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面的古诗叫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后两句子的意思是

\u4e5d\u6708\u4e5d\u65e5\u5fc6\u5c71\u4e1c\u5144\u5f1f\u53e4\u8bd7

\u8fd9\u9898\u6211\u4f1a\uff01\u4e5d\u6708\u4e5d\u65e5\u5fc6\u5c71\u4e1c\u5144\u5f1f\u53e4\u8bd7\uff1a
\u72ec\u5728\u5f02\u4e61\u4e3a\u5f02\u5ba2\uff0c\u6bcf\u9022\u4f73\u8282\u500d\u601d\u4eb2\u3002
\u9065\u77e5\u5144\u5f1f\u767b\u9ad8\u5904\uff0c\u904d\u63d2\u8331\u8438\u5c11\u4e00\u4eba\u3002
\u8bd1\u6587\uff1a
\u4e00\u4e2a\u4eba\u72ec\u81ea\u6f02\u6cca\u5728\u4ed6\u4e61\u4f5c\u5f02\u5ba2\uff0c\u6bcf\u9022\u8282\u65e5\u52a0\u500d\u601d\u5ff5\u8fdc\u65b9\u7684\u4eb2\u4eba\u3002
\u9065\u60f3\u5144\u5f1f\u4eec\u4eca\u5929\u767b\u9ad8\u7684\u5730\u65b9\uff0c\u904d\u63d2\u8331\u8438\u65f6\u4f1a\u60f3\u5230\u5c11\u4e86\u4e00\u4eba\u3002
\u6ce8\u91ca\uff1a
\u5f02\u4e61\uff1a \u4ed6\u4e61\u3001\u5916\u4e61\u3002
\u4e3a\u5f02\u5ba2\uff1a \u4f5c\u4ed6\u4e61\u7684\u5ba2\u4eba\u3002
\u4f73\u8282\uff1a \u7f8e\u597d\u7684\u8282\u65e5\u3002
\u767b\u9ad8\uff1a \u53e4\u6709\u91cd\u9633\u8282\u767b\u9ad8\u7684\u98ce\u4fd7\u3002
\u8331\u8438\uff1a \u4e00\u79cd\u9999\u8349\uff0c\u5373\u8349\u51b3\u660e\u3002\u53e4\u65f6\u4eba\u4eec\u8ba4\u4e3a\u91cd\u9633\u8282\u63d2\u6234\u8331\u8438\u53ef\u4ee5\u907f\u707e\u514b\u90aa\u3002
\u4f5c\u8005\u7b80\u4ecb\uff1a
\u738b\u7ef4\uff0c\u5510\u4ee3\u8bd7\u4eba\u3002\u5b57\u6469\u8bd8\u3002\u5148\u4e16\u4e3a\u592a\u539f\u7941\uff08\u4eca\u5c5e\u5c71\u897f\uff09\u4eba\uff0c\u5176\u7236\u8fc1\u5c45\u84b2\u5dde\uff08\u6cbb\u4eca\u5c71\u897f\u6c38\u6d4e\u897f\uff09\uff0c\u9042\u4e3a\u6cb3\u4e1c\u4eba\u3002\u5f00\u5143\u8fdb\u58eb\u3002\u7d2f\u5b98\u81f3\u7ed9\u4e8b\u4e2d\u3002\u5b89\u7984\u5c71\u53db\u519b\u9677\u957f\u5b89\u65f6\u66fe\u53d7\u804c\uff0c\u4e71\u5e73\u540e\uff0c\u964d\u4e3a\u592a\u5b50\u4e2d\u5141\u3002\u540e\u5b98\u81f3\u5c1a\u4e66\u53f3\u4e1e\uff0c\u6545\u4ea6\u79f0\u738b\u53f3\u4e1e\u3002\u4e2d\u5e74\u540e\u5c45\u84dd\u7530\u8f8b\u5ddd\uff0c\u8fc7\u7740\u4ea6\u5b98\u4ea6\u9690\u7684\u4f18\u6e38\u751f\u6d3b\u3002\u8bd7\u4e0e\u5b5f\u6d69\u7136\u9f50\u540d\uff0c\u5e76\u79f0\u201c\u738b\u5b5f\u201d\u3002\u524d\u671f\u5199\u8fc7\u4e00\u4e9b\u4ee5\u8fb9\u585e\u9898\u6750\u7684\u8bd7\u7bc7\uff0c\u4f46\u5176\u4f5c\u54c1\u6700\u4e3b\u8981\u7684\u5219\u4e3a\u5c71\u6c34\u8bd7\uff0c\u901a\u8fc7\u7530\u56ed\u5c71\u6c34\u7684\u63cf\u7ed8\uff0c\u5ba3\u626c\u9690\u58eb\u751f\u6d3b\u548c\u4f5b\u6559\u7985\u7406\uff1b\u4f53\u7269\u7cbe\u7ec6\uff0c\u72b6\u5199\u4f20\u795e\uff0c\u6709\u72ec\u7279\u6210\u5c31\u3002\u517c\u901a\u97f3\u4e50\uff0c\u5de5\u4e66\u753b\u3002\u6709\u300a\u738b\u53f3\u4e1e\u96c6\u300b\u3002

