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近现代出了哪些名人? 什么叫历史?

\u4eba\u6559\u7248\u521d\u4e2d\u5386\u53f2\u77e5\u8bc6\u70b9\u603b\u7ed3

\u8861\u6c34\u5185\u90e8\u8d44\u6599\u4eba\u6559\u7248\u521d\u4e2d\u5386\u53f2\u4e03\u81f3\u4e5d\u5e74\u7ea7\u77e5\u8bc6\u70b9\u603b\u7ed3\u53ca\u4e2d\u8003\u603b\u590d\u4e60word\u6587\u6863 \u767e\u5ea6\u7f51\u76d8
\u94fe\u63a5: https://pan.baidu.com/s/1bUiFXu1s8XXvbgZD7NMUNw
\u63d0\u53d6\u7801: 2kdq \u590d\u5236\u8fd9\u6bb5\u5185\u5bb9\u540e\u6253\u5f00\u767e\u5ea6\u7f51\u76d8\u624b\u673aApp\uff0c\u64cd\u4f5c\u66f4\u65b9\u4fbf\u54e6
\u82e5\u8d44\u6e90\u6709\u95ee\u9898\u6b22\u8fce\u8ffd\u95ee~

  宿松人物,是我们祖先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对宿松做出过突出贡献,为宿松赢得过享世声誉,是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景仰的先哲。

  安邦良吏——张何丹、闾丘

  提起宿松人物,第一个当属宿松首任县长张何丹。史书上关于张氏的记载非常少,只知道他是西汉时期(公元初)四川人,曾做过“中散大夫”。这本是一个专门侍候皇帝、顾问应对的闲职,但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祸从天降。张何丹就是“以忤莽摘松兹令”,翻译成现代言语,就是“因为敢讲真话,触怒皇上,被贬到宿松做县长。”从这里不难看出,我们的首任父母官是一位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铮铮汉子!他上任后,将县治从凉亭河旁的仙田铺迁至水量更为丰沛的二郎河边的鲤鱼山南麓,一举奠定了我宿松2000多年基业。更让我们宿松子民千百年来一直缅怀的是,这位异乡汉子最后竟死在为民求雨的求雨坛上,葬于现新兴徐岭村庙垅屋旁。

  宿松历史上最有名的县官,当属闾丘县长了。他因收容落难中的诗仙李白而名传千古。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是为肃宗,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一出抢班夺权的闹剧。玄宗第十六子永王见状也按捺不住,以抗敌为号召,在江陵起兵,引水师东进,沿长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长江中下一带的富庶地区,伺机与肃宗一争高下。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途经九江时,看重李白的才气和名声,一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真相,欣然接受邀请,加入了永王幕府。永王的举动遭到肃宗的猜忌,被重兵剿杀,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兵败身死。李白逃往彭泽,后被捕,押解九江监狱。时年李白56岁,其子在山东,其妻在南昌,孤苦伶丁之身,病魔缠身之体,身陷囹圄之灾,其情其景,极为凄惨。幸得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清明,认为李白“罪薄宜赦”,最终得以释放。出狱之后,李白四顾茫茫,无处安身。就在此时,闾丘县长代表宿松人民向诗仙伸出了热情之手,将其迎至宿松避难。为了盛情款待这位诗坛才子,闾丘县长还专门在县城南门外三里许的南台山南台寺里筑了一个“读书台”,供其居住和呤诗。此处依山傍水,桃柳夹岸,风景绝佳,给苦难中的诗仙极大安慰。为表示感谢,他专门写了《赠闾丘宿松》、《赠闾丘处士》等诗句,更留下了《山中与幽人对酌》等传诵至今的名篇:“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落难异乡,依然保持着那份潇洒和率真,真无愧于“诗仙”之美誉!不久后,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此后三年,李白颠沛流离,于62岁时长眠采石矶。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南台寺早就化为一堆黄土,但太白书台留存至今,成为我宿松名胜,更成为千古相传的佳话。

  杰出英豪——周本、石良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群雄割据、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我宿松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其中最杰出的军事家当属五代十国时期的周本,最著名的将军当属元末明初的石良。

  周本的祖先就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东吴名将周瑜,他秉承祖先的军事才能,年轻的时候就“勇冠军中”,深得吴王杨行密的赏识。周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两次战役中。一是象牙潭之战。吴天佑六年(公元909年),抚州刺史危全讽反叛,自称镇南节度使,率军十万,进攻洪州(今南昌市)。时年48岁的周本临危受命,率兵七千救援。经过洪州,守将想犒劳军队,周本不肯停留,说:“贼众比我多十倍,我军听说这情况一定畏惧,不如乘他们锐气旺盛使用他们。”于是,急奔象牙潭。危全讽在象牙潭临溪营建栅栏,连绵数十里。周本隔溪水列阵,先派老弱士兵挑战,以试探虚实;危全讽当即下令渡溪追赶,周本乘其半渡之际,发兵攻击,危军大败而逃,自相践踏,众多士兵溺水而亡。周本又分兵截断其归路,危全讽及其将士五千人被俘,周本乘胜平定江西。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被历代军事家奉为典范,周本也因此被现代日本人列为最受崇拜的军事家之一。二是信州保卫战。象牙潭之战后,周本升为信州(今江西上饶)剌史。公元918年,吴越将军钱传球率领二万大军围攻信州,而信州驻军只有数百人。周本打开城门,在城门里面支起空帐篷,叫手下的官吏登上城楼,在音乐声中摆开宴席作乐饮宴。吴越军向城楼上射出的箭如雨一般密集,但信州官吏们安坐不动。吴越人疑有伏兵,到了半夜,悄悄撤走了。这是历史上又一出著名的“空城计”,周本的胆识由此可见一斑。后来,吴被后唐取代,周本被后唐皇帝李升封为西平王、德胜节度使兼中书令,可谓位高权重。李升顾虑周本威望太高,难以控制,想诛杀周。一次,李倒了一杯“鸩酒”赐给周本,企图毒杀。周察觉后,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说:奉给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升当即色变,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为李演戏奏乐的优伶申渐高见此情景,边舞戏边走了上来,接过周本的酒说:请皇上把它赐给我吧。说毕,一饮而尽。李升立即暗遣人带着解药去给申渐高,未等药到,申渐高“脑裂”而死。公元937年,李升正式下令废吴,周本专门到金陵劝阻未果。回来时,自叹道:“我不能声讨逆臣,报杨氏德,老而无用,还有何颜事二姓呢?”不久,“愧恨而卒”,享年77岁。周本的事迹,多载于《资治通鉴》中。一代英豪,最后魂归故里,葬于县城西北的潘家冲凤形山,俗称王坟。可惜其墓毁于1958年那个疯狂的年代。

