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

\u521d\u4e09\u5316\u5b66

\u5206\u6790\uff1a\u521a\u5f00\u59cb\u662fZn\u8fc7\u91cf\uff0c\u786b\u9178\u4e0d\u8db3\u91cf\uff0c\u56e0\u6b64\u4ea7\u751f\u7684H2\u7684\u91cf\u8ddf\u786b\u9178\u6709\u5173\uff0c\u5230\u7b2c\u56db\u6b21\u5f00\u59cb\uff0c\u4ea7\u751f\u7684H2\u8ddf\u786b\u9178\u52a0\u7684\u91cf\u4e0d\u6210\u6bd4\u4f8b\u5173\u7cfb\uff0c\u8bf4\u660eZn\u5df2\u53cd\u5e94\u5b8c\uff0c\u56e0\u6b6412g\u5c31\u662f\u94dc\u7684\u91cf\uff0c\u7b2c\u4e94\u6b21\u65f6Zn\u5df2\u53cd\u5e94\u5b8c\uff0c\u56e0\u6b64m\u503c\u4e3a12
\uff082\uff09 Zn\u7684\u8d28\u91cf\u4e3a20-12=8g \u8d28\u91cf\u5206\u6570 8/20=40%
(3) H2SO4-----Zn
98 65
X 2.6 X=3.92g \u4e5f\u5c31\u662f\u8bf420g\u786b\u9178\u6eb6\u6db2\u4e2d\u542b\u67093.92g\u786b\u9178\uff0c\u56e0\u6b64\u8d28\u91cf\u5206\u6570\u4e3a
3.92/20=19.6%

\u6211\u7684\u5df2\u7ecf\u53d1\u8868\u7684\u8bba\u6587\uff0c\u6216\u8bb8\u80fd\u5bf9\u4f60\u6709\u6240\u5e2e\u52a9\uff0c\u539f\u6587\u5982\u4e0b\uff1a\u9178\u78b1\u76d0\u662f\u521d\u4e2d\u5316\u5b66\u7684\u91cd\u70b9\u548c\u96be\u70b9\uff0c\u6709\u8bb8\u591a\u540c\u5b66\u5e38\u5e38\u5199\u51fa\u4e8b\u5b9e\u4e0a\u5e76\u4e0d\u5b58\u5728\u7684\u5316\u5b66\u53cd\u5e94\uff0c\u8fd9\u4e3b\u8981\u662f\u7531\u4e8e\u6ca1\u6709\u638c\u63e1\u53cd\u5e94\u89c4\u5f8b\u9020\u6210\u7684\u3002\u4e3a\u5e2e\u52a9\u5927\u5bb6\u5b66\u4e60\uff0c\u73b0\u603b\u7ed3\u5982\u4e0b\uff1a
\u4e00\u3001\u91d1\u5c5e+\u9178 = \u76d0+H2\u2191 \uff08\u7f6e\u6362\u53cd\u5e94\uff09
\u89c4\u5f8b\uff1a\u2460\u521d\u4e2d\u4e00\u822c\u5305\u62ecHCl\u3001\u7a00H2SO4\uff1b\u6d53H2SO4\u3001HNO3\u6709\u6c27\u5316\u6027\u4e0d\u5177\u6709\u8fd9\u4e00\u6761\u6027\u8d28\uff1b\u2461\u5728\u91d1\u5c5e\u6d3b\u52a8\u6027\u987a\u5e8f\u8868\u4e2d\uff0c\u53ea\u6709\u6392\u5728\u6c22\u524d\u9762\u7684\u91d1\u5c5e\u624d\u80fd\u53d1\u751f\u6b64\u7c7b\u53cd\u5e94\uff0c\u7f6e\u6362\u51fa\u9178\u4e2d\u7684\u6c22\u3002\u4f8b\u5982\uff1a
Fe+2HCl =FeCl2+H2\u2191; Fe+H2SO4 =FeSO4+H2\u2191
Zn+2HCl = ZnCl2+H2\u2191;Zn++H2SO4= ZnSO4+H2\u2191
Mg+2HCl = MgCl2+H2\u2191;Mg+H2SO4 =MgSO4+H2\u2191
2Al+6HCl = 2AlCl3+3H2\u2191;2Al+3H2SO4= Al2(SO4)3+3H2\u2191
\u4e8c\u3001\u91d1\u5c5e1+\u76d01=\u91d1\u5c5e2+\u76d02 \uff08\u7f6e\u6362\u53cd\u5e94\uff09
\u89c4\u5f8b\uff1a\u2460\u91d1\u5c5e1\u7684\u6d3b\u52a8\u6027\u6bd4\u91d1\u5c5e2\u7684\u6d3b\u52a8\u6027\u5f3a\uff1b\u2461\u53cd\u5e94\u53d1\u751f\u5728\u6eb6\u6db2\u4e2d\uff0c\u76d01\u5fc5\u987b\u662f\u53ef\u6eb6\u7684\uff1b\u2462K\u3001Ca\u3001Na \u7684\u6d3b\u52a8\u6027\u592a\u5f3a\uff0c\u6295\u5165\u76d0\u6eb6\u6db2\u4e2d\u53cd\u5e94\u590d\u6742\uff0c\u4e0d\u7b26\u5408\u6b64\u53cd\u5e94\u89c4\u5f8b\u3002\u4f8b\u5982\uff1a
Fe+CuSO4=Cu+FeSO4; Zn+CuSO4 = Cu+ZnSO4
Fe+CuCl2=Cu+FeCl2; Zn+CuCl2= Cu+ZnCl2
Mg+CuCl2 =Cu+MgCl2; 2Al+3CuCl2 = 3Cu+2AlCl3
Cu+Hg(NO3)2 = Hg+Cu(NO3)2 \uff1bCu+2AgNO3 =2Ag+Cu(NO3)2
\u4e09\u3001\u9178\u6027\u6c27\u5316\u7269+\u78b1 = \u76d0+H2O\uff08\u4e0d\u5c5e\u4e8e\u521d\u4e2d\u56db\u79cd\u57fa\u672c\u53cd\u5e94\u7c7b\u578b\uff09
\u89c4\u5f8b\uff1a\u2460\u78b1\u5fc5\u987b\u662f\u53ef\u6eb6\u7684\uff1b\u2461CO2\u4e0e\u78b1\u53cd\u5e94\u751f\u6210CO32-\u76d0\uff1bSO2\u4e0e\u78b1\u53cd\u5e94\u751f\u6210SO32-\u76d0\uff1bSO3\u4e0e\u78b1\u53cd\u5e94\u751f\u6210SO42-\u76d0\uff1b\u4f8b\u5982\uff1a
CO2+Ca(OH)2 =CaCO3\u2193+H2O; CO2+2NaOH=Na2CO3+H2O
SO2+Ca(OH)2 = CaSO3\u2193+H2O; SO2+2NaOH = Na2SO3+H2O
CO2+2KOH =K2CO3+H2O; SO3+Ca(OH)2= CaSO4+H2O
\u56db\u3001\u590d\u5206\u89e3\u53cd\u5e94
