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四] 杂说(4)韩愈

\u6742\u8bf4\uff08\u56db\uff09 \u97e9\u6108 \u539f\u6587

\u4e16\u6709\u4f2f\u4e50\uff0c\u7136\u540e\u6709\u5343\u91cc\u9a6c\u3002\u5343\u91cc\u9a6c\u5e38\u6709\uff0c\u800c\u4f2f\u4e50\u4e0d\u5e38\u6709\u3002\u6545\u867d\u6709\u540d\u9a6c\uff0c\u53ea\u8fb1\u4e8e\u5974\u96b6\u4eba\u4e4b\u624b\uff0c\u9a88\u6b7b\u4e8e\u69fd\u67a5\u4e4b\u95f4\uff0c\u4e0d\u4ee5\u5343\u91cc\u79f0\u4e5f\u3002
\u3000\u3000\u9a6c\u4e4b\u5343\u91cc\u8005\uff0c\u4e00\u98df\u6216\u5c3d\u7c9f\u4e00\u77f3\u3002\u98df\u9a6c\u8005\u4e0d\u77e5\u5176\u80fd\u5343\u91cc\u800c\u98df\u4e5f\u3002\u662f\u9a6c\u4e5f\uff0c\u867d\u6709\u5343\u91cc\u4e4b\u80fd\uff0c\u98df\u4e0d\u9971\uff0c\u529b\u4e0d\u8db3\uff0c\u624d\u7f8e\u4e0d\u5916\u89c1\uff0c\u4e14\u6b32\u4e0e\u5e38\u9a6c\u7b49\u4e0d\u53ef\u5f97\uff0c\u5b89\u6c42\u5176\u80fd\u5343\u91cc\u4e5f\u3002
\u3000\u3000\u7b56\u4e4b\u4e0d\u4ee5\u5176\u9053\uff0c\u98df\u4e4b\u4e0d\u80fd\u5c3d\u5176\u6750\uff0c\u9e23\u4e4b\u800c\u4e0d\u80fd\u901a\u5176\u610f\uff0c\u6267\u7b56\u800c\u4e34\u4e4b\u66f0\uff1a\u300c\u5929\u4e0b\u65e0\u9a6c\u3002\u300d\u545c\u4e4e\uff01\u5176\u771f\u65e0\u9a6c\u90aa\uff1f\u5176\u771f\u4e0d\u77e5\u9a6c\u4e5f\uff01
\u3000\u3000
\u3000\u3000[\u6ce8\u91ca]
\u3000\u30001.\u9a88: (pi\u00e1n) 2.\u67a5: (l\u00ec) 3.\u77f3\uff08dan\u56db\u58f0\uff09 4\u98df\u9a6c\u3001\u98df\u4e5f\u3001\u98df\u4e4b\uff08si\u56db\u58f0\uff09

韩愈有“杂说”四篇,分别为《龙说》、《医说》、《崔山君传》、《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马。   祗:同“只”,只是。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做千里马。以,把。称,叫。   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shi):吃尽一石(dan)粟。粟:泛指粮食。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 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显现。美,美好素质,优点。   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够,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日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它叫。之:不译。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到马的跟前。临,到它跟前。   其:难道,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其:恐怕,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简析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者”。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相关故事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赏析(吴小如)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杂说四《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 闊╂剤鐨勨鏉傝鈥濇湁鍝簺?
    绛旓細鏉傝鍥銆婇┈璇淬嬩笘鏈変集涔愶紝鐒跺悗鏈夊崈閲岄┈銆傚崈閲岄┈甯告湁锛岃屼集涔愪笉甯告湁銆傛晠铏芥湁鍚嶉┈锛屽彧杈变簬濂撮毝浜轰箣鎵嬶紝楠堟浜庢Ы鏋ヤ箣闂达紝涓嶄互鍗冮噷绉颁篃銆傞┈涔嬪崈閲岃咃紝涓椋熸垨灏界矡涓鐭炽傞椹咃紝涓嶇煡鍏惰兘鍗冮噷鑰岄涔熴傛槸椹篃锛岃櫧鏈夊崈閲屼箣鑳斤紝椋熶笉楗憋紝鍔涗笉瓒筹紝鎵嶇編涓嶈澶栵紝涓旀涓庡父椹瓑涓嶅彲寰楋紝瀹夋眰鍏惰兘鍗冮噷涔!绛栦箣...