  石良,新安杜溪村人,“天资果勇,智略老成”。在元末明初动乱之时,他率众组成一支队伍,制遏众寇,保境安民。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进行决战,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支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此时,石良作出了一生中非常正确的选择,他率援军携粮草加入了朱元璋的部队。此后,石良“通道于圻春,引兵于黄岗,直抵阳罗,夹攻湖广”,为朱元璋平定南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石良取得同安、舒城大捷之后,朱元璋极为高兴,据说曾许诺待平定天下之后封其为宰相。定都南京之后,朱元璋不仅没有兑现诺言,仅封石良为武德将军,而且滥杀功臣。石良“知天命而识时务”,毅然上表请求引退。这正合朱元璋的心意,他对石良说:你回家做个田园宰相吧。石宰相屋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比起那些最后被朱元璋一一诛杀灭族的功臣来说,尽享田园之乐的石良可谓幸运之极。他死后,朱元璋特赐了一块诰敕碑,记叙了石良一生的功绩。此外,石良还有一大贡献,正是他造就了宿松名产——马陵打瓜子。石良当年率众参加鄱阳湖水战时,正值酷暑季节,据说石良所带“打瓜”(即西瓜)深受将士欢迎,朱元璋之妻马氏娘娘品之亦赞不绝口。南京建都后,马氏亲口将打瓜命名马陵瓜,打瓜子定为贡品。此后,马陵打瓜子名扬天下。时至今日,还是我们馈赠外地亲友的宿松特产。

  书香门第——石氏、贺氏

  中举人,考进士,点状元,是千百年来读书人的梦想。一个读书人要考取功名,必须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所谓“连中三元”,指的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取得第一名。儿童开蒙读书,熟读四书五经,学习八股文,通过考试,成为县学的生员,习称秀才,经过岁试及格者,方可参加乡试。乡试的考试地点在省会,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取得举人这一“职称”后,方可参加会试。会试的地点在京城,目的在于向朝廷进贡人才参加殿试,故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面试。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录取3名,赐“进士及第”,即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三者均称为“进士”。此可谓读书人最高境界了。

  自隋代开科举考试的1500多年间,我宿松在史册上有记载的进士共40名。这些人全都被朝廷重用为官,最小的是县长,最大的是省长。他们大都在异乡任职,绝大多数政绩突出,清正廉洁,为宿松赢得了声誉。如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杨春芳,九姑牌楼村人,曾任监察御史和七省巡按(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一生“治顽清腐”,清名长存;明末崇祯进士张凤翥,历任浙江嘉兴县令、四川仁寿县令,“所官之处,人皆称其德”,后在与李自成的战斗中战死,为国尽忠;清代道光进士罗遵殿,二郎项家冲人,历任直隶知州、浙江巡抚,当太平天国李秀成率军攻破杭州时,罗及夫人、长女皆自尽殉国,忠义壮烈。

  自古以来,我宿松讲究的是诗书传家,出过不少书香门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毛坝万元墩石氏“祖孙三进士”和趾凤贺氏“兄弟两大夫”了。在有记载的40名进士中,石姓的共有9人,独占鳌头,其中万元墩石葆元一家,可谓风光无限。石葆元本人是清代嘉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的儿子石广均是道光进士,曾任兵部主事;他的孙子石绳干是举人,曾任内阁候补中书;他的曾孙石长佑是光绪进士,曾任直隶知州。难能可贵的是,石绳干的女儿、石长佑的妹妹石云英因从小熏陶,能诗善文,是宿松有名的才女,著有《妙香阁遗草》;石长佑的夫人李宜人的文采不输小姑,留有《菇香阁诗稿》。趾凤贺颀、贺欣兄弟,光绪年间同榜得中进士,一时传为美谈。后来兄弟二人,一个任工部主事,一个任吏部主事,被世人称之为“兄弟两大夫”。特别是贺欣,于光绪二十六年捐款重修和扩建了白崖寨,光绪三十三年,在听雨门内的时岭修建了九曲居。现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大都系贺欣所修,“听雨门”等字还是贺欣所题。只可惜九曲居已毁,仅留下石基,依稀可辨当年的宏伟。现趾凤乡政府所在的办公场所,即是贺氏后人留下的巨宅。就是拿现在的眼光来衡量,也够得上一个浩大的工程了。

  清初才子——朱书

  提起宿松的文人,名气最响、影响最大的当属朱书。朱书,字字绿,清代康熙年间宿松杜溪人。幼时家境贫寒,但他自学苦读,聪明过人,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中了“解元”。小时候,从村里大人们那里听说了不少朱解元的故事。朱家在村子里最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朱书小时候蓬头垢面,破缕烂衫,简直就是个穷叫花。当时,朱家所在的村子分为东西两片,朱家正位于分界线上,所以,他能中“解(界)元”,全是命中注定。朱书后来在会试中又考取进士,并被取为“庶吉士”。清沿明制,凡进士再经朝考,可录取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优秀者则选入翰林院任编修、检讨等官。朱书最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这对读书人来说,是最高的荣耀了。朱书之所以在文学史上能占有一席之地,其贡献主要有三: 一是“桐城派”的重要开创者之一。朱书与比他大一岁的戴名世偶然相遇于繁昌县江边,一番交谈,高山流水,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至皖江乡试,又与比他小14岁的方苞相识,二人情同手足。从此,三人你唱我和,开桐城文派一代新风,时人称之为“清初三才子”。朱书的文章,名重一时,有“脱称铅华始见真,萧疏淡宕杜溪文”之誉。朱书出身贫苦,即使身登龙门之后,依然粗衣布履,甘于清贫,为人率真,深得同辈敬重,被称之为“字绿之为人,天下无有出其侧”。朱书卒于1707年,享年54岁,葬于碎石鸡公咀,原墓毁于1958年,现重修。在他去世四年后,其好友戴名世因所刊行的《南山集》中有南明年号而遭劾下狱,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这就是清初著名文字狱“南山冤案”。此案牵连数百人,朱书的另一位好友方苞也牵连入狱,后经上书房大臣李光地营救,才得以保命。就是朱书也死后受累,其文集被禁。尽管如此,朱书所著《杜溪文集》、《游历记存》等仍传之后世。

  二是倡导皖江文化第一人。朱书世居宿松,生于潜山,又隶属桐城派,这些经历使朱书的视野更容易遍布古皖大地,并逐渐形成强烈的皖江地域意识。在其倡导皖江文化的纲领性文章《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一文中,朱书开篇即道:“吾安庆,古皖国也。其岳曰皖山,其渎曰大江,其川曰寻潜,其浸曰雷池,其镇曰大龙。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在朱书眼中,皖江文化的地理范围即安庆府六邑,皖江文化即安庆文化。为此,朱书亲撰对联“怀宁猛虎铜城不入潜山去(一作走),宿松白鹤太湖无鱼望江飞”,将安庆府六邑巧妙嵌入对中。更难能可贵的是,早在300多年前,朱书以元末明初的洪武大移民为限,提出了“皖人”和“古皖人”的概念,区分了土著文化(古皖文化)和移民文化,认为正是它们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才形成了皖江文化。这种从地理、人文、历史等角度研究文化的方法,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先进性。

