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什么隐居 陶渊明为何要隐居?

\u9676\u6e0a\u660e\u4e3a\u4ec0\u4e48\u8981\u9690\u5c45

\u4e0d\u517c\u5bb9,\u6392\u4ed6,\u72ec\u6811\u4e00\u5e1c,\u5f88\u81ea\u6211.
\u793e\u4f1a\u518d\u9ed1\u6697,\u4eba\u4eec\u4e5f\u8981\u6d3b\u4e0b\u53bb,\u6709\u5904\u8eb2\u5c31\u8eb2,\u6ca1\u5904\u8eb2\u5c31\u6371\u7740,\u4e60\u60ef\u4e86\u5c31\u597d\u4e86.\u9676\u6e0a\u660e\u6709\u5357\u5c71\u53bb\u91c7\u83ca,\u6211\u90a3\u4e5f\u6ca1\u5904\u53bb,\u5730\u65e0\u4e00\u62e2,\u5230\u90a3\u53bb\u79cd\u83ca\u82b1\u5440.

\"\u7ed3\u5e90\u5728\u4eba\u5883\\\u800c\u65e0\u8f66\u9a6c\u55a7\\\u95ee\u541b\u4f55\u80fd\u5c14\\\u5fc3\u8fdc\u5730\u81ea\u504f.\"\u5982\u6b64\u8fd9\u822c\u8fd8\u7528\u9690\u5c45\u5417?

http://baike.baidu.com/view/7622.htm

\u4e49\u7199\u5143\u5e74\uff08405\u5e74\uff09\u8f6c\u5165\u5efa\u5a01\u5c06\u519b\u3001\u6c5f\u5dde\u523a\u53f2\u5218\u656c\u5ba3\u90e8\u4efb\u5efa\u5a01\u53c2\u519b\u3002\u4e09\u6708\uff0c\u4ed6\u5949\u547d\u8d74\u5efa\u5eb7\u66ff\u5218\u656c\u5ba3\u4e0a\u8868\u8f9e\u804c\u3002\u5218\u656c\u5ba3\u79bb\u804c\u540e\uff0c\u4ed6\u4e5f\u968f\u7740\u53bb\u804c\u4e86\u3002\u540c\u5e74\u79cb\uff0c\u53d4\u7236\u9676\u9035\u4ecb\u7ecd\u4ed6\u4efb\u5f6d\u6cfd\u53bf\u4ee4\uff0c\u5230\u4efb\u516b\u5341\u4e00\u5929\uff0c\u78b0\u5230\u6d54\u9633\u90e1\u6d3e\u9063\u90ae\u81f3\uff0c\u5c5e\u540f\u8bf4\uff1a\u201c\u5f53\u675f\u5e26\u8fce\u4e4b\u3002\u201d\u4ed6\u53f9\u9053\uff1a\u201c\u6211\u5c82\u80fd\u4e3a\u4e94\u5341\u6597\u7c73\u5411\u4e61\u91cc\u5c0f\u51e0\u6298\u8170\u3002\u201d\u9042\u6388\u5370\u53bb\u804c\u3002\u9676\u6e0a\u660e\u5341\u4e09\u5e74\u7684\u4ed5\u5ba6\u751f\u6d3b\uff0c\u81ea\u8f9e\u5f6d\u6cfd\u53bf\u4ee4\u7ed3\u675f\u3002\u8fd9\u5341\u4e09\u5e74\uff0c\u662f\u4ed6\u4e3a\u5b9e\u73b0\u201c\u5927\u6d4e\u82cd\u751f\u201d\u7684\u7406\u60f3\u62b1\u8d1f\u800c\u4e0d\u65ad\u5c1d\u8bd5\u3001\u4e0d\u65ad\u5931\u671b\u3001\u7ec8\u81f3\u7edd\u671b\u7684\u5341\u4e09\u5e74\u3002\u6700\u540e\u3001\u8d4b\u300a\u5f52\u53bb\u6765\u516e\u8f9e\u300b\uff0c\u8868\u660e\u4e0e\u4e0a\u5c42\u7edf\u6cbb\u9636\u7ea7\u51b3\u88c2\uff0c\u4e0d\u4e0e\u4e16\u4fd7\u540c\u6d41\u5408\u6c61\u7684\u51b3\u5fc3\u3002