\u521b\u4f5c\u80cc\u666f\uff1a
\u6b64\u8bd7\u539f\u6ce8\uff1a\u201c\u65f6\u5e74\u5341\u4e03\u3002\u201d\u8bf4\u660e\u8fd9\u662f\u738b\u7ef4\u5341\u4e03\u5c81\u65f6\u7684\u4f5c\u54c1\u3002\u738b\u7ef4\u5f53\u65f6\u72ec\u81ea\u4e00\u4eba\u6f02\u6cca\u5728\u6d1b\u9633\u4e0e\u957f\u5b89\u4e4b\u95f4\uff0c\u4ed6\u662f\u84b2\u5dde\uff08\u4eca\u5c71\u897f\u6c38\u6d4e\uff09\u4eba\uff0c\u84b2\u5dde\u5728\u534e\u5c71\u4e1c\u9762\uff0c\u6240\u4ee5\u79f0\u6545\u4e61\u7684\u5144\u5f1f\u4e3a\u5c71\u4e1c\u5144\u5f1f\u3002\u4e5d\u6708\u4e5d\u65e5\u662f\u91cd\u9633\u8282\uff0c\u4e2d\u56fd\u6709\u4e9b\u5730\u65b9\u6709\u767b\u9ad8\u7684\u4e60\u4fd7\u3002
\u8d4f\u6790\uff1a
\u201c\u72ec\u5728\u5f02\u4e61\u4e3a\u5f02\u5ba2\u201d\u8868\u8fbe\u4e86\u8bd7\u4eba\u5728\u5f02\u4e61\u7684\u5b64\u72ec\u4e4b\u611f\uff0c\u6bcf\u9022\u4f73\u8282\u500d\u601d\u4eb2\uff0c\u8868\u8fbe\u4e86\u8bd7\u4eba\u5bf9\u8fdc\u65b9\u4eb2\u4eba\u7684\u601d\u5ff5\u4e4b\u60c5\uff0c\u6700\u540e\u4e00\u53e5\u201c\u9065\u77e5\u5144\u5f1f\u767b\u9ad8\u5904\uff0c\u904d\u63d2\u8331\u8438\u5c11\u4e00\u4eba\u201d\u5219\u8868\u8fbe\u4e86\u8bd7\u4eba\u5bf9\u5144\u5f1f\u7684\u601d\u5ff5\u4e4b\u60c5\u3002
\u6574\u9996\u8bd7\u610f\u5883\u6df1\u8fdc\uff0c\u8bed\u8a00\u7b80\u7ec3\uff0c\u5bcc\u6709\u611f\u67d3\u529b\u3002

\u5154\u5c0f\u8d1d\u53e4\u8bd7\u7cbe\u5fc3\u63a8\u51fa\u53e4\u8bd7\u89c6\u9891\u5927\u5168\uff0c\u5c06\u4e0d\u65ad\u4e3a\u60a8\u5448\u73b0\u7ecf\u5178\u53c8\u70ed\u95e8\u7684\u53e4\u8bd7\u7bc7\u7ae0\u3002\u89c6\u9891\u753b\u9762\u7cbe\u81f4\uff0c\u5185\u5bb9\u4e30\u5bcc\uff0c\u7cbe\u54c1\u4e91\u96c6\uff0c\u60a8\u503c\u5f97\u62e5\u6709!

