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的资料 有关竺可桢的资料

\u7afa\u53ef\u6862\u8d44\u6599

\u7afa\u53ef\u6862\uff081890\u5e743\u67087\u65e5\u20141974\u5e742\u67087\u65e5\uff09\uff0c\u5b57\u85d5\u822b\uff0c\u6d59\u6c5f\u7701\u7ecd\u5174\u53bf\u4e1c\u5173\u9547\uff08\u4eca\u5c5e\u6d59\u6c5f\u7701\u7ecd\u5174\u5e02\u4e0a\u865e\u533a\uff09\u4eba\u3002\u4e2d\u56fd\u79d1\u5b66\u9662\u9662\u58eb\uff0c\u4e2d\u56fd\u5171\u4ea7\u515a\u515a\u5458\uff0c\u4e2d\u56fd\u8fd1\u4ee3\u6c14\u8c61\u5b66\u5bb6\u3001\u5730\u7406\u5b66\u5bb6\u3001\u6559\u80b2\u5bb6\u3002\u4e2d\u56fd\u8fd1\u4ee3\u5730\u7406\u5b66\u548c\u6c14\u8c61\u5b66\u7684\u5960\u57fa\u8005\u3002
1909\u5e74\uff0c\u7afa\u53ef\u6862\u8003\u5165\u5510\u5c71\u8def\u77ff\u5b66\u5802\uff08\u4eca\u897f\u5357\u4ea4\u901a\u5927\u5b66\uff09\u5b66\u4e60\u571f\u6728\u5de5\u7a0b\uff0c1910\u5e74\uff0c\u7afa\u53ef\u6862\u516c\u8d39\u7559\u7f8e\u5b66\u4e60\uff0c1918\u5e74\u83b7\u5f97\u54c8\u4f5b\u5927\u5b66\u535a\u58eb\u5b66\u4f4d\u30021920\u5e74\u79cb\u5e94\u8058\u5357\u4eac\u9ad8\u7b49\u5e08\u8303\u5b66\u6821\u30021934\u5e74\u7afa\u53ef\u6862\u4e0e\u7fc1\u6587\u704f\u3001\u5f20\u5176\u6600\u5171\u540c\u6210\u7acb\u4e2d\u56fd\u5730\u7406\u5b66\u4f1a\u30021936\u5e744\u6708\uff0c\u4ed6\u62c5\u4efb\u6d59\u6c5f\u5927\u5b66\u6821\u957f\uff0c\u5386\u65f613\u5e74\u3002
\u4e2d\u534e\u4eba\u6c11\u5171\u548c\u56fd\u6210\u7acb\u540e\uff0c\u66fe\u5148\u540e\u62c5\u4efb\u4e2d\u56fd\u79d1\u5b66\u6280\u672f\u534f\u4f1a\u526f\u4e3b\u5e2d\uff0c\u4e2d\u56fd\u6c14\u8c61\u5b66\u4f1a\u7406\u4e8b\u957f\u3001\u540d\u8a89\u7406\u4e8b\u957f\uff0c\u4e2d\u56fd\u5730\u7406\u5b66\u4f1a\u7406\u4e8b\u957f\u7b49\u804c\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
\u7afa\u53ef\u6862\u7684\u4e3b\u8981\u6210\u5c31\uff1a
1\u3001\u5b66\u672f\u6210\u5c31