\u201c\u4e24\u79cd\u5316\u5408\u7269\u76f8\u4e92\u4ea4\u6362\u6210\u5206\uff0c\u751f\u6210\u53e6\u4e24\u79cd\u65b0\u7684\u5316\u5408\u7269\u7684\u53cd\u5e94\u53eb\u505a\u590d\u5206\u89e3\u53cd\u5e94\u201d\u8fd9\u4e00\u7c7b\u53cd\u5e94\u7684\u7279\u70b9\u662f\u7ec4\u6210\u5316\u5408\u7269\u7684\u5404\u6210\u5206\u201c\u5316\u5408\u4ef7\u4e0d\u53d8\uff0c\u76f8\u4e92\u4ea4\u6362\u201d\u3002\u521d\u4e2d\u6240\u5b66\u590d\u5206\u89e3\u53cd\u5e94\u5305\u62ec\u4e24\u79cd\u60c5\u51b5\u516d\u5927\u7c7b\uff08\u5982\u56fe\u6240\u793a\uff09\uff1a

\u8bf4\u660e\uff1a1.\u521d\u4e2d\u5316\u5b66\u6d89\u53ca\u7684HCl\u3001H2SO4\u3001HNO3\u7b49\u51e0\u79cd\u9178\u90fd\u662f\u6613\u6eb6\u7684\uff0c\u56fe\u4e2d\u4ee5\u201c\u5b9e\u7ebf\u201d\u4e0e\u9178\u76f8\u8fde\u7684\u51e0\u79cd\u7269\u8d28\uff0c\u4e0d\u7528\u8003\u8651\u5176\u6eb6\u89e3\u6027\uff0c\u5b83\u4eec\u548c\u9178\u76f8\u9047\u5c31\u53cd\u5e94\u3002
2\uff0e\u56fe\u4e2d\u201c\u865a\u7ebf\u201d\u8868\u793a\uff1a\u76f8\u90bb\u7684\u4e24\u79cd\u7269\u8d28\u4e4b\u95f4\u8981\u53d1\u751f\u53cd\u5e94\uff0c\u4e24\u8005\u5fc5\u987b\u90fd\u53ef\u6eb6\u4e14\u751f\u6210\u7269\u4e2d\u6709\u6c89\u6dc0\u6216\u6c14\u4f53\u3002
\u4e00\u3001\u78b1\u6027\u6c27\u5316\u7269+\u9178 =\u76d0+H2O \uff08\u56fe\u4e2d\u53cd\u5e94\u5173\u7cfb\u2460\uff09
\u4f8b\uff1a\u53ef\u6eb6\u78b1\u6027\u6c27\u5316\u7269\u4e0e\u9178\u7684\u53cd\u5e94CaO+2HCl = CaCl2+H2O
\u96be\u6eb6\u78b1\u6027\u6c27\u5316\u7269\u4e0e\u9178\u7684\u53cd\u5e94Fe2O3+6HCl =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uff1bZnO+2HNO3 =Zn(NO3)2+H2O
CuO+2HCl=CuCl2+H2O;CuO+H2SO4= CuSO4 +H2O
CuO+2HNO3 =Cu(NO3)2+H2O;MgO+2HCl= MgCl2+H2O
\u4e8c\u3001\u78b1+\u9178= \u76d0+H2O \uff08\u56fe\u4e2d\u53cd\u5e94\u5173\u7cfb\u2461\uff09
\u4f8b\uff1a\u53ef\u6eb6\u78b1\u4e0e\u9178\u7684\u53cd\u5e94NaOH+HCl = 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uff1bNaOH+HNO3 =NaNO3+H2O
Ca(OH)2+2HCl =CaCl2+2H2O;Ca(OH)2+H2SO4= CaSO4+2H2O
Ca(OH)2+2HNO3 = Ca(NO3)2+2H2O; KOH+HNO3= KNO3+H2O
Ba(OH)2+H2SO4 = BaSO4\u2193+2H2O
\u96be\u6eb6\u78b1\u4e0e\u9178\u7684\u53cd\u5e942Fe(OH)3+3H2SO4 = Fe2(SO4)3+6H2O
Mg(OH)2+2HCl= MgCl2+2H2O;Al(OH)3+3HCl = AlCl3+3H2O
Fe(OH)3+3HCl = FeCl3+3H2O;Cu(OH)2+H2SO4 =CuSO4+2H2O
Cu(OH)2+2HCl =CuCl2+2H2O;
Mg(OH)2+2HNO3 =Mg(NO3)2+2H2O
\u4e09\u3001\u76d0+\u9178 =\u65b0\u76d0+\u65b0\u9178
1\uff0eCO32-\u76d0+\u9178= \u65b0\u76d0+H2O+CO2\u2191\uff08\u56fe\u4e2d\u53cd\u5e94\u5173\u7cfb\u2462\uff09
\u4f8b\uff1a\u53ef\u6eb6CO32-\u76d0\u4e0e\u9178\u53cd\u5e94Na2CO3+2HCl = 2NaCl+H2O+CO2 \u2191
Na2CO3+H2SO4 =Na2SO4+H2O+CO2\u2191;
K2CO3+2HCl = 2KCl+H2O+CO2\u2191
\u96be\u6eb6CO32-\u76d0\u4e0e\u9178\u53cd\u5e94CaCO3+2HCl =CaCl2+2H2O+CO2\u2191
BaCO3+2HCl = BaCl2+2H2O+CO2\u2191
2.\u5176\u5b83\u76d0+\u9178 = \u65b0\u76d0\u2193+\u65b0\u9178\uff08\u56fe\u4e2d\u53cd\u5e94\u5173\u7cfb\u2463\uff09
\u4f8b\uff1aAgNO3+HCl = AgCl\u2193+HNO3
BaCl2+H2SO4 = BaSO4\u2193+2HCl
\u56db\u3001\u76d01+\u76d02 = \u76d03+\u76d04\uff08\u56fe\u4e2d\u53cd\u5e94\u5173\u7cfb\u2464\uff09
\u4f8b\uff1aNaCl+AgNO3 = AgCl\u2193+NaNO3
BaCl2+Na2SO4= BaSO4\u2193+2NaCl
\u4e94\u3001\u76d0+\u78b1 = \u65b0\u76d0+\u65b0\u78b1\uff08\u56fe\u4e2d\u53cd\u5e94\u5173\u7cfb\u2465\uff09
\u4f8b\uff1aNa2CO3+Ca(OH)2= CaCO3\u2193+2NaOH
CuSO4+2NaOH = Na2SO4+Cu(OH)2\u2193
CuSO4+Ba(OH)2 =BaSO4\u2193+Cu(OH)2\u2193
FeCl3+3NaOH =3NaCl+Fe(OH)3\u2193
\u53e6\u5916\uff1a\u94f5\u76d0+\u78b1 = \u65b0\u76d0+H2O+ NH3\u2191;\u5982\uff1a
NH4Cl+NaOH = NaCl+H2O+NH3\u2191
\u7531\u4e0a\u8ff0\u53cd\u5e94\u89c4\u5f8b\u53ef\u77e5\uff0c\u8981\u60f3\u6b63\u786e\u4e66\u5199\u590d\u5206\u89e3\u53cd\u5e94\u5316\u5b66\u65b9\u7a0b\u5f0f\uff0c\u65e2\u8981\u7262\u8bb0\u53cd\u5e94\u89c4\u5f8b\uff0c\u53c8\u8981\u51c6\u786e\u5224\u65ad\u7269\u8d28\u6eb6\u89e3\u6027\u3002
\u590d\u5236\u7c98\u8d34\u7684\u89d2\u7801\u4e0d\u597d\u5f04\uff0c\u5982\u679c\u4f60\u60f3\u8981word\u7248\u7684\u8bf7\u53d1\u90ae\u4ef6\[email protected].

