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首都变迁

一、历史首都之变化

京都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

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

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

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北京(Běijī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为中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华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二、中国的历史变迁是怎样的

中国历史上自公元前21世纪夏禹 传子启,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度以后, 直到公元1911年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宣统逊位,近4000年时间里,先后经 历了夏朝一商朝一周朝(西周/东周)一 春秋一战国一秦朝一汉朝(西汉/东 汉)一三国一晋朝(西晋/东晋)一南 北朝(南朝/北朝)一隋朝一唐朝_五 代十国一宋朝(北宋/南宋,与两宋同 时并存的辽国、大理、西夏、金国)一 元朝一明朝一清朝等朝代。

各朝的统 治时间如下: 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 商:约前1600〜约前1046年 周:西周:前1046〜前771年 东周:前T70〜前256年(春秋: 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5〜前 221 年) 秦:前221〜前206年 汉。 •前206〜公元220年(西汉: 前206〜公元25年东汉:25〜220年) 三国:220〜280年(魏:220〜265 年蜀汉:221〜263年吴222〜280年) 晋:265〜420年(西晋:265〜317 年东晋:317〜420年) 十六国:304〜439年 南北朝: 南朝:420〜589年(宋:420〜479) 北朝:386〜581年(北魏:386〜 534年东魏:534〜550年北齐: 550〜557年西魏:535〜557年北周: 557 〜581 年) 隋:581〜618年 唐:618〜907年 五代十国: 五代:907〜960年(后梁:9〇7〜 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 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 951 〜960 年) 十国:902〜979年 宋:(北宋:960〜1127年南宋: 1127〜1279年辽:907〜1125年西夏• 1038〜1227 年金:1115〜1234 年) 元:1271〜1368年 明:1368〜1644年 清:1644〜1911年 。

三、中国各朝代的首都

夏朝(公元前2070到公元前1600)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046)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四、北京历史的变迁

建于1420年的天坛是北京最为著名的古迹之一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

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等。 古代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

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本市被划入燕国辖地。

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区)与辽战斗,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以此为起点计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则为1071年),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以此为起点计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则为856年),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后元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明朝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便于防守蒙古军,将都城迁至北京。

从那之后,北京成为了明朝的新都城。 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

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据马可波罗游记叙述:元人笃信佛,象为佛教祥兽,当时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

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现在的北京也从此得名。

朱棣定都北京后,禁止象只再行走于北京。北京城秩序井然,繁荣安乐。

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 *** 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时期,北京还曾一度降为行在,京师复为南京应天府。 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清 *** 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内城, *** 和 *** 居住外城。清代的北京卫生问题奇差,皇宫里,太监如蚁阵。

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说:“街衢凸凹,尘风泥雨,牛溲马勃,嚣浊蒸郁,秽区也。” 近代 晚清时期(1860年-1912年)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传教士得到特许进北京,在城内各处兴建教堂,使馆则集中在东交民巷。

中华民国初年(1912年-19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中国 *** 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 *** 垮台。 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

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 *** 。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国军北伐至人民 *** 进驻北平(1928年-1949年) 1928年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

这一时期,北京尽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教育方面仍有关键的优势,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

伪中华民国临时 *** 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日本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将军与中国 *** 达成和平协议,率领25万 *** 军队反正,中国人民 *** 进入北平市,实现对北京的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 在北京宣告成立。

五、中国古代都城的变革

北京(明清)西安(汉唐)南京(南朝各代, 那时叫建康或金陵)杭州(南宋)洛阳(北朝各代)沈阳(后金, 清朝入关前)广州(南粤王)成都(蜀, 后蜀)大理(在理国)兰州(西夏)其它还有许多, 要翻阅历史书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

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

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

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先秦都城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出现的开端。

传说中的夏都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斟?(今河南登封西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汤阴东北)等地。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

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两个工程量很大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遗址、作坊遗址、窖穴和墓葬群,与夏文化时代相当,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公元前16世纪商汤(即汤)灭夏,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东南)。

其先,商人都城已有过八次迁徙,此后又有六迁,为嚣(今河南荥阳东北)、相(今河南内黄东南)、邢(今河南温县东北)、庇(今山东郓城)、奄(今山东曲阜)、殷(今河南安阳)。盘庚迁殷之后,凡二百七十三年,商都未再迁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移处离宫朝歌(今河南淇县)。

