缁欏箍澶т汉姘戝甫鏉ョ殑娣遍噸鐏鹃毦锛岃〃杈句簡璇椾汉瀵瑰姵鍔ㄤ汉姘戠殑娣卞垏鍚屾儏.銆3. 浜烘皯鏁欒偛鍑虹増绀捐鏂囧叓骞寸骇涓婂唽璇炬湰鍙鍙よ瘲,锛堛鏉滅敨璇椾笁棣銆,銆 鐧诲渤闃虫ゼ鏄旈椈娲炲涵姘达紝浠婁笂宀抽槼妤.鍚存涓滃崡鍧硷紝涔惧潳鏃ュ娴.浜叉湅鏃犱竴瀛楋紝鑰佺梾鏈夊鑸.鎴庨┈鍏冲北鍖楋紝鍑僵娑曟硹娴.鐧婚珮椋庢ュぉ楂樼尶鍟稿搥...
  • 璇枃浜烘暀鍏笂鏉滅敨璇楃殑璇︾粏鍒嗘瀽銆侽(鈭鈭)O璋㈣阿
    绛旓細缁濋《锛屾瀬椤讹紝鎸囩帀鐨囬《銆傞棶锛氳瘲浜烘鍒讳粛鍦ㄥ北涓嬶紝浣嗕粬鍗磋兘鈥滀竴瑙(鍏ㄩ兘鐪嬪埌)浼楀北灏忊濓紝杩欒鏄庝簡浠涔?(杩欐槸璇椾汉绁炴父鐜夌殗椤朵箣鎵瑙侊紝鏁呰皳涔嬭櫄鏅) 涓夈佹荤粨銆鏉滅敨涓鐢熸瀬涓哄潕鍧凤紝鐗瑰埆鏄湪瀹夊彶涔嬩贡鍙戠敓浠ュ悗锛屼粬鍥涙柟椋樻硦锛屽眳鏃犲畾鎵锛屽湪浠栫敓鍛界殑鏈鍚庝笁骞撮噷绔熻嚦浠ヨ垷涓哄锛屼粬涓鐢熷啓璇椾竴鍗冨洓鐧惧棣栵紝鍏...
  • 鏄ユ湜鏂囧甯歌瘑
    绛旓細涓夈侀櫡璐煎拰涓哄畼鏃舵湡(鍥涘崄浜旇嚦鍥涘崄鍏瞾)銆 瀹夊彶涔嬩贡鐖嗗彂,娼煎叧澶卞畧,鏉滅敨鎶婂瀹夌疆鍦ㄩ劀宸,鐙嚜鍘绘姇鑲冨畻,涓斾负瀹夊彶鍙涘啗淇樿幏,鎶煎埌闀垮畨銆 浠栭潰瀵规贩涔辩殑闀垮畨,鍚埌瀹樺啗涓鍐嶈触閫鐨勬秷鎭,鍐欐垚銆婃湀澶溿嬨併婃槬鏈涖嬨併婂搥姹熷ご銆嬨併婃偛闄堥櫠銆嬬瓑璇椼傚悗鏉ヤ粬娼滈冨埌鍑ょ繑琛屽湪,鍋氬乏鎷鹃仐銆 鐢变簬蹇犺█鐩磋皬,涓婄枏涓哄鐩告埧鐞簨琚船鍗庡窞鍙稿姛...
  • 鏉滅敨璇椾笁棣鍜屽啓浣滄枃
    绛旓細銆婄煶澹曞悘銆嬫槸鍞愪唬璇椾汉鏉滅敨钁楀悕鐨勨滀笁鍚忎笁鍒濅箣涓,杩欓浜旇█鍙よ瘲,閫氳繃浣滆呬翰鐪兼墍瑙佺殑鐭冲鍚忎箻澶滄崏浜虹殑鏁呬簨,鎻湶灏佸缓缁熸不鑰呯殑娈嬫毚,鍙嶆槧浜嗗攼浠b瀹夊彶涔嬩贡鈥濆紩璧风殑鎴樹簤缁欏箍澶т汉姘戝甫鏉ョ殑娣遍噸鐏鹃毦,琛ㄨ揪浜嗚瘲浜哄鍔冲姩浜烘皯鐨勬繁鍒囧悓鎯呫 3. 浣滄枃鎬濊矾鎸囧:鍏勾绾ц鏂囩25璇鏉滅敨璇椾笁棣绗笁棣栫煶澹曞悘鏀瑰啓鎴愪竴 寤鸿鎶婅瘲涓病鏈夋槑纭...
  • 鐧婚珮浼樼鏁欏璁捐
    绛旓細鏉滅敨韬㈡垬涔,浠庡洓鍗佸叓宀佸紑濮,涓鐩村埌浜斿崄鍏瞾鍘讳笘,鍗佷竴骞翠腑,涓鐩村湪澶栭闆,鍐欒繖棣栬瘲鏃跺凡鏄鍏釜骞村ご浜,涓夊勾鍚庣梾姝诲嚭铚閫斾腑銆傝繖棣栬瘲鏄ぇ鍘嗕簩骞翠綔鑰呭瘎瀵撳宸炴椂鍐欑殑'銆傛鏃垛瀹夊彶涔嬩贡鈥濆凡缁撴潫鍥涘勾,浣嗘斂灞渚濈劧鍔ㄨ崱涓嶅畨,鍚愯晝涓嶆柇鍏ヤ镜,鍏垫満姝よ捣褰间紡,鍐嶅姞涓婂ソ鍙嬫潕鐧姐佷弗姝︺侀珮閫傜瓑鐩哥户鍘讳笘鈥斺旀墍鏈夎繖浜,鍍忔祿浜戜竴...
  • ...鏁欐潗鐨勭幇浠f枃鍝佽路鏂囪█璇楁枃鐐瑰嚮涓殑鏉滅敨璇椾笁棣栫殑绛旀~~
    绛旓細鏉滅敨锛屽瓧瀛愮編锛屽彿灏戦櫟閲庤併佹潨宸ラ儴銆佹潨灏戦櫟,鏉滄嬀閬楃瓑銆傜敓浜庢渤鍗楀珐鍘匡紙浠婃渤鍗楃渷宸╁幙锛夛紝鏄悕璇椾汉鏉滃瑷鐨勫瓩瀛愩傚洜鏇惧眳闀垮畨鍩庡崡灏戦櫟锛屾晠鑷О灏戦櫟閲庤侊紝涓栫О鏉滃皯闄点備笁鍗佷簲宀佷互鍓嶈涔︿笌娓稿巻銆傚ぉ瀹濆勾闂村埌闀垮畨锛屼粫杩涙棤闂紝鍥伴】浜嗗崄骞达紝鎵嶈幏寰楀彸鍗巼搴滆儎鏇瑰弬鍐涚殑灏忚亴銆瀹夊彶涔嬩贡寮濮嬶紝浠栨祦浜¢娌涳紝绔熶负鍙涘啗鎵...
  • 扩展阅读:杜甫最霸气古诗 ... 杜甫《青山》全诗 ... 李白最吓人的一首古诗 ... 1-3年级杜甫全部古诗 ... 李白最诡异的一首古诗 ... 1一3年级杜甫写的诗 ... 李清照最肉麻的情诗 ... 李白的藏头诗日本必亡 ... 李白最可怕的藏头诗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