  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对此作出探讨。
  原因之一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黯然瞑目,与世长辞。
  原因之二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 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原因之三
  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且看陶渊明一生大致经历:始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刘宋王朝服务,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可以说,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在《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中,诗人对自己归隐后的生活作了描写,“白日掩柴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往来。相见天杂言,但道桑麻长。”“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癸卯岁始春怀左田舍》《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癸“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在早出晚归的辛勤耕作中,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更为真挚:“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觚远见候,疑我与时乘。”从这些诗中,读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
  陶渊明故事图(局部)
  [3]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他在诗中写到:“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在《桃花源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上过中学的人都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很多人会随口念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然而要进一步对他说些什么,恐怕就有点困难了。一个人之所以成为 那样的人,总得有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若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知道他 的生平、多读他的诗文,是必不可少的。
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正如他《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 ,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 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
东晋是乱世之末,又是佛教风行、崇尚名士风度的时代,因此,才会造就出陶渊明这样超越世俗的田园诗人。唐以来的许多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 陆游,都是非常推崇陶渊明的,在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上也深受其影响。陶渊明的诗文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也就是说,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 重要。当我们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的时候,便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笔者认为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他写了《归去来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在《归田园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身恋归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因“质性自然”“本爱山丘”,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

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 闄舵笂鏄庝负浠涔堥殣灞
    绛旓細浜屻佺ぞ浼氱幇瀹炰娇鐒銆闄舵笂鏄庡綊闅愮敯鍥涓嶄粎瑕佷笌浠栫巼鐪熺殑涓х粨鍚堣冭檻锛屾洿瑕佷粠骞块様鐨勬斂娌昏儗鏅互鍙婁粬鐨勪粫瀹︾敓娑幓浣撳療锛屼粬鐨勫叆涓栦笌鍑轰笘鍙互璇撮兘涓庡綋鏃剁殑绀句細鐜板疄鏈夊叧銆傞櫠娓婃槑铏芥渶缁堣В鑱屽綊鐢帮紝浣嗕粬灏戝.鏃讹紝鍗存槸鏈変竴鐣缓鍔熺珛涓氥佸吋娴庡ぉ涓嬬殑鎬濇兂鐨勩傚湪銆婇ギ閰掋嬨婃潅璇椼嬬瓑璇楁瓕涓紝浠栨浘閬擄細鈥滃皯骞寸綍浜轰簨锛屾父濂藉湪...
  • 闄舵笂鏄庝负浠涔瑕佸綊闅
    绛旓細闄舵笂鏄庡綊闅愮殑鍘熷洜锛氫竴鏄櫠娓婃槑鏈т娇鐒讹紝涓鏄ぞ浼氱幇瀹炰娇鐒銆傞櫠娓婃槑鎬ф牸鐨勬湰璐ㄧ壒寰佹槸杩芥眰蹇冪伒鐨勬渶澶ц嚜鐢卞拰蹇冩佺殑闂查備紭闆咃紝浠曞鐢熸椿涓嶇鍚堜粬宕囧皻鑷劧鐨勬湰鎬с傞櫠娓婃槑澶勪簬涓涓磭灏氳嚜鐢便佺巹椋庢墖鐐界殑鏃朵唬锛屾斂娌讳笂鐨勭澶哄拰鏉浼愪娇涓鎰忓姹傞伩绁稿叏韬殑澹汉鏋佹槗褰㈡垚闅愰哥殑鍝佹牸銆傞櫠娓婃槑鏄笢鏅嬫湯鍒板垬瀹嬪垵鏉板嚭鐨勮瘲浜恒佽緸璧...
  • 澶ц瘲浜闄舵笂鏄褰掗殣鐨勫師鍥,鐪熺殑鏄滀笉涓轰簲鏂楃背鎶樿叞鈥濆悧?
    绛旓細閭d箞涓轰綍浠栧崄鍒嗗枩娆㈤殣灞呭憿锛鍏跺疄鐪熸鍘熷洜鏄洜涓轰粬瀵规斂娌诲績鐏版剰鍐凤紝骞朵笖鑷繁鐨勪粫閫斿苟涓嶉『鍒╋紝鎵嶅鑷磋嚜宸遍夋嫨鐢板洯鐢熸椿銆傚湪浠栫湅鏉ュ彧鏈夐偅缇庡ソ鐨勭敯鍥墠鐪熸绗﹀悎鑷繁鐨勭敓娲荤姸鍐点備竴銆佷粫閫斾笉椤猴紝鏃犲涔嬩妇鎴戜滑绾佃闄舵笂鏄庣殑涓鐢燂紝鍙互鐪嬪嚭闄舵笂鏄庡湪鏃╁勾鏃舵湡锛屽洜涓哄澧冭传瀵掞紝鍦ㄩ潰瀵归棬闃姘忔棌鍒跺害妫弗鐨勫畼鍦哄綋涓紝浠ュ钩姘戝嚭韬...
  • 闄舵笂鏄庝负浠涔閫夋嫨褰掗殣?
