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一些图片给我,关于数学手抄报的版面设计!谢谢! 数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美观大方

\u6570\u5b66\u624b\u6284\u62a5\u53d1\u56fe\u7ed9\u6211







\u5982\u4f55\u4f7f\u4e00\u5f20\u624b\u6284\u62a5\u5728\u6709\u9650\u7684\u7a7a\u95f4\u5185\uff0c\u65e2\u5bb9\u7eb3\u4e00\u5b9a\u7684\u77e5\u8bc6\u5185\u5bb9\uff0c\u7248\u9762\u8bbe\u8ba1\u53c8\u7cbe\u5f69\u7f8e\u89c2\u5462\uff1f\u8fd9\u4e0d\u5355\u7eaf\u662f\u6280\u5de7\u95ee\u9898\uff0c\u5bf9\u7f16\u8005\u6765\u8bf4\uff0c\u7ec4\u7a3f\u3001\u7f16\u8f91\u3001\u6392\u7248\u3001\u63d2\u56fe\u3001\u4e66\u5199\uff0c\u8fd9\u662f\u4e00\u4e2a\u5168\u795e\u8d2f\u6ce8\u3001\u8111\u624b\u5e76\u7528\u7684\u521b\u9020\u8fc7\u7a0b\uff0c\u662f\u4ed6\u7684\u6587\u5316\u4fee\u517b\u3001\u751f\u6d3b\u60c5\u8da3\u3001\u7cbe\u795e\u98ce\u8c8c\u548c\u827a\u672f\u4fee\u517b\u7684\u7efc\u5408\u4f53\u73b0\u3002\u8fd9\u5bf9\u4e00\u4e2a\u5b66\u751f\u6765\u8bf4\uff0c\u65e0\u7591\u662f\u53d1\u5c55\u4e2a\u6027\u624d\u80fd\u7684\u5e7f\u9614\u5929\u5730\u3002
\u529e\u624b\u6284\u62a5\uff0c\u4ece\u603b\u4f53\u4e0a\u8003\u8651\uff0c\u9996\u5148\u8981\u786e\u7acb\u4e3b\u9898\u601d\u60f3\u3002\u4e00\u671f\u624b\u6284\u62a5\uff0c\u7248\u9762\u5f88\u6709\u9650\uff0c\u8981\u529e\u51fa\u7279\u8272\uff0c\u5fc5\u987b\u5728\u5185\u5bb9\u4e0a\u7a81\u51fa\u4e00\u4e2a\u4e3b\u9898\uff0c\u505a\u5230\u4e3b\u9898\u7a81\u51fa\uff0c\u53c8\u4e30\u5bcc\u591a\u5f69\u3002\u7248\u9762\u7f16\u6392\u548c\u7f8e\u5316\u8bbe\u8ba1\uff0c\u4e5f\u8981\u56f4\u7ed5\u7740\u4e3b\u9898\uff0c\u6839\u636e\u4e3b\u9898\u548c\u6587\u7ae0\u5185\u5bb9\u51b3\u5b9a\u5f62\u5f0f\u7684\u4e25\u8083\u4e0e\u6d3b\u6cfc\uff0c\u505a\u5230\u5f62\u5f0f\u4e0e\u5185\u5bb9\u7684\u7edf\u4e00\u3002

