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简介 关于王羲之的资料

\u738b\u7fb2\u4e4b\u7684\u751f\u5e73\u7b80\u4ecb

\u738b\u7fb2\u4e4b\u300a\u5723\u6559\u5e8f\u300b\uff0c\u738b\u7fb2\u4e4b\u751f\u5e73\u4ecb\u7ecd\uff0c\u5927\u5e08\u4eb2\u81ea\u8bb2\u89e3\u8ba9\u4f60\u66f4\u597d\u7684\u4e86\u89e3

\u738b\u7fb2\u4e4b\uff08303\u2014361\uff0c\u4e00\u8bf4321\u2014379\uff09\uff0c\u5b57\u9038\u5c11\uff0c\u4e1c\u664b\u65f6\u671f\u4e66\u6cd5\u5bb6\uff0c\u6709\u201c\u4e66\u5723\u201d\u4e4b\u79f0\u3002\u7405\u740a\u4e34\u6c82\uff08\u4eca\u5c71\u4e1c\u4e34\u6c82\uff09\u4eba\uff0c\u540e\u8fc1\u4f1a\u7a3d\u5c71\u9634\uff08\u4eca\u6d59\u6c5f\u7ecd\u5174\uff09\uff0c\u665a\u5e74\u9690\u5c45\u5261\u53bf\u91d1\u5ead\u3002\u5386\u4efb\u79d8\u4e66\u90de\u3001\u5b81\u8fdc\u5c06\u519b\u3001\u6c5f\u5dde\u523a\u53f2\uff0c\u540e\u4e3a\u4f1a\u7a3d\u5185\u53f2\uff0c\u9886\u53f3\u5c06\u519b\u3002
\u5176\u4e66\u6cd5\u517c\u5584\u96b6\u3001\u8349\u3001\u6977\u3001\u884c\u5404\u4f53\uff0c\u7cbe\u7814\u4f53\u52bf\uff0c\u5fc3\u6479\u624b\u8ffd\uff0c\u5e7f\u91c7\u4f17\u957f\uff0c\u5907\u7cbe\u8bf8\u4f53\uff0c\u51b6\u4e8e\u4e00\u7089\uff0c\u6446\u8131\u4e86\u6c49\u9b4f\u7b14\u98ce\uff0c\u81ea\u6210\u4e00\u5bb6\uff0c\u5f71\u54cd\u6df1\u8fdc\u3002\u98ce\u683c\u5e73\u548c\u81ea\u7136\uff0c\u7b14\u52bf\u59d4\u5a49\u542b\u84c4\uff0c\u9052\u7f8e\u5065\u79c0\u3002\u674e
\u5fd7\u654f\u8bc4\u4ef7\uff1a\u201c\u738b\u7fb2\u4e4b\u7684\u4e66\u6cd5\u65e2\u8868\u73b0\u4ee5\u8001\u5e84\u54f2\u5b66\u4e3a\u57fa\u7840\u7684\u7b80\u6de1\u7384\u8fdc\uff0c\u53c8\u8868\u73b0\u4ee5\u5112\u5bb6\u7684\u4e2d\u5eb8\u4e4b\u9053\u4e3a\u57fa\u7840\u7684\u51b2\u548c\u3002\u201d\u4ee3\u8868\u4f5c\u300a\u5170\u4ead\u5e8f\u300b\u88ab\u8a89\u4e3a\u201c\u5929\u4e0b\u7b2c\u4e00\u884c\u4e66\u201d\u3002\u5728\u4e66\u6cd5\u53f2\u4e0a\uff0c\u4ed6\u4e0e\u5176\u5b50\u738b\u732e\u4e4b\u5408\u79f0\u4e3a\u201c\u4e8c\u738b\u201d\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
\u738b\u7fb2\u4e4b\u81ea\u5e7c\u7231\u4e60\u4e66\u6cd5\uff0c\u7531\u7236\u738b\u65f7\u3001\u53d4\u7236\u738b\u5ed9\u542f\u8499\u3002\u4e03\u5c81\u5584\u4e66\uff0c\u5341\u4e8c\u5c81\u4ece\u7236\u4eb2\u6795\u4e2d\u7a83\u8bfb\u524d\u4ee3\u300a\u7b14\u8bba\u300b\u3002\u738b\u65f7\u5584\u884c\u3001\u96b6\u4e66\u3002\u738b\u7fb2\u4e4b\u4ece\u5c0f\u5c31\u53d7\u5230\u738b\u6c0f\u4e16\u5bb6\u6df1\u539a\u7684\u4e66\u5b66\u718f\u9676\u3002
\u738b\u7fb2\u4e4b\u7684\u300a\u5170\u4ead\u96c6\u5e8f\u300b\u4e3a\u5386\u4ee3\u4e66\u6cd5\u5bb6\u6240\u656c\u4ef0\uff0c\u88ab\u8a89\u4f5c\u201c\u5929\u4e0b\u7b2c\u4e00\u884c\u4e66\u201d\u3002\u738b\u517c\u5584\u96b6\u3001\u8349\u3001\u6977\u3001\u884c\u5404\u4f53\uff0c\u7cbe\u7814\u4f53\u52bf\uff0c\u5fc3\u6479\u624b\u8ffd\uff0c\u5e7f\u91c7\u4f17\u957f\uff0c\u5907\u7cbe\u8bf8\u4f53\uff0c\u51b6\u4e8e\u4e00\u7089\uff0c\u6446\u8131\u4e86\u6c49\u9b4f\u7b14\u98ce\uff0c\u81ea\u6210\u4e00\u5bb6\uff0c\u5f71\u54cd\u6df1\u8fdc\u3002\u5176\u4e66\u6cd5\u5e73\u548c\u81ea\u7136\uff0c\u7b14\u52bf\u59d4\u5a49\u542b\u84c4\uff0c\u9052\u7f8e\u5065\u79c0\uff0c