    绛旓細闄舵笂鏄庣敱浜庣湅涓嶆儻褰撴椂瀹樺満鐨勯粦鏆楋紝涓嶆兂涓庤椽瀹樺悓娴佸悎姹锛屾墍浠ユ瘏鐒跺喅瀹氬綊闅愮敯鍥紝姣忓ぉ杩囩潃娓呴棽鐨勫钩姘戠敓娲汇傚浜庝粬闅愬眳杩欎欢浜嬶紝涓嶅悓鐨勪汉鏈変笉鍚岀殑鐪嬫硶锛屼粬闅愬眳杩欎欢浜嬶紝涓鑸湁涓ょ涓嶅悓鐨勭湅娉曘1銆绉瀬鎬佸害锛氫粬涓轰簡涓嶄笌閭d簺璐畼鍚屾祦鍚堟薄锛屼簬鏄綊闅愮敯鍥備笉杩芥眰鑽e崕瀵岃吹鐨勭敓娲伙紝娣℃硦鍚嶅埄锛屽弽鑰岄挓鎯呬簬骞虫贰鐨勭敓娲...
  • 蹇楀瓨楂樿繙鐨闄舵笂鏄,涓轰綍鏈鍚庝細閫夋嫨闅愬眳鐨勭敓娲?
    绛旓細涓銆侀櫠娓婃槑涓嶅枩闅忔尝閫愭祦锛屾渶鍚庡彧寰楀綊闅愮敯鍥櫠娓婃槑鏇剧粡涓轰簡鐢熻鍘诲仛浜嗕竴涓皬鍘跨殑鍘垮皦锛屼絾鏄粬鐨勪笂绾х煡閬撴槸闄舵笂鏄庡綋浜嗗幙灏夊悗锛屾晠鎰忎负闅句粬锛岃浠栧埌搴滀笂鍘绘嫓璁胯屼笖杩樺姞浠ョ緸杈憋紝闄舵笂鏄庡彈涓嶄簡浜嗭紝杩樿涓嬩笉涓轰簲鏂楃背鎶樿叞鐨勫.璇紝鑷鍚庯紝闄舵笂鏄庡氨瀵逛粫閫斿交搴曞け鍘讳簡淇″績锛屽畼瀹樼浉鎶わ紝鏆楃鎿嶄綔銆侀粦鏆楄嚦鏋佺殑浠曢旇...
  • 闄舵笂鏄搴旇闅愬眳鐨勭悊鐢
    绛旓細1.瀹樺満榛戞殫锛屾棤娉曞繊鍙 2.鑷垜鐨勬斂娌绘姳璐熷拰浜虹敓鐞嗘兂鏃犳硶瀹炵幇锛屽績鐏版剰鍐 3.鏃跺眬鍔ㄨ崱锛岄珮灞傞棿浜掔浉鍊捐涧锛屼负鏄庡摬淇濊韩 4.浜虹敓杩熸毊锛屾复鏈涘钩闈欏畨瀹佺殑鐢熸椿 鍩轰簬涓婅堪鍥涚偣锛闄舵笂鏄閫夋嫨浜闅愬眳
  • 闄舵笂鏄鐨闅愬眳鍘熷洜
    绛旓細鍏闅愬眳鐨勫師鍥犳垜浠彲浠ヤ粠涓や釜鏂归潰鏉ユ鎷紝棣栧厛锛屾槸浠栬嚜韬殑鎬ф牸鎴栨槸浠栬嚜宸辩殑浜虹敓鎬佸害浠峰艰鍐冲畾鐨勶紝杩欎篃鏄粬褰掗殣鐨勪富瑕佸師鍥犮備粬涔嬫墍浠ュ幓鍋氬畼鏄嚭浜庣敓璁¤冭檻鍐嶅姞涓婂彲鑳芥湁涓鐐圭偣鏀挎不鐞嗘兂锛堟瘯绔熷彜浜烘湁鎵嶇殑澶ч兘鍙湁閫氳繃璧颁粫閫旀墠鑳藉緱浠ユ柦灞曪級锛屼絾鏄闄舵笂鏄鐢熸х儹鐖辫嚜鐢变笌鐢板洯锛屼粬鍙椾笉浜嗕笘淇楃殑缇佺粖鏇村彈涓嶄簡瀹樺満涓婄殑...
  • 闄舵笂鏄庝负浠涔瑕闅愬眳?
    绛旓細闄舵笂鏄庨殣灞锛岃繃璧锋絿娲掔殑閬夸笘鐢熸椿锛屽彲浠ヨ鏄粬鏄庡摬淇濊韩锛岃繙绂讳笘淇楁劅鏌撶殑濂芥柟娉曘備絾涓汉璁や负锛岃繖涔熸槸涓绉嶆秷鏋佺殑鐢熸椿鎬佸害銆傝櫧鐒跺綋鏃朵笢鏅嬫湞寤疯厫璐ワ紝浣嗚韩涓哄爞鍫備竷灏虹敺鍎匡紝灏辨洿搴旀縺娴佸媷杩涳紝闈㈠鍥伴毦姘镐笉瑷寮冿紝杩欎篃绗﹀悎鍙や唬澧ㄥ鐨勪緺涔夌簿绁炪傚叆涓栵紝灏辫缁忓巻涓栦織鐨勭(鐮猴紝鎵嶈兘鏇村ソ鐨勬妸鎴戜汉鐢熴傗滃ぉ灏嗛檷澶т换浜庢柉浜轰篃...
  • 闄舵笂鏄庝负浠涔堥殣灞?(鍙渶3涓師鍥)姹傝В!!!
    绛旓細闄舵笂鏄鍐冲績寮冨畼褰掗櫠鐨勫唴鍥 1銆佸楂樹笉缇ょ殑涓 2銆佸畨璐箰閬撶殑鑺傛搷 3銆佸磭灏氳嚜鐒剁殑鎬ф儏 瀵艰嚧闄舵笂鏄庢瘏鐒闅愬眳鐨勫鍥 1銆佺悍绾垬涔卞拰榛戞殫鐜板疄璁╅櫠娓婃槑瀵瑰綋鏃跺畼鍦哄け鏈 2銆佲滅▼姘忓閫濃濆拰鈥滅潱閭埌鏉モ濇槸闄舵笂鏄庣寮鏈濋噹鐨勫鏈 鎬诲叡5鐐癸紝鍙互浠绘剰鍐3涓紝姹傞噰绾 ...
  • 闄舵笂鏄庝负浠涔浼氬帉鎭跺畼鍦,閫夋嫨褰掑洯褰撲竴鍚嶉殣澹?
    绛旓細浣滀负钁楀悕鐨勯殣澹紝闄舵笂鏄绠楁槸娲诲嚭浜嗘洿楂樼殑澧冪晫銆傞櫠娓婃槑鍘屾伓瀹樺満锛屽洜涓虹箒閲嶇殑鍏姟锛岃繕鏈夋棤娉曟柦灞曠殑鎵嶈兘銆1銆佸畼鍦洪粦鏆楋紝闄舵皬瀛愬瓩閬埌杩 闄舵皬鍦ㄩ瓘鐨勬椂鍊欑畻鏄ぇ鏃忥紝浣嗘槸鍚庢潵娌¤惤浜嗭紝鍦ㄥ畼鍦轰笂缁忓父鍙楀埌鎺掓尋銆備竴浜涜豹闂ㄥぇ鏃忕粡甯哥紪閫犱竴浜涜帿椤绘湁鐨勭姜鍚嶆潵缃㈤粶闄舵皬瀛愬瓩銆傞櫎姝や箣澶栵紝浠栦滑杩樺闄舵皬瀛愬瓩鐨勮涓哄惞姣涙眰鐤碉紝涓濇...
  • 扩展阅读:评价陶渊明的归隐看法 ... 陶渊明最后隐居在哪里 ... 陶渊明为何在老年归隐 ... 怎样看待陶渊明的归隐 ...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看法 ... 陶渊明隐居的故事 ... 陶渊明隐居的积极看法 ... 陶渊明隐居在哪一座山 ... 陶渊明的退隐是消极避世吗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