\u624b\u6284\u62a5\u7684\u7f16\u6392\u8bbe\u8ba1\uff0c\u603b\u7684\u8981\u6c42\u662f\uff1a\u4e3b\u9898\u660e\u786e\uff0c\u7248\u9762\u65b0\u9896\u7f8e\u89c2\u3002
\u7248\u9762\u5212\u5206
\u5148\u628a\u7248\u9762\u5212\u5206\u6210\u4e24\u5757\uff0c\u6bcf\u5757\u4e2d\u8fd8\u53ef\u4ee5\u518d\u5206\u6210\u7247\u3002\u5212\u5206\u6587\u7ae0\u5757\u9762\u65f6\uff0c\u8981\u6709\u6a2a\u6709\u7ad6\uff0c\u6709\u5927\u6709\u5c0f\uff0c\u6709\u53d8\u5316\u548c\u6709\u5bf9\u79f0\u7684\u7f8e\uff0c\u4e5f\u53ef\u7ed8\u753b\u56fe\u6848\u8fdb\u884c\u5212\u5206\u3002\u62a5\u5934\u8981\u653e\u5728\u663e\u8457\u4f4d\u7f6e\uff0c\u6700\u597d\u662f\u5728\u5de6\u4e0a\u4f4d\u7f6e\u3002
\u5757\u9762\u7f16\u6392
\u5982\u4e0d\u7b26\u5408\u539f\u5148\u7684\u5212\u5206\uff0c\u5c31\u8981\u5c06\u7248\u9762\u5757\u9762\u5b89\u6392\u4f5c\u5fc5\u8981\u7684\u8c03\u6574\uff1b\u5982\u4e0d\u80fd\u5b89\u6392\u4e0b\u6587\u7ae0\uff0c\u5c31\u5229\u7528\u79fb\u5f15\u3001\u8f6c\u7248\u7684\u5f62\u5f0f\u7b49\uff0c\u5e76\u7528\u5b57\u53f7\u3001\u989c\u8272\u3001\u82b1\u8fb9\u4e0e\u90bb\u8fd1\u7684\u6587\u7ae0\u5757\u9762\u76f8\u533a\u522b\u3002
\u88c5\u9970\u8bbe\u8ba1
\u9664\u62a5\u5934\u6309\u5185\u5bb9\u8bbe\u8ba1\u3001\u7ed8\u5236\u5916\uff0c\u6bcf\u7bc7\u6587\u7ae0\u7684\u6807\u9898\u4e5f\u8981\u4f5c\u603b\u4f53\u8003\u8651\uff0c\u6309\u6587\u7ae0\u4e3b\u6b21\u786e\u5b9a\u6bcf\u7bc7\u6587\u7ae0\u6807\u9898\u7684\u5b57\u4f53\u3001\u5b57\u53f7\u3001\u989c\u8272\u53ca\u6a2a\u3001\u7ad6\u6392\u4f4d\u7f6e\u3002\u6587\u7ae0\u5185\u5bb9\u4ee5\u6a2a\u6392\u4e3a\u4e3b\uff0c\u884c\u8ddd\u5927\u4e8e\u5b57\u8ddd\uff0c\u7bc7\u4e0e\u7bc7\u4e4b\u95f4\u9002\u5e94\u7528\u4e9b\u9898\u82b1\u3001\u63d2\u56fe\u3001\u82b1\u8fb9\u53ca\u5c3e\u82b1\u7b49\u7a7f\u63d2\u5176\u4e2d\uff0c\u8d77\u88c5\u9970\u3001\u6d3b\u6cfc\u7247\u9762\u7684\u4f5c\u7528\u3002

阿拉伯数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0、1、2、3、4、5、6、7、8、9这些数字。那么你知道这些数字是谁发明的吗?

这些数字符号原来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们叫做"阿拉伯数字",因为流传了许多年,人们叫得顺口,所以至今人们仍然将错就错,把这些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叫做阿拉伯数字。

现在,阿拉伯数字已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

九九歌

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
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约在公元五至十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如一"。大约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
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奇妙的圆形

 圆形,是一个看来简单,实际上是很奇妙的圆形。
  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从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的。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曾经在兽牙、砾石和石珠上钻孔,那些孔有的就很圆。
以后到了陶器时代,许多陶器都是圆的。圆的陶器是将泥土放在一个转盘上制成的。
当人们开始纺线,又制出了圆形的石纺缍或陶纺缍。
  古代人还发现圆的木头滚着走比较省劲。后来他们在搬运重物的时候,就把几段圆木垫在大树、大石头下面滚着走,这样当然比扛着走省劲得多。
  大约在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的木盘。大约在4000多年前,人们将圆的木盘固定在木架下,这就成了最初的车子。
  会作圆,但不一定就懂得圆的性质。古代埃及人就认为:圆,是神赐给人的神圣图形。一直到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才给圆下了一个定义:"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长都相等。这个定义比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给圆下定义要早100年。
圆周率,也就是圆周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数。
《周髀算经》上说"径一周三",把圆周率看成3,这只是一个近似值。美索不达来亚人在作第一个轮子的时候,也只知道圆周率是3。
  魏晋时期的刘徽于公元263年给《九章算术》作注。他发现"径一周三"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他创立了割圆术,认为圆内接正多连形边数无限增加时,周长就越逼近圆周长。他算到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圆周率,π= 3927/1250。刘徽已经把极限的概念运用于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之中,这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一项重大的成就。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在前人的计算基础上继续推算,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精确值,他还用两个分数值来表示圆周率:22/7称为约率,355/113称为密率。
  在欧洲,直到1000年后的十六世纪,德国人鄂图(公元1573年)和安托尼兹才得到这个数值。
  现在有了电子计算机,圆周率已经算到了小数点后一千万以上了。