初三 嘛…… 记住 实验操作(最重) 、化合价、化学式、元素、元素周期表(前18位)、化学反应方程式 。
接下来 后面的本人帮你总结一下 喝喝……
第一单元:
考点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考点2. 原子—分子论的创立使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原子—分子论的创立使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俄国人)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考点3.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考点4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
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
⑴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 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⑵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燃烧;
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氧气
⑶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考点5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取用药品应遵守的原则
① “三不”原则:即不得用手触摸药品;不得品尝药品的味道;不得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② “少量”原则: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实验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少量取用,即液体取1 mL—2 mL,固体只须盖满试管的底部。
③ “处理”原则:用剩的药品,不得放回原瓶,不得随便乱扔,不得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中。
(2) 药品的取用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块状、颗粒状药品用镊子夹取。使用之前和使用之后的药匙或镊子都要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3) 药品的保存: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广口瓶里,液体药品通常存放在细口瓶里。
(4)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三不”:① 不得向燃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 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③ 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
(5)给玻璃容器加热时,玻璃容器的底部不能与灯芯接触;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不能留有水滴;热的玻璃容器不能用冷水冲洗;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时,应先预热等等。要注意安全。如用试管给液体加热,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等等。
(6)仪器洗净标志: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注意: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第二单元
考点1 空气成分的发现。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考点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考点3.混合物和纯净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氮气(N2)、二氧化碳(CO2)等是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
考点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成分 主要性质 主要用途

氧气 化学性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登山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

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利用惰性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等
考点5.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是否溶于水、挥发性、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考点6.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有害气体:(CO)、(SO2)、(NO2)等,
(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烟尘(可吸入颗粒物)
(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考点7.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
(1)实验原理及方法:利用过量的红磷在集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⑴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⑵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成功的关键:⑴装置不能漏气;⑵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⑶红磷要过量;⑷待红磷熄灭并使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讨论:A。不能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B。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1/5的可能原因是: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②装置漏气,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考点8.氧气的化学性质
⑴氧气与一些物质反应时的现象、化学方程式
木炭-------⒈发出白光⒉放出热量3.生成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 + O2 点燃 CO2