  • 鏉傝鍥缈昏瘧
    绛旓細鏉傝鍥锛氶┈璇达紙缈昏瘧锛変笘闂存湁浜嗕集涔愶紝鐒跺悗鎵嶆湁鍗冮噷椹傚崈閲岄┈缁忓父鏈夛紝鍙槸浼箰涓嶄細缁忓父鏈夈傛墍浠ュ嵆浣挎湁鍑哄悕鐨勯┈锛屼篃鍙槸杈辨病鍦ㄤ粏褰圭殑椹か鐨勬墜閲岋紝鍜屾櫘閫氱殑椹竴璧锋鍦ㄩ┈鍘╃殑閲岄潰锛屼笉鍥犱负鏃ヨ鍗冮噷鑰屽嚭鍚嶃備笘鏈変集涔愶紝鐒跺悗鏈夊崈閲岄┈銆傚崈閲岄┈甯告湁锛岃屼集涔愪笉甯告湁銆傛晠铏芥湁鍚嶉┈锛岀杈变簬濂撮毝浜轰箣鎵嬶紝楠堟浜庢Ы鏋...
  • 鏉傝鍥路椹鎷奸煶鐗
    绛旓細鏉傝鍥路椹鎷奸煶鐗堝涓嬶細椹锛屽嵆椹厠鎬濅富涔夌殑鍩烘湰鍘熺悊鍜岀悊璁恒傞┈鍏嬫濅富涔夋槸浠ラ┈鍏嬫濆拰鎭╂牸鏂负涓昏浠h〃鐨勭瀛︾ぞ浼氫富涔夌悊璁轰綋绯汇傚畠鏄浜虹被绀句細鍘嗗彶鍙戝睍瑙勫緥鐨勬繁鍒绘濊冨拰绉戝鎬荤粨锛屾槸鎸囧鏃犱骇闃剁骇闈╁懡鍜岀ぞ浼氫富涔夊缓璁剧殑鐞嗚姝﹀櫒銆備笅闈㈠皢浠庡摬瀛︺佹斂娌荤粡娴庡鍜岀瀛︾ぞ浼氫富涔変笁涓柟闈㈠椹杩涜鎷奸煶鐗堝洖绛斻1.鍝插 椹...
  • 鏉傝鍥路椹鎷奸煶鐗
    绛旓細鍏充簬鈥鏉傝鍥路椹鈥濆涓嬶細鏉傝鍥浡烽┈璇存槸鍞愪唬鏂囧瀹堕煩鎰堢殑涓绡囬噸瑕佹暎鏂囷紝浠ラ┈涓哄柣锛屾弿缁樹簡浜烘墠鍦ㄤ笘闂寸殑涓嶅垢閬亣鍜岃鍩嬫病鐨勬儏褰傚湪杩欑瘒鏁f枃涓紝闊╂剤棣栧厛鎻忚堪浜嗗崈閲岄┈鐨勭壒鐐瑰拰浠峰笺傚崈閲岄┈鏄叿鏈夊崜瓒婅兘鍔涚殑椹紝鑳藉鏃ヨ鍗冮噷锛屼絾寰寰鍦ㄤ綆璐辩殑浜烘墜涓彈灏藉眻杈憋紝鏈鍚庨粯榛樻鍘汇傝繖浜涗綆璐辩殑浜轰笉鏄湡姝f噦寰楅┈鐨勪汉...
  • 闊╂剤銆鏉傝銆嬫湁鍝洓绡
    绛旓細2銆併婂尰璇淬嬫寚鍑鸿剦娌℃湁鐤剧梾锛屽嵆浣跨槮涔熶笉浼氬嵄瀹冲埌鐢熷懡锛涘績鑴夋湁浜嗙梾锛屽啀鑲ュ.涔嬩汉涔熷彧鏈夋璺竴鏉°3銆併婂磾灞卞悰浼犮嬪0绉拌嚜宸卞浠欓工鑸暱瀵胯兘鐭ュ線浜嬬殑浜猴紝瀹炲湪澶崚璋簡銆4銆併婇┈璇淬嬫槸鍞愪唬鏂囧瀹堕煩鎰堢殑涓绡囧熺墿瀵撴剰鐨勬潅鏂囷紝灞炶璇存枃浣擄紝鍘熶负闊╂剤鎵浣溿鏉傝銆嬬殑绗洓绡囷紝鈥滈┈璇粹濊繖涓爣棰樹负鍚庝汉鎵鍔犮
  • 鏉傝鍥鎻忚堪鍗冮噷椹偛鎯ㄩ伃閬
    绛旓細1.涓栨湁浼箰锛岀劧鍚庢湁鍗冮噷椹傚崈閲岄┈甯告湁锛岃屼集涔愪笉甯告湁銆2.鏁呰櫧鏈夊悕椹紝鍙颈浜庡ゴ闅朵汉涔嬫墜銆傞獔姝讳簬妲芥灔涔嬮棿锛屼笉浠ュ崈閲岀О涔熴3绛栦箣涓嶄互鍏堕亾锛岄涔嬭屼笉鑳藉敖鍏舵潗锛岄福涔嬭屼笉鑳介氬叾鎰忋4.椋熼┈鑰呬笉鐭ュ叾鑳藉崈閲岃岄涔熴
  • 浼箰鐩搁┈鐨勬剰鎬濇槸浠涔 浼箰鐩搁┈鐨勫嚭澶
    绛旓細1銆佷集涔愮浉椹紝鎰忔濇槸锛氭寚涓汉鎴栭泦浣撳彂鐜般佹帹鑽愩佸煿鍏诲拰浣跨敤浜烘墠鐨勪汉銆2銆併愬嚭鑷戝攼路闊╂剤銆鏉傝銆嬪洓锛氣滀笘鏈変集涔愶紝鐒跺悗鏈夊崈閲岄┈銆傚崈閲岄┈甯告湁锛岃屼集涔愪笉甯告湁銆傗3銆佷笘涓婃湁璇嗗埆椹殑浼箰锛岀劧鍚庡崈閲岄┈鎵嶈鍙戠幇銆傚崈閲岄┈涓鐩撮兘瀛樺湪鐫鐨勶紝浣嗘槸浼箰涓嶆槸浠讳綍鏃跺欓兘鏈夌殑銆4銆併愮ず渚嬨戜集涔愮浉椹繖涓晠浜嬶紝鍗冨勾...