从一加到一百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後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後,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个定理在中国又称为"商高定理",在外国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什么一个定理有这么多名称呢?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西汉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什么是"勾、股"呢?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称为"勾",下半部分称为"股"。商高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由于勾股定理的内容最早见于商高的话中,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定理叫作"商高定理"。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是古希腊数学家,他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人,比商高晚出生五百多年。希腊另一位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是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人)在编著《几何原本》时,认为这个定理是毕达哥达斯最早发现的,所以他就把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以后就流传开了。
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周髀算经》上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此数"指的是"勾三股四弦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勾三股四弦五这种关系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
勾股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我国战国时期另一部古籍《路史后记十二注》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禹治洪水决流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除滔天之灾,使注东海,无漫溺之患,此勾股之所系生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使不决流江河,根据地势高低,决定水流走向,因势利导,使洪水注入海中,不再有大水漫溺的灾害,是应用勾股定理的结果。

无声胜有声
在数学上也不乏无声胜有声这种意境。1903年,在纽约的一次数学报告会上,数学家科乐上了讲台,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数的演算结果,一个是2的67次方-1,另一个是193707721×761838257287,两个算式的结果完全相同,这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科乐解决了两百年来一直没弄清的问题,即2是67次方-1是不是质数?现在既然它等于两个数的乘积,可以分解成两个因数,因此证明了2是67次方-1不是质数,而是合数。  
  科尔只做了一个简短的无声的报告,可这是他花了3年中全部星期天的时间,才得出的结论。在这简单算式中所蕴含的勇气,毅力和努力,比洋洋洒洒的万言报告更具魅力。

为什么时间和角度的单位用六十进位制 时间的单位是小时,角度的单位是度,从表面上看,它们完全没有关系。可是,为什么它们都分成分、秒等名称相同的小单位呢?为什么又都用六十进位制呢?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这两种量是紧密联系着的。原来,古代人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要研究天文和历法,就牵涉到时间和角度了。譬如研究昼夜的变化,就要观察地球的自转,这里自转的角度和时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历法需要的精确度较高,时间的单位"小时"、角度的单位"度"都嫌太大,必须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小数。时间和角度都要求它们的小数单位具有这样的性质:使1/2、1/3、1/4、1/5、1/6等都能成为它的整数倍。以1/60作为单位,就正好具有这个性质。譬如:1/2等于30个1/60,1/3等于20个1/60,1/4等于15个1/60…… 数学上习惯把这个1/60的单位叫做"分",用符号"′"来表示;把1分的1/60的单位叫做"秒",用符号"″"来表示。时间和角度都用分、秒作小数单位。 这个小数的进位制在表示有些数字时很方便。例如常遇到的1/3,在十进位制里要变成无限小数,但在这种进位制中就是一个整数。 这种六十进位制(严格地说是六十退位制)的小数记数法,在天文历法方面已长久地为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所习惯,所以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Goldbach C.,1690.3.18~1764.11.20)是德国数学家;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二百多年来,尽管许许多多的数学家为解决这个猜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既没有得到正面证明也没有被推翻的命题。

够了吧,自己选择吧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15 10:10
一次只能一万字,而且要审核,比较慢,所以第二部分放这里

阿拉伯数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0、1、2、3、4、5、6、7、8、9这些数字。那么你知道这些数字是谁发明的吗?