硫------⒈发出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⒉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 O2 点燃 SO2
红磷(暗红)-------⒈产生大量白烟⒉放出热量
4P + 5O2 点燃 2P2O5
镁条——-⒈发出耀眼的白光⒉生成白色固体⒊放出大量的热量4.有白烟生成
2Mg + O2 点燃 2MgO
铁丝——-⒈剧烈燃烧,火星四射⒉生成黑色固体⒊放出大量的热量
3Fe + 2O2 点燃 Fe3O4
说明:⒈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预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热的熔融物溅落瓶底,炸裂瓶底
⒉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⑵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
考点9.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冰雪融化、电灯发光等。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镁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等。A——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B——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C——化学变化中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考点10.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一定是一个氧化反应。
(4)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通常无发光现象,但会放出热量。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铁生锈等。
考点1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A——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B——高锰酸钾、C——氯酸钾与二氧化锰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见右图)
(4)收集方法:
A——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5)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步骤可以概括如下:
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⑵将药品装入试管中,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
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⑷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
⑹收集完毕,将导管移出水槽;
这样做目的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灼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
⑺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带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A——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内的氧气已满;
B——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外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考点12.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考点13.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考点14.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考点15.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里,后把两手紧贴试管的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第三单元
考点1.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
正、负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所收集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为8:1)。而且将负极试管所收集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呈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正极试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
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2H2O 通电 2H2↑+ O2 ↑
⑵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⑶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关于水的正确说法:(1)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3)每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4)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克/厘米3。(5)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考点2.物质的简单分类
单质(一种元素):如:H2、O2、Fe、S等
纯净物(一种物质)
物质 化合物(多种元素):如:H2O、KMnO4、CO2等
混合物(多种物质)
考点3.分子
A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B.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⑵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⑶分子在不停运动。⑷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分子的内部结构
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4.原子
A.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C.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
D.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等