  三是参加了《佩文韵府》、《渊鉴类涵》等工具书的编纂。朱书在任翰林院编修期间,被康熙诏入武英殿,参加了当时著名的两部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佩文韵府》,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韵典,是研究古文时查找词语和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全书依韵分为106卷,收10252字,近50条词汇。“佩文”为康熙帝的书斋名之一,“韵府”有韵书之库含义,故命名曰《佩文韵府》。参加编书的共70余人,都是当时优中选优的宿儒,历时八年始成。《渊鉴类涵》是一部类似今天的百科全书,它把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同一种事物的资料,分门别类地集中在一起,便于查找。此书由张廷玉父亲张英任总裁,康熙在畅春园的书房有渊鉴斋,他便以此为书命名。这些书的编纂,虽非朱书一人之功,但参予的本身,就是对其才华最好的褒奖。

  平民英雄——汪革、吴仕杰

  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一书中,引述了一个清代道光年间发生在宿松的真实故事:晚清社会,一旦出现盗案,警察便让盗贼诬陷平民窝赃,借机敲诈,谓之“贼开花”,往往弄得平民倾家荡产。为对付这种敲诈,宿松县的一些平民联合起来,定期送警察一笔“辛苦钱”,很好地达到了“破财消灾”的目的。“我看到了安徽宿松县民间用来对付这种敲诈的高招,不禁被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所折服。”吴先生如是说。吴先生的故事来自《镜湖自撰年谱》,这是一本我们宿松人写的关于宿松故事的书籍,作者是清光绪年间宿松举人段光清,官至浙江按察使。其实,史书中关于我宿松平民百姓的记载还有不少,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南宋乾道年间的汪革,一个是元末明初的吴仕杰。 汪革的故事最早载于《全像古今小说》,后被冯梦龙整理为《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收入他的不朽名著《三言两拍》之中,得以广为流传。汪革,字信之,本是严州遂安人(今浙江淳安一带,古遂安县城已被千岛湖湮没),因同哥哥酒后吵架,一怒之下,只身来到宿松麻地坡(今许岭一带),烧炭冶铁,制酒开湖,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地,竟成一方事业。就在如日中天之际,不料横遭小人程彪、程虎暗算,捏造“聚众谋叛”罪名向官府告发。汪革在官府不问青红皂白、举兵围捕之际,先是率众直扑县城,想当众申辩明白;后见误会越来越深,从容安排好后事,只身到临安自首,承担起一起责任。汪革最后在狱中自杀身亡,以一己之身,换得家人及众人幸福平安。

  汪革虽然不是地道的宿松人,但他身上充分体现出我宿松儿女自古相传的三种精神:一是敢试敢闯的开拓精神。汪革早年只身从家中出走,全部财产只有一把雨伞,一路靠表演武艺,收几个唱彩钱,才来到有“耕冶可业”的宿松。他吃苦耐劳,在山上伐木,在庙中安身,纠合无业游民,烧炭冶铁,出市发卖。后来又开酒坊,办渔场。他经营灵活,当打听到望江有个天荒湖,即承包开垦,然后租给渔民。他管理有方,“使所用之人,各有职掌,恩威并著”,“以致湖内渔民、四方穷民,归之如市,解衣推食,人人愿出死力。”这些可贵的品质,使得汪革白手起家,成为一方富豪。二是胸怀天下的全局精神。汪革虽然是一介平民,但他始终心忧天下,怀抱报国之志。发家致富后,他想得最多不是个人的苟且富安,而是如何收复江北的失地。为此,他专程去杭州投书皇帝,坚决反对同金议和,“国家虽安,忘战必危。”“臣虽不才,愿倡率两淮忠勇,为国家前驱,恢复中原,以报积世之仇,方表微臣之志。” 在民族矛盾危深的年代,这是多么可贵的英雄气概。三是仗义疏财的侠义精神。他对敌人无情打击,为朋友两肋插刀,可谓恩爱分明。他遭官兵围困,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发起惊天动地的暴动,在天荒湖巧设迷魂阵,俨然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可谓有胆有识。在生死关头,及时判明形势,果断作出决策,巧妙布置安排,最后牺牲自己,保全朋友和全家,可谓忠孝两全。就是刘青、龚四八、董三、董四等人,身上无不体现出忠义侠骨。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金庸笔下那个有情有义、敢作敢为的萧峰,汪革,不正是这么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么?难怪冯梦龙先生对其赞赏有加,将其收入《喻世明言》,传之后世。

  提到吴仕杰,知道的人肯定少之又少,但说到白崖寨,在宿松恐怕无人不晓了。吴仕杰,就是白崖寨的创建人。元末之际,烽烟四起,贼寇横行,民不聊生。吴本是趾凤的一介平民,但为了保境安民,他“率众垒寨御寇”。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一个施工难度大和造价非常高的工程,但在700多年前,吴仕杰却做到了。其中的艰辛,史书没有记载,只有留待我们想象了。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与吴仕杰同时聚众结寨的石良、陈汉先后归顺朱元璋,换来功名利禄,只有吴仕杰不图富贵,甘居山林,始终一介布衣,但他留给后人的却是最为丰厚的遗产——我宿松唯一的国家级保护文物。吴仕杰死后,乡民感其恩,将其葬于白崖寨东南山麓,让其与青山为伴,飞瀑为邻。吴仕杰这个名字,是我们宿松人不应该忘记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以上所述,都是历史人物,限于才学和篇幅,只能挂一漏万。我宿松更为辉煌的历史,留待我们及我们的后人去创造。

