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我一些顺治皇帝的资料吗? 请问有谁可以告诉我顺治皇帝后宫的妃子的名字和出身吗?

\u5927\u5bb6\u600e\u4e48\u770b\u5f85\u987a\u6cbb\u7687\u5e1d

\u8fd9\u4e2a\u8bf4\u6cd5\u73b0\u5728\u8fd8\u6ca1\u5f97\u5230\u8bc1\u5b9e\uff0c\u53ea\u662f\u6c11\u95f4\u7684\u4f20\u8bf4\u800c\u5df2\u3002\u73b0\u5728\u6e05\u671d\u6709\u56db\u5927\u7591\u6848\uff1a\u5b5d\u5e84\u4e0b\u5ac1\uff0c\u987a\u6cbb\u51fa\u5bb6\uff0c\u96cd\u6b63\u7ee7\u4f4d\u548c\u4e7e\u9686\u7684\u8eab\u4e16\u3002\u5176\u4e2d\u6bcf\u4ef6\u4e8b\u60c5\u90fd\u6709\u5f88\u591a\u8bf4\u6cd5\uff0c\u5728\u6ca1\u6709\u8bc1\u5b9e\u4e4b\u524d\u8fd9\u6837\u4e0b\u5b9a\u8bba\u662f\u5bf9\u5386\u53f2\u5f88\u4e0d\u8d1f\u8d23\u7684\uff01

\u987a\u6cbb\u5983\u5b501\u53f7\uff0c\u987a\u6cbb\u5983\u5b502\u53f7\uff0c\u987a\u6cbb\u5983\u5b503\u53f7\uff0c\u987a\u6cbb\u5983\u5b504\u53f7\uff0c\u987a\u6cbb\u5983\u5b505\u53f7\u00b7\u00b7\u00b7\u00b7\u00b7\u00b7

董鄂妃
身后遭冷遇的董鄂妃
在清初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疑案,长期以来不仅是史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文学界、艺术界关注、演绎的重要题材,顺治帝是否出家即为其中之一。而在这一问题中,受到顺治帝万般宠爱的董鄂妃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很多的影视剧和小说中,都讲到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病死而心灰意冷,执意出家为僧,给当时的清朝政局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可以说,董鄂妃本无意于政治,但她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她的死却给清初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关于她的传说,更使她带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身世之迷
秦淮名妓董小宛说。《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妃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洪无计可施,最后不得已,于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遂成为顺治帝宠妃。也有说小宛是豫亲王多铎俘获,送入宫中的。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有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的。
襄亲王福晋说。现在也有许多著述和影视剧,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皇太极并建五宫中的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
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顺治皇帝册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诏书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
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那么,这个董鄂氏到底是何许人,她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赢得顺治帝的倾心相爱?
香消玉陨,多情天子空遗恨
福临的百般劝慰和关爱并没有减轻董鄂妃因失去爱子所产生的精神痛苦,本来就十分孱弱多病的身体,又雪上加霜。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
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
此情可待成追忆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量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孝敬母后。“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自非后(《行状》中的后即董鄂氏)在侧,不乐也”。“凡出入,必偕”。
关爱夫君。“其事朕如父”,“晨夕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她婉言善劝福临要勤于政务,爱惜臣民,对刑狱尤要慎重。
友爱后妃。“事今后亦如母”,闻听福临欲废今后,则“长跪顿首固请”,说:“陛下若废皇后,妾必不敢生。”今后患重病时,“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书史,或长谭以解之”。永寿宫妃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悼妃薨时,后哭之曰:“韶年入宫,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丧耶?”“其御诸嫱嫔,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隐之不以闻。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稍有谇诟。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
抑待家人。顺治十四年(1657)九月初四日,鄂硕病故,谥刚毅。福临安慰董鄂妃,董鄂妃擦着眼泪说:“妾岂敢过悲,厪陛下忧?所以痛者,悼答鞠育恩耳。今既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达大道,有女获侍至尊,荣宠已极,恐自谓复何惧,所行或不韪,每用忧念。今幸以时终,荷陛下恩,恤礼至备,妾复何恸哉?”因遂辍哀。
董鄂氏的兄长死了,因为当时董鄂氏正有病,福临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她。董鄂氏对福临说:“妾兄其死矣。曩月必再遣妾嫂来问,今久不至,可知也。”福临不忍将实情相告,还安慰她。董鄂妃说:“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以理,恃妾母家,恣要胁,容有之。审尔,讵止辱妾名,恐举国谓陛下以一微贱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忧惧,寝食未敢宁。今幸无他故,殁足矣,妾安用悲为?”
董鄂氏担心父兄依仗自己的地位作出什么有违法纪之事。现在父亲、兄长没闯下什么大乱子就“以时终”了,还蒙受皇家的大恩,这是父兄的造化,自己从此也就安心了,所以也不必过于伤心。
谦恭节俭。“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赉,必推施群下,无所惜;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初,后于朕偶有未称旨者,朕或加谯让,始犹申己意以明无过;及读史至周姜后脱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贤后身本无愆,尚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辩,殊违恪顺之道。’嗣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行状》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董鄂妃的爱和敬。而且用事实说话,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溢美之嫌,但基本上还是属实的。这样一个懂道理、识大体,处处为爱人着想的贤妃死了,顺治帝怎能不悲痛。
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善良、高洁的品行。皇家后宫美女如云,而性情相投、知情识趣的知己则可遇不可求。顺治帝与董鄂妃幸运地遇到了对方,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青春妙龄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顺治帝苦苦追忆,不胜唏嘘。
董鄂妃个人小档案
姓氏:董鄂氏 出生:崇德四年(1639)
属相:兔 父亲:鄂硕
丈夫:顺治帝福临 子女:1子
入宫: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18岁

封贤妃: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二十五日(诏封)
封皇贵妃:顺治十三年(1656)十二月