殷是商代鼎盛时期的国都,为研究中国奴隶社会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实例。周代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迁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谷地,"作邑于丰" (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武王继位,以丰京地狭,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门镇),惟留宗庙于丰京,通称丰镐,"周王居之,诸侯宗之",故镐京又称宗周。西周王朝以镐京为中心,分封诸侯,发布政令,集各地工匠于此制作,三百年间,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都会。

武王克商之际,曾"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管、蔡、武庚谋乱,周公东征,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营建新邑于洛水北岸,作为东都,称作"洛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并于城东营建军事城堡,监控"顽民",史称"成周"(今洛阳市东汉魏故城)。

洛邑成周因居天下之中,道里均衡,便于四方诸侯入贡。成王自镐京移居此城,迁九鼎以示国家社稷,使洛邑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和礼仪祭祀中心,俨然为西周王朝的陪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东迁,都于洛邑,称"王城",改原成周为下都,二城交替为都。周代推行二都制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创举,多为后世所效法。

东周列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带来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繁聚,从而促进城市的兴起。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列国纷纷筑城设防,营造都邑,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诸侯国君居处的列国都城。

国都的命运同各诸侯国家的命运紧紧相系,所谓"城破国亡"即此含义。列国都城也有一个选址和迁徙的过程,是各诸侯势力消长,争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欲与外界交往,不安于局促一隅的反映(列国都城见附表)。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 的接触地带,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

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秦至北宋的主要都城 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直至12世纪初赵宋政权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间,统一政权和统治中国北方较大地区的政权,皆以长安、洛阳、开封或邺作为都城;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而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都城存在的相对时间均不长。

这一时期国都的迁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邺间做东西轴向的摆动。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区自然环境和全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8世纪以前中原地区沃野千里,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能。

六、中国古代都城演变的特点

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

后一段从北宋到明清街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所谓封闭式都城制度,主要指的是郭内存在封闭式的居民“坊里”制度和集中贸易的“市”制度。

居民众多的“坊里”和开设商店的“市”,四周都筑有围墙,所有门户都设有小官管理,早晚定时开闭,夜间不准出入。一般居民住宅只准造在“坊里”以内,不许当街开门。

等到晚上坊门、市门紧闭,大街上就不准通行,而且都城内有严密的警卫设施。秦都阳“市”的“街”上已有“亭”,设有“求盗”等官管理街上治安。

西汉长安和东汉洛阳不但城以内“街”上设“亭”,而且每个城门口郭外约十里还有“外郭亭”。到唐代长安,城门口和沿着大街的坊角都设有“街铺”,驻屯警卫,管理治安。

先秦到唐代这个实行封闭式都城制度的历史阶段,还可以按城郭连结的不同布局划分为三个时期:商代是有城无郭时期;从西周到西汉是西城连结东郭的时期;从东汉到唐代是东西南三面郭区环抱中央北部城区时期。自西周初期周公在洛阳建设东都成周,开创了四面小城连结东面大郭的布局后,城郭连结的布局,就长期被推广应用。

《吴越春秋》佚文所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三所引,《初学记》卷二四所引“民”作“人”,当出于避讳)的方式,就成为历代都城建设的准则。西周这种西城东郭连结的制度,不但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侯国先后采用,而且也为秦都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延用。

(跑个题,如果我用,为……所……,这样的句子,是病句么?)在西汉、东汉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整个都城的造向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由西城连结东郭或者西南城连结东北部的布局,变为东西南三面郭区环抱中央北部城区的布局。后来魏晋以及北魏的洛阳都沿用东汉的布局,只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北魏洛阳废弃南北二宫的结构图只保留北宫,并在宫门以前建设两侧整齐排列官署的中轴线。到唐代长安建成贯串皇城和郭城的南北向中轴线,出现东西两面郭区对称的街道、坊市、的棋盘格式布局,这都是东汉都城“坐北朝南”布局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又一次更大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这时期由于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广大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求日益增加,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行业商人的联合组织“行”或“市”的成长,从而使得沿河近桥或城门口内外,出现了许多新的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者“市”,逐渐形成以新的“行”“市”为中心的街市,同时为适应社会交际需要的酒楼、茶坊也大为发展逐渐形成以酒楼、茶坊为中心的街市。

全国性市场形成。于是新的行市和街市代替了旧有的封闭式集中的“市”。

随着旧有集中“市”的瓦解,街市的兴起和发展,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逐渐连成一片。大街小巷的交通网也逐渐形成,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直通大街,于是大街小巷畅通的结构代替了旧有的封闭式的街坊结构。