这些数字符号原来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们叫做"阿拉伯数字",因为流传了许多年,人们叫得顺口,所以至今人们仍然将错就错,把这些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叫做阿拉伯数字。

现在,阿拉伯数字已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

九九歌

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
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约在公元五至十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如一"。大约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
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奇妙的圆形

 圆形,是一个看来简单,实际上是很奇妙的圆形。
  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从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的。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曾经在兽牙、砾石和石珠上钻孔,那些孔有的就很圆。
以后到了陶器时代,许多陶器都是圆的。圆的陶器是将泥土放在一个转盘上制成的。
当人们开始纺线,又制出了圆形的石纺缍或陶纺缍。
  古代人还发现圆的木头滚着走比较省劲。后来他们在搬运重物的时候,就把几段圆木垫在大树、大石头下面滚着走,这样当然比扛着走省劲得多。
  大约在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的木盘。大约在4000多年前,人们将圆的木盘固定在木架下,这就成了最初的车子。
  会作圆,但不一定就懂得圆的性质。古代埃及人就认为:圆,是神赐给人的神圣图形。一直到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才给圆下了一个定义:"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长都相等。这个定义比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给圆下定义要早100年。
圆周率,也就是圆周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数。
《周髀算经》上说"径一周三",把圆周率看成3,这只是一个近似值。美索不达来亚人在作第一个轮子的时候,也只知道圆周率是3。
  魏晋时期的刘徽于公元263年给《九章算术》作注。他发现"径一周三"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他创立了割圆术,认为圆内接正多连形边数无限增加时,周长就越逼近圆周长。他算到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圆周率,π= 3927/1250。刘徽已经把极限的概念运用于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之中,这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一项重大的成就。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在前人的计算基础上继续推算,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精确值,他还用两个分数值来表示圆周率:22/7称为约率,355/113称为密率。
  在欧洲,直到1000年后的十六世纪,德国人鄂图(公元1573年)和安托尼兹才得到这个数值。
  现在有了电子计算机,圆周率已经算到了小数点后一千万以上了。

从一加到一百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後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後,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个定理在中国又称为"商高定理",在外国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什么一个定理有这么多名称呢?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西汉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什么是"勾、股"呢?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称为"勾",下半部分称为"股"。商高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由于勾股定理的内容最早见于商高的话中,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定理叫作"商高定理"。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是古希腊数学家,他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人,比商高晚出生五百多年。希腊另一位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是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人)在编著《几何原本》时,认为这个定理是毕达哥达斯最早发现的,所以他就把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以后就流传开了。
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周髀算经》上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此数"指的是"勾三股四弦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勾三股四弦五这种关系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
勾股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我国战国时期另一部古籍《路史后记十二注》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禹治洪水决流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除滔天之灾,使注东海,无漫溺之患,此勾股之所系生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使不决流江河,根据地势高低,决定水流走向,因势利导,使洪水注入海中,不再有大水漫溺的灾害,是应用勾股定理的结果。

无声胜有声
在数学上也不乏无声胜有声这种意境。1903年,在纽约的一次数学报告会上,数学家科乐上了讲台,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数的演算结果,一个是2的67次方-1,另一个是193707721×761838257287,两个算式的结果完全相同,这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科乐解决了两百年来一直没弄清的问题,即2是67次方-1是不是质数?现在既然它等于两个数的乘积,可以分解成两个因数,因此证明了2是67次方-1不是质数,而是合数。  
  科尔只做了一个简短的无声的报告,可这是他花了3年中全部星期天的时间,才得出的结论。在这简单算式中所蕴含的勇气,毅力和努力,比洋洋洒洒的万言报告更具魅力。