追封皇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九日(诏封)二十一日
最痛心:爱子夭亡 最得意:被夫君视为知己
卒年: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 享年:22岁
入葬:康熙二年(1663)六月六日 陵寝:孝陵
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答案如下:
今天我要讲的是顺治。顺治他是六岁登极,注意这个“极”字,好多的书都写成了基础的“基”,严格说来应该是那个极端的“极”。登极就是他的这个位置最高了,到了极端了。他六岁登极,十四岁亲政,在位18年,24岁去世,顺治这一朝18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段,前7年是摄政王多尔衮摄政时期,第二段大约11年,就是顺治亲政时期。顺治是清朝入关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朝的历史我总结了一下,有六大功绩,六大弊端。
哪六大弊政呢?第一,剃发。多尔衮下令,所有的人都要剃发,当时这个剃发是个大事情。孔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剃,不剃怎么办呢有一个说法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你要留下头你就要把头发剃了,你要不剃发就要把你头给割掉,再反抗镇压,反抗再镇压,最后汉人屈服了,就剃发了。
第二易服,换成满洲的服装。
第三圈地,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他一个说法叫做圈占无主荒田,实际上有主,跑马圈地,把大量农民的土地无偿占有,圈占了。
第四占房,入关之后八旗官兵及其眷属住在什么地方?第一住在紫禁城里头,皇帝住在紫禁城里头,第二皇城。多尔衮摄政王住在皇城里头,就住在原来明朝的南宫,后来改成普度寺,就南池子里面。皇城摄政王多尔衮和为皇家服务的机关的一部分人员住皇城,八旗官兵及其眷属住哪儿呢?住在内城,原来内城的汉人一律迁出,迁到外城,就是崇文门和宣武门以外。那八旗怎么办呢?就分城居住,两黄旗住在北面,就是安定门和德胜门以里,两白旗住在东面,就是东直门和朝阳门以里;两红旗住在西面,就是西直门和阜成门以里,两蓝旗住在南面,就是宣武门和崇文门以里,汉人搬迁的时候他命令很急,虽然给一点搬家费,根本不够买房子的钱,扶老携幼搬家,哭声震天,这是他的第四大弊政。第五大弊政就是投充,一些汉人投充到八旗名下作为他们的奴仆。第六就是逋逃,有些人不甘于那种生活,奴仆的生活,就逃亡,逃亡就抓回来,开始的时候法律非常严酷,逃亡抓回来杀,邻佑和甲长大家知道保甲制,一甲十户,一户跑了他邻居还有九户,邻佑和保甲开始杀,后来是流放,非常之严酷。所以这六大弊政易服、剃发、圈地、占房、投充、逋逃。后来政策上有一些调整,但毕竟是顺治朝的六大弊政。
当然顺治朝又有六大历史功绩,第一迁都北京,保护故宫。这个意义很重大,我们回想一下,所有大一统的王朝,秦始皇以来,所有大一统的王朝,没有一个把前朝皇宫保留下来,周朝灭了商,没有用朝歌,它又回到陕西去了,秦朝统一之后,也没有用原来的都城,到咸阳去了,汉朝灭了秦,也没用,唐朝也是这样,宋朝也没有用唐,宋朝的宫殿是搬到汴京现在的开封,辽金一直到元,明朝也是开始明朝没有用元朝大都,它在金陵建都,后来才搬过来。所以在秦始皇以来,历来大一统的王朝对原来的宫城或者毁、或者焚、或者拆、或者迁,蒙古军队攻下京都之后,把原来京都的宫殿化为一片焦土,所以原来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长了荒草。顺治把明朝的宫殿保护下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明朝的宫殿和清朝宫殿的格局。这是第一,迁都北京,保护故宫;第二攻占南京,统一中原;第三免除三饷,兴利除弊;第四和善蒙古,治理西藏;第五惩治贪污,整顿吏治;第六兴文崇教,亲善汉人。
顺治在位18年,我们总体来看,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就是顺治他个人、家庭、事业、民族、社稷,同这几个方面关系密切的,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顺治同母后的关系;顺治同皇叔的关系;顺治同爱妃的关系;顺治同和尚的关系;顺治与洋人的关系。
现在我们先讲第一,就是顺治同母后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了,顺治的母亲原来是庄妃,现在习惯叫孝庄文太后,孝庄是死了以后给她一个谥号,所以电视剧就说:“我孝庄……”,你活着还不知道你死了之后给你的谥号是什么呢。这就是违反历史事实。孝庄了不起,她身历五朝,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她是受到五朝之尊宠,统摄两朝之养考,就是她抚育了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应当说孝庄太后是清朝一位很杰出的女政治家。这一年是天命10年,1625年,天命十年,1625年庄妃嫁给了皇太极,有人说,影视,小说也说,说是庄妃特别受宠爱,我看不尽然,我举两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皇太极在崇德元年,他封了一后四妃。在这个四个妃子里面,庄妃入宫最早,但是位列第四。位列第一个叫关雎宫宸妃,就是《诗经》的关关雎鸠,关雎宫宸妃是庄妃的姐姐,入宫那年都26岁了,老女了,而且还结过婚,她比庄妃进宫晚14年,但是她排第一。位列第二个是麟趾宫大贵妃,这个贵妃原来是蒙古林丹汗的遗孀,叫囊囊福晋。位列第三的是衍庆宫的淑妃,也是林丹汗的遗孀,叫窦土门福晋。这两个人都比庄妃进宫晚15年,但是庄妃排第四,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庄妃14岁就结婚了,生了个顺治,顺治在皇太极的11个儿子当中,排行排第九,这从侧面反映一个问题就是庄妃不是那么特别受宠爱的。从以上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庄妃在皇太极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受宠爱的。那皇太极最宠爱的是谁呢?最宠爱的就是关雎宫的宸妃,就是庄妃的姐姐。皇太极在外面打仗,听说宸妃,他的爱妃病重,赶紧骑着马就返回来,战场胜败不管了,一看宸妃,宸妃这时候断气了,史书记载,说皇太极见了飞鸿,见他妃子死了,恸甚,非常悲痛,哀悼不已,甚至迷惘。皇太极不吃饭,不睡觉,就迷迷瞪瞪的,别人劝他你别寻死觅活的,就可见他最宠爱的是关雎宫的宸妃。但是庄妃这个儿子顺治当了皇帝了,她当然就做了太后了,大家想想看,这个时候还有个大太后呢,就是庄妃的姑姑,她实际上等于二太后,一个年轻的寡妇,带一个6岁的孩子做皇帝,可见之艰难。
庄妃用什么办法巩固她这个地位,保住自己的权利,女人也得有一点办法。 那怎么办呢?那她只有依靠一个人,就是摄政王多尔衮。庄妃做了太后之后,和顺治母子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她的摩擦,我想第一点就是她叫顺治读书。顺治是六岁的孩子比较贪玩,母子俩就经常摩擦。第二,顺治大一点就要结婚了,皇后是他妈给指定的,他妈的侄女,顺治不喜欢,不喜欢也不行,顺治就要把这个皇后废掉,他妈不同意,不同意让大臣讨论,大臣说不行,说你废的理由是什么?顺治说两个字:无能。无能怎么能废掉一个皇后呢?还是废掉了,把这个皇后打入冷宫,一直到顺治病危的时候,想要见顺治一面的时候都不行,废了以后再立一个皇后,顺治还是不喜欢,跟他妈妈还是冲突,在皇后问题上跟他妈有矛盾。第三他爱妃方面跟他妈妈也有矛盾,他喜欢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他妈妈也干涉,母子又发生矛盾。矛盾最激烈就是第四个,顺治要出家了,皇帝不做了,要出家做和尚,这在当时来说成何体统,他妈妈当然坚决反对,母子之间还是有矛盾,顺治跟他母亲关系不是太好。