徐厉,原为江苏沛县人,后以侯入籍松兹,子孙世居于此,是宿松进入正史的第一个名人。公元前208年,他以舍人身份,从刘邦在沛县起义,逐鹿中原,成为汉高祖手下一名侍卫官员,入关后,封为“郎中”之职。天下平定后,徐厉为常山郡国丞相。公元前184年,高后立常山王刘义为帝,免去徐厉丞相职务,封为松兹侯,当时松兹国驻地叫仙田铺,地处庐江郡西部,寻阳东北,皖县西南。徐厉到封地后,励精图治,把境内治理很好,民歌富庶,国号升平。公元前174年,偃武修文的夷侯病逝于松兹,其侯爵由其长子徐卓承袭,绵延三代之久。徐厉的业绩,载入司马迁的《史记•年表》,为松兹人民众口皆碑。
张何丹,原为四川人,后定居松兹。西汉末年,曾在朝廷担任散大夫(谏官)之职,因秉性忠直,多次上疏弹劾王莽,被贬为松兹县令。张何丹至松兹后,爱民如子,十分重视农业,培育出一种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优良稻种?仙田瑞谷。后来他把县治从仙田铺迁至今县城。张何丹为官期间,日夜操劳,讲究法治,体恤民情,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其中“斗米斤鸡”奇案,一直传诵至今。
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公元176年,出生于今宿松县陈汉沟。汉献帝兴平元年,陈武被孙策拜为别部司马。建安四年,陈武组建新军。公元前208年赤壁大战中,陈武为第四队领兵军官,军功卓著,进位偏将军。建安二十年八月,陈武从孙权击合肥,为救孙权,奋命战死,时年四十岁。武有两子,长子陈修,封都亭侯;次子陈表,封都乡侯。父子三人的业绩,均载入《三国志》,饶有名将家风。
周本,系南郡太守周瑜长子后裔,公元860年生于舒州宿松县原梅墩乡。少孤贫,有勇力,曾遇猛虎于严恭山上,徒手格杀之,从而闻名遐尔。适值五代十国,干戈纷起,群雄割据,本自26岁时即在池州节度使赵?帐下为将。由于屡建奇功,在杨行密进入杨州受封为淮南节度使时,遂授周本淮南马步使之职,协助掌管兵权。907年,吴帝嘉其能,升本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为雄武将军、德胜节度使、安西大将军、西平王。周本虽受唐封,守地仍在吴国境内,悉心辅佐杨浦。937年10月,周本愤恨成疾,忧郁而死,谥恭烈,归葬与故乡且寄冲潘家冲凤形山。周本是宿松进入正史袭封王爵的唯一名人。周本长子周邺,少骁勇,常随父出征,屡建战功,遂在信州擢为吴国部将。后随本驻守寿州、庐州、庐江等地,凡军政要事,多有效劳。后周本去世,南唐授周邺为庐江节度使。其弟弘祚,亦仕南唐为舒州刺,史。父子三人,皆载入国史,祥于邑乘,其丰功伟绩,劲节英风,在十国春秋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郝杰,字元英,宿松人。少孤,家贫,立志于学,攻读经史,才名远播。宋高宗南渡后,金人不断入侵,杰怀着抗金热忱,奉檄从军,来到舒州郡里,由于朝廷苟且偷安,地方官员庸碌无为,报国之志,久不得遂。后敬谒朱?于道中(今新安岭),被朱?收为学生。郝杰从朱子至白鹿书院后,质疑问难,深得宋代理学要领,进步很快,每言学,以有济于人物为实际,不尚空谈,弦诵中尝有匡复社稷之志,著策百篇,阐明政见,惜未问世而失传。杰的草书流利而有工力,人们用“善草如斗”、“纵横皆有趣”来形容,可惜天不假之年,未满三十而离世,但留下了不朽之名。
石良(1319?1394),号松颜,系南宋都统辖石兴宗之孙,宿松县杜溪庄人。自幼秉承祖教,家居习武,略读经史诸书,洞悉时势。1361年,率兵赴九江归顺明太祖,授良为统兵元帅,镇守宿松。次年将粮草运至鄱阳湖,救朱元璋于陈友谅的围困之中。1363年参加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立下大功。1369年被太祖敕封为武德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充任指挥,镇守亳州。1377年,被封为武节将军。石良大约是在洪武十九年致仕回家主修石氏首届宗谱的,由长子石镜袭其封爵,明太祖封赏石良回家可造座宰相府,良还乡就造了座一进九重的官厅,石宰相屋的名称由此而生。
金忠士(1556?1618),字元卿,号丽阳,宿松城关人。幼聪颖,家贫而不辍学,1591年,一跃举于乡,深为临川章伯玉所器重。次年入京应试,登进士,授江西乐平县令。忠士初任有声,民歌德政,1599年,召为监察御史,屡疏陈时事,言皆耿直,声震天下。不久,奉命巡按贵州、浙江、河南三省,天子甚嘉其功。1610年还京,迁掌河南兼山东、陕西监察御史。在万历四十四年,诏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朱书(1654-1707),名世文,字字绿,又名杜溪,自幼聪颖过人, 10岁能诵许多古典诗文, 20岁即在杜溪和严恭山设立书馆。31岁,结识桐城学派戴名世,结为文字友,几年后选贡入太学,中年游历全国,写下不少作品,文稿现存《朱杜溪先生集》、《游历记存》、《评点东莱博文》等。50多岁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佩文韵府》和《渊鉴类涵》。1707年六月十九月病逝于京师。戴名世赞其“才气横绝一世,文章为百世之人”,时人每论及桐城文风,都说“朱书、方苞、戴名世”堪称清代文坛上的三颗明星。
罗遵殿(1798?1860),字有光,号澹村,宿松县隘口乡罗家老屋人。自幼发愤好学,23岁即中举人,后四年,入京应试,登进士,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起初,以知县职发往直隶,19年补唐山知县,20年调清苑知县,在莅任期间,廉勤公正,体恤民情,万众载道称治。22年,擢为直隶州知州,后调人湖州府知府。道光27年,擢湖北安郧荆道,前后凡三莅任,达十载之多。咸丰九年四月,简授福建巡抚后,八月至京,九月改调浙江巡抚,与守将和民团驻守杭城,后失陷殉职。殁后第二年,御赐碑文,追赠为右都御史衔,予谥壮节,赏骑都尉世职,其子忠祜,后为安陆知府。清国史管为壮节公立传保存,并如祀京师,以彰其从容就义之节。
段光清(1798?1878),字明俊,号镜湖,宿松县仙田庄段家老屋人。少有大志,勤学好问,道光十五年举于乡,二十四年,又以大挑一等,用为知县,发往浙江,历任建德、慈溪、江山等县知县达八年之久,后任宁波府知府,补西防同知,盛誉播及各省。咸丰四年,升为杭嘉湖兵备道,调补宁绍台兵备道。咸丰八年,升浙江按察使,晋封吏部左侍郎、光禄大夫(一品)。同治四年,复任杭嘉湖兵备道,至时锐意兴修,使此处居民世受其泽。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宿松松塘庄人。因其父经商湖北,遂入籍湖北黄陂县,黎十四岁随父移家北上,寓居天津。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884编入北洋水师。1895年应两江总督张之洞电召赴宁,曾三赴日本考察军事、政治,颇受器重。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武昌起义时,他出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黎元洪极为反感,被封为武义亲王,未受。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后段祺瑞利用张勋将黎驱走,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1922年,他在直系军阀支持下复任总统,后被直系军阀驱逐。晚年投资实业,逝于天津。
徐文藻(1905~1928),名长良,生于宿松县佐坝乡松梅岭一个地主家庭。幼念私塾,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考入湖北法政专科学校。北伐军进攻武汉,他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宿松开展地下斗争,宣传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建立秘密活动中心,培养发展党员。1927年1月,由中共黄梅县第三区区委书记李实秋主持,在县城天主堂建立了由4名党员组成的第一个中共宿松支部,徐文藻任书记。受革命声势震撼,县公署抓获徐文藻,后被保释。出狱后成立了国民党宿松县左派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和北伐向导队、后援会,徐文藻任常委主持全面工作。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徐文藻领导中共宿松支部和县党部与国民党右派势力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开展轰轰烈烈的讨蒋活动。5月28日凌晨,安徽省政务委员会派团长吴振东率一连兵力突袭宿松县城,徐文藻与共产党员钟国汉、何瀛、尤振球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定对付敌人拷问,写密信指示如何坚持斗争。次日下午,年仅23岁的徐文藻与钟国汉,在县城老厅凛然就义。
黎光祖(1915?2006),宿松县五里乡牌楼村人,安徽省著名红军书法家。1935年,黎结束私塾学习到南京谋业,寻机就读安徽公学,萌发报国志向;次年北上京都,参加清华大学校内读书活动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7年,他奔赴山西太原,考入抗日军政训练班。全国抗战爆发,他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开辟太岳抗日根据地时,他走村串户,写标语、画漫画,动员群众抗日。尔后,相继刻写油印《行军日报》、《野火报》。抗战胜利后,主编《前进》报。1958年转业,任安徽省新闻图片社社长。黎自幼聪敏好学,喜诗文,酷爱书法,博采众长,独具风格。曾在黄山桃花溪旁创立“黄山画店”,在合肥创办黄山书画院。其书法作品多次在京、沪、庐等地展出,出版《黎光祖离休书课》、《采熔轩书法集》及《黄山百咏》和《离休呤》诗集。黎光祖离休后仍任天下名人交流研究会顾问,中国王羲之研究会顾问、中国洞庭书画院高级书画师、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安徽老年书画联谊会、太白书画院的顾问;安徽书协名誉理事,黄山书画院名誉院长、安徽省松园竹雨艺术家学社社长。
李实秋1923年考入宿松县第二高等小学。1925年在黄花镇陈道士湾以教私塾为名,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党。6月,任四区(独山)区委书记。建立了独山、潘铺、宿松等地党的支部;积极组织独山、上沿、下新等地农民协会。1927年1月,调县农协会任组织部长。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转入地下斗争。1928年1月,转移到安徽省望江县,与当地党的组织接上关系,以当船工为名,继续坚持地下斗争。5月被捕,押回黄梅,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临刑前挥笔自挽:“坐望江牢,戴九江镣,归到黄梅终一死;国民党坏,-党好,奉行赤化祝千秋。”横额:“痛哉快哉!”还写了“中国-党党员李实秋之墓”的碑题。在“农民兄弟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从容就义。
刘奇葆,安徽宿松人,1953年1月生,1968--1972年 安徽省宿松县洲头乡金坝村刘屋生产队指导员,金坝村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1972--1974年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74--1977年 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工作,1977--1980年 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处秘书,1980--1982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82--1983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1983--1985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其间:1984--1985年挂职任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1985--1993年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机关党委书记(其间:1991--1993年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1993--1994年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994--1997年 国务院副秘书长,1997--2000年 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2000--2006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2006-- 2007年12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2007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2月28日辞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2008年1月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为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2006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补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叶尚志 男,1919年9月出生,安徽宿松人坝头人,中共党员。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建国前从事军事、政治和干部教育工作。建国后长期从事统战、民族、教育、组织等领导工作。是上海市副市级离休干部。现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上海行知教育促进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安徽经济文化技术促进会会长、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特邀顾问、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等。近著《静悟遐思录》《世纪留笔》姐妹篇文集两本和《叶尚志诗书画集》。