为什么时间和角度的单位用六十进位制 时间的单位是小时,角度的单位是度,从表面上看,它们完全没有关系。可是,为什么它们都分成分、秒等名称相同的小单位呢?为什么又都用六十进位制呢?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这两种量是紧密联系着的。原来,古代人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要研究天文和历法,就牵涉到时间和角度了。譬如研究昼夜的变化,就要观察地球的自转,这里自转的角度和时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历法需要的精确度较高,时间的单位"小时"、角度的单位"度"都嫌太大,必须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小数。时间和角度都要求它们的小数单位具有这样的性质:使1/2、1/3、1/4、1/5、1/6等都能成为它的整数倍。以1/60作为单位,就正好具有这个性质。譬如:1/2等于30个1/60,1/3等于20个1/60,1/4等于15个1/60…… 数学上习惯把这个1/60的单位叫做"分",用符号"′"来表示;把1分的1/60的单位叫做"秒",用符号"″"来表示。时间和角度都用分、秒作小数单位。 这个小数的进位制在表示有些数字时很方便。例如常遇到的1/3,在十进位制里要变成无限小数,但在这种进位制中就是一个整数。 这种六十进位制(严格地说是六十退位制)的小数记数法,在天文历法方面已长久地为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所习惯,所以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Goldbach C.,1690.3.18~1764.11.20)是德国数学家;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二百多年来,尽管许许多多的数学家为解决这个猜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既没有得到正面证明也没有被推翻的命题。

找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1&word=%CA%FD%D1%A7%CA%D6%B3%AD%B1%A8%B0%E6%C3%E6%C9%E8%BC%C6去吧,那儿很多。

我?