有什么证据,我想举一个旁证材料,这个《清史稿·后妃传》,有一段孝庄太后的传,这么重要一个人物就是四句话,第一句话,就是上继位,就顺治当了皇帝了,尊他的母亲为太后,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话,赠,他外祖父叫和硕亲王,他外祖母叫做贤妃,他都做了皇帝,把他外祖父外祖母赠一下也算例行公事,第三他母亲过生日,他做首诗给他母亲送上去,这当然例行公事吧。第四件事情,他母亲让他撰写叫做《内则衍义》在宫里头写,他并且做了一个序,这也算不上什么,我数了一下,这四句话,就记载顺治跟他母亲关系的文字六十个字,一共六十个字。同样这篇传记记载康熙和他奶奶,就是孝庄跟康熙关系是七百一十五个字,这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和他母亲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就是太后下嫁问题,太后下嫁了没有?我看一个材料讲,说太后下嫁,讲了八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说他的母后为了保持顺治的皇位被迫下嫁,这个理由不成立,因为顺治的皇位是经过非常复杂激烈斗争才而确定的。
第二说满洲有个习惯,兄死弟娶其嫂这个习惯有,但是这属于推论,不能作为证据,有这种现象,弟弟娶他嫂子的,但你不能证明多尔衮娶了他嫂子。
第三就是多尔衮自称皇父,皇父摄政王,这个是个称呼,尊称,有人说是他自称,有人说别人尊称,不能以称呼确定他身份,大家知道光绪称慈禧太后叫皇阿玛,皇阿玛是爸爸的意思,那慈禧就变性了,变成男性了?所以这个也不算为证据。
第四就是蒋良骐写了一部书叫做《东华录》,《东华录》里面有一句话,就是多尔衮有时候到皇宫内院。这个也不能成为证据,他因公也好,或者其他原因也好,找太后商量事情,进皇宫内院,也不能说明皇太后嫁给他了,嫁给他,他就用不着进皇宫内院了,他住一家了,还用到皇宫内院了,反倒证明没嫁给他,
第五个,有的文章说顺治有谕旨,太后下嫁,我可以郑重地跟大家说,到现在为止,谁也没看到谕旨,没看到就不能说明一条史料证据。
第六,人说有一个下嫁诏,太后下嫁的一个诏书,我可以郑重其事地说,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证明他看到了下嫁诏书,档案里面没有,文献里头也没有。
第七就是说孝庄死了之后,她本来应该到沈阳的北陵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她没有,她葬到清东陵,这一条你不能证明她嫁给多尔衮。因为她事先说过。她说皇太极已经故去很多年了,如果重新把他坟启开的话,就惊动了亡灵,她很长时间和她儿子顺治,孙子康熙生活在一起,这样她最后和他儿子、孙子墓葬在一起,所以孝庄的陵墓放在清东陵,不能证明她下嫁给多尔衮。
第八个证据就是张煌言,(就是)张苍水,他写了一首七绝,叫做《建夷宫词》,《建夷宫词》有四句话:上寿殇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就明确说出来了,是太后下嫁了,这是在我们上面讲的这些材料里头惟一直接说到太后下嫁的,我们对这首《建夷宫词》做一个分析吧,他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啊,这里头没有用后金,也没有用清,“夷”就是夷狄那个“夷”,明显地带有一种民族的偏见。大家还要想,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异地之口,记在异国,当时因为他算南明,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而且是诗词,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最后可以这么说,太后下嫁没下嫁,有下嫁的诏书没有,有人说可能国内毁掉了,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把诏书送到朝鲜,但是朝鲜的书里面《李朝实录》里面没有记载这个事情,我认为皇太后和多尔衮之间的情愫可能有,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事绝对无,因为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条过硬的材料证明皇太后下嫁多尔衮。
第二,讲顺治同皇叔的关系,皇叔指多尔衮,多尔衮既是顺治的恩人,又是顺治的仇人,说多尔衮是顺治的恩人,因为顺治继承皇位,多尔衮起了一定的作用。皇太极是八月初九病故,过了六天,就是八月十四,要讨论皇位继承,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四位亲王,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努尔哈赤有遗诏,就是皇位决定的时候,要满洲贵族来讨论。七个人里面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他再拉一票就过半数了。
当时这七个人争夺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两个人,第一个豪格,第二是多尔衮,豪格的有利条件是皇太极的长子,年35岁,屡立军功,有两黄旗支持。多尔衮的有利条件,他父亲努尔哈赤的时候,喜欢他,年龄32,战功卓著,有两白旗支持。会前多尔衮找索尼探口风,索尼说,说先帝有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尔衮不是皇子,八月十四,开会讨论皇位问题的时候,两黄旗的清兵持枪,带着弓箭,环卫宫殿,会上索尼先发言,他建议立皇子,多尔衮说,说你这个资格不够,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说,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很明确,就是豪格继位。豪格这时候自己觉得有两黄旗,两红旗支持他,觉得比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谦辞了一下。他说福少德薄,非堪当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气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这时候多尔衮弟弟就说了,说既然你推辞,那就请睿亲王多尔衮做皇帝。多尔衮赶紧就说,说这个事情还得再讨论。于是多铎又提出来了,既然多尔衮谦辞的话,那就请代善来继位,代善说我年纪老了,身体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辞,这样继位的事情变成一个僵局了。济尔哈朗因为是属于侄子辈,皇太极的堂兄弟,他没有继承皇位这种可能,就在中间协调。多尔衮考虑了,他如果强行登极的话,势必遭到两黄旗,两红旗和一个蓝旗的反对,就是五个旗的反对,那让豪格继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过来报复,最后就折衷了。多尔衮说我赞成黄旗的意见,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又小,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我们俩辅政。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就是顺治继位,顺治继位之后,多尔衮就做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第一,多尔衮是居功骄傲,独擅威权,顺治不满意了。第二,就是多尔衮把豪格给杀了,这个豪格带兵打仗,为清朝立下了功劳,下西安,战陕西,定四川,都是豪格。张献忠是豪格射死的,豪格带了大军凯旋的时候,到了卢沟桥,豪格死了,怎么死的?《清史稿·豪格传》说,相传军队凯旋到卢沟桥的时候,举行宴会在宴会当中,用弓弦给勒死的,还有一种传说就是也是凯旋的时候设了伏兵把他给杀了,总之是多尔衮把豪格杀了,豪格是顺治的哥哥呀,多尔衮杀了豪格还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为自己的福晋,当然顺治不满意了,这是第二。