1、徐厉,原为江苏沛县人,后以侯入籍松兹,子孙世居于此,是宿松进入正史的第一个名人。公元前208年,他以舍人身份,从刘邦在沛县起义,逐鹿中原,成为汉高祖手下一名侍卫官员,入关后,封为“郎中”之职。天下平定后,徐厉为常山郡国丞相。公元前184年,高后立常山王刘义为帝,免去徐厉丞相职务,封为松兹侯,当时松兹国驻地叫仙田铺,地处庐江郡西部,寻阳东北,皖县西南。徐厉到封地后,励精图治,把境内治理很好,民歌富庶,国号升平。公元前174年,偃武修文的夷侯病逝于松兹,其侯爵由其长子徐卓承袭,绵延三代之久。徐厉的业绩,载入司马迁的《史记•年表》,为松兹人民众口皆碑。

2、张何丹,原为四川人,后定居松兹。西汉末年,曾在朝廷担任散大夫(谏官)之职,因秉性忠直,多次上疏弹劾王莽,被贬为松兹县令。张何丹至松兹后,爱民如子,十分重视农业,培育出一种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优良稻种?仙田瑞谷。后来他把县治从仙田铺迁至今县城。张何丹为官期间,日夜操劳,讲究法治,体恤民情,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其中“斗米斤鸡”奇案,一直传诵至今。

3、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公元176年,出生于今宿松县陈汉沟。汉献帝兴平元年,陈武被孙策拜为别部司马。建安四年,陈武组建新军。公元前208年赤壁大战中,陈武为第四队领兵军官,军功卓著,进位偏将军。建安二十年八月,陈武从孙权击合肥,为救孙权,奋命战死,时年四十岁。武有两子,长子陈修,封都亭侯;次子陈表,封都乡侯。父子三人的业绩,均载入《三国志》,饶有名将家风。

4、周本,系南郡太守周瑜长子后裔,公元860年生于舒州宿松县原梅墩乡。少孤贫,有勇力,曾遇猛虎于严恭山上,徒手格杀之,从而闻名遐尔。适值五代十国,干戈纷起,群雄割据,本自26岁时即在池州节度使赵?帐下为将。由于屡建奇功,在杨行密进入杨州受封为淮南节度使时,遂授周本淮南马步使之职,协助掌管兵权。907年,吴帝嘉其能,升本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为雄武将军、德胜节度使、安西大将军、西平王。周本虽受唐封,守地仍在吴国境内,悉心辅佐杨浦。937年10月,周本愤恨成疾,忧郁而死,谥恭烈,归葬与故乡且寄冲潘家冲凤形山。周本是宿松进入正史袭封王爵的唯一名人。周本长子周邺,少骁勇,常随父出征,屡建战功,遂在信州擢为吴国部将。后随本驻守寿州、庐州、庐江等地,凡军政要事,多有效劳。后周本去世,南唐授周邺为庐江节度使。其弟弘祚,亦仕南唐为舒州刺,史。父子三人,皆载入国史,祥于邑乘,其丰功伟绩,劲节英风,在十国春秋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5、郝杰,字元英,宿松人。少孤,家贫,立志于学,攻读经史,才名远播。宋高宗南渡后,金人不断入侵,杰怀着抗金热忱,奉檄从军,来到舒州郡里,由于朝廷苟且偷安,地方官员庸碌无为,报国之志,久不得遂。后敬谒朱?于道中(今新安岭),被朱?收为学生。郝杰从朱子至白鹿书院后,质疑问难,深得宋代理学要领,进步很快,每言学,以有济于人物为实际,不尚空谈,弦诵中尝有匡复社稷之志,著策百篇,阐明政见,惜未问世而失传。杰的草书流利而有工力,人们用“善草如斗”、“纵横皆有趣”来形容,可惜天不假之年,未满三十而离世,但留下了不朽之名。