\u738b\u7fb2\u4e4b\u4e66\u6cd5\u5f71\u54cd\u4e86\u4e00\u4ee3\u53c8\u4e00\u4ee3\u7684\u4e66\u82d1\u3002\u5510\u4ee3\u7684\u6b27\u9633\u8be2\u3001\u865e\u4e16\u5357\u3001\u8bf8\u9042\u826f\u3001\u859b\u7a37\u3001\u548c\u989c\u771f\u537f\u3001\u67f3\u516c\u6743\uff0c\u4e94\u4ee3\u7684\u6768\u51dd\u5f0f\uff0c\u5b8b\u4ee3\u82cf\u8f7c\u3001\u9ec4\u5ead\u575a\u3001\u7c73\u82be\u3001\u8521\u8944\uff0c\u5143\u4ee3\u8d75\u5b5f\u982b\uff0c\u660e\u4ee3\u8463\u5176\u660c\uff0c\u8fd9\u4e9b\u5386\u4ee3\u4e66\u6cd5\u540d\u5bb6\u5bf9\u738b\u7fb2\u4e4b\u5fc3\u60a6\u8bda\u670d\uff0c\u56e0\u800c\u4ed6\u4eab\u6709\u201c\u4e66\u5723\u201d\u7f8e\u8a89\u3002
\u738b\u7fb2\u4e4b\u771f\u8ff9\u65e9\u4e8e\u4e0d\u5b58\u4e8e\u4e16\uff0c\u5510\u4ee3\u7684\u7cbe\u6479\u672c\u5386\u6765\u5df2\u88ab\u5f53\u4f5c\u771f\u8ff9\u770b\u5f85\u3002\u7531\u4e8e\u5e74\u4ee3\u4e45\u8fdc\uff0c\u4e14\u672c\u5e16\u4eab\u76db\u540d\u4e45\uff0c\u548c\u738b\u7fb2\u4e4b\u5176\u5b83\u58a8\u8ff9\u4e00\u6837\uff0c\u5bf9\u5b83\u7684\u6479\u523b\u5e74\u4ee3\u5c31\u6709\u4e0d\u540c\u63a8\u65ad\u3002\u6709\u79f0\u4e3a\u5b8b\u6479\u7684\uff0c\u4e5f\u6709\u7591\u4e3a\u7c73\u82be\u6240\u6479\u7684\uff0c\u800c\u66f4\u591a\u7684\u5219\u5b9a\u4e3a\u5510\u6479\u3002\u5b83\u8457\u5f55\u6781\u591a\uff0c\u5e76\u4e00\u518d\u88ab\u523b\u5165\u5404\u79cd\u4e1b\u5e16\u4e2d\uff0c\u5143\u4ee5\u540e\u7684\u516c\u79c1\u85cf\u5370\u53ca\u6d41\u4f20\u5386\u5386\u53ef\u8003\u4e0e\u53ef\u9760\uff0c\u5176\u73cd\u8d35\u6027\u4e0d\u8a00\u800c\u55bb\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u738b\u7fb2\u4e4b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书法又出现了一高峰。隶书的草写,称为隶草,隶草是将隶体基本结构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写奏章,所以也称章草。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同时,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可以说,到了晋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已经齐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曹魏时期,官至太傅。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即楷书)之祖”。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她虽然家里很穷,这只鹅却怎么也舍不得。王羲之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完全体谅老人的心情,表示不买这只宝贵的鹅了。为了进一观察,他决定登门拜访。再说这位老妇人,当她听说是书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来参观时,高兴极了,可是拿什么来招待贵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响起了“哦——啊——”的叫声。噢,有了,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来。不一会儿,王羲之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这简陋的茅屋。当他了解到热情慷慨的主人把仅有的一只心爱之物拿来待客时,眼睛湿润了:他为这只鹅的死感到可惜,更为主人的盛情所感动……于是,他要人找来墨笔,在随手带来的六角竹扇上挥毫写字,递与老妇人,嘱咐说:“老人家,我没什么感谢您的,请把这个扇子拿到市上,卖上一百钱,用来贴补生计吧。”老人推辞不要,羲之深情地说: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啊!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尤克勤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东床择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这说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交给书童30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哼!再会!”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 两!”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书法又出现了一高峰。隶书的草写,称为隶草,隶草是将隶体基本结构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写奏章,所以也称章草。