  如果是人教版的是(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如果是苏教版的就不知道。会不会不是五年级的。
  是古诗内容的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夜书所见》情境图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编辑本段
  诗词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编辑本段
  诗词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编辑本段
  诗词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编辑本段
  赏析:

  一、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二、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编辑本段
  字句斟酌: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所著《四朝闻见录》,记述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闻趣事及“庆元党禁”始末,可补正史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编辑本段
  代表作: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嘉兴界》
  【宋】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田家三咏》
  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敬陪直院右史上已后一日西斋之集 。
  清时天上诏书稀,曲水从游许布衣。
  插羽满浮寒食酒,倚栏同忆故山薇。
  碧桃绕观春风静,柔栌摇汀夕照微。
  慨想兰亭如昨日,沙鸥飞下钓钱矶。
  《田家三咏》
  叶绍翁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田家三咏》
  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汉武帝》
  叶绍翁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人世团圞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和葛天民呈吴韬仲韵赋其庭馆所有
  江远潮痕细,城回路势斜。
  竹行穿砌笋,风堕过墙花。
  篆叶虫留字,衔泥燕理家。
  主人清到骨,相对只杯茶。

  品概述

  【作品名称】望天门山 天门山【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李白 字太白
  【作品体裁】诗七言绝句
  编辑本段
  古诗原文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编辑本段
  诗词韵律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队;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编辑本段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出:凸出,出现
  编辑本段
  译文

  译文一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译文二
  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拂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编辑本段
  艺术特色

  一、“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二、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前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多首。

  本信息

  名称:《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朝
  作者:苏轼
  体裁:七言绝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编辑本段
  作品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编辑本段
  作品注解

  ①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方好——正显得美。
  ③空濛——细雨迷茫,若隐若现的样子。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⑤亦奇:也显得奇妙。
  编辑本段
  作品大意

  解释1:那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 饮湖上初晴后雨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解释2: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多娇。
  含义
  诗人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晴、雨,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推出西湖的阴柔之美和天然姿态。
  句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濛”,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妙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编辑本段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三.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有三首:
诗词原文: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夜书所见》情境图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编辑本段
诗词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编辑本段
诗词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编辑本段
诗词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编辑本段
赏析:

  一、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二、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编辑本段
字句斟酌: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所著《四朝闻见录》,记述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闻趣事及“庆元党禁”始末,可补正史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编辑本段
代表作: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嘉兴界》
  【宋】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田家三咏》
  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敬陪直院右史上已后一日西斋之集 。
  清时天上诏书稀,曲水从游许布衣。
  插羽满浮寒食酒,倚栏同忆故山薇。
  碧桃绕观春风静,柔栌摇汀夕照微。
  慨想兰亭如昨日,沙鸥飞下钓钱矶。
  《田家三咏》
  叶绍翁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田家三咏》
   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汉武帝》
  叶绍翁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人世团圞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和葛天民呈吴韬仲韵赋其庭馆所有
  江远潮痕细,城回路势斜。
  竹行穿砌笋,风堕过墙花。
  篆叶虫留字,衔泥燕理家。
  主人清到骨,相对只杯茶。

品概述

  【作品名称】望天门山 天门山【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李白 字太白
  【作品体裁】诗七言绝句
编辑本段
古诗原文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编辑本段
诗词韵律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队;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编辑本段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出:凸出,出现
编辑本段
译文

译文一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译文二
  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拂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编辑本段
艺术特色

  一、“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二、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前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多首。

本信息

  名称:《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朝
  作者:苏轼
  体裁:七言绝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编辑本段
作品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编辑本段
作品注解