6、石良(1319?1394),号松颜,系南宋都统辖石兴宗之孙,宿松县杜溪庄人。自幼秉承祖教,家居习武,略读经史诸书,洞悉时势。1361年,率兵赴九江归顺明太祖,授良为统兵元帅,镇守宿松。次年将粮草运至鄱阳湖,救朱元璋于陈友谅的围困之中。1363年参加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立下大功。1369年被太祖敕封为武德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充任指挥,镇守亳州。1377年,被封为武节将军。石良大约是在洪武十九年致仕回家主修石氏首届宗谱的,由长子石镜袭其封爵,明太祖封赏石良回家可造座宰相府,良还乡就造了座一进九重的官厅,石宰相屋的名称由此而生。

7、金忠士(1556?1618),字元卿,号丽阳,宿松城关人。幼聪颖,家贫而不辍学,1591年,一跃举于乡,深为临川章伯玉所器重。次年入京应试,登进士,授江西乐平县令。忠士初任有声,民歌德政,1599年,召为监察御史,屡疏陈时事,言皆耿直,声震天下。不久,奉命巡按贵州、浙江、河南三省,天子甚嘉其功。1610年还京,迁掌河南兼山东、陕西监察御史。在万历四十四年,诏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8、朱书(1654-1707),名世文,字字绿,又名杜溪,自幼聪颖过人, 10岁能诵许多古典诗文, 20岁即在杜溪和严恭山设立书馆。31岁,结识桐城学派戴名世,结为文字友,几年后选贡入太学,中年游历全国,写下不少作品,文稿现存《朱杜溪先生集》、《游历记存》、《评点东莱博文》等。50多岁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佩文韵府》和《渊鉴类涵》。1707年六月十九月病逝于京师。戴名世赞其“才气横绝一世,文章为百世之人”,时人每论及桐城文风,都说“朱书、方苞、戴名世”堪称清代文坛上的三颗明星。

9、罗遵殿(1798?1860),字有光,号澹村,宿松县隘口乡罗家老屋人。自幼发愤好学,23岁即中举人,后四年,入京应试,登进士,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起初,以知县职发往直隶,19年补唐山知县,20年调清苑知县,在莅任期间,廉勤公正,体恤民情,万众载道称治。22年,擢为直隶州知州,后调人湖州府知府。道光27年,擢湖北安郧荆道,前后凡三莅任,达十载之多。咸丰九年四月,简授福建巡抚后,八月至京,九月改调浙江巡抚,与守将和民团驻守杭城,后失陷殉职。殁后第二年,御赐碑文,追赠为右都御史衔,予谥壮节,赏骑都尉世职,其子忠祜,后为安陆知府。清国史管为壮节公立传保存,并如祀京师,以彰其从容就义之节。

10、段光清(1798?1878),字明俊,号镜湖,宿松县仙田庄段家老屋人。少有大志,勤学好问,道光十五年举于乡,二十四年,又以大挑一等,用为知县,发往浙江,历任建德、慈溪、江山等县知县达八年之久,后任宁波府知府,补西防同知,盛誉播及各省。咸丰四年,升为杭嘉湖兵备道,调补宁绍台兵备道。咸丰八年,升浙江按察使,晋封吏部左侍郎、光禄大夫(一品)。同治四年,复任杭嘉湖兵备道,至时锐意兴修,使此处居民世受其泽。

11、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宿松松塘庄人。因其父经商湖北,遂入籍湖北黄陂县,黎十四岁随父移家北上,寓居天津。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884编入北洋水师。1895年应两江总督张之洞电召赴宁,曾三赴日本考察军事、政治,颇受器重。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武昌起义时,他出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黎元洪极为反感,被封为武义亲王,未受。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后段祺瑞利用张勋将黎驱走,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1922年,他在直系军阀支持下复任总统,后被直系军阀驱逐。晚年投资实业,逝于天津。

12、徐文藻(1905~1928),名长良,生于宿松县佐坝乡松梅岭一个地主家庭。幼念私塾,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考入湖北法政专科学校。北伐军进攻武汉,他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宿松开展地下斗争,宣传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建立秘密活动中心,培养发展党员。1927年1月,由中共黄梅县第三区区委书记李实秋主持,在县城天主堂建立了由4名党员组成的第一个中共宿松支部,徐文藻任书记。受革命声势震撼,县公署抓获徐文藻,后被保释。出狱后成立了国民党宿松县左派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和北伐向导队、后援会,徐文藻任常委主持全面工作。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徐文藻领导中共宿松支部和县党部与国民党右派势力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开展轰轰烈烈的讨蒋活动。5月28日凌晨,安徽省政务委员会派团长吴振东率一连兵力突袭宿松县城,徐文藻与共产党员钟国汉、何瀛、尤振球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定对付敌人拷问,写密信指示如何坚持斗争。次日下午,年仅23岁的徐文藻与钟国汉,在县城老厅凛然就义。

13、黎光祖(1915?2006),宿松县五里乡牌楼村人,安徽省著名红军书法家。1935年,黎结束私塾学习到南京谋业,寻机就读安徽公学,萌发报国志向;次年北上京都,参加清华大学校内读书活动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7年,他奔赴山西太原,考入抗日军政训练班。全国抗战爆发,他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开辟太岳抗日根据地时,他走村串户,写标语、画漫画,动员群众抗日。尔后,相继刻写油印《行军日报》、《野火报》。抗战胜利后,主编《前进》报。1958年转业,任安徽省新闻图片社社长。黎自幼聪敏好学,喜诗文,酷爱书法,博采众长,独具风格。曾在黄山桃花溪旁创立“黄山画店”,在合肥创办黄山书画院。其书法作品多次在京、沪、庐等地展出,出版《黎光祖离休书课》、《采熔轩书法集》及《黄山百咏》和《离休呤》诗集。黎光祖离休后仍任天下名人交流研究会顾问,中国王羲之研究会顾问、中国洞庭书画院高级书画师、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安徽老年书画联谊会、太白书画院的顾问;安徽书协名誉理事,黄山书画院名誉院长、安徽省松园竹雨艺术家学社社长。