考点5.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A.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B.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3)温度计(两种——水银温度计内汞柱上升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距离变大了!
考点6.生活用水的净化 生活用水的净化主要目的是除去自然水中的难溶物和有臭味的物质。
A净化方法
⑴静置沉淀:利用难溶物的重力作用沉淀于水底,这样的净化程度较低。
⑵吸附沉淀:加明矾等絮凝剂使悬浮物聚集沉降。
⑶过滤:分离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
⑷吸附(通常用活性炭):除去有臭味的物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
B.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原水→静置→絮凝剂吸附沉淀→过滤→吸附(活性炭)→消毒→生活用水
考点7.过滤
⒈过滤所需的仪器和用品:漏斗、烧杯、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和滤纸。
⒉过滤操作要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以免影响过滤速度)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里的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轻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考点8.硬水及其软化
⒈硬水与软水
⑴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河水多为硬水。
⑵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雪水、雨水是软水。
⒉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把肥皂水倒入水体中搅拌,易起浮渣的为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⒊使用硬水对生活生产的危害
⑴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
⑵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严重者可引起爆炸。
⒋硬水软化的方法:⑴煮沸;⑵蒸馏
考点9.制取蒸馏水过程与装置见课本P57,
实验讨论:
⒈冷凝管内的水流方向是从下而上,是为了提高冷凝效果。
⒉蒸馏装置中温度计的水银球放在支管口处是为了测定水蒸气的温度。
⒊简易装置中导气管很长起冷凝作用。
考点10.玻璃棒的使用
⒈引流:用于过滤或倾倒液体,防止液体外溅。
⒉搅拌:用于物质溶解或液体物质蒸发。
⑴溶解时,搅拌的作用是加速物质的溶解;
⑵蒸发时,搅拌的作用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
考点11.爱护水资源
节约用水
⒈爱护水资源的措施:
防止水体污染

⑴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水中
⒉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 ⑵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⑶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⑵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⒊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⑶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考点12氢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
⒈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密度最小)。
⒉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氧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
2H2 + O2 点燃 2H2O
如果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所以使用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⑵还原性(氢气还原CuO)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H2 + CuO Cu + H2O

⒊氢气的用途:充灌探空气球;作高能燃料;冶炼金属
第四单元
考点1.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符号为“Ar”,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元素符号
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注意: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时,它还能表示“某单质”。)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H 2H:表示二个氢原子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注意: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①表示铁元素
Fe ②表示一个铁原子 3 Fe:表示3个铁原子
③表示金属铁
考点5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 元素周期表简介
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7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⒉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⑵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①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考点8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Ca2+、Al3+等
阴离子:Cl-、S2 等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1)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2)常见原子团离子:
SO42- 硫酸根离子 CO32- 碳酸根离子 NO3- 硝酸根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NH4+ 铵根离子
考点9 化学式
⒈化学式的写法
A.单质的化学式
⑴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
⑵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B.化合物的化学式