  ①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方好——正显得美。
  ③空濛——细雨迷茫,若隐若现的样子。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⑤亦奇:也显得奇妙。
编辑本段
作品大意

  解释1:那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 饮湖上初晴后雨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解释2: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多娇。
含义
  诗人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晴、雨,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推出西湖的阴柔之美和天然姿态。
句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濛”,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妙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编辑本段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三.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编辑本段
作品解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不知道

  • 鑳滃埄灏忓浜斿勾绾鍙よ瘲璇嶇Н绱
    绛旓細杩斿奖鍏ユ繁鏋,澶嶇収闈掕嫈涓娿 13銆愬勾浠c:鍞愪簲浠 銆愪綔鑰呫:鐜嬬淮 銆愪綔鍝併:閫佸厓浜屼娇瀹夎タ 銆愬唴瀹广: 娓煄鏈濋洦娴ヨ交灏,瀹㈣垗闈掗潚鏌宠壊鏂般 鍔濆悰鏇村敖涓鏉厭,瑗垮嚭闃冲叧鏃犳晠浜恒 14銆愬勾浠c:鍞愪簲浠 銆愪綔鑰呫:鐜嬬淮 銆愪綔鍝併:涔濇湀涔濇棩蹇嗗北涓滃厔寮 銆愬唴瀹广: 鐙湪寮備埂涓哄紓瀹,姣忛匠鑺傚嶆濅翰銆 閬ョ煡鍏勫紵鐧婚珮澶,閬嶆彃...
  • 灏忓浜斿勾绾鍙よ瘲澶у叏 瑕佷簲骞寸骇!!!