第三多尔衮主要代表两个白旗的利益,处处照顾这两个旗的利益,从土地的分配,从干部的任免,损害了两黄旗的利益,黄旗不满,当然顺治也不满了,第四就是多尔衮和顺治的母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顺治也不满意。我在这里头还要说一下,就有一种说法是顺治是多尔衮的私生子,我觉得这纯属无稽之谈,只是小说家言。
多尔衮感到摄政王做了七年,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十二月份死了,死在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顺治八年正月,顺治亲政,二月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顺治采取什么措施呢?籍其家产,籍没,抄家,罢其封爵,原来封什么都罢免,撤其庙享,诛其党羽,多尔衮党羽杀的杀,放的放,贬的贬,不仅如此,据传教士卫匡国有一本书叫《鞑靼战记》这里面记载说:多尔衮的坟被挖了,把多尔衮的尸体抛尸荒野,用棍子打多尔衮的身体,用鞭子来鞭尸,更有甚者,把他头割下来,身首异地,我们不评论这件事情是不是过分,但是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对多尔衮之恨可谓咬牙切齿。顺治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有两个皇后,十五个妃子,他最宠爱的妃子就是这个董鄂氏。董鄂氏是谁呢?这个人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官书里的说法,说这个董鄂氏是内大臣鄂硕之女,年十八入侍,就是十八岁嫁给顺治了,有名有姓,她爸爸是谁都有记载,她爸爸是内大臣鄂硕,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就说是董小宛了。咱们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董小宛是江南的名妓,董小宛就嫁给了江南名士冒辟疆。崇德四年,这时候顺治是两岁,董小宛比他大十四岁,这一年董小宛十六岁,冒辟疆就认识了董小宛,过了两年,顺治四岁,董小宛十八岁了,这时候,冒辟疆又认识了陈圆圆,就冷落了董小宛。不久,陈圆圆被虏走了,他又重新又和董小宛好了。董小宛十九岁的时候,就正式做了冒辟疆的妾,搬到冒辟疆的家里。这一年顺治才五岁。到顺治元年,清军到了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第二年,清军就占了南京。有一种说法就是董小宛被掳北上到了王府,后来太后把她要了去,顺治看上了,又要了去,就嫁给顺治了。可是这个时间也不对,顺治娶妃子的时候,娶爱妃的时候,这时候董小宛已经死了,而且有坟墓埋着呢。有人说那坟是假的,当事人有记载,董小宛死了埋在哪里。
顺治十三年,他娶董鄂妃的时候,就是说顺治十九岁,董鄂妃十八岁,十九岁加十四岁,那董小宛活着就33岁了,所以,根据年龄的排比和其他史料的记载,董小宛不是董鄂妃。
那下面就第三个人了,第三个是谁呢?就是顺治有个弟弟叫博穆博果尔,是博穆博果尔的妻子。顺治看上她,两个人就你来我往,他弟弟发现了,回家以后就痛斥他这个王妃,他这个王妃就到顺治那儿哭诉,顺治把他弟弟叫来打了,顺治他弟弟回去之后怎么办呢?他哥哥是皇帝呀,只有两条路,一条忍了,你爱怎么着怎么着,忍到最后结果也是死。博穆博果尔在顺治十三年死了,这是七月初三死的,八月二十三,五十天后,顺治娶了董鄂妃,有人说这个董鄂妃是不是他那个弟媳妇?传教士写了本书,里面提到董鄂妃,就是他弟弟的媳妇。孟森先生写篇文章也赞成这个说法,但是这个问题现在还有争论,所以是一个历史的疑问。大家有兴趣可以做一些研究和考证。但是这个董鄂妃跟顺治结婚一年之后,生了一个儿子,顺治很高兴,就要把董鄂妃册封为皇后,这个儿子将来就准备做太子了,这个儿子三个月还没起名就夭折了,董鄂妃禁不住这个打击,后来董鄂妃就病了,后来就死了,她死了以后,顺治是特别悲痛,让大臣写行状纪念董鄂妃,写过来写过去,来回反复,最后顺治亲自动笔,写了数千言的行状,表彰董鄂妃。顺治感情上受了很大的打击,同他宠信佛教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我们讲第四个问题,就是顺治同和尚的关系。清朝在太祖努尔哈赤的时候,他脖子上就挂了念珠,在清朝的第一个都城就是赫图阿拉修了一座佛寺,皇寺。他在都城搬到盛京沈阳的时候,在沈阳皇太极修了实胜寺,崇奉藏传佛教,喇嘛教。顺治的母亲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普遍信奉喇嘛教,所以种种历史和家庭的影响,再加上自己一些特殊的原因,顺治,就和和尚结成了很密切的关系,有一个和尚叫憨璞聪,顺治是皇上,亲自到这和尚住的地方叫做海会寺,促膝长谈,相得甚欢,就是谈得很融洽。顺治回到宫里以后,又把和尚召到宫城西侧的西苑,现在中南海,里头有个万善殿,继续论佛谈法,还有一个大和尚叫木陈忞,顺治到了那儿,他跟他说,说:“我呀,总感觉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说我到你这个寺庙之后,觉得这是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回到宫里。”还有一个大的和尚叫溪森。顺治就跟溪森一块谈话,他自称是这和尚的弟子,和尚当然也捧这位,有一次他跟一个和尚说,这个和尚叫木陈忞,说什么朕思上古,惟释迦如来舍王宫而成正觉,达摩亦舍国位而为禅祖。朕想效法他们可不可以。顺治想学释迦,释迦牟尼,想学达摩要出家。后来他就找了溪森说我要剃度,溪森开始劝阻,他不听,还是要剃度。溪森就把他头发给剃了,剃成和尚头了。这不得了,皇太后怎么可以同意呢。这样,就找了溪森的师傅,叫玉林琇,玉林琇就赶到北京,就让徒弟们架起柴禾来,点上火要把他的弟子溪森烧死。顺治一看这个情况不行,我不剃度了,我不出家了,就救了溪森一命。
一天,顺治和玉林琇两个人对面坐着,谈佛论法,两个人都会意地互相笑了,为什么笑了呢?玉林琇看到一个光头的皇帝,顺治看了一个光头的和尚,两个人会心地笑了。 顺治爱子死了,爱妃死了,保姆死了,出家不成,心情非常郁闷。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就病了,初三,他就传召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康熙那个“熙”字,王熙到养心殿。顺治就和王熙秘密谈了一番话,后来王熙闭口不谈此事,有难言之隐。到正月初六子时,忽然传召王熙,到养心殿,到了养心殿之后,顺治说,说朕患痘,势将不起,病势很重。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听朕言,速草诏书。我们翻译过来,就是我得了天花了,病势很严重,可能好不了,你听我口授,回去赶紧撰写遗诏,王熙就到了乾清门西侧围屏内,就起草诏书,起草一条就上奏一条,批回来改,再起草再上奏,三次上奏,得到钦定,就是它了。傍晚的时候,初七,傍晚的时候遗诏撰写和修改刚完,顺治死了。
现在有人说了,顺治是出家了还是死了,根据我看到的材料,顺治还是死了,根据很多,我就举三点就可以了。第一:就是顺治病重得天花的时候,历史有记载,还传到民间不许炒豆。第二:王熙死了以后,有一本书叫《王熙自定年谱》,这里面记载了顺治临终让他撰写遗诏的事情,第三:溪森和尚死了之后,他的弟子给他整理一本书,在书里头记载就是顺治死之前,就说遵照祖制,实行火浴。朕身后要森溪速回京城为他火浴,顺治的遗体移到了景山寿王殿,四月溪森赶到了北京,在景山寿王殿前举行法会,溪森将顺治皇帝火浴,这是给顺治火化的和尚溪森的记载,再加上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的亲自记载,顺治临危的时候,面授遗诏的时候,以及参考其他的文献和档案的记载,可以证明顺治是病死的,不是出家了,顺治死了之后。
留下的遗诏,遗诏一共十四条,这个遗诏叫“罪己诏”,给自己下了十四条罪状。顺治的“罪己诏”学术界有争议,有一些是他自己的意思,有一些是皇太后的意思,有一些是辅政大臣的意思,就需要仔细分辨。后来康熙就在顺治的孝陵竖了一个神功圣德碑。重点歌颂他父亲顺治皇帝的神功圣德,康熙为他父亲顺治皇帝立的这块神功圣德碑,否定“罪己诏”,肯定和歌颂他父亲的历史功绩。
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topic/education/C12379/20040720/102133.shtml