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化学式的涵义(以CO2为例说明)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二氧化碳。
⑴宏观上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⑵微观上
表示分子的构成:表示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或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10 化合价
⒈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如:Na、 Cl、 Mg、 O。要注意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区别,离子所带电荷符号用+、2+、-、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如:Na+、Cl-、Mg2+、O2-。
Mg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O2-表示每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1)氢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2)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⒊牢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 钾、钠、氢、银 +2 钙、镁、钡、锌
+3 铝 -1 氯、氟、溴、碘
-2 氧 +2、+3 铁
⒋常见根(原子团)的化合价
根的名称 铵根 氢氧根 硝酸根 硫酸根 碳酸根 磷酸根
离子符号 NH4+ OH- NO3- SO42- CO32- PO43-
化合价 +1 -1 -1 -2 -2 -3

第五单元
考点1 质量守恒定律
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⒉质量守恒定律的分析归纳:六个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元素的种类不变 元素的质量不变 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二个变 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考点2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H2O 通电 2H2↑+ O2 ↑
⑴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⑵量:每36份质量的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⑶粒子:每2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
考点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⒈书写原则:⑴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⑵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提纲
一、碳的几种单质
1、碳的几种单质的比较
名称 金刚石 石墨 C60
外观 无色 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 分子形似足球,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其微晶粉末呈黄色
导电性 几乎不导电 良好 几乎不导电
硬度 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质软,最软的矿物质之一 质脆
导热性 很差 良好 很差
用途 作钻石、切割玻璃,作钻探机的钻头 铅笔芯、电极、高温润滑剂等
材料、医学和超导体等领域
2、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物质都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由于木炭和活性炭均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他们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毒气、色素以及有异味的物质等,可做吸附剂。因此,木炭和活性炭在制糖工业、食品工业、防毒面具制作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3、碳的几种单质它们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即结构不同。物质的组成结构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

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碳单质化学性质稳定,几乎与所有物质都不发生化学反应。但在高温下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1、 可燃性:——作燃料
O2充足:C+ O2 CO2 (CO2无毒但可使人窒息而死)
O2不足:2C+O2 2CO (有毒,可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而死)
2、 还原性:——冶炼金属
高温下碳能跟某些氧化物反应,夺取其中的氧元素,使这些氧元素失去氧而发生还原反应。
如:2Fe2O3 + 3C 4Fe+3CO2 C+2CuO 2Cu+CO2 (现象:黑色固体变红色,并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CO2+C 2CO(吸热反应)
三、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制取气体要考虑的因素:
1、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2、是否方便易行3、原料是否易得、便宜4、是否利于收集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3、装置的选择与设计:看书P111

回答很详细了 但愿你没有疯掉

这是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



  • 鍒濅笁鍖栧寮
    绛旓細鍒濅腑鍖栧寮忓ぇ鍏 姘ф皵 O2銆佹阿姘 H2銆佹爱姘 N2銆佹隘姘 Cl2銆佹皑姘 NH3 鏄⒈鎬ф皵浣;鏃犺壊锛屼絾鏈夊埡婵鎬ф皵鍛炽佹按 H2O 銆佷竴姘у寲纰 CO 鏃犺壊鏃犲懗鐨勬皵浣撴湁姣掋佷簩姘у寲纰 CO2銆佷簩姘у寲纭 SO2 鏃犺壊锛屼絾鏈夊埡婵鎬ф皵鍛炽佷笁姘у寲纭 SO3銆佷簩姘у寲姘 NO2銆佺敳鐑 CH4 澶╃劧姘旓紙娌兼皵锛夌殑涓昏鎴愬垎 銆佹哀鍖栭挋 CaO 淇楃О ...
  • 鍒濅笁瀛︾殑鍖栧鍏冪礌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鑸厓绱犵殑閲戝睘鎬ц秺寮猴紝鍏跺崟璐ㄧ殑杩樺師鎬ц秺寮猴紝鍏舵哀鍖栫墿鐨勬哀绂诲瓙姘у寲鎬ц秺寮憋紱鍏冪礌鐨勯潪閲戝睘鎬ц秺寮猴紝鍏跺崟璐ㄧ殑姘у寲鎬ц秺寮猴紝鍏剁畝鍗曢槾绂诲瓙鐨勮繕鍘熸ц秺寮便鍒濅笁鍖栧瀹為獙娉ㄦ剰浜嬮」 鍒濅笁杩涜鍖栧瀹為獙鏃惰娉ㄦ剰杩囨护鏃堕槻姝㈠惧掓恫浣撳嚮绌挎护绾革紝闃叉娑蹭綋鏈粡杩囨护浠庢护绾稿拰婕忔枟澹佺殑缂濋殭闂存祦涓嬶紝闃叉婊ゆ恫婧呭嚭绛夈傛敞鎰忛厭绮剧伅鐨...