\u5386\u53f2\u6c14\u5019\u5b66\u7684\u5960\u57fa\u4eba\u662f\u5386\u53f2\u6c14\u5019\u5b66\u7684\u521b\u5efa\u4eba\u3001\u5960\u57fa\u4eba\uff0c\u5176\u4e2d\u5386\u53f2\u6c14\u5019\u53d8\u8fc1\u662f\u4ed6\u7528\u529b\u6700\u591a\u3001\u6210\u5c31\u6700\u5927\u7684\u4e00\u4e2a\u9886\u57df\uff0c\u871a\u58f0\u56fd\u9645\u79d1\u5b66\u754c\u3002\u7afa\u53ef\u6862\u5728\u5386\u53f2\u6c14\u5019\u5b66\u4e0a\u53e6\u4e00\u5927\u8d21\u732e\u662f\u5386\u53f2\u7269\u5019\u5b66\u3002\u7afa\u53ef\u6862\u66fe\u7ecf\u5728\u56fd\u5185\u5efa\u7acb\u4e8640\u591a\u4e2a\u6c14\u8c61\u7ad9\u548c100\u591a\u4e2a\u96e8\u91cf\u6d4b\u91cf\u7ad9\u7684\u4e2d\u56fd\u6c14\u8c61\u89c2\u6d4b\u7f51\u3002
2\u3001\u6559\u80b2\u6210\u5c31
\u7afa\u53ef\u6862\u660e\u786e\u63d0\u51fa\u5927\u5b66\u8981\u57f9\u517b\u4ee5\u5929\u4e0b\u4e3a\u5df1\u4efb\u7684\u9886\u8896\u4eba\u624d\u3002\u5728\u7afa\u53ef\u6862\u62c5\u4efb\u6d59\u5927\u6821\u957f\u768413\u5e74\u4e4b\u4e2d\uff0c\u6d59\u5927\u4ece\u539f\u6765\u6587\u7406\u3001\u5de5\u3001\u519c\u4e09\u4e2a\u5b66\u9662 16\u4e2a\u7cfb\u7684\u89c4\u6a21\uff0c\u53d1\u5c55\u5230\u6587\u3001\u7406\u3001\u5de5\u3001\u519c\u3001\u5e08\u3001\u6cd5\u3001\u533b\u4e03\u4e2a\u5b66\u966225\u4e2a\u7cfb\uff08\u6700\u591a\u65f6\u8fbe30\u4e2a\u7cfb\uff09\u300110\u4e2a\u7814\u7a76\u6240\uff0c\u6559\u6388\u4e5f\u7531\u539f\u5148\u768470\u4f59\u540d\u53d1\u5c55\u5230200\u4f59\u540d\uff0c\u5728\u6821\u5b66\u751f\u4e5f\u7531\u539f\u6765\u7684500\u4f59\u4eba\u589e\u81f32000\u5343\u4f59\u4eba\u3002
3\u3001\u6587\u5b66\u6210\u5c31
\u7afa\u53ef\u6862\u4ece1917\u5e74\u5728\u54c8\u4f5b\u5927\u5b66\u8bfb\u4e66\u65f6\u5c31\u517b\u6210\u4e86\u8bb0\u65e5\u8bb0\u7684\u4e60\u60ef\uff0c\u5176\u4e2d\u4e3b\u8981\u8bb0\u5f55\u4e86\u6c14\u8c61\u7814\u7a76\u7684\u5404\u79cd\u8d44\u6599\u3002\u7531\u4e8e\u6218\u4e71\uff0c\u53ea\u4fdd\u5b58\u4e0b\u67651936\u5e74\u52301974\u5e742\u67086\u65e5\u7684\u65e5\u8bb0\uff0c\u5171\u8ba138\u5e7437\u5929\uff0c\u7ea6800\u4e07\u5b57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u7afa\u53ef\u6862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斯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1973年6月19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还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发表文章《大自然的语言》,现被编入中学教学范文中。竺可桢其他主要论著包括:《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更多的在百度百科里 http://baike.baidu.com/view/21021.html?wtp=tt