1234567890

  • 鏁板鐨鎵嬫妱鎶ュ浘鐗
    绛旓細鍏充簬鏁板鐨勬墜鎶勬姤鍥剧墖闆嗛敠 鏁板,灏卞儚涓搴ч珮宄,鐩存彃浜戦渼,鍒氬垰寮濮嬫攢鐧绘椂,鎰熻寰堣交鏉,浣嗘垜浠埇寰楄秺楂,灞卞嘲灏卞彉寰楄秺闄,璁╀汉鎰熷埌鎭愭儳,杩欐椂鍊,鍙湁鐪熸鍠滅埍鏁板鐨勪汉鎵嶄細鏈夊媷姘旂户缁攢鐧讳笅鍘,鎵浠,绔欏湪鏁板鐨勯珮宄颁笂鐨勪汉,閮芥槸鍙戣嚜鍐呭績鍠滄鏁板鐨勩備笅闈㈡槸鎴戜负澶у鍑嗗鐨勫叧浜庢暟瀛︾殑鎵嬫妱鎶ュ浘鐗,甯屾湜澶у鍠滄銆 鍏充簬鏁板鐨勬墜鎶...
  • 鏁板鎵嬫妱鎶鐢讳粈涔堝ソ?(鍥剧墖)
    绛旓細鐢熸椿 鑱屼笟 姣嶅┐ 涓夊啘 浜掕仈缃 鐢熶骇鍒堕 鍏朵粬 鏃ユ姤 鏃ユ姤绮鹃 鏃ユ姤骞垮満 鐢ㄦ埛 璁よ瘉鐢ㄦ埛 瑙嗛浣滆 鏃ユ姤浣滆 鐭ラ亾鍥㈤槦 璁よ瘉鍥㈤槦 鍚堜紮浜 浼佷笟 濯掍綋 鏀垮簻 鍏朵粬缁勭粐 鍟嗗煄 鎵嬫満绛旈 鎴戠殑 鏁板鎵嬫妱鎶鐢讳粈涔堝ソ?(鍥剧墖)  鎴戞潵绛 1涓洖绛 #鐑# 鑱屽満涓婂彈濮斿眻瑕佷笉瑕佷负鑷繁瑙i噴?宄...
  • 鏁板鎵嬫妱鎶ュ浘鐗绠鍗曞張濂界湅
    绛旓細鏁板鎵嬫妱鎶鍐呭锛氶珮涓暟瀛﹀涔犳妧宸 1.鏁板舰缁撳悎鎬濇兂鏂规硶 鏁板舰缁撳悎灏辨槸鍏呭垎鑰冩煡鏁板闂鐨勬潯浠跺拰缁撹涔嬮棿鐨勫唴鍦ㄨ仈绯伙紝鏃㈠垎鏋愬叾浠f暟鎰忎箟鍙堟彮绀哄叾鍑犱綍鎰忎箟锛屽皢鏁伴噺鍏崇郴鍜岀┖闂村舰寮忓阀濡欑粨鍚堬紝鏉ュ鎵捐В棰樻濊矾锛屼娇闂寰楀埌瑙e喅銆備娇闂鍖栭毦涓烘槗銆佸寲绻佷负绠锛屼粠鑰屽緱鍒拌В鍐炽備緥濡傦紝鍦涓浜鍒嗗瓙銆佸垎姣嶉兘鏄笁瑙掑嚱鏁版垨...
  • 绠鍗曞張婕備寒鐨鏁板鎵嬫妱鎶ュ浘鐗
    绛旓細鏁板鐨勭煡璇嗙偣鏄潪甯镐箣澶氱殑锛屾垜浠涓嶆柇瀛︿範锛屾暟瀛︽墜鎶勬姤涔熸槸瀛︿範鏁板鐨勪竴绉嶆柟寮忋備笅闈㈡槸鎴戜负澶у绮惧績鏁寸悊鐨鏁板鎵嬫妱鎶ワ紝甯屾湜瀵逛綘鏈夊府鍔!鏁板鎵嬫妱鎶ュ浘鐗 鏁板鎵嬫妱鎶ヨ祫鏂欙細鐜颁唬鏁板鏁欒偛 鐜颁唬鏁板鏃舵湡鏄寚鐢19涓栫邯20骞翠唬鑷充粖锛岃繖涓鏃舵湡鏁板涓昏鐮旂┒鐨勬槸鏈涓鑸殑鏁伴噺鍏崇郴鍜岀┖闂村舰寮忥紝鏁板拰閲忎粎浠呮槸瀹冪殑鏋佺壒娈婄殑...
  • 浜斿勾绾т笂鍐鏁板鎵嬫妱鎶 绠鍗曠殑瀛楀皯
    绛旓細鎴戣寰楀埗浣滀簲骞寸骇涓婂唽鏁板鎵嬫妱鎶鐨勬柟娉曞涓:1.纭畾涓婚鍜屽唴瀹,濡傜敓娲讳腑鐨勬暟瀛︽垨鏁板涓庢父鎴,閫夋嫨鐩稿叧鏁板鐭ヨ瘑鐐瑰拰瀹為檯搴旂敤銆2.璁捐鐗堥潰,鐢ㄧ嚎鏉$敾鍑哄ぇ鑷村竷灞,鍒嗗嚭鏍囬銆佸唴瀹瑰拰鎻掑浘鍖哄煙,淇濇寔鏁存磥骞剁獊鍑烘爣棰樸3.濉厖鍐呭骞剁編鍖,鐢ㄧ畝娲佹枃瀛楁弿杩扮煡璇嗙偣,閫夋嫨棰滆壊绗斾功鍐,鍙敤褰╄壊绗旀垨姘村僵绠鍗曡楗,鐢讳笌鏁板鐩稿叧鐨勬彃鍥惧鍔犺叮鍛...
  • 鏁板鏂囧寲鎵嬫妱鎶鍐呭绮鹃?