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同时,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可以说,到了晋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已经齐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曹魏时期,官至太傅。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即楷书)之祖”。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她虽然家里很穷,这只鹅却怎么也舍不得。王羲之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完全体谅老人的心情,表示不买这只宝贵的鹅了。为了进一观察,他决定登门拜访。再说这位老妇人,当她听说是书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来参观时,高兴极了,可是拿什么来招待贵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响起了“哦——啊——”的叫声。噢,有了,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来。不一会儿,王羲之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这简陋的茅屋。当他了解到热情慷慨的主人把仅有的一只心爱之物拿来待客时,眼睛湿润了:他为这只鹅的死感到可惜,更为主人的盛情所感动……于是,他要人找来墨笔,在随手带来的六角竹扇上挥毫写字,递与老妇人,嘱咐说:“老人家,我没什么感谢您的,请把这个扇子拿到市上,卖上一百钱,用来贴补生计吧。”老人推辞不要,羲之深情地说: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啊!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尤克勤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东床择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这说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交给书童30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哼!再会!”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 两!”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书法又出现了一高峰。隶书的草写,称为隶草,隶草是将隶体基本结构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写奏章,所以也称章草。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同时,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可以说,到了晋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已经齐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曹魏时期,官至太傅。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即楷书)之祖”。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她虽然家里很穷,这只鹅却怎么也舍不得。王羲之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完全体谅老人的心情,表示不买这只宝贵的鹅了。为了进一观察,他决定登门拜访。再说这位老妇人,当她听说是书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来参观时,高兴极了,可是拿什么来招待贵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响起了“哦——啊——”的叫声。噢,有了,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来。不一会儿,王羲之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这简陋的茅屋。当他了解到热情慷慨的主人把仅有的一只心爱之物拿来待客时,眼睛湿润了:他为这只鹅的死感到可惜,更为主人的盛情所感动……于是,他要人找来墨笔,在随手带来的六角竹扇上挥毫写字,递与老妇人,嘱咐说:“老人家,我没什么感谢您的,请把这个扇子拿到市上,卖上一百钱,用来贴补生计吧。”老人推辞不要,羲之深情地说: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啊!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尤克勤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东床择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这说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交给书童30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哼!再会!”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 两!”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书法又出现了一高峰。隶书的草写,称为隶草,隶草是将隶体基本结构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写奏章,所以也称章草。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同时,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可以说,到了晋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已经齐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曹魏时期,官至太傅。