【竺可桢】
一丝不苟——座右铭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做人原则、求是精神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世原则
【生平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斯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1973年6月19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还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发表文章《大自然的语言》,现被编入中学教学范文中。竺可桢其他主要论著包括:《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斯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1973年6月19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还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发表文章《大自然的语言》,现被编入中学教学范文中。竺可桢其他主要论著包括:《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早年留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1925年创建东南大学地学系并任系主任。中央大学初期再次担任地学系主任。三、四十年代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被公认为是我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创办我国第一个地学系
竺可桢是我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而奠定这个“宗师”称号的基础,正如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施雅风院士所言,是竺可桢“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从事的教学工作和科研”。

1918年秋,竺可桢在获得哈费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美留学期间,竺可桢的父、兄相继过世,为了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竺可桢应邀去了工资较高的武昌高师。该校学生大多是湖北、湖南人,几乎都听不懂竺可桢的绍兴口音,要通过讲义才能弄明白课程内容,竺可桢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宝贵时间去刻印讲义。而且师生间的课内外交流也相当困难。当时武昌高师的教师又以日本留学生为多,他的许多教育观点和主张也得不到同事的理解和支持。而云集了一大批留美学者的南高师,正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迹象。1920年,南高师校长、留美博士郭秉文力邀竺可桢加盟。就在这一年的夏季,竺可桢调进了南高师,在文史地部教授气象学,同时教授理化部的微积分和农科的地质学。