在这个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的过程中,五代的后周世宗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汴梁(今河南开封)的宫城和州城外围,加筑一圈大四倍的外城,准许居民沿街造屋,并占有街道十分之一宽度面积,用来种树、掘井和搭盖凉棚等,这是适应都市经济发展的新街道制度。

北宋东京就是在这个新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宫城、里城和外城三重城圈的结构,出现以宫城为中心的全城四通八达的交通。到北宋末年,东京出现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写的那样繁华的街市情景,这是都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结果。

唐宋之际都城制度这一重要变化,使得都城居民在生活上得到飞跃的进步。从饮食起居到文化娱乐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唐代长安只是“市”上有表演杂戏和讲小说的,大寺院中有表演歌舞和百戏的剧场;到北宋东京就有六家成为瓦子的娱乐场所分布于交通要道上。唐代长安只是“市”上有书肆,北宋东京不仅相国寺集市上有专售书籍玩好的场所而且在相国寺东门大街上也设有许多书铺,书籍也已成立行市,称为“文字行”。

同时烹调作为一种技艺大为发扬。北宋东京不仅有各种地方性食店,如北食店、南食店、川饭店,而且设有分门别类的各种专门的饮食店,其中著名的店铺出售名菜的不少。

到南宋临安(今杭州)时,各方面更有进一步的开展。民间讲究诗文、武艺、技艺和戏曲的社会团体纷纷兴起城内外瓦子多到23所,民间文艺的创作和演出都有很大发展,出版图书的书铺增多,书籍的行市称为“书房”或“文籍书房”。

可见都城的发展和变化是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对都城发展演变进行探索,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城”“郭”相连结布局的发展变化和“郭”内居民所住的坊里以及市的发展变化。

至于营建宫殿的“城”内布局结构,还是次要的。

七、历史首都之变化

京都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

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

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 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 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 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