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即楷书)之祖”。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她虽然家里很穷,这只鹅却怎么也舍不得。王羲之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完全体谅老人的心情,表示不买这只宝贵的鹅了。为了进一观察,他决定登门拜访。再说这位老妇人,当她听说是书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来参观时,高兴极了,可是拿什么来招待贵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响起了“哦——啊——”的叫声。噢,有了,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来。不一会儿,王羲之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这简陋的茅屋。当他了解到热情慷慨的主人把仅有的一只心爱之物拿来待客时,眼睛湿润了:他为这只鹅的死感到可惜,更为主人的盛情所感动……于是,他要人找来墨笔,在随手带来的六角竹扇上挥毫写字,递与老妇人,嘱咐说:“老人家,我没什么感谢您的,请把这个扇子拿到市上,卖上一百钱,用来贴补生计吧。”老人推辞不要,羲之深情地说: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啊!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尤克勤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东床择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这说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交给书童30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哼!再会!”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 两!”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书法又出现了一高峰。隶书的草写,称为隶草,隶草是将隶体基本结构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写奏章,所以也称章草。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同时,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可以说,到了晋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已经齐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曹魏时期,官至太傅。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即楷书)之祖”。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她虽然家里很穷,这只鹅却怎么也舍不得。王羲之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完全体谅老人的心情,表示不买这只宝贵的鹅了。为了进一观察,他决定登门拜访。再说这位老妇人,当她听说是书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来参观时,高兴极了,可是拿什么来招待贵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响起了“哦——啊——”的叫声。噢,有了,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来。不一会儿,王羲之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这简陋的茅屋。当他了解到热情慷慨的主人把仅有的一只心爱之物拿来待客时,眼睛湿润了:他为这只鹅的死感到可惜,更为主人的盛情所感动……于是,他要人找来墨笔,在随手带来的六角竹扇上挥毫写字,递与老妇人,嘱咐说:“老人家,我没什么感谢您的,请把这个扇子拿到市上,卖上一百钱,用来贴补生计吧。”老人推辞不要,羲之深情地说: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啊!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尤克勤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东床择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这说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交给书童30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哼!再会!”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 两!”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 鐜嬬静涔嬬殑鐢熷钩绠浠
    绛旓細浠栫殑娆″瓙鐜嬬尞涔嬩害鎿呬功娉曪紝涓庣帇缇蹭箣骞剁О鈥滀簩鐜嬧濄傚彟涓瀛愮帇鍑濅箣锛屾浘浠诲乏灏嗗啗锛屽洜鏇句换鍙冲啗灏嗗啗锛屼笘绉扳滅帇鍙冲啗鈥濄佲滅帇浼氱ń鈥濄備粬鐨勪唬琛ㄤ綔鍝佸寘鎷シ涔︺婁箰姣呰銆嬨併婇粍搴粡銆嬨佽崏涔︺婂崄涓冨笘銆嬨佽涔︺婂Ж姣嶅笘銆嬨併婂揩闆椂鏅村笘銆嬨併婁抚涔卞笘銆嬨佽妤枫婂叞浜簭銆嬬瓑銆鐜嬬静涔嬬殑鐖朵翰鐜嬫椃锛屽巻浠绘樊鍗椾腹闃冲お瀹堛...
  • 涔﹀湥鐜嬬静涔嬬畝浠
    绛旓細鐢熷钩浼犵暐 鐜嬬静涔嬶紙绾321-379锛夛紝瀛楅稿皯锛屽嚭鐢熶簬涓滄檵鏃舵湡鐨勭悈鐞婁复娌傦紝瀹舵棌鍔垮姏鏄捐但锛岀鐖剁帇姝d负灏氫功閮庯紝鐖朵翰鐜嬫椃涓烘樊鍗楀お瀹堛鐜嬬静涔嬬殑浼埗鐜嬪鏄笢鏅嬬殑涓炵浉锛屽彟涓浣嶄集鐖剁帇鏁︽槸鍐涗簨缁熷竻锛岀悈鐞婄帇姘忓湪涓滄檵鏉冨句竴鏃躲傜帇缇蹭箣浠曢旈『閬傦紝鏇句换绉樹功閮庛佸壕浜弬鍐涳紝鍚庤縼瀹佽繙灏嗗啗銆佹睙宸炲埡鍙诧紝鏈缁堟媴浠诲彸鍐涘皢鍐涖佷細绋藉唴鍙诧紝...