14、李实秋1923年考入宿松县第二高等小学。1925年在黄花镇陈道士湾以教私塾为名,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党。6月,任四区(独山)区委书记。建立了独山、潘铺、宿松等地党的支部;积极组织独山、上沿、下新等地农民协会。1927年1月,调县农协会任组织部长。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转入地下斗争。1928年1月,转移到安徽省望江县,与当地党的组织接上关系,以当船工为名,继续坚持地下斗争。5月被捕,押回黄梅,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临刑前挥笔自挽:“坐望江牢,戴九江镣,归到黄梅终一死;国民党坏,-党好,奉行赤化祝千秋。”横额:“痛哉快哉!”还写了“中国-党党员李实秋之墓”的碑题。在“农民兄弟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从容就义。

15、刘奇葆,安徽宿松人,1953年1月生,1968--1972年 安徽省宿松县洲头乡金坝村刘屋生产队指导员,金坝村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1972--1974年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74--1977年 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工作,1977--1980年 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处秘书,1980--1982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82--1983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1983--1985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其间:1984--1985年挂职任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1985--1993年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机关党委书记(其间:1991--1993年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1993--1994年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994--1997年 国务院副秘书长,1997--2000年 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2000--2006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2006-- 2007年12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2007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2月28日辞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2008年1月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为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2006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补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6、叶尚志 男,1919年9月出生,安徽宿松人坝头人,中共党员。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建国前从事军事、政治和干部教育工作。建国后长期从事统战、民族、教育、组织等领导工作。是上海市副市级离休干部。现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上海行知教育促进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安徽经济文化技术促进会会长、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特邀顾问、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等。近著《静悟遐思录》《世纪留笔》姐妹篇文集两本和《叶尚志诗书画集》。