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北京(Běijī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为中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其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华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 鍘嗗彶涓婃瘡涓湞浜嗙殑棣栭兘鍦ㄩ偅閲
    绛旓細娓咃細闃挎媺璧浘锛堜粖杈藉畞鎶氶『锛夛紙鍔皵鍝堣丹锛夈佺洓浜紙浠婅窘瀹佹矆闃筹級锛堢殗澶瀬锛夈侀『澶╋紙浠婂寳浜級锛堥『娌-瀹g粺锛屽叆鍏冲悗姝e紡棣栭兘锛夋皯鍥斤細鍖椾含锛堝寳娲嬪啗闃锛夈佸崡浜紙钂嬩粙鐭冲浗姘戝厷锛夈侀噸搴嗭紙鎶楁棩鎴樹簤鏃舵湡锛夋柊涓浗锛氱憺閲戯紙涓崕鑻忕淮鍩冨叡鍜屽浗锛夈佸欢瀹夛紙闄曠敇瀹佽竟鍖猴級銆佽タ鏌忓潯锛堣В鏀炬垬浜夛級銆佸寳浜紙1949骞存柊涓浗鎴愮珛锛...
  • 涓浗鍚勪釜鏈濅唬鐨棣栭兘鍒嗗埆鏄摢浜涘煄甯,姹傜綏鍒
    绛旓細锛1锛夌Е鏈濓紙鍏厓鍓221骞磋嚦鍏厓鍓206骞达級閮藉煄鍦ㄥ捀闃锛屼粖闄曡タ鍜搁槼涓滃寳銆傦紙2锛夎タ姹夛紙鍏厓鍓206骞磋嚦鍏厓23骞达級閮藉煄鍦ㄩ暱瀹夛紝浠婇檿瑗胯タ瀹夎タ鍖椼傦紙3锛変笢姹夛紙鍏厓25骞磋嚦220骞达級閮藉煄鍦ㄦ礇闃筹紝浠婃渤鍗楁礇闃充笢銆傦紙4锛夐殝鏈濓紙鍏厓581骞磋嚦618骞达級閮藉煄鍦ㄥぇ鍏达紝浠婇檿瑗胯タ瀹夈傦紙5锛夊攼鏈濓紙鍏厓618骞磋嚦907骞达級閮藉煄鍦ㄩ暱瀹夛紝...
  • 涓浗鍘嗗彶涓婄殑棣栭兘鏈変粈涔堣寰
    绛旓細1銆侀兘鍩庤縼绉荤殑瓒嬪娍锛氫腑鍥藉彜浠g帇鏈濈殑閮藉煄鎬讳綋鍛堢幇鍑虹敱瑗垮悜涓滃彂灞曠殑瓒嬪娍锛氳タ瀹夆斺旀礇闃斥斺斿紑灏佲斺斿寳浜銆傚叾闂达紝鍦ㄥ皯鏁版皯鏃忔斂鏉冨叆涓讳腑鍘熷悗锛屾眽鏃忔斂鏉冪殑閮藉煄鍙堝嚭鐜扮敱鍖楀悜鍗楄縼绉荤殑鍊惧悜銆傚叿浣撹鏉ワ紝浠庡鏈濆埌鍖楀畫锛岄兘鍩庝竴鑸兘寤虹珛鍦ㄤ腑鍘熷湴鍖猴紝閮藉煄鐨勮縼绉诲憟鐜板嚭鐢辫タ鍚戜笢鐨勮秼鍔匡細瑗垮畨鈥斺旀礇闃斥斺斿紑灏併備粠鍗楀畫鍒版竻鏈...
  • 涓浗鍘嗕唬棣栭兘涓瑙堣〃
    绛旓細绉︽湞 鍜搁槼锛堜粖闄曡タ鍜搁槼锛夋眽鏈 闀垮畨锛堜粖闄曡タ瑗垮畨锛夎タ姹 娲涢槼锛堜粖娌冲崡娲涢槼锛変笢姹 闆掗槼锛堜粖娌冲崡娲涢槼锛変笁鍥芥椂鏈 璁告槍锛堟浌榄忥級銆佸缓涓氾紙涓滃惔锛夈佹垚閮斤紙铚姹夛級瑗挎檵 娲涢槼锛堝悗杩鑷抽暱瀹夛級涓滄檵 寤哄悍锛堜粖姹熻嫃鍗椾含锛夊崄鍏浗鏃舵湡 寤哄悍锛堜笢鏅嬶級銆佹垚閮姐侀偤鍩庯紙鍚庤档锛夈侀暱瀹夛紙鍓嶇Е锛夊崡鍖楁湞鏃舵湡 ...
  • 涓崕浜烘皯鍏卞拰鍥介閮鏄寳浜備粠鍝釜鏈濅唬璧峰ス灏卞紑濮嬫垚涓哄叏鍥芥斂娌讳腑蹇冪殑...
    绛旓細3.瑗垮畨锛氳タ鍛ㄣ佺Е銆佽タ姹夈佹柊銆佷笢姹塠鐚笣鍒漖銆佽タ鏅媅鎰嶅笣]銆佸墠璧点佸墠绉︺佸悗绉︺佽タ榄忋佸寳鍛ㄣ侀殝銆佸攼绛13涓帇鏈濆湪杩欓噷寤洪兘1140骞翠箣涔呫傝嚜鍏厓鍓1057骞磋嚦鍏厓904骞达紝瑗垮畨鏇鹃暱鏈熸槸鍙や唬涓浗鐨勬斂娌汇佺粡娴庝笌鏂囧寲涓績锛屾槸涓浗鍙や唬鍋氫负閮藉煄鏃堕棿鏈闀跨殑鍩庡競 4.鏉窞鑷殝浠e缓鍒惰縿浠婏紝绠楁潵绠楀幓涔熷彧鏈変袱涓湞浠e湪姝...