  • 姹鍒濅笁闃舵鍖栧鐨勫崟璐ㄣ佸寲鍚堢墿銆佹哀鍖栫墿鐨勫寲瀛﹀紡銆傝鏈夋眽璇剰鎬濄俖鐧惧害...
    绛旓細1銆佸崟璐細 H2姘㈡皵 O2姘ф皵 N2姘皵 C纰 P纾 S纭 Fe閾 Cu閾 Hg姹 2銆佸寲鍚堢墿 锛1锛夋哀鍖栫墿锛 H2O姘 CO2浜屾哀鍖栫⒊ CO涓姘у寲纰 SO2浜屾哀鍖栫~ SO3涓夋哀鍖栫~ P2O5浜旀哀鍖栦簩纾 Fe2O姘у寲閾 Fe3O4鍥涙哀鍖栦笁閾 CaO姘у寲閽 MgO姘у寲闀 CuO姘у寲閾 ZnO姘у寲閿 FeO姘...
  • 鍒濅笁50绉嶅父瑙佺殑鍖栧鐗╄川鍚嶇О
    绛旓細1銆丄gNO3纭濋吀閾讹紱2銆丄gCl姘寲閾讹紱3銆丆aCO3纰抽吀閽欙紱4銆丄g2O 姘у寲閾讹紱5銆丄g2SO4纭吀閾讹紱6銆丄g2CO3纰抽吀閾讹紱7銆丆aCl2姘寲閽欙紱8銆丄l2O3姘у寲閾濓紱9銆丄lCl3姘寲閾濓紱10銆丅aO姘у寲閽★紱11銆丅aCl2姘寲閽★紱12銆丆aO姘у寲閽欑敓鐭崇伆锛13銆丗e3O4鍥涙哀鍖栦笁閾侊紱14銆丗eCl3姘寲閾侊紱15銆丗eCl2姘寲浜氶搧锛16銆丗eSO4纭吀浜氶搧...
  • 鍒濅笁鎵鏈鍖栧鏂圭▼寮
    绛旓細鍒濅腑鍖栧鐭ヨ瘑鎬荤粨(鍖栧鏂圭▼寮)涓銆佸寲鍚堝弽搴 1銆侀晛鍦ㄧ┖姘斾腑鐕冪儳锛2Mg + O2 鐐圭噧 2MgO 鐜拌薄锛氾紙1锛夊彂鍑鸿鐪肩殑鐧藉厜锛2锛夋斁鍑虹儹閲忥紙3锛夌敓鎴愮櫧鑹茬矇鏈 2銆侀搧鍦ㄦ哀姘斾腑鐕冪儳锛3Fe + 2O2 鐐圭噧 Fe3O4 鐜拌薄锛氾紙1锛夊墽鐑堢噧鐑э紝鐏槦鍥涘皠锛2锛夋斁鍑虹儹閲忥紙3锛夌敓鎴愪竴绉嶉粦鑹插浐浣 娉ㄦ剰锛氱摱搴曡鏀惧皯閲忔按鎴栫粏娌欙紝...
  • 鍒濅笁鎵鏈夌殑鍖栧寮 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锛庣墿璐ㄤ笌姘ф皵鐨勫弽搴旓細1銆佸崟璐ㄤ笌姘ф皵鐨勫弽搴旓細锛1锛夐晛鍦ㄧ┖姘斾腑鐕冪儳锛2Mg + O2 鐐圭噧 2MgO 锛2锛夐搧鍦ㄦ哀姘斾腑鐕冪儳锛3Fe + 2O2 鐐圭噧 Fe3O4 锛3锛夐摐鍦ㄧ┖姘斾腑鍙楃儹锛2Cu + O2 鍔犵儹 2CuO 锛4锛夐摑鍦ㄧ┖姘斾腑鐕冪儳锛4Al + 3O2 鐐圭噧 2Al2O3 锛5锛夋阿姘斾腑绌烘皵涓噧鐑э細2H2 + O2 鐐圭噧 2H2O 锛...