    绛旓細鐤戞槸閾舵渤钀戒節澶┿ 灞辫鍞 鏉滅墽 杩滀笂瀵掑北鐭冲緞鏂, 鐧戒簯鐢熷鏈変汉瀹躲 鍋滆溅鍧愮埍鏋灄鏅, 闇滃彾绾簬浜屾湀鑺便 涔濇湀涔濇棩蹇嗗北涓滃厔寮 鍞 鐜嬬淮 鐙湪寮備埂涓哄紓瀹, 姣忛匠鑺傚嶆濅翰銆 閬ョ煡鍏勫紵鐧婚珮澶, 閬嶆彃鑼辫惛灏戜竴浜恒 娓呭钩涔 瀹 杈涘純鐤 鑼呮獝浣庡皬, 婧笂闈掗潚鑽夈 閱夐噷鍚撮煶鐩稿獨濂, 鐧藉彂璋佸缈佸銆 澶у効閿勮眴婧笢, 涓...
  • 灏忓璇枃s鐗浜斿勾绾т笂鍐鍙よ瘲鏈夊摢浜
    绛旓細杩滀笂瀵掑北鐭冲緞鏂, 鐧戒簯鐢熷鏈変汉瀹躲 鍋滆溅鍧愮埍鏋灄鏅, 闇滃彾绾簬浜屾湀鑺便 涔濇湀涔濇棩蹇嗗北涓滃厔寮 鍞 鐜嬬淮 鐙湪寮備埂涓哄紓瀹, 姣忛匠鑺傚嶆濅翰銆 閬ョ煡鍏勫紵鐧婚珮澶, 閬嶆彃鑼辫惛灏戜竴浜恒 娓呭钩涔 瀹 杈涘純鐤 鑼呮獝浣庡皬, 婧笂闈掗潚鑽夈 閱夐噷鍚撮煶鐩稿獨濂, 鐧藉彂璋佸缈佸銆 澶у効閿勮眴婧笢, 涓効姝g粐楦$銆 鏈鍠滃皬鍎挎棤璧, 婧...
  • 鎴戞ラ渶涓浜涘皬瀛︾殑璇枃涔﹂噷鐨勬棩绉湀绱拰璇惧唴鍙よ瘲
    绛旓細銆愬皬瀛︿笁骞寸骇 銆戜笂鍐:澶滀功鎵瑙佸彾缁嶇縼钀ц惂姊у彾閫佸瘨澹,姹熶笂绉嬮鍔ㄥ鎯呫傜煡鏈夊効绔ユ寫淇冪粐,澶滄繁绡辫惤涓鐏槑銆 涔濇湀涔濇棩蹇嗗北涓滃厔寮鐜嬬淮鐙湪寮備埂涓哄紓瀹,姣忛匠鑺傚嶆濅翰銆傞仴鐭ュ厔寮熺櫥楂樺,閬嶆彃鑼辫惛灏戜竴浜恒 鏈涘ぉ闂ㄥ北鍞 鏉庣櫧澶╅棬涓柇妤氭睙寮,纰ф按涓滄祦鑷虫鍥炪備袱宀搁潚灞辩浉瀵瑰嚭,瀛ゅ竼涓鐗囨棩杈规潵銆 楗箹涓婂垵鏅村悗闆(鍖楀畫)鑻 杞...
  • 婊曞窞甯備功闄㈠皬瀛浜斿勾绾鑳岃鐨勫彜璇楁湁鍝簺?
    绛旓細杩旀櫙鍏ユ繁鏋,澶嶇収闈掕嫈涓娿 13.銆婇佸厓浜屼娇瀹夎タ銆:娓煄鏈濋洦娴ヨ交灏,瀹㈣垗闈掗潚鏌宠壊鏂般傚姖鍚涙洿灏戒竴鏉厭,瑗垮嚭闃冲叧鏃犳晠浜恒 14.銆涔濇湀涔濇棩蹇嗗北涓滃厔寮銆:鐙湪寮備埂涓哄紓瀹,姣忛匠鑺傚嶆濅翰銆傞仴鐭ュ厔寮熺櫥楂樺,閬嶆彃鑼辫惛灏戜竴浜恒 15.鏉庣櫧銆婇潤澶滄濄:搴婂墠鏄庢湀鍏,鐤戞槸鍦颁笂闇溿備妇澶存湜鏄庢湀,浣庡ご鎬濇晠涔° 16.銆婂彜鏈楁湀琛屻:...
  • 鏉庣櫧鐨勮瘲鍝簺閫傚悎浜斿勾绾瀛︾敓鑳?
    绛旓細杩旀櫙鍏ユ繁鏋,澶嶇収闈掕嫈涓娿13銆侀佸厓浜屼娇瀹夎タ(鍞)鐜嬬淮娓(w猫i)鍩庢湞闆ㄦ单(y矛)杞诲皹,瀹㈣垗闈掗潚鏌宠壊鏂般傚姖鍚涙洿灏戒竴鏉厭,瑗垮嚭闃冲叧鏃犳晠浜恒14銆涔濇湀涔濇棩蹇嗗北涓滃厔寮(鍞)鐜嬬淮鐙湪寮備埂涓哄紓瀹,姣忛匠鑺傚嶆濅翰銆傞仴鐭ュ厔寮熺櫥楂樺,閬嶆彃鑼(zh奴)钀(y煤)灏戜竴浜恒15銆侀潤澶滄(鍞)鏉庣櫧搴婂墠鏄庢湀鍏,鐤戞槸鍦颁笂闇溿備妇澶存湜鏄庢湀,...