    绛旓細鏁板鏄竴绉嶆櫤鎱э紝杩欑鏅烘収涓暣鍚潃鏁颁笌褰㈢殑缇庡銆佸叿浣撳拰鎶借薄鐨勬濊鲸銆佷紶鎵垮苟瓒呰秺鐨勭簿绁炪備笅闈㈡垜鍒嗕韩鐨勬槸鍏充簬鏁板鎵嬫妱鎶鐨勫唴瀹逛互鍙婄浉鍏鍥剧墖锛岀粰澶у鎬濊冧互鍙婂涔犮傛暟瀛︽枃鍖栨墜鎶勬姤璧勬枡1锛氥婄畻鏈 銆婄畻鏈婣rithmetica鏄彜甯岃厞鍚庢湡鏁板瀹朵涪鐣浘鐨勪竴閮ㄥ悕钁楋紝杩欓儴钁椾綔鍘熸湁13鍗凤紝闀挎湡浠ユ潵锛屽ぇ瀹堕兘浠ヤ负鍙湁1464...
  • 鏁板鎵嬫妱鎶绠鍗曟紓浜鍥剧墖
    绛旓細鏁板涓殑鏁板瓧灏卞儚鏄湁榄斿姏涓鏍凤紝缁勬垚浜嗕竴閬撳張涓閬撶殑棰樼洰锛岀敤涓浜涙暟瀛鐭ヨ瘑灏卞彲浠ュ埗浣滀竴浠芥暟瀛︽墜鎶勬姤鐨勩備笅闈㈡槸鎴戜负澶у甯︽潵鐨鏁板鎵嬫妱鎶ワ紝甯屾湜澶у鍠滄銆鏁板鎵嬫妱鎶ュ浘鐗娆h祻 鏁板鎵嬫妱鎶ョ畝鍗曟紓浜浘涓 鏁板鎵嬫妱鎶ョ畝鍗曟紓浜浘浜 鏁板鎵嬫妱鎶ョ畝鍗曟紓浜浘涓 鏁板鎵嬫妱鎶ョ畝鍗曟紓浜浘鍥 鏁板鎵嬫妱鎶ョ畝鍗...
  • 鏁板鎵嬫妱鎶,瑕佸浘鏂囧苟鑼傜殑閭g
    绛旓細瀹冪殑鍩烘湰瑕佺礌鏄細閫昏緫鍜岀洿瑙傘佸垎鏋愬拰鎺ㄧ悊銆佸叡鎬у拰涓с傝櫧鐒朵笉鍚岀殑浼犵粺瀛︽淳鍙互寮鸿皟涓嶅悓鐨勪晶闈紝鐒惰屾鏄繖浜涗簰鐩稿绔嬬殑鍔涢噺鐨勭浉浜掍綔鐢紝浠ュ強瀹冧滑缁煎悎璧锋潵鐨勫姫鍔涳紝鎵嶆瀯鎴愪簡鏁板绉戝鐨勭敓鍛藉姏銆佸彲鐢ㄦу拰瀹冪殑宕囬珮浠峰笺傜涓夊啓鍏充簬鏁板鐨勫皬鏁呬簨鏁板鍚嶄汉灏忔晠浜-搴锋墭灏 鐢变簬鐮旂┒鏃犵┓鏃跺線寰鎺ㄥ嚭涓浜鍚堜箮閫昏緫鐨勪絾鍙...
  • 鏁板鎵嬫妱鎶ュ浘鐗绠鍗曞張绮剧編
    绛旓細缇庤鐨鏁板鎵嬫妱鎶 鏁板鎵嬫妱鎶ヨ祫鏂欙細涓浗杩戜唬鏁板鍘嗗彶 1919骞翠簲鍥涜繍鍔ㄤ互鍚庯紝涓浗杩戜唬鏁板鐨勭爺绌舵墠鐪熸寮濮嬨傝繎鐜颁唬鏁板鍙戝睍鏃舵湡杩欎竴鏃舵湡鏄粠20涓栫邯鍒濊嚦浠婄殑涓娈垫椂闂达紝甯镐互1949骞存柊涓浗鎴愮珛涓烘爣蹇楀垝鍒嗕负涓や釜闃舵銆備腑鍥借繎3骞寸暀鏃ョ殑鍐鑽锛1908骞寸暀缇庣殑閮戜箣钑冿紝1910骞寸暀缇庣殑鑳℃槑澶嶅拰璧靛厓浠伙紝1911骞寸暀缇庣殑...
  • 鍒濅竴鏁板鎵嬫妱鎶ュ浘鐗璁捐绠鍗曞ソ鐪
    绛旓細鏁板鎵嬫妱鎶璧勬枡锛氬叧浜庨珮涓暟瀛﹀叕寮 鍒ゅ埆寮 b2-4ac=0 娉細鏂圭▼鏈変袱涓浉绛夌殑瀹炴牴 b2-4ac>0 娉細鏂圭▼鏈変袱涓笉绛夌殑瀹炴牴 b2-4ac<0 娉細鏂圭▼娌℃湁瀹炴牴锛屾湁鍏辫江澶嶆暟鏍 涓夎鍑芥暟鍏紡 涓よ鍜屽叕寮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
  • 扩展阅读:数学报图片大全 ... 金点子小学生设计图 ... 数学报简单又好看字少 ... 高一数学每章思维导图 ... 数学报简单精美 ... 三上数学小报第一名 ... 二年级数学报简单漂亮 ... 8岁一10岁手抄报画 ... 1一3年级手抄报数学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