  • 鍒濅笁鍖栧
    绛旓細鑰冪偣锛氶噾灞炵殑鍖栧鎬ц川锛涢噾灞炴椿鍔ㄦч『搴忓強鍏跺簲鐢紱閰哥殑鍖栧鎬ц川锛涙牴鎹寲瀛﹀弽搴旀柟绋嬪紡鐨勮绠楋紟涓撻锛氬帇杞村疄楠岄锛涙湁鍏冲寲瀛︽柟绋嬪紡鐨勮绠楋紟鍒嗘瀽锛氱敱宸茬煡锛氣滅敤璐ㄩ噺鐩哥瓑鐨勯攲绮夊拰閾佺矇锛屽垎鍒笌婧惰川璐ㄩ噺鍒嗘暟鐩稿悓銆佺瓑璐ㄩ噺鐨勭█鐩愰吀鍏呭垎鍙嶅簲鈥濓細A銆佹洸绾縜銆乥鍒嗗埆琛ㄧず閿屻侀搧鐨勫弽搴旀儏鍐碉紝閿岀殑娲诲姩鎬ф瘮閾佺殑娲诲姩鎬у己锛岀瓑...
  • 鍒濅笁鍖栧鐭ヨ瘑鐐规荤粨瀹屾暣鐗
    绛旓細鍦鍖栧鍙嶅簲涓,鍒嗚鎴愬師瀛,鐢卞師瀛愰噸鏂扮粍鍚堟垚鏂扮殑鍒嗗瓙銆 鐩镐簰鍏崇郴 鍘熷瓙鍙互鏋勬垚鍒嗗瓙,鐢卞垎瀛愭瀯鎴愮墿璐ㄣ傚:姘ф皵,姘皵绛夊師瀛愪篃鍙互鐩存帴鏋勬垚鐗╄川銆傚:閲戝睘 鍒嗗瓙鏄敱鍘熷瓙鏋勬垚鐨勩 鏃犳暟澶氫釜鍚岀鍒嗗瓙鏋勬垚鐗╄川銆 鏋勬垚鐗╄川鐨勭矑瀛愭湁鍑犵? 浜斻佺墿璐ㄧ殑鍒嗙被銆佺粍鎴愩佹瀯鎴 1銆佺墿璐ㄧ敱鍏冪礌缁勬垚 2銆佹瀯鎴愮墿璐ㄧ殑寰矑鏈:鍒嗗瓙銆佸師瀛愩...
  • 鍒濅笁鎵鏈夌殑鍖栧寮 鏈夊摢浜涘晩 ?
    绛旓細鍒濅腑鍖栧寮忓ぇ鍏 姘ф皵 O2銆佹阿姘 H2銆佹爱姘 N2銆佹隘姘 Cl2銆佹皑姘 NH3 鏄⒈鎬ф皵浣;鏃犺壊锛屼絾鏈夊埡婵鎬ф皵鍛炽佹按 H2O 銆佷竴姘у寲纰 CO 鏃犺壊鏃犲懗鐨勬皵浣撴湁姣掋佷簩姘у寲纰 CO2銆佷簩姘у寲纭 SO2 鏃犺壊锛屼絾鏈夊埡婵鎬ф皵鍛炽佷笁姘у寲纭 SO3銆佷簩姘у寲姘 NO2銆佺敳鐑 CH4 澶╃劧姘旓紙娌兼皵锛夌殑涓昏鎴愬垎 銆佹哀鍖栭挋 CaO 淇楃О ...
  • 姹鍒濅笁40涓鍖栧鏂圭▼寮
    绛旓細1銆侀晛鍦ㄧ┖姘斾腑鐕冪儳锛2Mg+O2 2MgO 2銆侀搧鍦ㄦ哀姘斾腑鐕冪儳锛3Fe+2O2 Fe3O4 3銆侀摑鍦ㄧ┖姘斾腑鐕冪儳锛4Al+3O2 2Al2O3 4銆佹阿姘斿湪绌烘皵涓噧鐑э細2H2+O2 2H2O 5銆佺孩纾峰湪绌烘皵涓噧鐑э細4P+5O2 2P2O5 6銆佺~绮夊湪绌烘皵涓噧鐑э細 S+O2SO2 7銆佺⒊鍦ㄦ哀姘斾腑鍏呭垎鐕冪儳锛欳+O2 CO2 8銆佺⒊鍦ㄦ哀姘斾腑涓嶅厖鍒嗙噧鐑э細2...
  • 扩展阅读:初三化学重点归纳大全 ... 初三化学十大难题 ... 初三化学中考真题免费 ... 九年级化学 ... 化学元素周期表 ... 初三化学所有化学式 ...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 ... 初三化学试卷电子版 ... 初三化学100个方程式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