  • 瀹夊窘鍚嶄汉瀹挎澗鍚嶄汉姒
    绛旓細1.鍒樹集娓╋細鏄庢湞鏈勾钁楀悕鍐涗簨瀹躲佹斂娌诲鍜屾枃瀛﹀锛屾槸鏄庢湞鏈勾鎶楀悕灏嗕箣涓銆2.閲戝湥鍙癸細娓呮湞钁楀悕鐢诲锛屾搮闀垮北姘寸敾銆佽姳楦熺敾鍜屼汉鐗╃敾锛岃瑾変负鈥滄竻浠g敾鍧涚涓浜衡濄3.绋嬫暚寰锛氭竻鏈濅咕闅嗗勾闂寸殑璐″+锛屾槸涓浗鍘嗗彶涓婅憲鍚嶇殑鈥滅姸鍏冭瘲浜衡濄4.鑳¢锛氱幇浠h憲鍚嶅鑰呫佹枃鍖栦汉锛屾槸涓浗鏂囧寲鍙蹭笂鐨勯噸瑕佷汉鐗╀箣涓锛岃瑾変负鈥...
  • 瀹夊簡甯瀹挎澗鍘垮嚭浜閭d簺鍚嶄汉
    绛旓細瀹挎澗鍘跨殑鍚嶄汉鏈夛細1銆寰愬帀锛屽師涓烘睙鑻忔矝鍘夸汉锛屽悗浠ヤ警鍏ョ睄鏉惧吂锛屽瓙瀛欎笘灞呬簬姝わ紝鏄鏉捐繘鍏ユ鍙茬殑绗竴涓悕浜猴紝涓氱哗杞藉叆鍙搁┈杩佺殑銆婂彶璁奥峰勾琛ㄣ嬶紝涓烘澗鍏逛汉姘戜紬鍙g殕纰戙2銆寮犱綍涓锛屽師涓哄洓宸濅汉锛屽悗瀹氬眳鏉惧吂锛屼负瀹樻湡闂达紝鏃ュ鎿嶅姵锛岃绌舵硶娌伙紝浣撴仱姘戞儏锛屼负鐧惧鍋氫簡璁稿瀹炰簨锛屽叾涓枟绫虫枻楦″妗堬紝涓鐩翠紶璇点3銆...
  • 瀹垮窞甯傛湁鍝簺鍚嶄汉鍛?
    绛旓細涓佹枃鏄锛屽畨寰藉宸炰汉锛岀┖鍐涗笂灏嗗啗琛斻傛浘浠荤┖鍐涙斂濮斻鐜嬪厠锛屽畨寰借惂鍘夸汉锛岃В鏀惧啗涓婂皢鍐涜銆傛浘浠诲叞宸炲啗鍖哄徃浠ゅ憳銆佹矆闃冲啗鍖哄徃浠ゅ憳銆佹诲悗鍕ら儴閮ㄩ暱銆鍒樹簹娲銆傚畨寰藉鍘夸汉锛屾禉姹熷畞娉㈠嚭鐢燂紝绌哄啗涓婂皢鍐涜銆傛浘浠昏В鏀惧啗鍥介槻澶у鏀垮銆傞倱澶╃敓锛屽畨寰借惂鍘夸汉锛岃В鏀惧啗涓皢鍐涜銆傛浘浠荤浜岀偖鍏靛壇鏀挎不濮斿憳鍏肩绾緥妫鏌ュ鍛樹細涔﹁绛...
  • 瀹夊簡鍑轰簡鍝簺鍚嶄汉?
    绛旓細绉戝瀹朵唬琛ㄤ汉鐗┾斺旈倱绋煎厛锛岀墿鐞嗗瀹讹紝涓浗绉戝闄㈤櫌澹紝瀹夊簡甯傚疁绉鍖轰簲妯埂浜恒備腑鍥芥牳姝﹀櫒鐞嗚鐮旂┒宸ヤ綔鐨勫鍩鸿呭拰寮鎷撹呬箣涓锛岃浜虹О涓衡滀袱寮瑰厓鍕嬧濄傛皯涓讳汉澹憲鍚嶄唬琛ㄤ汉鐗┾斺璧垫湸鍒锛岃憲鍚嶇殑浣涙暀棰嗚锛屼功娉曞锛屽畨搴嗗競澶箹鍘夸汉銆傛浘浠讳腑鍥戒經鏁欏崗浼氫細闀裤佷腑鍥戒經瀛﹂櫌闄㈤暱锛屼腑鍥戒功娉曞鍗忎細鍓富甯紝鍏ㄥ浗鏀垮崗绗叚...
  • 瀹挎澗鍙や唬鏇惧嚭杩囬偅浜鍚嶄汉.?
    绛旓細鏈变功鍦ㄦ枃瀛︿笂鐨勫缓鏍,涓嶄粎涓哄鏉剧涓,鏈夌殑璧炴洶:鈥滄潨婧壓鑻戠簿鍗,鍗氬+鍏辨帹鐨栧寳銆 鈥濇椂浜烘瘡璁哄強妗愬煄鏂囬,閮借鈥滄湵涔︺佹柟鑻炪佹埓鍚嶄笘鍫О闂鍦ㄦ竻浠f枃鍧涗笂绌虹殑3棰楁槑鏄熲濄 榛庡畻宀 榛庡畻宀(1876鈥斺1915),瀛楀旦绁,鍚嶅爟鐢,瀹挎澗鍘鏂板叴涔¢噾纰ф潙浜恒 浠栧嚭鐢熶簬涓涓煡璇嗗垎瀛愬搴,骞兼椂闅忕鐖惰涔,鑱杩囦汉,鍠勪负鏂,宸ヤ功娉曘
  • 瀹夊窘瀹垮窞鍑轰簡鍝簺鍚嶄汉
    绛旓細鏃舵案鍗庯紝鐢凤紝姹夋棌锛1954骞11鏈堢敓锛屽畨寰藉宸炲競钀у幙浜恒傚笀浠庡惔浣滀汉澶у笀锛1973骞存瘯涓氫簬鍖椾含涓ぎ缇庢湳瀛﹂櫌娌圭敾绯伙紝涓叡鍏氬憳锛屽浗瀹朵竴绾х編鏈笀锛屼竴绾т功娉曞笀锛屽叏鍥戒紭绉鏁欏笀锛岀幇涓轰腑鍥芥暀鑲插鍗忎細浼氬憳锛屼腑鍥界編鏈鍗忎細浼氬憳锛屼腑鍥戒功娉曞鍗忎細浼氬憳锛屼腑鍥藉浗闄鍚嶄汉鍗忎細浼氬憳锛屽苟浜彈鍥藉姟闄㈡斂搴滅壒娈婃触璐淬備唬琛ㄤ綔鍝佹湁锛氾紙1锛夋瘺...
  • 瀹胯縼鍚嶄汉鏈鍝簺?
    绛旓細5銆佸崲寤峰叞锛岀敓鍗掑勾涓嶈锛屽瓧鑺宠胺锛屾槑浠f婧愶紙浠婂杩佸競娉楅槼鍘匡級浜恒傝嚜骞肩瑑蹇椾簬瀛︼紝灏ゅ叾鍠滆銆婂ぉ宸ュ紑鐗┿嬨併婃ⅵ婧瑪璋堛嬩竴绫诲疄鐢ㄦц嚜鐒剁瀛︿功绫嶅強閲嶈绉戝鎶鏈枃鐚紝骞剁埍濂藉姘戦棿閾佹湪宸ュ叿鍒朵綔銆佺汉缁囧伐鑹恒傚崲寤峰叞閲嶆柊璁捐銆佹敼杩涚粐閿﹀伐鑹猴紱杩樻寜鐓ф墍缁囪姳绾癸紝缂栨挵姝岃瘝锛岃鏈哄伐杈规搷浣滆竟鍞憋紝蹇冩墜鐩稿簲锛屼互锛嶄汉鐨勫崄...
  • 瀹夊窘瀹夊簡鍑鸿繃鍝簺杩戜唬鍚嶄汉
    绛旓細1銆侀倱绋煎厛 閭撶鍏堬紙1924骞6鏈25鏃モ1986骞7鏈29鏃ワ級锛屼節涓夊绀剧ぞ鍛橈紝涓浗绉戝闄㈤櫌澹紝钁楀悕鏍哥墿鐞嗗瀹讹紝涓浗鏍告鍣ㄧ爺鍒跺伐浣滅殑寮鎷撹呭拰濂犲熀鑰咃紝涓轰腑鍥芥牳姝﹀櫒銆佸師瀛愭鍣ㄧ殑鐮斿彂鍋氬嚭浜嗛噸瑕佽础鐚2銆佺▼灏忛潚 绋嬪皬闈掓槸涓浗鐜颁唬渚︽帰灏忚鈥滅涓浜衡濓紝鏄滀笢鏂圭殑鏌崡閬撳皵鈥濓紝浠栫瑪涓嬬殑闇嶆锛屾槸涓浗鐗堢殑绂忓皵鎽╂柉銆傛湰...
  • 涓浗鐜颁唬鏂囧寲鍚嶄汉鐨鍚嶅崟鏈鍝簺浜?
    绛旓細20銆侀噾搴,涓浗鐜颁唬姝︿緺灏忚鍒涗綔鐨勪唬琛ㄤ汉鐗,1955骞村彂琛ㄧ涓閮ㄥ皬璇翠功鍓戞仼浠囧綍,1973骞村畬鎴愰箍榧庤鍚庡皝绗,椋為洩杩炲ぉ灏勭櫧楣,绗戜功绁炰緺鍊氱ⅶ楦,浠h〃浣滃搧涓哄皠闆曡嫳闆勪紶,绁為洉渚犱荆,绗戝偛姹熸箹,21銆佸瓩鐘,娌冲寳骞冲畨鍘夸汉,钁楁湁鐭瘒灏忚闆嗙櫧娲嬫穩绾簨,闀跨瘒灏忚椋庝簯鍒濊,鏁f枃闆嗘櫄鍗庨泦,绉闇查泦,璇楅泦鐧芥磱娣涔嬫洸,鐞嗚璁版枃瀛︾煭璁虹瓑銆備唬琛ㄤ綔鍝:...
  • 浠庡彜鑷充粖,瀹夊窘鐪侀兘鏇惧嚭鐜拌繃鍝簺浠や汉宕囨嫓鐨勫悕浜?
    绛旓細瀹夊窘鍑鸿繃鐨勫悕浜哄お澶氬お澶氫簡锛岀湡鐨勬槸鏁颁笉鑳滄暟銆傛斂娌诲銆佸啗浜嬪銆佺瀛﹀銆佹枃瀛﹁壓鏈……缇ゆ槦鐠鐠ㄣ備笉璇磋繙鍙ゆ椂浠g殑澶х銆佺殝闄躲佸灏氥佺浠茬瓑锛岄兘鏄畨寰戒汉锛屼篃涓嶈璺熼殢鏈卞厓鐠嬪缓绔嬫槑鏈濈殑鐨勫姛鑷eぇ閮ㄥ垎閮芥槸瀹夊窘浜猴紝杩戠幇浠g殑鍚嶄汉閮芥暟涓嶆竻锛屾寫鍑犱釜鏃犱汉涓嶇煡鏃犱汉涓嶆檽鐨勪汉鐗╄璇达紝澶у閮戒細鎰熷埌鎯婂徆銆
  • 扩展阅读:宿松痞子老大的图片 ... 宿州中央最大的官 ... 安徽桐城第一美女 ... 安庆第一美女斓曦 ... 安徽又要出大官了 ... 宿松在中央的大人物 ... 岳西最有钱的十个人 ... 宿松第一美人 ... 岳西富豪前10名曝光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