  • 鑻忔暀鐗浜斿勾绾т笂鍐鍙よ瘲鍗′竴鍏52棣 鎬!!鎬!!鎬!!鎬!!鎬!!鎬!!鎬!!_鐧 ...
    绛旓細灞辫鍞.鏉滅墽杩滀笂瀵掑北鐭冲緞鏂, 鐧戒簯鐢熷鏈変汉瀹. 鍋滆溅鍧愮埍鏋灄鏅, 闇滃彾绾簬浜屾湀鑺便 鏋ˉ澶滄硦鍞.寮犵户 鏈堣惤涔屽暭闇滄弧澶╋紝 姹熸灚娓旂伀瀵规剚鐪犮 濮戣嫃鍩庡瀵掑北瀵猴紝 澶滃崐閽熷0鍒板鑸广 涔濇湀涔濇棩蹇嗗北涓滃厔寮 鍞.鐜嬬淮 鐙湪寮備埂涓哄紓瀹紝姣忛匠鑺傚嶆濅翰銆傞仴鐭ュ厔寮熺櫥楂樺锛 閬嶆彃鑼辫惛灏戜竴浜恒 鏈涘簮灞辩戝竷鍞...
  • 灏忓涓~鍏骞寸骇璇枃涔︿笂鐨勫彜璇楄瘝
    绛旓細椋炴祦鐩翠笅涓夊崈灏,鐤戞槸閾舵渤钀戒節澶┿傜粷鍙 鏉滅敨涓や釜榛勯箓楦g繝鏌,涓琛岀櫧楣笂闈掑ぉ銆傜獥鍚タ宀崈绉嬮洩,闂ㄦ硦涓滃惔涓囬噷鑸广傘愬皬瀛︿笁骞寸骇 銆戜笂鍐:銆婂涔︽墍瑙併嬪彾缁嶇縼,銆涔濇湀涔濆繂灞变笢鍏勫紵銆嬬帇缁,銆婃湜澶╅棬灞便嬫潕鐧,銆婇ギ婀栦笂鍒濇櫞鍚庨洦銆嬭嫃杞煎涔︽墍瑙 銆愬畫銆戝彾缁嶇縼钀ц惂姊у彾閫佸瘨澹,姹熶笂绉嬮鍔ㄥ鎯呫傜煡鏈夊効绔ユ寫淇冪粐,澶滄繁绡辫惤涓鐏...
  • 浜烘暀鐗堜竴骞寸骇鍒浜斿勾绾鎵鏈夌殑璇
    绛旓細绗涘紕鏅氶涓夊洓澹般 鏀剁瘷鍋滄9鍧愯埞涓傚綊鏉ラケ楗粍鏄忓悗锛 鎬敓鏃犻洦閮藉紶浼烇紝涓嶈劚钃戣。鍗ф湀鏄庛 涓嶆槸閬ご鏄娇椋庛傛竻骞充箰.鏉戝眳 瀹 杈涘純鐤 鑼呮獝浣庡皬锛屾邯涓婇潚闈掕崏銆傞唹閲屽惔闊崇浉濯氬ソ锛岀櫧鍙戣皝瀹剁縼濯紵澶у効閿勮眴婧笢锛屼腑鍎挎缁囬浮绗笺傛渶鍠滃皬鍎夸骸璧栵紝婧ご鍗у墺鑾茶摤銆
  • 鎬ユ眰灏忓璇炬湰涓婄殑鎵鏈夊彜璇楄瘝(鍖呮嫭鏃ョН鏈堢疮涓畬鏁寸殑璇楄瘝)
    绛旓細鐤戞槸閾舵渤钀戒節澶┿ 灞辫鍞 鏉滅墽 杩滀笂瀵掑北鐭冲緞鏂, 鐧戒簯鐢熷鏈変汉瀹躲 鍋滆溅鍧愮埍鏋灄鏅, 闇滃彾绾簬浜屾湀鑺便 涔濇湀涔濇棩蹇嗗北涓滃厔寮 鍞 鐜嬬淮 鐙湪寮備埂涓哄紓瀹, 姣忛匠鑺傚嶆濅翰銆 閬ョ煡鍏勫紵鐧婚珮澶, 閬嶆彃鑼辫惛灏戜竴浜恒 娓呭钩涔 瀹 杈涘純鐤 鑼呮獝浣庡皬, 婧笂闈掗潚鑽夈 閱夐噷鍚撮煶鐩稿獨濂, 鐧藉彂璋佸缈佸銆 澶у効閿勮眴婧笢, 涓...
  • 扩展阅读:九月九忆兄弟古诗原文 ... 九月九山东兄弟译文 ... 九月九忆兄弟古诗全解 ... 九月九山东兄弟原文 ... 九月九山东兄弟怎么画 ... 九九忆山东兄弟注音版 ... 九月九日忆兄弟的诗意 ... 《长相思》 ... 五年级上册英语书山东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