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topic/education/C12379/20040720/102527.shtml

《清史稿·后妃传》对董鄂妃有如下记述:“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三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

孝献端敬皇后(1638年-1660年),人称董鄂妃,内大臣鄂硕之女。顺治帝皇四子和硕荣亲王生母。顺治十三年八月入宫,封贤妃,十二月晋封为皇贵妃。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干宫,年仅22岁。死后追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董鄂妃是清廷内阁大臣鄂硕的女儿,闺名珊瑚。她本来是顺治异母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正式妻子),本来是可以以此贵妇人的身份,平平安安、养尊处优地渡过一生的。但是上天另有安排:皇帝大伯爱上了她。襄亲王为此羞愤而死。董鄂氏服丧刚二十七天,顺治帝便召她入宫,立为贤妃。这时顺治十九岁,董鄂氏十八岁,时间是顺治13年(1656年)。立为贤妃后仅仅一个月零三天,她又被破格晋封为皇贵妃。而且这一次的破格在整个清王朝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少年皇帝为册立皇贵妃居然下令大赦天下。可见按照皇帝的本意,光让董鄂氏做皇贵妃都还太不够了,很应该把皇后的位子也让她来坐才是。---郎才女貌,本来倒也是一对佳偶,然而少年亲王之死,却已经注定了这场拥挤的爱情故事将以悲剧结局。

顺治帝一生有十九位后妃。活着成为皇后的两位都姓博尔济吉特氏。第一位是顺治生母皇太后孝庄的娘家侄女,但是小皇帝认为她“妒嫉”、“奢侈”,加上她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挑选的,所以才两年时间皇帝和她的缘份就到了头,她被废为静妃。第二年,孝庄皇太后又从娘家接来了三位侄孙女,并将其中一位立为新皇后。但是这位皇后虽然品貌双全,皇帝仍然不喜欢她。过了两年董鄂氏入宫,皇后的宝座就更是摇摇欲坠了。

然而董鄂氏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她深切明白自己的身份并非“正嫡”,人生经历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此时的董鄂氏只是一个少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无法决定婚姻;又在两个强势的男性间无力抉择爱情。然而三百五十年前,十八岁的董鄂氏不但得不到任何谅解,还要独自承担着“红颜祸水”的罪名:活着的皇帝没人敢说他错,死去的襄亲王更没有错,有错的就只能是她了。)

从前的襄亲王福晋董鄂氏,现在以皇妃的身份重新走进了皇城。然而,在偌大的紫禁城里生活着的,并不仅仅是爱她的顺治帝,还有一群因为她而失去帝宠的女人(在她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外戚家族);还有因为这起爱情事件而失去儿子的襄亲王生母靖懿太贵妃;以及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而与皇帝母子失和的皇太后孝庄。

因此,董鄂妃在后宫里从来没有恃宠而娇,相反,她生活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她得知顺治帝要找岔二次废后,是要立自己为后时,反而苦苦为皇后求情,甚至以死相谏。为了表示谦让,她甚至称皇后为“母”;皇后生病,她“五昼夜目不交睫”。皇后的族妹悼妃去世,她悲哀得就象是她的亲妹妹死去了一样。对于其它的妃嫔也是如此:恪妃石氏患病,她亲自照料三天三夜,端汤喂药。她还抚养了承泽郡王的两个女儿和安王的一个女儿,照料这三个小姑娘无微不至,如同亲生的一样。至于服侍太后,她更是察颜观色,小心翼翼,左右奔走,“无异女侍”,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更是“朝夕奉侍,废寝食”;她不干预政治,甚至不肯超越礼制和顺治同桌吃饭;但是同时她反复规劝顺治理政要谨慎小心,不可以发布错误的政令累及百姓;秋决犯人时,她流着眼泪请求顺治要再三细查案情,不能枉杀无辜;在个人素养方面,董鄂氏的书、画、经、史、佛学等均有相当的造诣。

结果,她的努力终于化解了皇太后的敌意,得到了皇太后的认可,到后来,太后的身边简直就少不了董鄂氏了,把她当成女儿一样地看待。

然而董鄂氏毕竟只有十八岁。长年过度的劳累、自责和惶恐,慢慢蚕食她的生命。

不久,董鄂氏生下了皇四子。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带给她无尽的欢乐和寄托,更让顺治帝心花怒放。所有的人都不怀疑,大清帝国的龙椅,总有一天是要让这个襁褓中的小小人儿坐上去的,

但是这个小人儿只给了他的父母一百零八天的快乐,就将他们带进了痛苦的深渊。出世一百零八天后,还没来得及取名的皇四子就在深邃隐秘的紫禁城里原因不明地死去了。顺治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继承人为荣亲王,并专修陵寝。

然而死去的孩子即使被封为亲王,也安慰不了活着的母亲。董鄂妃产后哀痛,失于调养,丧失了生育能力。病体支离的她勉强支撑了两年,也离开了人世。她死的时候不足二十二岁,和顺治只有四年姻缘。悲痛的顺治追封她为“端敬皇后”。

顺治为董鄂氏亲笔写下了数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深切哀悼。身体虚弱的顺治不久染上了天花。面对病魔,迭遭打击的皇帝早已意志消沉,无力与之对抗,奇迹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第二年(1661)正月初七凌晨,沉沉夜色中,二十三岁的福临驾崩于养心殿,离董鄂妃去世的时间,才不过四个多月。(他和董鄂妃死后都是火化的。因此,空荡荡的孝陵里的确没有他和董鄂妃的棺椁,只有他们的骨灰坛。)