当时的南高师文史地部分文学、哲学、历史、地理4系。地理系虽称作是系,专门化课程却不多,与传统意义上的“舆地科”殊无二致。竺可桢认为,满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沙皇俄国以720万美元将阿拉斯加贱卖给美国,都是决策者因缺乏地理知识而铸成的大错。他还向人们举例说,日本人对于中国地理甚是熟稔,出版的中国地理书“指不胜数”,远胜于中国人自己的研究;当时的美国已有头等测候所200多个,而中国只有上海、香港等二、三处外国人办的测候所。对此,他深感耻辱,并大声疾呼要“组织机关,捐募巨款,调查全国之地形、气候、人种(类)及动植物、矿产”。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要创办新型的地学系,培养相当数量的为振兴中国服务的、不受外国人控制的地学家。

1920年底,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东南大学以南高师为基础宣告成立。以此为契机,竺可桢主张突破地理系专业过于狭窄的樊篱,成立一个新型的大地学系。校长郭秉文、教务主任陶行知等人采纳了他的这一颇有创意和远见的建议,于是我国第一个地学系在东南大学文理科下正式成立,竺可桢被聘为系主任。

新地学系和旧地理系相比,所涵盖的领域要宽泛得多。它包括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开设有地学通论、气象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世界气候、矿物学、地形测量、地图学、历史地质学、地质考察等新式课程。竺可桢亲自讲授地学通论、气象学、世界地理、世界气候四门课程。

新地学系所以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和实验实习的训练。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气象实习,地学系在校内建立了测候所,让学生轮流观察、记录和分析。为了增强实践环节,竺可桢规定野外实习为地学系各科的必修课程。雨花台、紫金山、栖霞山、方山、龙潭等地都是地学系师生常去的地方,通常都是走去走回,而走在最前面的往往就是身材瘦小的竺可桢。他边走边指导学生在野外自行观察、发现、采集标本。几年之间,师生采集的各种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等标本便已让人应接不暇了。以此为基础,东大在科学馆建立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质标本室,并通过与国外交换或购买岩矿、化石等标本,进一步充实了这个标本室。

竺可桢异常重视学生自学习惯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他和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教授合作,指导学生成立“史地研究会”,在校内创办《史地学报》,刊登师生的著译作品。他鼓励学生从中外报刊中摘录地理学最新动态,经他审校,编成《地理新资料》,在《史地学报》中连续刊出,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扩大了师生视野。他指导陈训慈撰写有关世界石油问题的论文,并推荐给《东方杂志》发表;指导朱炳海翻译美国著名气象学家威列特的《雾与航空》一文,并介绍给《科学》杂志发表,等等。学生著译文章,凡经他手的,他都认真校核,细心润饰修改。他自己的名字自然是从来不署的,开始有的学生还把老师的名字写上??写在最前面,可他从不应允,又怕学生过意不去,便加上一句“托辞”:“老师怎么能与学生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呢?”。至于考试的形式,则常常是由专题写作替代“闭卷”考试。他的学生几乎都认为这种“同学自修,课外研究,老师指导”的教学方法,对他们帮助极大。

地学系在竺可桢等人的治理下声誉鹊起,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很快便与北京大学地质系齐名,南北相映,各有千秋,成为当时中国培养地学人才的两处摇篮。譬如,张其昀、胡焕庸、向达、王庸、吕炯、陈训慈等一批大师级的人物,都是东大地学系这一时期的毕业生。

“你就做个合聘者吧”
竺可桢在东南大学时有两个得意门生:一位是中国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后来创办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张其昀,另一位便是后来做过中央大学教务长的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奠基人胡焕庸。

