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心理学效应 1

原文为: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在数理统计中,有一条重要的统计规律:假设某意外事件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发生的概率为p(p>0),则在n次实验(活动)中至少有一次发生的概率为P=1-(1-p)n。由此可见,当实验次数n趋向于无穷时,Pn会越来越趋于1,即成为必然事件。

这一结论被爱德华·墨菲应用于安全管理,他指出: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不管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也就是说,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的。

墨菲定律应用到很多地方,最常见是用于各种设计里面的防呆设计,人们会常听到:“防傻不防呆。” 是因为真的会有人暴力使用某些物件导致损坏。

和墨菲定律有关
猴子通过纯纯随机打字总可能打出莎士比亚的文章。
猴子的概念常常出现在许多地方,例如猴子排序,猴子表示随机的模型,纯纯随机。

巴纳姆效应也称之为福勒效应。(都是纪念老外而起的名字)
巴纳姆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
巴纳姆效应能够对于为何不少伪科学如占星学、占卜或心理测验以及抽签掷筊等被普遍接受的现象,提供一个十分完全的解释。

给别人进行评估时,带着“有时候”会让被评估者较大概率认可评估。

自利偏差是指个体会对良好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却推卸自己的责任。
简单地说,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好。
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高自尊光明的一面,而只是偶尔会遭遇到其阴暗的一面。

例如:
当一个人的奖金高于平均水平时,他往往认为这是理所应得,那是他工作努力,很有成绩;而当奖金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时,他往往觉得自己工作努力却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很少人能坦然接受自己其实不如人,并想办法改变,他们更多地选择怨天尤人,找借口为自己开脱。

回声室效应,意指网络技术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给人们打造出一个封闭的、高度同质化的“回声室”。研究者将这种效应归纳为:在网络空间内,人们经常接触相对同质化的人群和信息,听到相似的评论,倾向于将其当作真相和真理,不知不觉中窄化自己的眼界和理解,走向故步自封甚至偏执极化。

相关的概念就是信息茧房。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相反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反安慰剂效应指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恶化。

扩展阅读:心理学100种心理效应 ... 男女关系心理学效应 ... 博弈心理学100个技巧 ... 常用的26个效应大全 ...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 150个心理学定律大全 ... 500个心理有趣冷知识 ... 心理学10个著名理论 ... 心理学上的十大心理效应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