董鄂妃
身后遭冷遇的董鄂妃
在清初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疑案,长期以来不仅是史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文学界、艺术界关注、演绎的重要题材,顺治帝是否出家即为其中之一。而在这一问题中,受到顺治帝万般宠爱的董鄂妃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很多的影视剧和小说中,都讲到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病死而心灰意冷,执意出家为僧,给当时的清朝政局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可以说,董鄂妃本无意于政治,但她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她的死却给清初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关于她的传说,更使她带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身世之迷
秦淮名妓董小宛说。《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妃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洪无计可施,最后不得已,于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遂成为顺治帝宠妃。也有说小宛是豫亲王多铎俘获,送入宫中的。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有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的。
襄亲王福晋说。现在也有许多著述和影视剧,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皇太极并建五宫中的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
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顺治皇帝册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诏书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
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那么,这个董鄂氏到底是何许人,她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赢得顺治帝的倾心相爱?
香消玉陨,多情天子空遗恨
福临的百般劝慰和关爱并没有减轻董鄂妃因失去爱子所产生的精神痛苦,本来就十分孱弱多病的身体,又雪上加霜。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
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
此情可待成追忆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量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孝敬母后。“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自非后(《行状》中的后即董鄂氏)在侧,不乐也”。“凡出入,必偕”。
关爱夫君。“其事朕如父”,“晨夕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她婉言善劝福临要勤于政务,爱惜臣民,对刑狱尤要慎重。
友爱后妃。“事今后亦如母”,闻听福临欲废今后,则“长跪顿首固请”,说:“陛下若废皇后,妾必不敢生。”今后患重病时,“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书史,或长谭以解之”。永寿宫妃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悼妃薨时,后哭之曰:“韶年入宫,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丧耶?”“其御诸嫱嫔,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隐之不以闻。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稍有谇诟。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
抑待家人。顺治十四年(1657)九月初四日,鄂硕病故,谥刚毅。福临安慰董鄂妃,董鄂妃擦着眼泪说:“妾岂敢过悲,厪陛下忧?所以痛者,悼答鞠育恩耳。今既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达大道,有女获侍至尊,荣宠已极,恐自谓复何惧,所行或不韪,每用忧念。今幸以时终,荷陛下恩,恤礼至备,妾复何恸哉?”因遂辍哀。
董鄂氏的兄长死了,因为当时董鄂氏正有病,福临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她。董鄂氏对福临说:“妾兄其死矣。曩月必再遣妾嫂来问,今久不至,可知也。”福临不忍将实情相告,还安慰她。董鄂妃说:“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以理,恃妾母家,恣要胁,容有之。审尔,讵止辱妾名,恐举国谓陛下以一微贱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忧惧,寝食未敢宁。今幸无他故,殁足矣,妾安用悲为?”
董鄂氏担心父兄依仗自己的地位作出什么有违法纪之事。现在父亲、兄长没闯下什么大乱子就“以时终”了,还蒙受皇家的大恩,这是父兄的造化,自己从此也就安心了,所以也不必过于伤心。
谦恭节俭。“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赉,必推施群下,无所惜;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初,后于朕偶有未称旨者,朕或加谯让,始犹申己意以明无过;及读史至周姜后脱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贤后身本无愆,尚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辩,殊违恪顺之道。’嗣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行状》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董鄂妃的爱和敬。而且用事实说话,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溢美之嫌,但基本上还是属实的。这样一个懂道理、识大体,处处为爱人着想的贤妃死了,顺治帝怎能不悲痛。
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善良、高洁的品行。皇家后宫美女如云,而性情相投、知情识趣的知己则可遇不可求。顺治帝与董鄂妃幸运地遇到了对方,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青春妙龄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顺治帝苦苦追忆,不胜唏嘘。
董鄂妃个人小档案
姓氏:董鄂氏 出生:崇德四年(1639)
属相:兔 父亲:鄂硕
丈夫:顺治帝福临 子女:1子
入宫: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18岁

封贤妃: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二十五日(诏封)
封皇贵妃:顺治十三年(1656)十二月

追封皇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九日(诏封)二十一日
最痛心:爱子夭亡 最得意:被夫君视为知己
卒年: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 享年:22岁
入葬:康熙二年(1663)六月六日 陵寝:孝陵
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一是说顺治并非在二十四岁亡于天花,而是在这一年脱去龙袍换上袈裟,于五台山修身向佛,并于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圆寂。期间,康熙皇帝曾经数次前往五台觐见父亲,但都没有得到顺治的相认,所以康熙才会写出“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篇。至于其出家的原因,则是因为爱妃董鄂氏,也就是被掳献进宫的江南名妓董小宛的去世。选择五台山修行,则是因为梦见董小宛在那里。这种说法的有关记录,主要存在于《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和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当时著名才子吴伟业(梅村)写的一组《清凉山赞佛诗》,诗文影射顺治在五台修行,并用“双成”的典故和“千里草”代指“董”姓。由于吴伟业的诗素有“史诗”之称,而他苦恋着的,是与董小宛齐名、才高气傲的名妓卞玉京,所以信者云云。而这一切,又可以在五台山找到相关的附会。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年谱》、《旅庵和尚奏录》、《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北游集》、《续指月录》等僧侣书籍的记载。这些书用语录及偈语的形式,记载顺治曾经在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于宫中,由湖州(浙江吴兴)报恩寺和尚茆溪森为其举行了净发仪式。但剃了光头本已出家的顺治,又在茆溪森的师父、报恩寺主持玉林L的谆谆诱导和要烧死茆溪森的胁迫下,回心转意,蓄发留俗了。

如此,我们首先需要搞清的,是顺治帝在二十四岁那年,是不是真的去世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明朝、清朝遗留的原始档案一千余万件。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最受其时皇家尊崇保护的,是《实录》、《圣训》和《玉牒》。它们在漫长的清朝统治时期,被单独专门保护在皇史k(位于北京南池子)的金匮里,由专职守尉看护。其中的《实录》,是由继位的皇帝组织人员,依据各种文书档案,按照年月日的顺序,为去世的皇帝编写的事实记录。由于精心的保护,《清世祖实录》金黄色的绫面到现在还像新的一样。在该《实录》卷一百四十四,这样记录着:“顺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上不视朝。免诸王文武群臣行庆贺礼。孟春时享太庙,遣都统穆理玛行礼。壬子,上不豫……丙辰,谕礼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亲诣行礼,用展诚敬。兹朕躬偶尔违和,未能亲诣,应遣官恭代。著开列应遣官职名具奏。尔部即遵谕行。上大渐,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谕:京城内,除十恶死罪外,其余死罪,及各项罪犯,悉行释放。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这段话的意思是: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顺治帝免去群臣的朝贺礼仪,而且当日应该举行的春季第一月祭祀太庙的礼仪,也派官员前往。初二日,顺治帝身体不适。初六日,顺治帝传谕,应该由自己参加的大享殿礼仪,因为身体不适,需要派官员代祀,让礼部列出代祀官员的名单,并且因为病情迅速加剧,又传谕赦免京城内十恶死罪以外的一切罪犯。初七日的凌晨相当于现在零点到一点这段时间内,顺治帝就去世了。

从以上《清世祖实录》的详细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顺治皇帝被明确记载患病,是在初二日,而初六日,则“大渐”了。“大渐”这个词在皇帝身上应用,应该是非常慎重的。因为这个词表示病情急剧加重而且很危险。至于去世的具体时间,记载是“丁巳,夜,子刻”。这里,“丁巳”是初七日的天干地支记日。“子刻”,虽然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但在旧历的记时方法中,表示的是“开始”——记时是从“子时”开始往后按子丑寅卯的顺序推算。所以“丁巳子刻”,应该是初七这一天的凌晨零点或一点的时候。中间的“夜”字,只是表示深夜而已。但在大部分的史学研究专著中,都解释成是初七的深夜,也就是将顺治的去世时间,拖延了十二小时。这样,从原始的《清世祖实录》这一史料中证明,顺治皇帝病逝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子刻。但病因未述。