  • 鐜嬬静涔嬬畝浠
    绛旓細鐜嬬静涔嬶紙303骞粹361骞达級锛屽瓧閫稿皯锛屽嚭鐢熶簬鐞呯悐涓存矀锛堜粖灞变笢鐪佷复娌傚競锛夛紝鏄笢鏅嬫椂鏈熺殑澶ц嚕鍜屼功娉曞锛岃瑾変负鈥滀功鍦b濄備粬鐨勭埗浜叉槸涓归槼灏圭帇鏃凤紝姣嶄翰鏄お灏夐儣閴寸殑濂冲効銆鐜嬬静涔嬬殑鑱屼笟鐢熸动濮嬩簬绉樹功閮庯紝鍚庡巻浠绘睙宸炲埡鍙层佷細绋藉お瀹堬紝鏈缁堝崌浠诲彸鍐涘皢鍐涳紝琚汉浠翰鍒囧湴绉颁负鈥滅帇鍙冲啗鈥濄傚湪姘稿拰涔濆勾锛353骞达級锛岀帇缇蹭箣...
  • 鐜嬬静涔嬬畝浠
    绛旓細鐜嬬静涔嬶紙303骞达紞361骞达級锛屽瓧閫稿皯锛屽彿棰滅湡鍗匡紝鏄腑鍥藉崡鍖楁湞鏃舵湡鐨勪功娉曞銆佺鍒诲銆佹枃瀛﹀銆佹斂娌诲銆備粬鏄腑鍥戒功娉曡壓鏈殑宸ㄥ尃涔嬩竴锛岃瑾変负鈥滀功鍦b濄鐜嬬静涔嬬殑涔︽硶椋庢牸鐙叿涓鏍硷紝浠モ滄皵闊电敓鍔ㄢ濄佲滅闊靛ぉ鎴愨濄佲滄剰澧冮珮杩溾濈瓑鐗圭偣钁楃О浜庝笘銆備粬鐨勪功娉曚綔鍝佹湁銆婂叞浜簭銆嬨併婄キ渚勬枃绋裤嬨併婁節鎴愬閱存硥閾嬨...
  • 鍏充簬鐜嬬静涔嬬殑璧勬枡鏈夊叧鐜嬬静涔嬬殑绠浠
    绛旓細3銆佺帇缇蹭箣鑷辜鐖变範涔︽硶锛岀敱鐖剁帇鏃枫佸彅鐖剁帇_鍚挋銆備竷宀佸杽涔︼紝鍗佷簩宀佷粠鐖朵翰鏋曚腑绐冭鍓嶄唬銆婄瑪璁恒嬨傜帇鏃峰杽琛屻侀毝涔︺傜帇缇蹭箣浠庡皬灏卞彈鍒扮帇姘忎笘瀹舵繁鍘氱殑涔﹀鐔忛櫠銆4銆鐜嬬静涔嬬殑銆婂叞浜泦搴忋嬩负鍘嗕唬涔︽硶瀹舵墍鏁话锛岃瑾変綔鈥滃ぉ涓嬬涓琛屼功鈥濄傜帇鍏煎杽闅躲佽崏銆佹シ銆佽鍚勪綋锛岀簿鐮斾綋鍔匡紝蹇冩懝鎵嬭拷锛屽箍閲囦紬闀匡紝澶...
  • 鐜嬬静涔嬬殑绠浠
    绛旓細鍘嗕换绉樹功閮炪佸畞杩滃皢鍐涖佹睙宸炲埡鍙层傚悗涓轰細绋藉唴鍙诧紝棰嗗彸灏嗗啗锛屼汉绉扳滅帇鍙冲啗鈥濄佲滅帇浼氱ń鈥濄傚叾瀛愮帇鐚箣涔︽硶浜︿匠锛屼笘浜哄悎绉颁负鈥滀簩鐜嬧濄傘傛鍚庡巻浠g帇姘忓鏃忎功娉曚汉鎵嶈緢鍑恒備笢鏅嬪崌骞充簲骞村崚锛岃懍浜庨噾搴戝竷灞憋紙鍙堢О绱棨灞憋級锛屽叾浜斾笘瀛欒 鑸嶅畢涓洪噾搴锛岄仐鍧鐘瑰瓨銆1.浜虹墿绠浠 鐜嬬静涔浠栧嚭韬簬鍚嶉棬 鐜嬬静涔嬪潗濮跨敾鍍...
