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具体是什么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呀??

\u7aef\u5348\u8282\u7684\u6765\u5386\u548c\u4e60\u4fd7\u662f\u4ec0\u4e48

\u7aef\u5348\u7684\u4e60\u4fd7\u3001\u6765\u5386\uff0c\u5403\u7cbd\u5b50\u7684\u8282\u65e5\u3002

\u7aef\u5348\u8282\u7684\u6765\u5386\u6545\u4e8b\u5c48\u539f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的鸭蛋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绔崍鑺傜殑鐢辨潵鍜浼犵粺椋庝織50涓瓧 绔崍鑺傜殑鐢辨潵鍜屼紶缁椋庝織鏄粈涔
    绛旓細閽熼鎹夐锛屾槸绔崍鑺備範淇椼傚湪姹熸樊鍦板尯锛屽瀹堕兘鎮挓棣楀儚锛岀敤浠ラ晣瀹呴┍閭傦紙5锛夋寕鑹捐崏 鍦ㄧ鍗堣妭锛屽瀹堕兘浠ヨ彇钂层佽壘鍙躲佹Υ鑺便佽挏澶淬侀緳鑸硅姳锛屽埗鎴愪汉褰㈢О涓鸿壘浜恒傚皢鑹惧彾鎮簬鍫備腑锛屽壀涓鸿檸褰㈡垨鍓僵涓哄皬铏庯紝璐翠互鑹惧彾锛屽浜轰簤鐩镐僵鎴达紝浠ュ兓閭┍鐦淬傜敤鑿栬挷浣滃墤锛屾彃浜庨棬妤o紝鏈夐┍榄旂楝间箣绁炴晥銆傦紙6锛変僵棣欏泭 ...
  • 绔崍鑺傜殑鏉ュ巻鍜屼範淇
    绛旓細鎬荤殑鏉ヨ,绔崍鑺傝捣婧愪簬涓婂彜鍏堟皯鎷┾滈緳鍗囧ぉ鈥濆悏鏃ョキ榫欑,娉ㄥ叆澶忓鏃朵护鈥滅鐥呴槻鐤"椋庡皻,鎶婄鍗堣涓衡滄伓鏈堟伓鏃モ濊捣浜庡寳鏂逛腑鍘,闄勪細绾康灞堝師绛夊巻鍙蹭汉鐗╃邯蹇靛唴瀹广绔崍椋庝織褰㈡垚鍙互璇存槸鍗楀寳椋庝織铻嶅悎鐨勪骇鐗銆 绔崍鑺傜殑涔犱織 绔崍鑺傜殑涓昏鐨勯淇椾範鎯湁:璧涢緳鑸熴佸悆绮藉瓙銆侀噰鑽夎嵂銆佹寕鑹捐崏涓庤憶钂层侀ギ钂查厭銆侀泟榛勯厭绛夈 1銆佽禌...
  • 绔崍鑺傜殑鐢辨潵鍜浼犵粺椋庝織50涓瓧绔崍鑺傜殑鐢辨潵鍜屼紶缁椋庝織鏄粈涔
    绛旓細锛1锛夊悆绮藉瓙锛氬彜鏃朵互绔圭瓛瑁呯朝绫抽キ鎶曞叆姹熶腑绾康灞堝師锛屽悗婕斿彉涓哄寘瑁圭背绮姐傦紙2锛鍒掗緳鑸锛氭簮浜庢浜哄垝鑸瑰鎵惧眻鍘燂紝鐜板凡鎴愪负绔崍鑺傞噸瑕佹椿鍔ㄣ傦紙3锛楗泟榛勯厭锛氬湪闀挎睙娴佸煙娴佽锛屾簮鑷婄櫧铔囦紶銆嬩腑璁镐粰绔崍缁欑櫧濞樺瓙楗泟榛勯厭鐨勬晠浜嬨傦紙4锛鎸傞挓棣楀儚锛氭睙娣湴鍖虹敤浠ラ┍閭殑涔犱織銆傦紙5锛夋寕鑹捐崏锛氬埗鎴愪汉褰㈣壘浜烘垨鍓僵涓...