胡焕庸(1901-1998),1919年考入南高师文史地部第三班。次年,竺可桢来校任教。竺可桢对胡焕庸很是赏识,精心指导他和张其昀等6位同学翻译了当曾任美国总统威尔逊的顾问的著名地理学家鲍曼的新书《战后新世界》(《The New World》),并推荐给商务印书馆出版,以此作为他们的毕业纪念。胡焕庸毕业后,又在竺可桢的帮助下,去法、德留学,攻读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1928年胡焕庸学成归国。此时的竺可桢,既是中央大学地学系的主任,又是筹建中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认为大学和研究所都急需胡焕庸这样的俊彦英才。如何发挥胡焕庸的作用,一下子倒成了竺可桢无法解答的难题。他只好叫胡焕庸自己作主:“你喜欢在哪边工作就到哪边去吧。”而此时,胡焕庸也正在左右为难:“一切遵从老师安排就是。”这样一来,竺可桢就更犯难了:“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必须兼得!”竺可桢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两者必须兼得”,微微一笑,问胡焕庸:“你是不是既想到中央大学搞教学,又想到气象研究所搞研究?”“是的,是的。”竺可桢紧接着又问:“可是你却觉得既不能去中大,也不能去研究所?”“对极,对极!”竺可桢双手一抬,愉悦地说道:“关键是要两全齐美,这样吧,你在两边工作,半天在系里,半天在所里,工资各领一半,不偏不倚,你就做第一个合聘者吧。”胡焕庸听完老师的话,不由笑了。

一年以后,竺可桢辞去了系主任的职务而去任气象研究所所长,胡焕庸接替了系主任一职,并将“重心”逐渐过渡到了系里;不过,师生两人仍在继续为“对方”工作,只是都变成“兼职”了。

一丝不苟——座右铭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做人原则、求是精神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世原则
竺可桢(1890—1974),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竺可桢,又名绍荣,字藕舫。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斯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
1973年6月19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还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发表文章《大自然的语言》,现被编入中学教学范文中。竺可桢其他主要论著包括:《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其任务首先是调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科学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以发展橡胶为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为治理黄河,他主持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此后,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四项重大考察任务。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资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仅 1956—1957年两年间,就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它们是:黑龙江综合考察队,新疆综合考察队,华南与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长江、黄河流域土壤调查队,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等。此外,还组织了治沙考察队,南水北调考察队等。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队,参加工作的达100多个单位,1万多人次。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1959年,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据宁夏的同志回忆,1959年六七月间,竺可桢沿包兰铁路,到内蒙古、宁夏、甘肃三省、区视察。宁夏的风沙危害是他的考察重点之一。他到灵武、盐池一线调查,考察了灵武白芨滩防沙林场和沙坡头治沙试验站。沿途所见,流沙覆盖路面,威胁农田、水渠、公路和城镇。黄河沿岸的大沙丘,沙泻入水,增大了黄河的输沙量。竺可桢指出,起沙的人为因素是不合理的砍伐森林,破坏草地,过度开垦、放牧和打柴。治沙,首先要树立信心,保护现有草皮和林带。他说:“干旱地区的雨量虽然少,但是要造林种草是完全可能的,有的地方还有丰富的地下水可以利用。”沙坡头试验站是在竺可桢的倡导下建立的,3年内引种成功12种植物,固定了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座7公里长的沙丘,作出了很好的成绩。
1963年,竺可桢上半年到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热带地区进行了考察,下半年又去宁夏中卫沙坡头、营盘水等地视察治沙工作。
1965年8月,竺可桢放弃到北戴河海滨休养的机会,到甘肃河西走廊考察农业区划工作,并进行大黑河荒地资源的调查工作。12日,他在途中看见居民滥伐红柳,很感痛心,与同行人员说,这是造成戈壁的重要因素:割去红柳,沙被吹来,便成了戈壁。当天他就向甘肃省科委提出严禁砍伐红柳的建议。
竺可桢领导了黄河中游地区、黑龙江、新疆、云南热带生物资源,华南热带生物资源,土壤、盐湖、青海甘肃地区治沙,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等10个考察队,考察地区占全国面积60%以上,所得资料填补了我国许多方面的空白。他的足迹遍及除西藏与台湾之外的全国各省区。
竺可桢强调,对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抱整体观点、全局观点,要认识自然界的统一性,注意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能按照其本身的特点与国家整体的需要,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利用,否则将引起自然条件的退化。如对于东北和内蒙古草原的开发,竺可桢认为,草地只能作为畜牧区,决不能大面积开垦。否则,肥沃的土壤就要被吹蚀,导致土壤肥力的退化,甚至变为沙荒。他的这些意见,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1972年前后,中美关系出现转机,中断了20多年的两国交往逐渐恢复,而科学家的来往是其中先行的重要方面。1971年8月著名华人学者杨振宁首先回国省亲、访问,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会见,也见到阔别多年的师辈与同窗,以及中国科学院领导人。由此开始,众多的美籍华人学者不断回国访问,中国科学院的对外交往开始复苏。竺可桢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际上有相当知名度的学者,又是许多著名华人学者的师长或老朋友、老同事,在这种形势下,他担负了许多接待工作。他们中间有李政道、赵元任、陈省身、任之恭以及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霍奇金爵士、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等。竺可桢向他们介绍建国以来中国科技事业的巨大成就,中国科学院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向,探讨双边合作的可能与具体内容。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体制很不健全,一些领导人不便对外,竺可桢与吴有训副院长一起,承担了大量其他人无可替代的工作,为发展当时民间外交和沟通对外科技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桢,不仅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意见。他认为:地理学是经济建设事业中的基础科学,是研究现代地面环境的科学。因而应着重研究现代地表面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研究地球外壳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科学。我国的地理学,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健康发展的,在地理学研究方法方面,他十分重视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早在1929年他就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域论》,开创了这方面研的先例。1958年他发表了《中国亚热带》一文,指出:不应将热带北界移至南岭,也不应将华北各地、东北南部和新疆南部都划归亚热带。他说: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即冬日微寒,足使喜热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八个月以上。作物一年可以有两造收获。他不仅提出了划分的标准,同时明确指出了亚热带的北界和南界。他的见解,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参考资料:竺可桢_百度百科