  • 涓浗鍙や唬棣栭兘閮芥湁鍝簺
    绛旓細鍥涖佹礇闃筹細鍙ょО鏂熼劑銆佽タ浜炽佹礇閭戙侀洅闃炽佹礇浜佷含娲涖佺閮姐佹礇鍩庣瓑锛屼綅浜庢渤鍗楃渷瑗块儴銆侀粍娌充腑涓嬫父锛屽洜鍦板娲涙渤涔嬮槼鑰屽緱鍚嶏紝鏄浗鍔¢櫌棣栨壒鍏竷鐨勫浗瀹鍘嗗彶鏂囧寲鍚嶅煄锛涓浗鍥涘ぇ鍙ら兘涔嬩竴锛屼笘鐣屾枃鍖栧悕鍩庛備簲銆佹垚閮斤細绠绉拌搲锛屽埆绉拌搲鍩庛侀敠鍩庯紝鏄洓宸濈渷鐪佷細锛岃タ鍗楀湴鍖哄敮涓涓涓壇鐪佺骇甯傦紝鐗瑰ぇ鍩庡競锛屽浗瀹堕噸瑕佺殑楂樻柊鎶鏈...
  • 鍖椾含鏇剧粡鍋氳繃鍑犱釜鏈濅唬鐨棣栭兘?
    绛旓細鏇句互鍖椾含涓棣栭兘鐨勬湞浠e叡鏈10涓傚垎鍒负锛氭槬绉嬫垬鍥铰疯摕鍥斤紱鏄ョ鎴樺浗路鐕曞浗锛涜窘锛 閲戯紱鍏冿紱鏄庯紱娓咃紱涓崕甯濆浗锛涗腑鍗庢皯鍥斤紱涓崕浜烘皯鍏卞拰鍥銆
  • 涓浗鍘嗗彶涓婇兘鍝簺鍦版柟瀹氫负棣栭兘
    绛旓細杩戜唬浠ユ潵锛屽皯鏁版皯鏃忔斂鏉冭璁や负鏄涓浗鍘嗗彶鍐呭悓姹夋皯鏃忔斂鏉冧竴鏍峰钩绛夌殑涓閮ㄥ垎锛屾墍浠ヤ笂闈㈡墍鎻愬埌鐨勪笢瑗垮崡鍖涓浗棣栭兘骞朵笉鍏锋湁鍘嗗彶瀛︽剰涔夛紝鑰屾槸涓绉嶆皯闂寸殑鍙樼О銆傚悇澶у彜閮 鐢变簬涓師鍦板尯鏄腑鍗庢枃鍖栫殑鍙戠ゥ鍦帮紝閮戝窞鍜岃タ瀹夈佹礇闃炽佸崡浜佸寳浜佸紑灏併佹澀宸炪佸畨闃冲叓澶у彜閮戒腑锛屾湁鍥涗釜浣嶄簬浠婃渤鍗椼傚湪鍏ぇ涓浗鍙ら兘涓紝瑗垮畨锛堝懆...
  • 涓婁含鏄幇鍦ㄧ殑鍝釜鍩庡競(鎺㈠涓浗鍙や唬閮藉煄鐨鍙樿縼鍘嗙▼)
    绛旓細鍖椾含鏄腑鍥界殑棣栭兘锛屼篃鏄涓浗鍘嗗彶涓婄殑閲嶈鍩庡競涔嬩竴銆傚湪涓浗鍙や唬锛屽寳浜浘缁忔槸鍏冩湞銆佹槑鏈濄佹竻鏈濈殑閮藉煄锛屽洜姝や篃琚О涓衡滃寳骞斥濄佲滀含甯堚濈瓑銆傚湪1949骞翠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鎴愮珛鍚庯紝鍖椾含鎴愪负浜嗘柊涓浗鐨勯閮斤紝鑷充粖浠嶆槸鏀挎不銆佹枃鍖栥佺粡娴庝腑蹇冧箣涓銆2.鍙や唬閮藉煄鐨鍙樿縼鍘嗙▼ 2.1鍛ㄦ湞閮藉煄鈥斺旀礇閭 鍛ㄦ湞鏄腑鍥藉巻鍙蹭笂鐨勪竴涓...
  • 鍖椾含鍘嗗彶涓婂嚑娆¤瀹氫负棣栭兘?
    绛旓細鍖椾含鏄嚂銆佸墠鐕曘佽窘銆侀噾銆佸厓銆佹槑銆佹竻鍜屾柊涓浗8浠g殑棣栭兘 [鍖椾含鏄腑鍥戒竷澶у彜閮斤紙瑗垮畨銆佹礇闃炽佸紑灏併佹澀宸炪佸崡浜佸寳浜佸畨闃筹級涔嬩竴锛屼篃鏄笘鐣岄椈鍚嶇殑鑷充粖浠嶄繚瀛樻瘮杈冨畬鏁寸殑鍙よ侀兘甯傘傚寳浜綔涓哄叏涓浗鐨勭粺涓鏀挎不涓績铏界劧鍙湁700浣欏勾鐨鍘嗗彶锛屼絾鏄綔涓轰竴涓彜鑰佸煄甯傦紝浠ュ強鍖哄煙鎬х殑鏂瑰浗閮介倯鏉ヨ锛屽垯鑷冲皯鏈3000浣欏勾鐨...
  • 扩展阅读:中国首都未来搬迁哪里 ... 中国唯一没驻军的省份 ... 美俄中三国谁最弱 ... 中国有可能迁都吗 ... 中国唯一侵略过的国家 ... 中国最早的首都在哪里 ... 中国迁都最终方案大曝光 ... 历代首都一览表 ... 中国未来会迁首都吗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