  • 绔崍鑺傜殑鏉ュ巻鍜屼範淇楁槸浠涔
    绛旓細浜屻佺鍗堣妭鐨勪範淇 1. 鎵掗緳鑸癸細绔崍鑺傜殑閲嶈娲诲姩涔嬩竴锛屾簮浜庣櫨瓒婃皯鏃忓榫欏浘鑵剧殑宕囨嫓銆2. 椋熺步瀛锛氱鍗堣妭鐨勪紶缁熼鍝侊紝鏈鏃╁嚭鐜颁簬涓滄眽锛岄愭笎鎴愪负绔崍鑺傜殑閲嶈涔犱織銆3. 楗泟榛勯厭锛氱鍗堣妭鏈熼棿鐨勪竴绉嶉ギ鍝侊紝鍏锋湁杈熼偑瑙f瘨鐨勫瘬鎰忋4. 鎸傝壘鑽夈佽彇钂锛氱鍗堣妭鏃讹紝浜轰滑浼氬湪闂ㄥ彛鎸備笂鑹捐崏銆佽彇钂茬瓑妞嶇墿锛屼互椹遍偑閬跨柅銆...
  • 绔崍鑺傜殑鏉ュ巻鍜岄淇楁槸浠涔?
    绛旓細绔崍鑺傜殑鏉ュ巻: 鈥滅鍗堚濅竴璇嶆渶鏃╁嚭鐜颁簬瑗挎檵鍚嶈嚕鍛ㄥ鐨勩婇鍦熻銆,杩欐湰鏂囩尞鎴愪簡鐜颁唬浜轰滑鏌ヨ冪鍗堣妭绛変紶缁鑺傛棩涔犱織鐨勯噸瑕佸弬鑰冦傜鍗堣妭璧锋簮浜庝綍鏃垛斺旈暱鏈熶互鏉ヤ紬璇寸悍绾,璇存硶涓嶄竴,浜夎涓嶄紤銆傚叧浜绔崍鑺傜殑鐢辨潵,鍏辨湁澶氱璇存硶,鎴戜滑杩欓噷缁欏ぇ瀹朵粙缁嶅嚑绉嶆祦浼犺緝涓哄箍娉涚殑璇存硶銆 1銆佹簮浜庣邯蹇靛眻鍘 杩欑璇存硶鍦ㄥ叏鍥芥祦浼犲緢骞,鑰佺櫨...
  • 绔崍鑺傜殑鏉ュ巻鍜屼範淇楁槸浠涔?
    绛旓細绔崍鑺傛湁璁稿浼犵粺涔犱織锛鍏朵腑鏈钁楀悕鐨勫氨鏄悆绮藉瓙鍜岃禌榫欒垷銆傜步瀛愭槸鐢ㄧ朝绫冲拰鍚勭棣呮枡鍖呰9鑰屾垚鐨勯鍝侊紝鏈夊捀鍛冲拰鐢滃懗涓ょ銆傝禌榫欒垷鍒欐槸妯′豢鍙や唬浜哄垝鑸规墦榧撶殑娲诲姩锛岀幇鍦ㄥ凡缁忔垚涓轰竴椤瑰叏姘戣繍鍔ㄣ傞櫎浜嗗悆绮藉瓙鍜岃禌榫欒垷锛岀鍗堣妭杩樻湁璁稿鍏朵粬鐨勪範淇楋紝姣斿鎸傝壘鍙躲佷僵棣欏泭銆佹埓棣欏寘绛夌瓑銆傝繖浜涗範淇楅兘鏄负浜嗙姹傚仴搴枫佸钩瀹夊拰骞哥...
  • 绔崍鑺傜殑鏉ュ巻鍜屼範淇楁槸浠涔?