  • 娴呭搧:闊╂剤銆鏉傝鍥棣栥
    绛旓細璇讳簡闊╂剤鐨勩鏉傝鍥棣栥嬶紝瑙夊緱鏈変笉鍚愪笉蹇箣鎰熴傛潅璇翠箣涓銆婇緳璇淬嬨婇緳璇淬嬭杩颁簡榫欏悙鍑虹殑姘斿寲鎴愪簡浜戯紝榫欏熶簯寰椾互缈讳簯瑕嗛洦锛岀绉樿帿娴嬨傞緳閫犲氨浜嗕簯锛屼簯鍙嶈繃鏉ユ垚灏变簡榫欍傚叾瀹炴槸鍊熼緳鍜屼簯鐨勫叧绯昏鍑哄悰鑷d箣闂寸殑寰鍏崇郴鍏崇郴銆傜浉浜掓垚灏憋紝鐩镐簰渚濇墭銆傝崁瀛愬熲滄按鑳借浇鑸燂紝浜﹁兘瑕嗚垷鈥濇潵璇存槑鍚涙皯鍏崇郴锛屼袱鑰呬箣闂存湁...
  • 闊╂剤銆鏉傝銆嬪洓绡囩殑缈昏瘧
    绛旓細4.涓栦笂鏈変簡浼箰锛岀劧鍚庢墠浼氭湁鍗冮噷椹傚崈閲岄┈鏄粡甯告湁鐨勶紝鍙槸浼箰鍗翠笉缁忓父鏈夈傚洜姝わ紝鍗充娇鏄緢鍚嶈吹鐨勯┈涔熷彧鑳藉湪浠嗗焦鐨勬墜涓嬪彈鍒板眻杈憋紝璺熸櫘閫氱殑椹竴璧锋鍦ㄩ┈鍘╅噷锛屼笉鑳借幏寰楀崈閲岄┈鐨勭О鍙枫傛棩琛屽崈閲岀殑椹紝涓椤挎垨璁歌兘鍚冧笅涓鐭崇伯椋燂紝鍠傞┈鐨勪汉涓嶆噦寰楄鏍规嵁瀹冩棩琛屽崈閲岀殑鏈鏉ュ杺鍏诲畠銆傦紙鎵浠ワ級杩欐牱鐨勯┈锛岃櫧鏈夋棩...
  • 闊╂剤鏉傝鍥鍒欎箣榫欒鐨勮瘧鏂
    绛旓細榫欏悙鍑虹殑姘斿舰鎴愪簯锛屼簯鏈潵涓嶆瘮榫欑伒寮傘備絾鏄緳涔樼潃杩欒偂浜戞皵锛屽彲浠ュ湪鑼尗鐨勫お绌轰腑鍥涘閬ㄦ父锛屾帴杩戞棩鏈堬紝閬斀瀹冪殑鍏夎姃锛岄渿鎾艰捣闆风數锛屽彉鍖栫濂囪帿娴嬶紝闆ㄦ按闄嶈惤鍦ㄥぇ鍦帮紝浣垮緱灞辫胺娌夋拨銆傝繖浜戜篃鏄緢绁炲鐏靛紓鐨勫憿锛佷簯锛屾槸榫欑殑鑳藉姏浣垮畠鏈夌伒寮傜殑銆傝嚦浜庨緳鐨勭伒寮傦紝鍗翠笉鏄簯鐨勮兘鍔涗娇瀹冭繖鏍峰瓙鐨勩備絾鏄緳娌℃湁浜戯紝灏变笉鑳...
  • 扩展阅读:《玉房指要》译文 ... 爱莲说 ... 醉翁亭记 ... 韩愈《马说》全文 ... 陋室铭原文全文 ... 《马说》原文 ... 出师表原文 ... 《千里马》原文 ... 关雎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