竺可桢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竺可桢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中文名: 竺可桢
别名: 又名绍荣,字藕舫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上虞
出生日期: 1890年3月7日
逝世日期: 1974年2月7日
职业: 科学家,地理学家,气象学家
毕业院校: 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竺可桢文集》《竺可桢日记》

  • 绔哄彲妗㈢殑涓汉璧勬枡 ,璇︾粏鍝!~
    绛旓細1961 骞,鍦绔哄彲妗㈢殑鎸囧涓,鐢变腑鍥界瀛﹂櫌鍦扮悊鐮旂┒鎵涓绘寔寤虹珛浜嗗叏鍥界墿鍊欒娴嬬綉,鍒跺畾浜嗙墿鍊欒娴嬫柟娉(鑽夋),纭畾鍥藉唴鍏卞悓鐗╁欒娴嬬绫:鏈ㄦ湰妞嶇墿33绉嶃佽崏鏈鐗2绉嶃佸姩鐗11绉嶃傚彲鎯1966鈥1971骞翠腑,澶氭暟鍗曚綅涓柇浜嗚娴,鐩磋嚦1972骞存墠寰椾互鎭㈠銆傝繎骞,鍥藉姘旇薄灞鎵灞炵殑鍚勫啘涓氭皵璞¤瘯楠岀珯涔熷紑濮嬩簡鐗╁欒娴嬨傝娴璧勬枡宸查檰缁嚭鐗,...
  • 绔哄彲妗㈣祫鏂(鐭簺)
    绛旓細褰撴椂鎴愮珛鐨勫彴绔欎富瑕佹槸閫氳繃涓変釜閫斿緞瑙e喅锛屼竴鏄粠姘旇薄鐮旂┒鎵鏈夐檺鐨勭粡璐逛腑鎸ゅ嚭涓閮ㄥ垎锛岃嚜寤哄皯鏁版祴鍊欐墍锛涗竴鏄姩鍛樺嚒闇瑕佹皵璞璧勬枡鐨勯儴闂紙濡傝埅绌恒佷氦閫氶儴闂ㄧ瓑锛夊嚭璧勶紝绛瑰缓涓浜涙祴鍊欐墍锛涘啀涓鏄帴鍙椾腑鍗庢枃鍖栨暀鑲插熀閲戜細绛夋満鏋勭殑璧勫姪銆傚湪绔哄彲妗㈢殑绮惧績鎺ㄥ姩涓嬶紝浠1929骞磋捣鍒1941骞村簳姝紝姘旇薄鐮旂┒鎵鑷缓鐨勫悇绾ф祴鍊欐墍9...
  • 绔哄彲妗㈢殑璧勬枡
    绛旓細绔哄彲妗锛圕hu Kochen锛1890骞3鏈7鏃ワ紞1974骞2鏈7鏃ワ級锛屽瓧钘曡埆锛屽張鍚嶇粛鑽c佺儓绁栥佸厗鐔婏紝灏忓悕闃跨唺锛屾禉姹熺渷缁嶅叴鍘夸笢鍏抽晣浜猴紝涓浗鍗撹秺鐨勬皵璞″瀹躲佸湴鐞嗗瀹跺拰鏁欒偛瀹讹紝涓浗杩戜唬鍦扮悊瀛︾殑濂犲熀浜恒備粬鍏堝悗鍒涘缓浜嗕腑鍥藉ぇ瀛︿腑鐨勭涓涓湴瀛︾郴鍜屼腑澶爺绌堕櫌姘旇薄鐮旂┒鎵锛屾媴浠13骞存禉姹熷ぇ瀛︽牎闀匡紝琚皧涓轰腑鍥介珮鏍″洓澶...
  • 绔哄彲妗鎬庝箞璇
    绛旓細绔哄彲妗㈢殑璇婚煶鏄細zh煤 k臎 zh膿n 绔哄彲妗紙1890骞3鏈7鏃ワ紞1974骞2鏈7鏃ワ級锛屽瓧钘曡埆锛屽張鍚嶇粛鑽c佺儓绁栥佸厗鐔婏紝娴欐睙鐪佺粛鍏村幙涓滃叧闀囦汉锛堜粖缁嶅叴甯備笂铏炲尯涓滃叧琛楅亾锛夛紝姘旇薄瀛﹀銆佸湴鐞嗗瀹跺拰鏁欒偛瀹躲傜鍙、1909骞磋繘鍏ュ攼灞辫矾鐭垮鍫傦紙浠婅タ鍗椾氦閫氬ぇ瀛︼級棰勭鍦熸湪宸ョ▼绯诲涔犮1913骞存瘯涓氫簬缇庡浗浼婂埄璇轰紛澶у鍐滃闄
  • 绔哄彲妗鏄粈涔堟椂鍊欑殑浜
    绛旓細绔哄彲妗鏄瘯鐢熶负鍥解滄眰鏄濈殑姘旇薄浜嬩笟鍜岀墿鍊欏鐨勫紑鎷撹咃紝1890骞3鏈7鏃ュ嚭鐢熶簬娴欐睙涓婅櫈銆傜鍙、1908骞村叆涓婃捣澶嶆棪鍏姹傚锛1910骞村叕璐圭暀缇庡叆浼婂埄璇轰紛澶у鍐滃闄㈠涔犮1913骞村姣曚笟鍚庤浆鍏ュ搱浣涘ぇ瀛︾爺绌堕櫌鍦扮悊绯讳笓鏀绘皵璞★紝1918骞翠互棰樹负銆婅繙涓滃彴椋庣殑鏂板垎绫汇嬶紙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