档案馆藏有的《玉牒》,则是清朝皇帝的家谱。它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开始记录。塔克世子孙后代这一支,称“宗室”,使用黄色;塔克世兄弟的子孙各支,称“觉罗”,使用红色,而且在家谱格式上,分“横格”和“竖格”两种版式。横格玉牒只简单记录世系,竖格玉牒则不仅有世系的表述,而且还详细记录该人的生卒和婚姻。记录顺治皇帝情况的《玉牒》,其去世的时间,与《清世祖实录》的记载相同,但同样没有说明病因。

另外,档案馆还存有顺治皇帝的《遗诏》。该《遗诏》长五百四十八厘米,宽九十三厘米,黄纸墨迹,卷轴状保存。遗诏中,顺治皇帝对自己渐习汉俗、早逝无法尽孝、与亲友隔阂等事做了自责,同时宣布由八岁的儿子玄烨即皇帝位。这份遗诏,由于充满了自责,使不少人猜度它并非出自顺治帝,而是出自顺治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因为自责的内容,多是皇太后对顺治帝的不满之处。但仅以自责内容就判定《遗诏》并非出自顺治帝,也有些牵强。如果沿着顺治帝的成长轨迹去摸索他的思想感情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白责也并非解释不通。首先,顺治是一个初主中原的满族皇帝,对这片土地与人民、生活与文化充满陌生,要实施统治,就不得不尽力熟悉与适应它,并且迅速地背离自身的传统,这是一种深深的矛盾困扰,其自责,在情理之中。另外,顺治早年曾深受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思想影响,一度笃信基督教,形成了感恩所得、自我忏悔的性格。在位期间,他经常把各种灾害或者动乱归于自己的“政教不修,经纶无术”,屡次下诏白责,并要求各种文书不能称自己为“圣”。在十六年1659正月讨平李定国实现一统大业后,面对各种举行祝贺的请求,他冷淡地说能有今天的这种事业,并不是自己的德行所能实现的,拒绝贺礼。十七年1660,在祭告天地、宗庙时,他对自己在位的十七年做过简单的总结,通篇是自谴自责之词,并且下令暂时终止官员上给自己的庆贺表章。这些史实都可以在《清世祖实录》中翻看到。所以说,这份《遗诏》充满自责,也并不完全违背顺治皇帝的思维方式。

