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先发现圆周率的 第一个发现圆周率的人是谁?

\u6700\u65e9\u53d1\u73b0\u5706\u5468\u7387\u7684\u6570\u5b66\u5bb6\u662f\u8c01\uff0c\u662f\u54ea\u56fd\u4eba

\u53e4\u57c3\u53ca\u65e9\u57284000\u5e74\u524d\u5c31\u5df2\u7ecf\u53d1\u73b0\u4e86\u5706\u5468\u7387,\u662f\u8c01\u53d1\u73b0\u7684\u6839\u672c\u65e0\u6cd5\u8003\u8bc1.
\u4e2d\u56fd,\u6700\u521d\u5728\u300a\u5468\u9ac0\u7b97\u7ecf\u300b\u4e2d\u5c31\u6709\u201c\u5f84\u4e00\u5468\u4e09\u201d\u7684\u8bb0\u8f7d,\u53d6\u03c0\u503c\u4e3a3.
\u3000\u3000\u9b4f\u664b\u65f6,\u5218\u5fbd\u66fe\u7528\u4f7f\u6b63\u591a\u8fb9\u5f62\u7684\u8fb9\u6570\u9010\u6e10\u589e\u52a0\u53bb\u903c\u8fd1\u5706\u5468\u7684\u65b9\u6cd5\uff08\u5373\u201c\u5272\u5706\u672f\u201d\uff09,\u6c42\u5f97\u03c0\u7684\u8fd1\u4f3c\u503c3.1416.
\u6c49\u671d\u65f6,\u5f20\u8861\u5f97\u51fa\u03c0\u7684\u5e73\u65b9\u9664\u4ee516\u7b49\u4e8e5/8,\u5373\u03c0\u7b49\u4e8e10\u7684\u5f00\u65b9\uff08\u7ea6\u4e3a3.162\uff09.\u867d\u7136\u8fd9\u4e2a\u503c\u4e0d\u592a\u51c6\u786e,\u4f46\u5b83\u7b80\u5355\u6613\u7406\u89e3,\u6240\u4ee5\u4e5f\u5728\u4e9a\u6d32\u98ce\u884c\u4e86\u4e00\u9635.\u738b\u8543\uff08229-267\uff09\u53d1\u73b0\u4e86\u53e6\u4e00\u4e2a\u5706\u5468\u7387\u503c,\u8fd9\u5c31\u662f3.156,\u4f46\u6ca1\u6709\u4eba\u77e5\u9053\u4ed6\u662f\u5982\u4f55\u6c42\u51fa\u6765\u7684.
\u3000\u3000\u516c\u51435\u4e16\u7eaa,\u7956\u51b2\u4e4b\u548c\u4ed6\u7684\u513f\u5b50\u4ee5\u6b6324576\u8fb9\u5f62,\u6c42\u51fa\u5706\u5468\u7387\u7ea6\u4e3a355/113,\u548c\u771f\u6b63\u7684\u503c\u76f8\u6bd4,\u8bef\u5dee\u5c0f\u4e8e\u516b\u4ebf\u5206\u4e4b\u4e00.\u8fd9\u4e2a\u7eaa\u5f55\u5728\u4e00\u5343\u5e74\u540e\u624d\u7ed9\u6253\u7834.
\u3000\u3000\u5370\u5ea6,\u7ea6\u5728\u516c\u5143530\u5e74,\u6570\u5b66\u5927\u5e08\u963f\u8036\u6ce2\u591a\u5229\u7528384\u8fb9\u5f62\u7684\u5468\u957f,\u7b97\u51fa\u5706\u5468\u7387\u7ea6\u4e3a\u221a9.8684.
\u3000\u3000\u5a46\u7f57\u95e8\u7b08\u591a\u91c7\u7528\u53e6\u4e00\u5957\u65b9\u6cd5,\u63a8\u8bba\u51fa\u5706\u5468\u7387\u7b49\u4e8e10\u7684\u7b97\u672f\u5e73\u65b9\u6839.
\u6b27\u6d32
\u3000\u3000\u6590\u6ce2\u90a3\u5951\u7b97\u51fa\u5706\u5468\u7387\u7ea6\u4e3a3.1418.
\u3000\u3000\u97e6\u8fbe\u7528\u963f\u57fa\u7c73\u5fb7\u7684\u65b9\u6cd5,\u7b97\u51fa3.1415926535

\u7b54\uff1a \u65e9\u5728\u516c\u5143\u524d20\u4e16\u7eaa\uff0c\u5df4\u6bd4\u4f26\u4eba\u5c31\u53d1\u73b0\u4e86\uff0c\u8fd1\u4f3c\u662f\u4e00\u4e2a\u5206\u657025/8 \u2248 3.125\uff1b
\u5728\u6211\u56fd\uff0c\u53e4\u4ee3\u6570\u5b66\u5bb6\u4e5f\u65e9\u5df2\u4f5c\u51fa\u5de8\u5927\u7684\u8d21\u732e,\u4e1c\u6c49\u521d\u5e74\u7684\u6570\u5b66\u4e66\u300a \u5468\u9ac0\u7b97\u7ecf\u300b\u91cc\u5df2\u7ecf\u8f7d\u6709\u201c\u5468\u4e09\u5f84\u4e00\u201d,\u79f0\u4e4b\u4e3a\u201c\u53e4\u7387\u201d,\u610f\u601d\u662f\u8bf4,\u76f4\u5f84\u662f1\u7684\u5706,\u5b83\u7684\u5468\u957f\u662f3\u3002
\u897f\u6c49\u672b\u5e74,\u5218\u6b46\u786e\u5b9a\u5706\u5468\u7387\u4e3a3.1547\u3002\u5357\u5317\u671d\u65f6\u671f\u7684\u7956\u51b2\u4e4b\u63a8\u7b97\u51fa \uff1a3.1415926\uff1c\u03c0\uff1c3.1415927\uff0c\u4ed6\u662f\u4e16\u754c\u4e0a\u7b2c\u4e00\u4e2a\u786e\u5b9a\u5706\u5468\u7387\u51c6\u786e\u52307\u4f4d\u5c0f\u6570\u7684\u4eba\u3002