    绛旓細绔崍鑺傜殑涔犱織 1銆佽禌榫欒垷 璧涢緳鑸熸槸绔崍鑺傛渶閲嶈鐨勪範淇椼傜浉浼犳鍥界埍鍥借瘲浜哄眻鍘熸鍚庯紝妤氬浗浜烘皯涓嶈垗浠栫殑姝诲幓锛屽垝鐫鑸硅拷璧剁潃鍘绘晳浠栵紝鐩磋嚦鍒掑埌娲炲涵婀栵紝鍚屾椂浜轰滑涔熷笇鏈涢氳繃鍒掗緳鑸鐨勬柟寮忥紝椹辨暎娌充腑鐨勯奔铏撅紝浠ュ厤灞堝師鐨勫案浣撳彈鍒伴奔鐨勪激瀹炽2銆佸悆绮藉瓙 澶у鏁颁汉锛屽湪绔崍鑺傝繖澶╅兘浼氬悆绮藉瓙锛屾垨涔版垨鑷繁鍋氾紝鍑犱箮绮藉瓙涔...
  • 绔崍鑺傜敱鏉ュ拰涔犱織鏄粈涔鍛
    绛旓細1 绔崍鑺傜殑鐢辨潵 鍙や唬鐧捐秺鍦板尯瀵归緳鍥捐吘鐨勫磭鎷滀笌淇′话銆傜鍗堣捣婧愪簬鎴戝浗鍗楁柟鐧捐秺锛屾槸鍙ゅ凡鏈変箣鐨勬皯淇楀ぇ鑺傦紝璧锋簮浜庝腑鍥斤紝鏈鍒濇槸鎴戝浗鍙や唬鐧捐秺鍦板尯宕囨嫓榫欏浘鑵剧殑閮ㄦ棌浠ラ緳鑸熺珵娓″舰寮忕キ榫欑鐨勮妭鏃ャ備害鏈夎捣婧愪簬鎭舵湀鎭舵棩銆佸瀛f椂浠ゃ佽搫鍏版矏娴翠互鍙婄邯蹇靛眻鍘熴佷紞瀛愯儱銆佹浌濞ョ瓑璇存硶銆2 绔崍鑺傛湁鍝簺浼犵粺椋庝織 1銆佹墥榫欒垷 娓...
  • 绔崍鑺傜殑鏉ュ巻涓浼犺,鍙や汉杩囩鍗堝張鏈浠涔鏍风殑涔犱織
    绛旓細姣忓勾鍐滃巻鐨勪簲鏈堝垵浜旀槸绔崍鑺傘傝繖涓澶╁瀹舵埛鎴烽兘瑕佽繃鍚冪步瀛銆佹埓棣欏寘銆佸搧鍜歌泲绛夌瓑銆傜鍗堣妭鐨勬潵鍘嗕笌浼犺绔崍鑺傚浜庢槬绉嬫垬鍥芥椂鏈,鑷充粖宸叉湁2000澶氬勾鍘嗗彶銆傚叧浜庣鍗堣妭鐨勬潵鍘嗙殑璇存硶寰堝,鐢变簬鍘嗗彶鎮犱箙鐨勫師鍥犲凡鏃犱粠鑰冪┒纭垏鐨勬潵鍘,涓昏鏈変互涓嬪洓绉嶄紶璇: 杈冩櫘閬嶈鎺ュ彈鐨勮娉曟槸:绔簲鑺傛簮浜庣邯蹇靛眻鍘 鎹婂彶璁般嬧滃眻鍘熻淳鐢熷垪浼犫濊...
  • 绔崍鑺傜殑鏉ュ巻鍜屼範淇楁槸浠涔?
    绛旓細鏉ュ巻鏄绾康灞堝師,涔犱織鏄鍖呯步瀛,璧涢緳鑸 鍥炵瓟鑰: 澶忚柊鎭嬩汉 | 涓绾 | 2011-3-9 18:20 涔犱織 鎴戝浗姘戦棿杩囩鍗堣妭鏄緝涓洪殕閲嶇殑,搴嗙鐨勬椿鍔ㄤ篃寰堜赴瀵,浠庢棭鏅ㄥぉ钂欒挋浜紑濮,涓鐩存寔缁埌姝e崍鎵嶇粨鏉熴傛瘮杈冩櫘閬嶇殑娲诲姩鏈変互涓嬬绉嶅舰寮: 1銆佽禌榫欒垷 璧涢緳鑸,鏄绔崍鑺傜殑涓昏涔犱織銆傜浉浼犺捣婧愪簬鍙ゆ椂妤氬浗浜哄洜鑸嶄笉寰楄搐鑷e眻鍘熸姇姹熸...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