  • 绔哄彲妗鎬庝箞璇
    绛旓細绔哄彲妗鍦ㄥ巻鍙叉皵鍊欏涓婂彟涓澶ц础鐚槸鍘嗗彶鐗╁欏銆傜鍙、鏇剧粡鍦ㄥ浗鍐呭缓绔嬩簡40澶氫釜姘旇薄绔欏拰100澶氫釜闆ㄩ噺娴嬮噺绔欑殑涓浗姘旇薄瑙傛祴缃戙2銆佺鍙、鍦ㄥ巻鍙插湴闇囧鏂归潰鐨勮础鐚富瑕佽〃鐜板湪浠栧拰鏉庡洓鍏夊叡鍚岄瀵肩殑涓浗绉戝闄㈠湴闇囧伐浣滃鍛樹細鎵缁勭粐缂栧埗鐨勩婁腑鍥藉湴闇璧勬枡骞磋〃銆嬪強鏈夊叧鐮旂┒宸ヤ綔銆備互涓婂唴瀹瑰弬鑰冪櫨搴︾櫨绉-绔哄彲妗 ...
  • 绔哄彲妗㈢殑璧勬枡
    绛旓細绔哄彲妗寮傚父閲嶈瀛︾敓鑷涔犳儻鍜岀爺绌惰兘鍔涚殑鍩瑰吇銆備粬鍜岃憲鍚嶅巻鍙插瀹舵煶璇掑镜鏁欐巿鍚堜綔锛屾寚瀵煎鐢熸垚绔嬧滃彶鍦扮爺绌朵細鈥濓紝鍦ㄦ牎鍐呭垱鍔炪婂彶鍦板鎶ャ嬶紝鍒婄櫥甯堢敓鐨勮憲璇戜綔鍝併備粬榧撳姳瀛︾敓浠庝腑澶栨姤鍒婁腑鎽樺綍鍦扮悊瀛︽渶鏂板姩鎬侊紝缁忎粬瀹℃牎锛岀紪鎴愩婂湴鐞嗘柊璧勬枡銆嬶紝鍦ㄣ婂彶鍦板鎶ャ嬩腑杩炵画鍒婂嚭锛屾棦鍏呭疄浜嗘暀瀛﹀唴瀹癸紝鍙堟墿澶т簡甯堢敓瑙嗛噹銆...
  • 绔哄彲妗㈢殑浠h〃浣
    绛旓細銆婅鎴戝浗姘斿欑殑鍑犱釜鐗圭偣鍙婂叾涓庣伯椋熶綔鐗╃敓浜х殑鍏崇郴銆嬨併婃垜鍥戒簲鍗冨勾姘斿欏彉杩佺殑鍒濇鐮旂┒銆嬨绔哄彲妗锛1890骞3鏈7鏃モ1974骞2鏈7鏃ワ級锛屽瓧钘曡埆锛屾禉姹熺渷缁嶅叴鍘夸笢鍏抽晣锛堜粖灞炴禉姹熺渷缁嶅叴甯備笂铏炲尯锛変汉銆備腑鍥界瀛﹂櫌闄㈠+锛屼腑鍥藉叡浜у厷鍏氬憳锛屼腑鍥借繎浠f皵璞″瀹躲佸湴鐞嗗瀹躲佹暀鑲插銆備腑鍥借繎浠e湴鐞嗗鍜屾皵璞″鐨勫鍩鸿呫備粬...
  • 绔哄彲妗㈢殑璧勬枡
    绛旓細绔哄彲妗㈡槸鎴戝浗钁楀悕鐨勭瀛﹀銆佹暀鑲插銆備粬鍦ㄥ湴鐞嗗銆佹皵璞″銆璧勬枡鑰冨療銆佺瀛﹀彶銆佺鐮旂鐞嗐佺瀛︽櫘鍙婂拰鏁欒偛浜嬩笟绛夋柟闈㈤兘鏈夐噸瑕佸缓鏍戙绔哄彲妗㈢殑钁楄堪鍜屽悇绫绘枃瀛楅潪甯镐赴瀵屻傛嵁涓嶅畬鍏ㄧ粺璁★紝浠栫殑瀛︽湳璁烘枃銆佺鏅綔鍝佺瓑钁楄堪澶氳揪200涓囧瓧浠ヤ笂锛屽鎴戝浗杩戠櫨骞存潵绀句細銆佺鎶銆佹暀鑲层佹枃鍖栫殑鍙戝睍閮芥湁濡傚疄鐨勮褰曪紝鏄毦寰楃殑鐮旂┒璧勬枡鍜...
  • 绔哄彲妗閲嶇偣鐢熷钩鍜屾垚灏
    绛旓細鍦ㄥ巻鍙插湴闇囧涓婄殑璐$尞绔哄彲妗鍦ㄥ巻鍙插湴闇囧鏂归潰鐨勮础鐚富瑕佽〃鐜板湪浠栧拰鏉庡洓鍏夊叡鍚岄瀵肩殑涓浗绉戝闄㈠湴闇囧伐浣滃鍛樹細鎵缁勭粐缂栧埗鐨勩婁腑鍥藉湴闇璧勬枡骞磋〃銆嬪強鏈夊叧鐮旂┒宸ヤ綔銆備笁銆佸湪鑷劧绉戝鍙茬爺绌朵笂鐨勮础鐚鍙、姣曠敓棰嗗涓浗鍙や唬绉戞妧鎴愬氨鐨勫彂鎺樹簨涓.鍥涖佲滃彲鎸佺画鍙戝睍鈥濇濇兂璐$尞浣滀负鈥滃彲鎸佺画鍙戝睍鈥濈殑鎬濇兂鍏堣鑰咃紝绔哄彲妗㈠缁堜粠...
  • 扩展阅读:竺可桢夫人陈汲 ... 竺可桢儿女今何在 ... 竺可桢父子决裂 ... 竺可桢全集阅读答案 ... 竺可桢最简单的资料 ... 竺可桢的资料50字 ... 竺可桢孙子竺延风 ... 竺可桢的资料及小故事 ... 竺可桢的儿子竺衡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