圆周率并不是祖冲之发现的,他之前,刘徽就就计算过圆周率.
作为数学家,研究计算圆周率应该是他们的专业方向之一.
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绩是突出的。早在三国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就用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刘徽研究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这一成就比欧洲人要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是和他儿子一起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当时条件很差。他们在一间大屋的地上画了一个直径1丈的大圆。从内接正6边形开始计算,12边形,24边形,48边形的翻翻,一直算到96边形,计算的结果和刘徽的一样。接着,内接边数再逐次翻翻,边数每翻一次,要进行7次加减运算,2次乘方,2次开方,运算的数字都很大,很复杂,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十分困难的。祖冲之父子一直把边形算到24576边,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其近似分数是 355/113,被称为"密率"。德国数学家奥托在1573年重新得出这个近似分数。当时,欧洲人还不知道在一千多年之前祖冲之就己经算出来了。后来荷兰人安托尼兹也算出这个近似分数,于是欧洲人就把这个称为"密率"的近似分数叫着"安托尼兹率"。日本数学家认为应该恢复其本来面目,肯定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研究的贡献,改称"祖率"才对。
求无理数π的近似值,我国古代数学家早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汉初年的数学书《周髀算经》里已经载有“周三径一”,称之为“古率”,就是说,直径是1的圆,它的周长是3.

到了西汉末年,刘歆(约分元前50年到公元23年)定圆周率为3.1547,到了东汉时代,张衡(公元78-139年)求得两个比,一是92 29=3.17241…,另一个是10,约等于3.1622.(印度数学家罗笈多也曾定圆周率为10,但已迟于张衡500多年.)

到了三国时,魏人刘徽(公元263年)创立了求圆周率的准确值的原理,他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的前三位数字是π≈3.14…,称为徽率.

到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他已推算出

3.1415926<π<3.1415927.

也就是π≈3.1415926…,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圆周率准确到7位小数的人.祖冲之又提出了用两个分数表示π的近似值.即22 7及355 113,分别称为π的约率和密度.

在祖冲之发现密率一千多年后,欧洲的安托尼兹(16世纪~17世纪)才重新发现了这个值.

发展历程

  在历史上,有不少数学家都对圆周率作出过研究,当中著名的有阿基米德(Archimedes of 圆周率Syracuse)、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张衡、祖冲之等。他们在自己的国家用各自的方法,辛辛苦苦地去计算圆周率的值。下面,就是世上各个地方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
亚洲
  中国,最初在《周髀算经》中就有“径一周三”的记载,取π值为3。
  魏晋时,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即“割圆术”),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
   圆周率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于5/8,即π等于10的开方(约为3.162)。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 王蕃(229-267)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这就是3.156,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
  公元5世纪,祖冲之和他的儿子以正24576边形,求出圆周率约为355/113,和真正的值相比,误差小于八亿分之一。这个纪录在一千年后才给打破。
  印度,约在公元530年,数学大师阿耶波多利用384边形的周长,算出圆周率约为√9.8684。
  婆罗门笈多采用另一套方法,推论出圆周率等于10的算术平方根。
欧洲
  斐波那契算出圆周率约为3.1418。
  韦达用阿基米德的方法,算出3.1415926535<π<3.1415926537
  他还是第一个以无限乘积叙述圆周率的人。
  鲁道夫万科伦以边数多过32000000000的多边形算出有35个小数位的圆周率。
  华理斯在1655年求出一道公式π/2=2×2×4×4×6×6×8×8...../3×3×5×5×7×7×9×9......
  欧拉发现的e的iπ次方加1等于0,成为证明π是超越数的重要依据。
  之后,不断有人给出反正切公式或无穷级数来计算π,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习一文一乐,便入安宁万世;知思远思小,人才话中有力。

求算圆周率的值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许多数学家都致力于圆周率的计算,而公元5世纪祖冲之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圆周率计算的一个跃进。 祖冲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于公元429年出生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他家历代都对天文历法有研究,他从小就接触数学和天文知识,公元464年,祖冲之35岁时,他开始计算圆周率。

在中国古代,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圆的周长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也就是圆的周长是圆直径的三倍多,但是多多少,意见不一。在祖冲之之前,中国数学家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用这种方法,刘徽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4位数。 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查考。如果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000多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

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π叫做“祖率”。 除了在计算圆周率方面的成就,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原理,在西方被称为“卡瓦列利”(Cavalieri)原理,但这是在祖冲之以后一千多年才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数学上也称这一原理为“祖原理”。

祖冲之在数学领域的成就,只是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一个方面。实际上,14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比如几何中的勾股定理,在中国早期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大约于公元前2世纪成书)中即有论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另一本重要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13世纪时,中国就已经有了十次方程的解法,而直到16世纪,欧洲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

祖冲之

祖冲之第一个发明 。

地球人

扩展阅读:圆周率竟然有尽头 ... 爆笑回复搞笑名场面 ... 恶搞配音搞笑名场面 ... 圆周率可怕图片 ... 几除几等于π ... 圆周率十大诡异之处 ... π是谁发明的 ... 圆周率100位口诀 ... 六个死亡数字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