  • 椤烘不鐨囧笣鏄皝鐨勫効瀛?浠栧綋浜嗗灏戝勾鐨勭殗甯
    绛旓細椤烘不鐨囧笣鏄殗澶瀬鐨勫効瀛愩備粬褰撲簡18骞寸殑鐨囧笣銆椤烘不璧勬枡锛氭竻涓栫鐖辨柊瑙夌綏路绂忎复锛1638骞3鏈15鏃モ1661骞2鏈5鏃ワ級锛屾竻鏈濈涓変綅鐨囧笣锛屾竻鏈濆叆鍏崇殑棣栦綅鐨囧笣銆傛竻澶畻绗節瀛愶紝宕囧痉涓夊勾锛1638骞达級鍑虹敓鍦ㄦ矆闃虫晠瀹案绂忓锛岀敓姣嶄负瀛濆簞鏂囩殗鍚庡崥灏旀祹鍚夌壒姘忋傚勾鍙烽『娌伙紝鍦ㄤ綅鍗佸叓骞淬傞『娌诲崄鍏勾锛1661骞达級椤烘不甯椹惧穿锛屼韩骞翠簩...
  • 娓呮湞鐨勫巻浠鐨囧笣鏄偅浜?
    绛旓細鍙傝璧勬枡: 鐧惧害 宸茶禐杩 宸茶俯杩< 浣犲杩欎釜鍥炵瓟鐨勮瘎浠锋槸? 璇勮 鏀惰捣 XIEYT0403 2012-06-05 鐭ラ亾绛斾富 鍥炵瓟閲:5 閲囩撼鐜:0% 甯姪鐨勪汉:4.6涓 鎴戜篃鍘荤瓟棰樿闂釜浜洪〉 鍏虫敞 灞曞紑鍏ㄩ儴 1銆侀『娌 椤烘不甯绂忎复,鏄竻鏈濆叆鍏冲悗鐨勭涓浣鐨囧笣銆備粬鏄殗澶瀬鐨勭涔濆瓙,鐢熶簬宕囧痉涓夊勾(1638)宕囧痉鍏勾鍏湀浜宼en+si...
  • 椤烘不鐨囧笣鐨涓鐢熸槸鎬庝箞鏍风殑?
    绛旓細椤烘不甯濈殑鍑轰笘閬楄瘲 澶╂煴灞辫棌缁忛榿鍓嶉棬妤间腑鐨勬竻椤烘不甯濈殑鍑轰笘閬楄瘲锛岀瑪璋冨厖婊″浜轰笘闂寸殑鐢熸绂诲埆鐨勭粷鏈涳紝鐪嬬牬绾㈠皹鐨勫ぇ褰诲ぇ鎮燂紝铏借皥涓嶄笂浣充綔锛屼絾鏄嵈瀛楀瓧鍙戜簬鑲鸿厬锛屽彨浜烘劅鎱紝鑳藉嚭鑷竴浣嶅皝寤哄笣鐜嬩箣鎵嬪疄鍦ㄦ槸闅惧緱銆傚彜浠g殑甯濈帇閮借劚涓嶄簡闀跨敓涓嶈併佸崈绉嬩竾浠g殑骞茬郴锛岃岄『娌诲笣鍗磋兘浠庝腑椤挎偀浠や汉鏁僵銆傚ぉ涓嬩笡鏋楅キ浼...
  • 璋佺煡閬椤烘不鐨囧笣鐨璇︾粏璧勬枡?
    绛旓細鐖辨柊瑙夌綏路绂忎复(1638骞粹1661骞)銆傛弧鏃忥紝鏄竻澶畻鐖辨柊瑙夌綏路鐨囧お鏋佺殑绗節瀛愩傚磭寰蜂笁骞存垔瀵呮鏈堜笁鍗佹棩鎴屾椂锛堟櫄涓冪偣鑷充節鐐癸級鐢燂紝鍏舵瘝涓烘案绂忓搴勫锛屽崥灏旀祹鍚夌壒姘忥紝鍗冲瓭搴勬枃鐨囧悗銆傚睘鐩歌檸锛屽湪浣1643鈥1661锛岃哎鍙蜂綋澶╅殕杩愬畾缁熷缓鏋佽嫳鐫块挦鏂囨樉姝﹀ぇ寰峰紭鍔熻嚦浠佺函瀛濈珷鐨囧笣锛岄櫟瀵濆瓭闄碉紙娌冲寳閬靛寲鍘挎竻涓滈櫟锛夛紝搴欏彿涓栫...
  • 椤烘不娲讳簡澶氬皯宀?
    绛旓細23骞 椤烘不锛堢﹩楹熷痉锛歩jish奴n dasan锛屽お娓咃細ijishvn dasan锛岃タ閲屽皵瀛楁瘝锛毿笛嵮 袟邪褋邪谐褔锛夛紝娓呮湞绗笁浣嶃佹竻鍐涘叆鍏冲悗鐨勭涓浣鐨囧笣娓呬笘绁栫埍鏂拌缃椔风涓达紙1638骞粹1661骞达級鐨勫勾鍙凤紝璇ュ勾鍙峰叡浣跨敤鍗佸叓骞淬傞『娌诲崄鍏勾锛1661骞达級锛屾竻鍦g搴风啓甯濈櫥鍩哄悗娌跨敤銆傞『娌诲勾闂村睘娓呮湞鏃╂湡锛屽浗鍐呮皯鏃忕煕鐩炬瘮杈冨皷閿愶紝...
  • 椤烘不鐨囧笣鐨鍚嶅瓧鏄粈涔堝晩??
    绛旓細娓呬笘绁椤烘不鐨囧笣锛屽悕鐖辨柊瑙夌綏绂忎复(1638骞粹1661骞)銆傛槸娓呯埍鏂拌缃楃殗澶瀬澶畻鏂鐨囧笣鐨绗節瀛愩傚磭寰蜂笁骞存垔瀵呮鏈堜笁鍗佹棩鎴婃椂锛堟櫄涓冪偣鑷充節鐐癸級鐢燂紝鍏舵瘝涓烘案绂忓搴勫锛屽崥灏旀祹鍚夌壒姘忥紝鍗冲瓭搴勬枃鐨囧悗銆傜敓骞 宕囧痉鍏勾锛1643骞达級浜屾湀鍗佸叚鏃ユ壙琚埗浣嶏紝鏃跺勾鍏瞾锛岀敱鍙旂埗鐫夸翰鐜嬪灏旇‘鍙婇儜浜茬帇娴庡皵鍝堟湕杈呮斂銆1644骞存敼鍏冮『娌汇
  • 椤烘不鐨囧笣鏈夊嚑涓効瀛,鍒嗗埆鍙粈涔?
    绛旓細椤烘不鐨囧笣鏈夊叓涓効瀛愶紝鍒嗗埆鍙仛锛氱埍鏂拌缃椔风墰閽佺埍鏂拌缃椔风鍏ㄣ佺埍鏂拌缃椔风巹鐑ㄣ佽崳浜茬帇銆佺埍鏂拌缃椔峰父瀹併佺埍鏂拌缃椔峰缁躲佺埍鏂拌缃椔烽殕绂с佺埍鏂拌缃椔锋案骞层傞『娌荤殗甯濇湰鍚嶅彨鍋氱埍鏂拌缃椔风涓达紝1638骞寸殑3鏈15鏃ュ嚭鐢熷湪娌堥槼鏁呭褰撲腑鐨勬案绂忓锛屾槸瀛濆簞鏂囩殗鍚庣殑鍎垮瓙锛屽悓鏃朵篃鏄竻鏈濈殑绗笁浣嶇殗甯濓紝鏄弧娓呭叆涓讳腑鍘熶互鍚庣殑...
  • 椤烘不鐨囧笣鎬庝箞姝荤殑
    绛旓細鍗佸叓骞存槬姝f湀澹瓙锛屼笂涓嶈鲍銆備笝杈帮紝澶ф笎銆傝郸姝荤姜浠ヤ笅銆備竵宸筹紝宕╂柤鍏诲績娈匡紝骞翠簩鍗佸洓銆傞仐璇忔洶锛氣滄湑浠ュ噳寰凤紝鎵垮棧涓曞熀锛屽崄鍏勾鏂煎吂鐭c傝嚜浜叉斂浠ユ潵锛岀邯绾叉硶搴︼紝鐢ㄤ汉琛屾斂锛屼笉鑳戒话娉曞お绁栥佸お瀹楄盁鐑堬紝鍥犲惊鎮犲拷锛岃嫙涓旂洰鍓嶁︹︹濆叧浜鐨囧笣鐨姝伙紝鍙湁瀵ュ鏁拌锛屽苟娌℃湁璁拌浇姝诲洜锛岃繖涔熸垚浜嗗崈鍙ゆ偓妗堛椤烘不姝诲洜姝e彶...
  • 椤烘不韬钩鐨勮祫鏂
    绛旓細娓呬笘绁椤烘不鐨囧笣锛屽悕鐖辨柊瑙夌綏绂忎复(1638骞粹1661骞)銆傛槸娓呯埍鏂拌缃楃殗澶瀬澶畻鏂鐨囧笣鐨绗節瀛愩傚磭寰蜂笁骞存垔瀵呮鏈堜笁鍗佹棩鎴婃椂锛堟櫄涓冪偣鑷充節鐐癸級鐢燂紝鍏舵瘝涓烘案绂忓搴勫锛屽崥灏旀祹鍚夌壒姘忥紝鍗冲瓭搴勬枃鐨囧悗銆傜敓骞 宕囧痉鍏勾锛1643骞达級浜屾湀鍗佸叚鏃ユ壙琚埗浣嶏紝鏃跺勾鍏瞾锛岀敱鍙旂埗鐫夸翰鐜嬪灏旇‘鍙婇儜浜茬帇娴庡皵鍝堟湕杈呮斂銆1644骞存敼鍏冮『娌汇
  • 椤烘不甯鎬庝箞姝鐨?
    绛旓細椤烘不鐨囧笣鏄洜涓哄緱浜嗗ぉ鑺卞幓涓栫殑銆傛嵁娓呭彶绋胯杞椤烘不甯鏄湪1661骞村洜涓哄緱浜嗗ぉ鑺卞尰娌讳笉濂介┚宕╃殑锛屽湪椤烘不甯濋┚宕╀簡浠ュ悗锛屼粬鐨勬:妞佸仠鏀惧湪浜嗘櫙灞辩殑瀵跨殗娈裤傚埌1661骞村洓鏈堝崄涓冨彿鐢遍珮鍍ц妫繘琛岀伀鍖栵紝鐏寲浠ュ悗鐏垫煩瀹夋斁鍦ㄦ竻涓滈櫟鐨勫瓭闄靛簷鍙锋竻涓栫锛岃哎鍙蜂负搴欏彿涓栫锛岃哎鍙蜂綋澶╅殕杩愬畾缁熷缓鏋佽嫳鐫块挦鏂囨樉姝﹀ぇ寰峰紭鍔熻嚦浠佺函瀛濈珷...
  • 扩展阅读:顺治为什么最爱董鄂妃 ... 清朝12个皇帝详细 ... 顺治皇帝死亡真相 ... 顺治活了73岁 ... 顺治是明君还是昏君 ... 大清十三皇帝一览表 ... 为何顺治帝仅仅活了24岁呢 ... 顺治出家后的悲惨下场 ... 顺治为何那么恨多尔衮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