  • 鐜嬬静涔嬬畝浠鍜屼唬琛ㄤ綔鍝
    绛旓細3. 鐜嬬静涔嬪嚭鐢熶簬鐞呴偑锛堜粖灞变笢涓存矀锛夛紝鍚庤縼鑷充細绋藉北闃达紙浠婃禉姹熺粛鍏达級锛屾槸娣崡澶畧鐜嬫椃鐨勫効瀛愩4. 鐜嬬静涔嬪湪涔︽硶鑹烘湳涓婄殑鎴愬氨鏂愮劧锛屾棤璁虹敓鍓嶈繕鏄韩鍚庯紝閮藉洜鍏朵功娉曡屽彈鍒版瀬楂樼殑璧炶獕锛岃瑾変负鈥滀功鍦b濄5. 浠栫殑涔︽硶绮鹃氬悇浣擄紝涓嶄粎闆嗕笢鏅嬩功娉曚箣澶ф垚锛屾洿鍒涚珛浜嗙嫭鍏风壒鑹茬殑鐜嬫淳涔︽硶锛屽奖鍝嶆繁杩溿6. 鐜嬬静涔嬬殑妤蜂功...
  • 鐜嬬静涔嬬殑绠浠
    绛旓細鐜嬬静涔嬬殑绠浠锛321骞粹379骞存垨303骞粹361骞达紝瀛楅稿皯锛屼笘绉扮帇鍙冲啗銆傜悈閭紙浠婂北涓滀复娌傦級浜猴紝鍚庣Щ灞呬細绋藉北闃达紙浠婃禉姹熺粛鍏达級锛屾樊鍗楀お瀹堢帇鏃蜂箣瀛愶紝涓滄檵涔︽硶瀹躲佹枃瀛﹀銆傚嚭韬悈鐞婄帇姘忥紝7宀佸涔︼紝12宀佽鍓嶄汉绗旇銆傚皯瀛﹀崼閾勶紝鍚庢浮姹熷寳娓稿悕灞憋紝瑙佸埌鏉庢柉銆佹浌鍠滅瓑璇稿悕瀹朵功杩癸紝鍙堝湪娲涢槼鐪嬪埌钄¢倳涔﹀啓鐨勭煶缁忎笁浣撲功...
  • 鐜嬬静涔涓汉绠浠
    绛旓細鐜嬬静涔23宀佸嚭浠曪紝濮嬩换绉樹功閮庯紝缁т负闀垮彶銆佸畞杩滃皢鍐涖佹睙宸炲埡鍙诧紝骞舵浘涓哄彸鍐涘皢鍐涳紝浼氱ń鍐呭彶銆傛案鍜屽崄涓骞达紙355骞达級锛屽叾绉扮梾杈炲幓浼氱ń閮¤亴鍔°傚悗鏀炬儏浜庡北姘翠箣闂达紝寮嬮挀濞变箰銆傛檵绌嗗笣鍗囧钩浜斿勾锛361骞达級锛屽勾浠58宀佺殑鐜嬬静涔嬬梾閫濄傚叾灏忓効瀛愮帇鐚箣浜庡悗浠d腑涔︽硶鎴愬氨鏈澶э紝涓庡叾鐖剁帇缇蹭箣榻愬悕锛屽彿绉扳滀簩鐜嬧濄鐜嬬静涔嬬殑涔︽硶...
  • 涔︽硶瀹鐜嬬静涔嬬畝浠
    绛旓細涔︽硶瀹鐜嬬静涔嬬畝浠濡備笅锛氱帇缇蹭箣锛屽瓧閫稿皯锛屾眽鏃忥紝涓滄檵鏃舵湡钁楀悕涔︽硶瀹讹紝鏈夆涔﹀湥鈥濅箣绉般傜悈鐞婏紙浠婂睘灞变笢涓存矀锛変汉锛屽悗杩佷細绋藉北闃达紙浠婃禉姹熺粛鍏达級锛屾櫄骞撮殣灞呭墶鍘块噾搴傜帇缇蹭箣鍘嗕换绉樹功閮炪佸畞杩滃皢鍐涖佹睙宸炲埡鍙诧紝鍚庝负浼氱ń鍐呭彶锛岄鍙冲皢鍐涖傚叾涔︽硶鍏煎杽闅躲佽崏銆佹シ銆佽鍚勪綋锛岀簿鐮斾綋鍔匡紝蹇冩懝鎵嬭拷锛屽箍閲囦紬闀匡紝澶囩簿璇...
  • 扩展阅读:王羲之字帖大全 ... 王羲之《兰亭序》楷体 ... 王羲之的主要事迹 ... 王羲之《兰亭序》简介 ... 王羲之简介及生平事迹 ... 王羲之与王导家祖谱图 ... 王羲之简介故事简介 ... 王羲之的四个故事 ... 王羲之的三个典故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